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李雷急匆匆大步流星地走进操场的大门。

看台上,韩梅梅独自一人刷著手机。

李雷赶紧凑上去,「亲爱的,等好一会儿了吧?」

韩梅梅头也不抬,「你从哪儿来呀?」

「刚才师姐要搬办公室,去帮她搬东西了。」

「哼……」

李雷见势不妙,赶忙躬身道:「今晚我预定了去吃日料,走,带你去~」

「……」

这次韩梅梅毫无反应,连哼都不带哼一声。

「完了完了」李雷心里一紧。

一些念头在李雷心里闪过

【总有不虞之隙,情侣之间有点小矛盾没啥】

甚至【女孩子总是有点矫情,过一会儿就好了】

都是常识啊,但都不能说服李雷。

「我得弄明白梅梅到底是为什么生气,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啊。」

可能让韩梅梅生气的原因大概就是两个——师姐和日料。

话已出口,收不回来了。要弄清楚原因,似乎可以试试逐个击破?

李雷小心翼翼地试探,「梅梅你知道吗,师姐有男朋友了哦,刚才去搬东西姐夫也在。」

韩梅梅看向另一边,依然不说一个字。

看来没有什么效果啊,好像不是因为师姐?

那再试试日料。但是现在已经试过师姐了,可能会有干扰?

所以最好有个平行世界,在这个平行世界里,回到说师姐有男朋友之前。

「我们不吃日料,吃你想吃的吧,梅梅?」

「吃火锅去,至少吃你300块。」

原来就是因为吃的,李雷长舒一口气。

到此,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是李雷还想弄得更清楚些。

因为他说去吃日料,梅梅就生气了,这中间是什么原因呢?

「梅梅你是不是不喜欢吃日料呀?」

「废话,跟你说过的啊,你是不是傻?」

「是因为觉得贵吗?」

「就是觉得不好吃。」

这中间的原因弄清楚了,李雷又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梅梅平时脾气挺好的呀,也挺大方的,就算真的不喜欢日料,怎么会因为我说吃日料就生这么大的气呢?这中间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可能是因为我提议去吃日料时说话说的不对?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有点棘手了,得等下次又惹梅梅生气(李雷可不盼望著再有下次),要不就必须在平行世界回到故事的一开始。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李雷急匆匆大步流星地走进操场的大门。

看台上,韩梅梅独自一人刷著手机。

李雷赶紧凑上去,「亲爱的,等好一会儿了吧?」

韩梅梅头也不抬,「你从哪儿来呀?」

「刚才师姐要搬办公室,去帮她搬东西了。」

「哼……」

李雷见势不妙,赶忙道:「梅梅我听说小吃街新开了一家日料店,据说挺好的,我们今晚去吃怎么样?或者你有什么想吃的吗~」

「说了多少次不吃日料?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心里?」

「啊对不起对不起,是你男朋友脑子太笨了。我们去吃火锅吧?点你喜欢的鸭肠和小酥肉,再去买杯奶茶~」

「哼,这还差不多。」

果然,并不是一说日料梅梅就一定会生气到冷战,沟通方式很重要啊。

现在总结一下,就是说因为韩梅梅不喜欢吃日料,所以跟她提去吃日料就会让她有一定程度的不快,加上要是说话语气不对,就会让她特别生气。

问题弄清楚了还没完,还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下次再惹梅梅生气。

为此,李雷想出了两条针对性的策略——第一,用一个笔记本记录韩梅梅的生活习惯,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断提醒自己;第二,时刻注意自己和梅梅说话的方式、语气。

在这次惹韩梅梅生气之前,李雷大概每个月都会惹韩梅梅生气一次,而在李雷采用了这两条策略之后,小半年都没再惹韩梅梅生气。

从此,李雷和韩梅梅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一个问题(韩梅梅为什么生气?)通常的研究思路:

  1. 确定变数间预测关系——引起韩梅梅生气的原因是提到吃日料而非师姐(What问题,「提到吃日料」是自变数,「生气」是因变数)
  2. 探索中介机制——觉得日料不好吃-不爱吃日料(Why问题,解释为什么自变数可以预测因变数,中间的因素是中介变数)
  3. 寻找边界条件或调节作用——并不是任何时候提到吃日料都会引发韩梅梅同等程度的生气,还会受到说话方式影响(When/Where问题,自变数是否能有效预测因变数受到另一因素影响,这个因素被称为调节变数)
  4. 开发干预方法并检验效果——针对自变数,记录韩梅梅生活习惯;针对调节变数,注意说话方式(How问题,如何基于发现的变数间的关系,通过改变行为已达到想要的效果)

当然,心理学研究不能依靠单次检验(故事中的单个现实行为或单个平行世界),通常需要大量的受测者,这是因为,多数心理学研究试图探索人们普遍的心理、行为规律。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研究思路也会影响心理学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认清问题。

而在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中,隐藏了三点特质:

  • 不囿于成见,不耽于常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解释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更希望能够简单的解释,因此很多时候著急去下定论,听从【女孩子总是有点矫情】或【情侣之间总有点小矛盾】这样的声音;但真正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往往是潜藏的,不那么易得的,既需要细心又需要耐心
  • 条分缕析。「控制变数」是研究中的关键之一,在生活中「控制」不易实现,但面对「一锅粥」的情况,仍需要细想事情的所有影响因素,理出头绪,逐一看待,分析处理
  • 相信改变和塑造。分析问题对事不对人,关注可以改变的因素,以及如何加以改变

最后必须指出,虽然本文以一个关系问题作为例子,但并不是说学心理学的人就一定能处理好关系问题。毫无顾虑地试误以检验假设无疑是低情商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过于理性也会招致反感。本期先不谈怎么「高情商」地解决问题,但至少有意识并合理地用心理学的思考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好的处理问题的基础,或许比从心理学中去学如何处理问题的知识更加有所助益。


接下来会持续发布学习心理学所得,以及对心理学科研、科普的思考与反思。

相比于传播碎片化的心理学知识,更希望能传递一种心理学的思考方式。

希望通过一起学、思、反思心理学,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欢迎关注专栏、作者,以及微信公众号【PsychologicalChamber】

欢迎投稿,欢迎合作,转载请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