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易經·乾卦》有爻辭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有言:“飛龍在天,上治也,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所以,古代帝王也稱“九五之尊”。

  古人認爲:“奇數爲陽,象徵天,偶數爲陰,象徵地,陰陽相和,天地交融,乃生萬物”而“九”乃是奇數之最,陽數之極,代表陽氣最盛,所以自古以來都是帝王最熱衷的數字,還形成了一種以“九”爲中心的皇家文化。

  比如,大禹將天下分爲“九州”,王權象徵用“九鼎”,朝廷官職設“九卿”,京師防衛置“九門”,就連紫禁城也因設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間半而被稱爲“宮闕九重”。

  但是,作爲中國古代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卻與其他君王不同,他最推崇的數字不是“九”,而是“十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曾在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爲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這就是後世津津樂道的“十二金人”,其目的乃是穩固統治,彰顯功績。

  再者,秦始皇祭天拜地時:“所祀名山,自殽以東者五,自華以西者七,合之正數爲十二。”也就是說,秦始皇創下不朽功業後,不多不少,選擇祭祀了全國十二座名山大川。

  另外,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又“徙天下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其目的乃是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體現了秦始皇重農抑商的思想。這裏被遷徙到京都咸陽的富豪不多不少又正好是十二萬戶。

  而且,大秦建國後,秦始皇在中央實行了三公九卿制,用以管理國家大事,“三”加“九”正好等於“十二”。同時,秦始皇在全國通行使用了“半兩錢”,據現代考古證明,“半兩錢”的重量正好合秦制“十二銖”。

  以上種種都是秦始皇迷信數字“十二”的體現,另有其他諸多例證,在此不一一列舉。

  那麼,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崇尚數字“九”,爲什麼秦始皇會對數字“十二”情有獨鍾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樸素哲學觀說起。

  陰陽五行學說認爲“天圓地方”,很多古代建築也都據此設計,最典型的就是天壇和地壇。

  而當圓的直徑與方的邊長相等時,圓與方的周長之比是三比四(比如,當圓的直徑和方的邊長都是1,其周長則分別爲3.14和4,比值大致是3:4,以先秦時期的數學水平,能算到這種精準程度已屬不易),所以又有“天三地四”之說。

  天爲“三”,地爲“四”,所以天地互乘所得之數“十二”就被古人認爲是“天之大數”,乃是先秦時期人們普遍推崇的“聖數”,在秦始皇心中則成了“天地六合”的象徵。

  秦始皇認爲,自己統一六國,將天下和爲一體,與“十二”乃是“天地之積”不謀而合。所以,“十二”也就代替數字“九”,成了秦始皇最情有獨鍾的數字。

  究其本因,秦始皇之所以迷信數字“十二”,無非是想用這種方式宣揚自己的不世功勳。誠然,秦始皇如此心態難免有好大喜功之嫌,但以他的歷史功績,確實也撐得起陰陽五行學說中“十二”所代表的含義。

  參考資料:《史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