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易经·乾卦》有爻辞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又有言:“飞龙在天,上治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所以,古代帝王也称“九五之尊”。

  古人认为:“奇数为阳,象征天,偶数为阴,象征地,阴阳相和,天地交融,乃生万物”而“九”乃是奇数之最,阳数之极,代表阳气最盛,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帝王最热衷的数字,还形成了一种以“九”为中心的皇家文化。

  比如,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王权象征用“九鼎”,朝廷官职设“九卿”,京师防卫置“九门”,就连紫禁城也因设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而被称为“宫阙九重”。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却与其他君王不同,他最推崇的数字不是“九”,而是“十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在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十二金人”,其目的乃是稳固统治,彰显功绩。

  再者,秦始皇祭天拜地时:“所祀名山,自殽以东者五,自华以西者七,合之正数为十二。”也就是说,秦始皇创下不朽功业后,不多不少,选择祭祀了全国十二座名山大川。

  另外,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又“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其目的乃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体现了秦始皇重农抑商的思想。这里被迁徙到京都咸阳的富豪不多不少又正好是十二万户。

  而且,大秦建国后,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用以管理国家大事,“三”加“九”正好等于“十二”。同时,秦始皇在全国通行使用了“半两钱”,据现代考古证明,“半两钱”的重量正好合秦制“十二铢”。

  以上种种都是秦始皇迷信数字“十二”的体现,另有其他诸多例证,在此不一一列举。

  那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崇尚数字“九”,为什么秦始皇会对数字“十二”情有独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朴素哲学观说起。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天圆地方”,很多古代建筑也都据此设计,最典型的就是天坛和地坛。

  而当圆的直径与方的边长相等时,圆与方的周长之比是三比四(比如,当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都是1,其周长则分别为3.14和4,比值大致是3:4,以先秦时期的数学水平,能算到这种精准程度已属不易),所以又有“天三地四”之说。

  天为“三”,地为“四”,所以天地互乘所得之数“十二”就被古人认为是“天之大数”,乃是先秦时期人们普遍推崇的“圣数”,在秦始皇心中则成了“天地六合”的象征。

  秦始皇认为,自己统一六国,将天下和为一体,与“十二”乃是“天地之积”不谋而合。所以,“十二”也就代替数字“九”,成了秦始皇最情有独钟的数字。

  究其本因,秦始皇之所以迷信数字“十二”,无非是想用这种方式宣扬自己的不世功勋。诚然,秦始皇如此心态难免有好大喜功之嫌,但以他的历史功绩,确实也撑得起阴阳五行学说中“十二”所代表的含义。

  参考资料:《史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