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杭州某家長髮在朋友圈裏的一道數學題,這是他上一年級的兒子嘟嘟的課堂作業。

  題目是:今年小天10歲,哥哥的年齡比他大得多,哥哥可能是多少歲?答案有四個:60歲;18歲;12歲;9歲。嘟嘟小朋友選了60歲,卻被判錯。

  儘管嘟爸嘟媽都是大學老師,但兩人仔細看了這道題,均表示無法理解。既然“大得多”,就該選60歲。“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第二項,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跟兒子解釋,爲什麼必須要選18歲。”嘟爸在朋友圈說。

  記者做了個入班調查

  三分之一小朋友選了“60歲”

  記者查了下,這道題出自人教版一年級數學的配套課堂作業本,再正規不過了。

  記者到杭州兩所小學做了個入班調查,對於這道題目,68個小朋友有21人得出了和嘟嘟一樣的答案,都認爲哥哥可能是60歲。

  實際上,記者問了不少小學數學老師,他們都認同18歲這個答案。

  杭州天成教育集團一年級數學老師程豔娟,最近也在作業本上批到了這個題目。“班上很多同學選60歲,因爲他們關注到了‘大得多’這三個字,但孩子們忽略了‘哥哥’這個限制。”她說,“這道題的本意是考察學生對‘大得多’這個詞的理解,還要學會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在做調查時,記者問那些選60歲的同學,“哥哥一般都是幾歲?”許多孩子立即就反應過來:“60歲應該是爺爺的年齡,不是哥哥的年齡。”

  到底大多少纔是“大得多”

  老師們是這樣解答的

  程豔娟老師說:“如果單從‘大得多’三個字來理解,選60歲也可以,因爲60確實比10歲大得多。但這個題還涉及到實際生活——哥哥的年齡。”

  杭州市一所公辦小學的數學老師王老師解釋說,這是一道比大小的題目,但是和具體的大小不同,它考查的是一年級學生對日常生活場景中一些常用的模糊概念的理解,如“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

  “像這樣‘大得多’‘小得多’的概念,相對範圍比較模糊寬泛,必須結合題目的具體情況和選項對比來解答。像這道題如果只看到‘大得多’,那麼我也會選60歲,但是題目中明確點出了‘哥哥’,那就應該選18歲。”這位老師說。

  排除掉60歲以後,爲什麼18和10相差8歲,在題目裏就算是“大得多”呢?程豔娟老師是這樣解釋的:“10歲的小朋友,大概讀四年級,18歲應該讀高三了。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一個高三的學生和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確實更適合用‘大得多’這個詞。”

  凡事就怕較真

  家長質疑“標準答案”

  對於老師的解釋,不少家長卻不認同。

  前文中提到的嘟爸就說,“按邏輯選18歲是沒錯,但出題人低估了現代科技。喬治·默多克的大兒子1958年出生,最小的女兒2003年出生,所以60歲也不算錯啊。”

  另一位一年級孩子的爸爸堅持認爲選60歲沒錯,因爲題幹中的“大得多”纔是考察目的,畢竟只是一年級,如果從生理上的可能性來考察,有些難爲孩子了。

  這位父親說,“我家孩子做過很多這類型的題目,讓他選他一定會選18歲,但是選60歲也不該算錯。因爲在孩子的思維裏,哥哥爲什麼不能比弟弟大60歲呢?”現在獨生子女多,在小朋友心目中,哥哥未必就只能是自己父母親生,碰到年齡差距很大但卻是同一輩份的,父母一般也會教他叫“哥哥”。

  還有位父親說,“如果我家孩子選擇了60歲,我不會認爲他是錯的,反而會鼓勵他。我希望培養他的質疑精神,而不是學着去適應規則,適應標準答案。”

  記者問了產科醫生

  醫生的答案人出意料

  抱着刨根問底的精神,記者查了不少資料,發現兄弟姐妹年齡相差懸殊的案例並不少見,而且在古代更爲常見。

  不過,按照醫療界科學的說法,親兄弟會出現幾十歲的年齡差,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同父異母;另一種是贈卵。男性的自然生育可能性是一直到老都存在的,女性雖然在更年期以後就不太會有生育能力,但是通過贈卵的方式,也有機會孕育寶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產六科主任韓秀君說,在2016年,省婦保也有一位61歲的超高齡產婦藉助試管嬰兒順利受孕,最後通過剖宮產順利產子,這位產婦的丈夫也是差不多的年齡。

  “年齡在35歲以上的產婦,通常被稱爲高齡產婦。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自然懷孕的概率越低,孕期風險也會越大。但是受年齡限制無法生育這樣的說法也不對,因爲還可以通過輔助生殖技術來實現。比如那位61歲的產婦,年紀已經到更年期以後,仍能通過試管嬰兒受孕成功。”但從醫生優生優育的角度看,韓主任認爲,這道一年級數學題較爲合適的選項應該是12歲。

  “因爲2~3年的間隔後再生二胎,最適合產婦休養生息,也可以讓家庭在養育孩子上更有精力,所以哥哥和小天的年齡差最好在兩三歲左右。”韓主任說。

  識別下圖的小程序碼,

  進入測測你和廣西的小緣分

  編輯:崖夢霞

  編審:戴珊珊 李陽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更多新聞請關注南寧頭條APP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