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能无离乎?

凝神抱一,能够刹那也不离开吗?修道者发起了凝神抱一的愿,在实修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内明心的漂移。修行人只要进入实修,就会生起初发内明心(始觉),就有对意识心的关注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凡夫一般是不观察自我的意识心的,一旦凡夫关察自我的意识心,就已经开始实修了。对宇宙的真知来源于对自我的观察,凡夫偶尔也会观察自我的意识心,这已经是初发修行了。这就是「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有见道的渴望」的依据。

凡夫的初发内明心偶尔的自我观察会很快离开,不会持久。这种自我观察是无意识的,如果是有意识的自我观察,那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观察能够持续时间长一点,但一段时间(几分钟)后也会离开。

老子是大修行人,内观工夫上乘,对于实修的困难了如指掌,所以在此段细细指导:(1-1)凝神,(1-2)抱一,(1-3)不离,简单实用。

经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是实修内明心的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三小步:(2-1)专气,(2-2)至柔,(2-3)婴儿态。很多没有实修经历的注释家对「专气」不理解,就用训诂学解为「抟气」,这是误解。

专就是一,《易经·系辞传》说:「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就是说二者同义,现代汉语「专一」也从此演化而来。

从孔子的实修来看,把乾卦看成一种爆发力,把坤卦看成一种吸收力。

宇宙的生生不息就是爆发力与吸收力「交通成和」(庄子语)。交通成和是一种内明心的直见,乾卦「静也专,动也直」,坤卦「静也翕,动也辟」。「专」是潜在的爆发力,「翕」是潜在的吸收力,「直」就是指从一点爆发,直达远方,「辟」是广大之意,有点场的意义。其中直和辟都是潜在性的。

气指呼吸之气,细分为吸气和呼气。斯里兰卡上部座德宝法师在《观呼吸》中说:「虽然禅修有许多主题,我们强力建议你从专注呼吸开始,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基本定力」。(第71页)

气息要深长细匀。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防止意念走神。这是印度和中国古代道家通用的实修法。气息对实修关系很大,实修能否进入凝神状态是实修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实修最忌讳走神。通常称为调息,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到气息上,保持深长细匀,可以有效的防止走神。

专气也可以解释为把内气集中到一点上,形成强大的爆发力。老子思想的强大穿透力正是这种爆发力的体现。如果二种方法可以交替使用,那产生的境界更为奇妙。

「致柔」是用内明心守气。气本身是柔的,但专气第二境也潜在著强大刚性。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宇宙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

这股气如果与道义相结合,则可以充满整个宇宙。内明心要引导凝聚之气(专气),只有内明心调柔,凝聚之气才能致柔,然后就能守住凝聚之气。

此时关键是心致柔,柔之又柔,以至于无为。心柔软故,气亦柔软;气柔软故,身亦柔软。

老子的专气第一步指普通的调息,这是小修行,只度自己。第二步是修浩然之气,集义与道,则能充塞到宇宙之中,这是大修行,济世救人。老子的专气是否含有「浩然之气」?应该有可能。后文「天门开阖」有点浩然之气的感觉。

经文:能如婴儿乎?

强大的爆发力总是与巨人联系在一起,但老子却说「能如婴儿乎?」凡夫这里肯定产生困惑,婴儿是最柔弱的,怎么可能有强大的爆发力?但从道来观察,成年人虽然强壮,但只是现实的强壮,却是潜在的衰弱。婴儿是现实的柔弱,却是潜在的强壮。

老子不看现实,只看潜在,看趋势。马云的阿里巴巴所以成功,就是因为看未来,看趋势,而不是看现实,所以说「未来已来」。婴儿代表未来的生命力,这正是婴儿强大的所在。

重视现实的投资家越来越失败,重视未来的投资家越来越成功。这就是现实。

企业家学习老子,做一个战略投资家,要投资未来。平庸的投资家只盯住现实不放,他们的业绩平平,最后只能成为战略投资家的附庸。

记住老子的这句话吧。

来源:公众号「道一讲道德经」,专注道德经研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