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大准确,爱与付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此回答起来也比较复杂。答得多一点,因为其他情感关系中也有类似问题,这涉及观念、伦理、感受和技术多层面的


家长对孩子通常有两种不健康的期待:第一,期待他不平凡;第二,期待他长大之后给你回报。如果你有这两个期待的任何一个,你一定会失望的,不用怀疑。

所以,从一开始就别期待这些,你就不会失望了。就算你不期待这些,你还是必须全心全意的为孩子付出,说好听了,这是你的伟大的爱,不图结果,不要回报的爱;说不那么好听,是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他除了你,无依无靠,所以你就必须全心全意付出。

对孩子健康的期待,就是期待他也可以全心全意的对待将来他自己的孩子,把这种伟大的爱,传递下去。这,是你应该期待的。


教育需要的不是『全心全意』,而是适当的技巧

教育过程中,并不是说把社会上已经有的知识教给孩子,就可以了。教育和爱,本来也没有任何关系

所谓的『言传身教』,家长在平时的生活里,展现出的某些行为,会导致孩子不由自主的效仿

也就是说,那些认为自己『全心全意』,实际上一直在展现自己丑陋、愚蠢、笨拙、势利的家长---孩子会不由自主的学习他们的『丑陋、愚蠢、笨拙、势利』

如果家长缺乏爱,孩子自然也会缺乏

这就是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

呃……看到这话,我只感觉到了绑架。

先回答:不失望。因为我不会全心全意付出的。

人的一生,是很长的,而在这很长的一生中,为一个注定会独立自立,自然成长过程中的天然寻求独立的个体全心全意付出?这真的是一种绑架。

而且,我想问,你付出具体指什么?指自己拥有的所有东西,还是所有的时间精力?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当的。

如果对幼儿成长哪怕只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那么做。

就我这种只知道一点,都会明白,这真的是一种薏想。

人类成长过程中,有几次分离期。最开始的一次,就是出生。在出生前,与母亲没有一刻分开。出生后,婴儿睡觉的时候母亲可以不用一直呆在旁边了。可以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的达成,都是一次分离,每一次的分离其实都可能痛苦。生娃的痛苦,第一次肺叶张开的哭泣(水中分娩除外);断奶时候的哭泣不舍……等等。更多的内容,请自行查看育儿相关书籍,我也只是个打蘸水的。

以小见大,既然如此,全心全意的付出,对于被你付出的个体来说就真的是好的吗?那么,当你全心全意付出的个体,反身过来对他/她的后代全心全意付出的而无暇理你的时候,你的生活要怎么办?

全盘否定全心全意为下一代付出,是不对。但这要看在什么时代

当物质条件没有那么容易活下来的漫长时期,全心全意付出,意味著将生命廷续的希望交托出去,交给下一代,下一代由此受到感召,人类才能在漫长的时间中实现种族的存续,无存续,无发展,这当然是最高的。

但是,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起码在中国,你不用那么的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孩子也不会因为物质上的原因而活不下去,反倒是其它的问题,会造成伤害。

在来到知乎之前,就曾看到过豆瓣里收集的犀利回答集锦。里面有很多真的很直面中心。其中对生孩子这个事我印象里是这个意思:孩子,不应该是你的生命的廷续,不是你希望的廷续,不是你意志的廷续……只应是你快乐的待续。

时代变了。如果还在以非当下社会现实的情况来组织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一切并以此来要求下一代,才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这个问题不大准确,爱与付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此回答起来也比较复杂。答得多一点,因为其他情感关系中也有类似问题,这涉及观念、伦理、感受和技术多层面的

题主的这个问题,在我眼里,其实比较低级。至少十几年前,在读过《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后,就再也没有迷茫过。啊~~~~一不小心又在卖安利了,原谅我吧。至少在我看来,这真的有用。

既然题主要求答得多一点,那我就节抄一点好了。

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大多数没有心理疾病。在美国,60%以上的人口,一生中寻求过心理帮助。这是现代人的特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成今天这种高速、复杂的结构,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十年里,全世界第一位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的疾患是情感障碍。这也是为什么,在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把心理健康纳入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我从中国去到美国,十七年之后,又回到中国,其间观察自己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历程,使我终于认识到: 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习识字、算术一样。今天,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本小书的原因之一。

 牧师家的故事

  一位美国的牧师,他的妻子得了慢性抑郁症,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从大学辍学,住在家里接受精神科治疗,为此,他很不情愿地去见心理医生——派克博士。尽管他的整个家庭已经陷入了「病态」,这位牧师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病态所起的作用。他很委屈地说:「我竭尽全力去照顾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除了睡觉之外,我每时每刻都在关心他们。」  医生仔细询问了牧师的家庭状况,发现他为了满足妻子与孩子们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尽管他觉得儿子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变得自立,他还是给他们分别买了新汽车,并为他们支付汽车保险。尽管他自己很不喜欢进城,而且讨厌听歌剧,但是,他还是每个周末都带妻子到城里的歌剧院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妻子和孩子,而他们三人整天呆在家里,一点家务事都不做。

这个付出,够全心全意了吧?

