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外在世界的事物讓你感到開心,痛苦,而是你的內在如何去解讀這個感受。一旦你改變了內在,就改變了一切。

當一個人有了感受,就會去解釋(思考)這個感受,若這個感受被解釋成好,那麼人就會愉悅感,進而對愉悅感產生執著(希望這個愉悅感持續),就成了貪愛(希望這個愉悅的感受持續),若被解釋為壞,那麼就會產生不愉悅感,然後對這個不愉悅感產生一種執著(不喜歡並希望這個感覺消失),就成了嗔恨(希望這個不愉悅的感覺消失)。有了貪愛什麼和嗔恨什麼,又由於事物時刻在改變(無常),你的感受也是無常的,那你對某件事物的貪愛和嗔恨(這兩者可以稱為慾望)必然會造成痛苦。憤怒,生氣本質上都是因為慾望(你想要什麼東西卻達不到,你不想要的東西又來)。並且你貪愛的東西和嗔恨的東西給你帶來的感受會加以累計,就成了習性(貪愛電玩的感受,貪愛吃的感受,嗔恨痛苦的感受等等等等)。而佛陀刻苦地學習並實修,發現了一個解脫痛苦的方法,這個方法不需要你相信任何事情,只注重實踐。那就是平等心地觀察感受(不希望愉悅的感受持續,不希望不愉悅的感受消失,一切感受平等)+覺知,一旦你做到這一點,(你會親自觀察到)你舊有的習性(貪愛的事物,嗔恨的事物)會浮現出來並自行消失)。這是自然的法則。就像電池,若你不充電,電就會慢慢耗盡。這個電就是你所貪愛的,嗔恨的東西。這兩點貫穿著整個內觀禪修。

什麼是懷著平等心地觀察呢?這意味著遇到一個愉悅感受,你不貪愛它(不希望其持續)。遇見一個不愉悅的感受,你不嗔恨它(不希望它消失)。只是平等(你深知所有感受是無常的,並且當你不停地練習覺知,你會直接感受到所有感受是平等的,不停地生起又消去)地對待一切感受。

以上就是重點之一。

覺知呢,就是去覺知一切感受,從頭的感受觀察到腳的感受,一旦覺知到一定的程度,你會慢慢地從無感受變成有粗重的感受,最後變成微細的感受。這時你就會悟到,原來所有感受都是會快速消失再快速升起等等,那麼對它進行貪愛,嗔恨,就必定會生氣痛苦。這就讓你有了無常的智慧。但是,在觀察全身感受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對所有感受保持平等(不貪愛,不嗔恨,平等心),如果又去希望持續或希望消失,那麼你會繼續造成貪愛,嗔恨。如此一來,就是在禪修的反面。因為禪修的原理就是不貪愛不嗔恨,平等心,之後你舊的習性就會自行表現出來並消除。當然,你覺知能力增強,你會發現你對外在觀察能力加強等,還有很多用處。

覺知與平等心就像一個人的兩隻腳,對內觀禪修是必需的。

那麼,你剛想去覺知,又或是去觀察,結果你注意力太弱,一下就移走了怎麼辦?這就是觀呼吸的重要性了,即,若你注意力太弱,導致你無法覺知,那麼就先去練習觀呼吸,讓注意力變強。(觀呼吸能平靜下一個人的注意力,這意味著在生活中也可以應用)。怎麼觀呼吸呢?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鼻孔以及鼻腔內因呼吸時空氣划過的感覺上。一開始你的專註力比較粗糙,不能觀察到這個區域的感覺,逐漸你觀察的較細,你會觀察到鼻腔里呼氣時的空氣是溫暖的,吸入的氣息相對涼(這是自然原理,你的身體會加熱吸進的氣體)。一旦注意力移走,微笑的把注意力拉到呼吸的感受上。如果經常移走,請抱以平等心(不貪愛,不嗔恨,一切感受平等)的拉回來,一旦你不以平等心地觀察,後果是什麼,我已經寫過了,你就在製造新的貪愛和嗔恨,那麼舊的貪愛和嗔恨就不會浮現出來並消解,有了貪愛和嗔恨,就有了痛苦。請仔細思考並記住這個過程。禪修者會花整整幾天的時間來不斷的重複這個專註,走神,察覺,重新拉回來的過程,逐漸自己的專註力會變強,並且自己更加平靜。無論在任何時候,你無法專註,都可以專註呼吸的感受。

你已經理解了為什麼觀呼吸讓注意力變強後,再平等地觀察身體的感受,覺知。

那理解了這一切,為什麼你還會對身體的感受產生貪愛和嗔恨,無法保持平等心呢?因為你只是表層的,知識上的理解,需要通過時間練習,從相信變成真正知道。通過不斷的高強度地練習,你會真正掌握到對身體的一切感受達到平等心,不貪愛,不嗔恨。你也能夠覺知到身體的很細微的感受,從而知道身體發生的一切,知道感受的無常,並且把自己以前的所有貪愛,嗔恨消除,變成了真正解脫的人。

這一切似乎有點消極,即使我熟練地能運用這個技能,沒貪愛,沒嗔恨,那人生還剩下什麼呢?從我的體驗,我會告訴你,那是無盡的光與愛,這個大愛是狂喜,對他人關懷的慈悲,以及愛的混合物。

