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能無離乎?

凝神抱一,能夠剎那也不離開嗎?修道者發起了凝神抱一的願,在實修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內明心的漂移。修行人只要進入實修,就會生起初發內明心(始覺),就有對意識心的關注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凡夫一般是不觀察自我的意識心的,一旦凡夫關察自我的意識心,就已經開始實修了。對宇宙的真知來源於對自我的觀察,凡夫偶爾也會觀察自我的意識心,這已經是初發修行了。這就是「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有見道的渴望」的依據。

凡夫的初發內明心偶爾的自我觀察會很快離開,不會持久。這種自我觀察是無意識的,如果是有意識的自我觀察,那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觀察能夠持續時間長一點,但一段時間(幾分鐘)後也會離開。

老子是大修行人,內觀工夫上乘,對於實修的困難了如指掌,所以在此段細細指導:(1-1)凝神,(1-2)抱一,(1-3)不離,簡單實用。

經文: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這是實修內明心的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三小步:(2-1)專氣,(2-2)至柔,(2-3)嬰兒態。很多沒有實修經歷的注釋家對「專氣」不理解,就用訓詁學解為「摶氣」,這是誤解。

專就是一,《易經·繫辭傳》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就是說二者同義,現代漢語「專一」也從此演化而來。

從孔子的實修來看,把乾卦看成一種爆發力,把坤卦看成一種吸收力。

宇宙的生生不息就是爆發力與吸收力「交通成和」(莊子語)。交通成和是一種內明心的直見,乾卦「靜也專,動也直」,坤卦「靜也翕,動也辟」。「專」是潛在的爆發力,「翕」是潛在的吸收力,「直」就是指從一點爆發,直達遠方,「辟」是廣大之意,有點場的意義。其中直和辟都是潛在性的。

氣指呼吸之氣,細分為吸氣和呼氣。斯里蘭卡上部座德寶法師在《觀呼吸》中說:「雖然禪修有許多主題,我們強力建議你從專註呼吸開始,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基本定力」。(第71頁)

氣息要深長細勻。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防止意念走神。這是印度和中國古代道家通用的實修法。氣息對實修關係很大,實修能否進入凝神狀態是實修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實修最忌諱走神。通常稱為調息,通過把注意力集中到氣息上,保持深長細勻,可以有效的防止走神。

專氣也可以解釋為把內氣集中到一點上,形成強大的爆發力。老子思想的強大穿透力正是這種爆發力的體現。如果二種方法可以交替使用,那產生的境界更為奇妙。

「致柔」是用內明心守氣。氣本身是柔的,但專氣第二境也潛在著強大剛性。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宇宙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公孫丑》)。

這股氣如果與道義相結合,則可以充滿整個宇宙。內明心要引導凝聚之氣(專氣),只有內明心調柔,凝聚之氣才能致柔,然後就能守住凝聚之氣。

此時關鍵是心致柔,柔之又柔,以至於無為。心柔軟故,氣亦柔軟;氣柔軟故,身亦柔軟。

老子的專氣第一步指普通的調息,這是小修行,只度自己。第二步是修浩然之氣,集義與道,則能充塞到宇宙之中,這是大修行,濟世救人。老子的專氣是否含有「浩然之氣」?應該有可能。後文「天門開闔」有點浩然之氣的感覺。

經文:能如嬰兒乎?

強大的爆發力總是與巨人聯繫在一起,但老子卻說「能如嬰兒乎?」凡夫這裡肯定產生困惑,嬰兒是最柔弱的,怎麼可能有強大的爆發力?但從道來觀察,成年人雖然強壯,但只是現實的強壯,卻是潛在的衰弱。嬰兒是現實的柔弱,卻是潛在的強壯。

老子不看現實,只看潛在,看趨勢。馬雲的阿里巴巴所以成功,就是因為看未來,看趨勢,而不是看現實,所以說「未來已來」。嬰兒代表未來的生命力,這正是嬰兒強大的所在。

重視現實的投資家越來越失敗,重視未來的投資家越來越成功。這就是現實。

企業家學習老子,做一個戰略投資家,要投資未來。平庸的投資家只盯住現實不放,他們的業績平平,最後只能成為戰略投資家的附庸。

記住老子的這句話吧。

來源:公眾號「道一講道德經」,專註道德經研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