医生问道:「难道你不厌烦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他们吗?」「当然烦了,」他回答说,「但是有什么办法?我爱他们,如果我不照顾他们,那他们多可怜呀!我是太关心他们了,永远不会在他们有需要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自己站在那儿袖手旁观。我也许不是一个最出色的男人,但是,至少我懂得爱与关心。」

  显然,这位牧师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的行为,促使了家庭的幼稚化。他总是把妻子称作「我的猫崽」;而把他那两个已经长大成人、健壮魁梧的儿子称作「我的小宝贝」。他不能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活动,爱要求另一个人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心智。他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要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人需要,而在古代不被重视的。

那么中国的案例呢?

打是亲?骂是爱?

  小龙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我:「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也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象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

  挨了打的小龙,更加讨厌上语文课。甚至,遇见了给自己52分的张老师,扭头就跑。他觉 得张老师不喜欢他,所以给了坏分数。期末考试,小龙的语文还是不及格,为了害怕再挨打他索性把成绩单给撕了,躲在同学家里,不敢回家。  你怎么看这件事?小龙的父亲对我说:「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按照中国的传统,家长和教书先生打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有出息、有前途,是「爱」孩子的行为。可是结果呢?非但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从此,他还对语文老师和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爸爸爱小龙吗?爱的,但为什么小龙受不了呢?

很多很多的中国家庭都有同样或相似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这里解决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拿出勇气直面自己的内心。

1、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2、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有了这两把尺子,我们便可以比较容易地衡量我们的各种行为、分析我们的情感,判断它们是不是真爱。  用爱的第一把尺子,衡量父亲打小龙的行为,是非爱行为。因为打小龙,不能解决他学不好语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小龙的情感和精神没有成长进步。如果父亲真的爱儿子,应该和他坐下来,好好一同查看,究竟孩子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具体困难,找出解决的办法来。如果父亲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设法请求别人来帮助。但是,这需要父亲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  另外,父亲打儿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在这种情绪中,含有对自己文化底子薄的羞愧,以及对自己随时有可能下岗的焦虑。把这些负面情绪,借著小龙的学习问题,发泄在儿子身上,是很不公平的,对父亲自身的提高也毫无裨益。所以,小龙父亲的行为,从自身成长的角度讲,也不爱他自己

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承认的家长,真的是有勇气的,能承认后改正的家长,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也爱自己。

真爱行为的两把尺子,是由真爱的定义来的。

派克博士的畅销书《无路之行》

他给爱下的定义 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I define love thu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emmmm,英语大佬也许可以译得更信达雅一些,渣都算不上的我,只能照搬。

这些只是前面的一部分内容,也并没有按照原本的顺序,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认真的读一读这本小书。

愿我们都能真正懂得爱,不用把全心全意付出这类话放在口头上。因为,真正的爱,是包括爱自己的。


我种下了花的种子,我全心全意照料它长大,到头来我发现这盆花没有那么爱我,我会失望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会。

因为,看著它一天天成长,看著它展露自己美丽的花朵,就已经给我最大的满足。

我全心全意为它付出,是我的事情。

它爱不爱我,是它的事情。


有你这样的父母,孩子心理负担真大。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足够写一篇上万字的论文。

所以,我把它拆解成2个点,逐一讨论。

付出是否就应该得到回报?

从经济学角度说,如果回报小于付出,即损大于利,则为亏本。

这么看来,付出就该得到回报,否则付出的一切就沦为了沉没成本。

但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如何衡量「损」和「利」的多少?

花2万元给孩子报了外教课,期末考试孩子的英语成绩从班级倒数第一提升到倒数第五,这是「损」还是「利」?

省吃俭用大半辈子给儿子付了婚房的首付,小两口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子,老两口依旧蜗居在昏暗的平房,这是「损」还是「利」?

几乎倾家荡产送孩子出国留学,孩子学业有成,定居海外,因为工作繁忙,连老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是「损」还是「利」?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都无法判定,因为亲子关系本身就是个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更何况传统的中国家长习惯把「付出」当做理所应当的事,为了孩子,不计成本。因此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爸爸妈妈为你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以后XXX」,而不是「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以后记得还给我」。

回报不及预想是否会失望?