為什麼要把慈悲觀放在第十日?因為你已經訓練了這麼多天,你已經消除了大多數貪愛與嗔恨,那一個人剩下的就是平和與愛。

在第十天的慈悲觀,我感受到突然一股電流充滿全身,然後我突然想到了所有曾經精神上或肉體上虐待過我的事物,即使這樣,我仍然打心底的希望這些人能快樂,安詳,解脫。然後,突然這股愛涌到了我的肚子,胸腔,喉嚨,然後忍不住了,大哭了出來。但是這是出於對所有有情眾生的愛。並在接下來一整天,我都感受到了這種愛,狂喜的混合感受。

慈悲觀不是無用的祈禱,人們可以實驗,當一個人擁有慈悲,愛的人做在室內,即使另一個人沒有經過提示,過一會兒,另一個人也會感受到平靜。所以對於一個讓很多人討厭,甚至恨的人,若你用慈悲對待這個人,那這個人也會感受到慈悲,並開始改變。如果你以恨的態度對待這個人,你已經能猜到這個後果了。

所以這個過程大概為 先觀吸使注意力變強(一旦走神,很快就能拉回來)>>>在平等心地(不貪愛,不嗔恨,平等心)地從頭到腳地觀察身體的部位 >>>若你打坐很久,大多數貪愛和嗔恨的事物會消除,那你就在打坐的最後平靜的幾分鐘去散發出慈悲(希望眾生快樂,安詳,和諧)

—----———

以上我所能想到的對課程所有發生的事情的為什麼,以及部分原理。以下是我的部分感受。

內觀禪修只是開始。一旦通過長時間高強度的不貪愛,不嗔恨,平等心地區感受一切感受,那你就會把訓練出來的這個技能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才是真正的禪修。

愛?

我正在內觀時通過專註呼吸慢慢地,「小我」沒了,我感受到了一絲絲的愛。在第十天慈悲觀,更是感受到了愛。從而我感覺很有可能,一旦一個人脫離了「小我」,那每個人的本質就是愛。我曾體驗過某種瀕死感,也感覺到,那個「我」死了以後,剩下的只有光與愛。

想想斐波那契數列1,1,2,3,5,8,13…………每一個新的數都由前兩個數相加定義出來,這也是我們平常的心智,我們每一個新的心智都是一種由以往的經驗產生的模式,這個模式是無新意的,你以為你的心智是新的,但是只是不停的在重複舊有的模式。但是禪修可以讓人跳出心智的模式,讓你注意到,原來自己的思想只是重複一種模式,並且擁有創造力。

很多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似乎都是天生帶有這種愛。愛因斯坦曾對素食主義經過了深刻的思考,並最後決定偏素食主義,愛因斯坦的「我」的程度是相當小的的,比如他對一切名利感受到厭惡,並且愛因斯坦能直接聽到莫扎特音樂的模式感。特斯拉曾自訴在睡前也能看見光,並且對動物的愛,最後他愛上了一隻鴿子。候世達曾經因為想到要傷害一個小動物,直接暈倒。牛頓曾經喜歡看太陽,並且一天工作18小時。等。這些科學家似乎是天生的禪修者。

禪修對智力的提升是肯定的,首先禪修後專註力變強。並且禪修讓你褪去心智所持有的條條框架,讓你重新得到小孩子對於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有動力做事情。對於自然的法則,所有科學的法則產生欣賞感(甚至有時是感到觸電,美得想要流淚)。以及會賦予一個人對事物的洞察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入睡的狀況,不管你以前有沒有禪修過,入睡的本質是你的心會逐漸專註一點(呼吸)並覺知,入睡分為對身體的休息和你思想的休息。身體的休息躺著就好了,但是平常喜歡打妄念,你的思想就休息不了。但禪修者有睡不著的情況,第二天醒來卻很清醒。這是因為你在禪修時不停的做著思想在睡眠時所做的規律。禪修可以類比為思想的健身,也可以算是思想的休息。

痛。

我從生下來到現在剛好十八年,幾乎沒有打坐一次,身體坐姿以前也很僵硬,所以打坐時非常痛。直到第七天左右,我才學會抱以平等心地觀察感受(但有時還是忍不住),直到第十天下午,我才能完全掌握這個抱以平等心地感受的技巧。只要痛卻平等心感受它,你就會把以前的習性排出來,這個你已經很清楚了。注意打坐的姿勢要背挺直,並且屁股稍微後翹。

一開始我打坐後會痛一天,但是到第十天,即使連續打坐一小時,我只會感受到身體十分柔軟的感覺,而不是持續的痛。

幾乎所有人在第一次去的時候從第四天開始就會有非常強烈的情緒反應(我在後幾天甚至說夢話吼出了恨的情緒),但到了第九天,第十天,甚至以後,一個人會變得非常安詳,快樂,感受到愛。我猜想這可能是你在不製造嗔恨,貪愛時排除以往的嗔恨貪愛所需要經歷的必須過程。不要因為這些情緒就開始懷疑自己,你甚至可以把它當作好事(平等心:-))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修行而產生的很淺的感受,沒有些的更多,目的是為某些人提供幫助。若想了解更多內觀,請搜索中文內觀官網(若有時間,去參加課程。課程全程免費。),或者是《內觀 葛印卡的解脫之道》。此文章也會因個人的實際經驗以及閱讀不斷改動。

——————————vipassana.sutta.org/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