為什麼歐洲人會販賣黑奴?這是因為隨著西方殖民者的擴張,美洲成為歐洲的殖民地,於是美洲出現大量的種植園,而開發殖民地發展種植園需要大量人力資源。可是,新大陸實在太大了,完全單憑歐洲移民無法完全開發,那麼去哪裡找那麼多勞動力呢?

最近的勞動力是印第安人,那麼奴役當地的印第安人好了,殖民者開始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可是問題出現了,印第安人文明程度較高,殖民者佔據的是印第安人的土地,佔了人家的地,還要把別人變作奴隸,這樣抓來的奴隸反抗精神極其強烈,加上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傳染病,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猛降90%,可供抓捕的人數大為減少,於是,加勒比海地區的印第安人幾乎滅絕了,如此,殖民者開始尋找替代勞動力。

這時,距離美洲東海岸更近的非洲,自然進入了奴隸販子的視線。黑人人數眾多、具有熱帶作物種植技術,又能適應熱帶勞動,更不懼怕熱帶病和傳染病,正好適合種植園。加上本身黑非洲各部落經常戰爭,戰俘基本都被殺或者當作奴隸,這些奴隸賣到奴隸販子手中極為廉價,而且黑人的反抗精神更差,容易管理,不會反抗,深得種植園主喜愛,而那些黑人酋長發現,販賣黑奴既取得好處,又能把戰俘賣掉,還能擴大地盤,簡直一本萬利,因此非洲的獵奴戰爭愈演愈烈,由此催生了大規模的三角貿易。

那麼,為什麼只有黑人被大規模販賣了呢,同樣距離歐洲更近的北非白人為什麼沒被販賣呢?其實,根本問題是:文明程度。

先說西亞人:販賣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就別想了,西方黑奴貿易開始於15世紀,此時的中東北非雖然被綠化,文化開始走向衰落,但是在大航海初期,中東北非文明程度並不落後西方,好歹當時中東穆斯林世界文明程度大體也是與西歐持平的,想要販賣阿拉伯人,那就得歐洲人真刀真槍的上才行。

然而,居住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阿拉伯人更是有個奧斯曼帝國這尊大神護著,俗話說打狗還要看主人,要是歐洲人可以抓穆斯林來賣,估計就沒有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了。

伊斯蘭教義規定,禁止穆斯林之間互相販賣,奧斯曼帝國皇帝身兼伊斯蘭哈里發、聖地監護人,既不可能允許歐洲人販賣穆斯林,也不可能自己去販賣穆斯林。加上中東穆斯林滿腦子聖戰思想,奧斯曼帝國皇帝在15世紀仍是擴張趨勢,這個時代,穆斯林不入侵歐洲,不販賣白奴就不錯了。《魯濱遜漂流記》裏,魯濱遜準備去販黑奴,反而因事故沉船被摩爾人捉去了當了奴僕,還指望販賣阿拉伯奴、土耳其奴、波斯奴?實在不現實。

雖然進入17世紀,奧斯曼帝國開始身負西亞病夫的帽子,但是人家好歹在一戰時期都能對陣50萬西方軍隊,並能成建制消滅西方軍隊,也算對得起自己曾經的輝煌,所以,西方人對穆斯林至少是當做人來看的。

等到奧斯曼帝國解體,西亞、北非才完全成為歐洲殖民地,此時第二次工業革命都展開了,奴隸貿易已經完全被廢除了,更不可能販賣西亞人了。

其次是東亞人:這也是在做夢。東亞地區是儒家文明圈,明朝開始雖然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中華文明已經開始孕育資本主義萌芽,依然在大多數社會層面上高於西方殖民者,比如率先進行大航海,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城市建設,公共衛生等方面領先西方,甚至政治上還發展出了內閣制。

此時西方完全沒有能力打敗東方王朝,甚至歐洲殖民者在東亞地區必須和中國海盜聯合,繳納保護費,才能安全通行。雖然局部仍然發生了葡萄牙、荷蘭人侵襲沿海,劫掠人口的情況,但,最終都被明朝政府軍驅逐了,也因為如此,殖民者被明政府視為倭寇一樣的野蠻人。

整個明朝,1521年明葡屯門海戰,1523年明葡西草灣之戰,1633年明荷料羅灣海戰,1635年明英虎門事件,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都以勝利告終。甚至在國家崩潰之際,鄭成功一個地方武裝,都能從當時「海上車馬夫」荷蘭手中收復臺灣。

等到明朝因為財政崩潰而崩潰,清軍趁機入關統治中原,然後就展開了漫長的閉關鎖國政策,此時西方卻展開了資產階級革命,突飛猛進,結果,後來清朝連英國在哪都搞不清楚了,停滯了幾百年的清朝,拿著200年前的明朝槍械對陣西方軍隊(雖然武器並沒有太大代差),自然被啪啪啪教訓。

此時,奴隸貿易已經被廢除,被販賣的中國人多是以務工名義騙出去的,或者在國內生存不下去,以契約工身份自願出去的。

至於:在非洲,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不能把穆斯林當作奴隸,於是乎,大量飽受阿拉伯人、沿海黑人部族販賣的黑人部落改信了伊斯蘭教;在印度被英國殖民,印度貧民在日不落帝國內流動,成為僅次於英裔移民、華裔移民,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移民羣體;還有中國工人到了國外,因為反抗精神太強,太勤勞搶了白人飯碗,引發白人恐懼掀起排華浪潮等等。都已經是後話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