我认为,

之前,豆瓣上的一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著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第一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第一、才艺出众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如果你是这个小侄子的家长,你会失望吗?

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倾尽所有供养孩子的同时,也会对孩子和自己的未来展开一些美好的憧憬,当现实和理想出现落差时,失落是在所难免的。

我妈从来不是个有仪式感的人,从来没陪我过过生日。我23岁生日那天,一切和平日没什么区别,我照常出门,下午临时通知她不回家吃完饭,我妈也没表示什么异议。晚上回家时,我惊奇地发现餐桌上摆著一个蛋糕,原来我妈想给我个惊喜,特地买了蛋糕做了菜,准备跟我一起过生日,而我让她失望了。

第二天,我妈还是和往常一样给我准备早饭,从头到脚唠叨一边,然后轰我出门上班。一下子的失望,并没有削减她对我的付出和爱。


既然决定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请别考虑回报的问题……

爱一个人,然后对他全心付出,希望他好。这不是一种交易。

如果你对他好,也希望他对你好,如果他没有对你好,你感觉失望。

这样听著是不是感觉像是一场交易,一场基于未来的交易……


孩子是父母人生最大的羁绊,但是孩子只是父母人生的一部分,不应该是全部。


我们总是说

小孩子的年纪多好 长大了就会有烦恼

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孩子们的世界观太小,所以什么小事在他们眼里都不小!

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孩子不是不爱你,不是不够爱你!是你的爱让他有压力,他会抵触。有哪个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呢!你有你的想法,而成年人的世界观跟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还需要成长,你一下塞进太多东西,他是没办法接受的!心平气和跟他聊聊,问一下他的想法,看看他想干什么,想做什么!而不是你想让孩子做什么!

那要看你的付出孩子是否领情。

举个例子吧,某个人花掉所有的钱找能找的最好的老师学校,放假时让孩子学各种课外班辅导班才艺班。闲暇时间从来不去休息娱乐而是看著孩子写作业练钢琴学画画一刻都不放松,因为他爱自己的孩子他望子成龙,他一辈子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儿子飞皇腾达。现在苦一点累一点以后会有幸福生活。结果有一天发现孩子居然逃课出去玩,家长大怒问到你对得起我吗?我为了你省吃俭用供你学习你就这么不知道好歹?


提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为人子女,父母全心全意爱他(她),他(她)现在却不是全心全意爱父母。目前还没有生儿育女,并且害怕以后他(她)的子女跟他(她)一样,心有不甘,所以来打探一下。


没事呀,为人父母,本就是没想著要孩子的回报多少。

平心而论,我对父母的爱,也少于他们对我的爱。

但是,我对孩子的好,耳濡目染,他也会对自己孩子好。

家风代代传,我也就满足了。


嗯……答主已经连续邀请我三回了,也想了一下之前的两个提问,一个是母亲强势,一个是孩子写作业的事,现在是孩子爱不爱你的问题。

这么说,每个人她都有选择爱和不爱的选择,更加可以选择爱的程度多少。可能因为我没有当过父母,所以不太能明白答主现在提问的心情。

感觉答主好像在家庭,还有亲密关系上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真心建议,在这里提问不去踏踏实实找个心理咨询师或者什么的,寻找专业帮助。


联系你之前的几个提问,答主19岁和一个人品差劲的二婚男结婚?二婚男还带著一个拖油瓶??答主还已经生了孩子???我不知道答主怎么想的。反正我要是你我肯定不会和这种人结婚。你也别指望你老公会改,他这个年纪这幅德行99.99%是改不掉的。我觉得你及时止损,和他离了吧。


你有啥资格失望?

你全心全意付出问过孩子想要了吗?

你送人东西都得好好挑选一下思考对方是否会喜欢这个价位送人合不合适

你自己买东西都得问自己真的需要吗真的喜欢吗买了值得吗

怎么到孩子这就一句话不说 做什么事都说你家长无私的付出 一股脑全塞给孩子 然后问他你为啥不感激我孝顺我回报我?你为啥不像我爱你那样爱我?

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为啥不问问自己「我有像爱我的孩子那样爱我父母吗?我愿意为父母全心全意的付出吗?我愿意无条件给我父母买房买车吗?我父母会对我失望吗?」

你和你孩子压根就不是对等的关系 更何况你和你孩子差了那么多年的人生经验 三年一代沟少说也要跨个十一二个沟吧?说的难听等你孩子真正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你也差不多了

更何况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你认为全心全意付出是爱 说不定你孩子有别的表达爱的方式呢?为啥那么一刀切看不到回报就说人家不爱你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