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三喜

  这两天,一间另类“学区房”成了网红。吴女士一家住在浙江温州永嘉县,千挑万选为女儿找了一所在温州市区的民办学校上学。不过,这样一来上学就远了。住校还是走读,两种方案都试过,但都不合适。于是吴女士一家花了近50万元买了一辆房车,停放在学校对面,如此女儿出校门就到“家”了。

  花50万元买一辆房车陪读,是否值得?这是吴女士一家理性综合考虑之后的选择。有了房车后,吴女士自述效果很好,“孩子现在每天晚上8点多基本已入睡,早上7点多起床,写作业和睡眠的时间至少增加了2个多小时。”孩子睡眠比较充足,感觉学习也自律多了。

  “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别人口中的‘折腾’”。别人看到的是“霸气方案”,却没看到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如果家门口就有心仪的学校,满足吴女士对孩子教育的需求,也就不用这么费劲,千挑万选找学校、购买房车做陪读。

  房子是用来住的,但“房子”却不这么简单。在飙升的房地产市场上,它像一个金融产品;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它变成了一个教具。目前,公办学校实行划片入学政策,为的是化解“择校热”,但划片入学并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家长的择校冲动。即便在北京、上海这类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校际差别还是比较大,与优质均衡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择校需求强烈,其竞争方式也从过去的拼成绩、特长,变成了拼房子。学区房几乎成为入学的唯一通道,由此导致了学区房热。前几年,北京还没有出台政策明确“过道学区房”不能作为入学资格前,西城区一条完全不具备居住功能的过道,因为可以上学,也挂出了百万元的天价。

  一些热门学校的学位供不应求,于是又有了多种入学排序方式,按照落户时间、房产购买时间等条件优先满足老居民、老业主。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出台了按房产面积大小分配学位的方案。在一些民办学校发达的地区,譬如新闻中吴女士所在的温州市,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挣脱划片入学的限制,为孩子选择自己心仪的民办学校。可是这仅仅是个开始,选完心仪的学校,还有买房车陪读这种择校行为的衍生品出现。

  从一条过道到一辆车,学区房早已不是物理性的东西了,超脱于一个房子、一个地址。这背后,是家长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全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更是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表现。

  对家长们来说,的确需要放平心态,因为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从长远来看,放下生活和工作,围着孩子的学习转,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还是破解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对大城市落户限制和条件进行松绑。不仅如此,还要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在城市落户,不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则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大城市学位紧张,优质教育资源尤为紧缺,满足新市民的对教育的期待并非易事。

  这当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责任。很多情况下,学校和教育部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位就这么多,却要面对拥挤的入学需求,揹负社会的批评。破解教育资源紧缺难题,还需要久久为功,政府从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做好城市规划入手,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努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