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614.JPG

【上课笔记】

如果我们只是讲:

孩子!你要有意志力!你要加油!

那没有用,你只是跟他讲没有用,

因为讲是在知识、在理性、在思考的层面而已,

孩子的意志力不会因为这样而加强,

意志力要加强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意志是被实现的情感,而情感则是未实现的意志

第三讲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大部分我们所知道的法则,其实都只是一种假说、假设,并不是定理、定律,或者就一定会这样发生。所以,不要觉得科学发展到现在所讲的就是真的,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往前去追求更真的东西。

这本书的第二至五讲是讲思考、情感、意志,之后才会进入到灵:睡、醒、梦。第四讲一样走意志路线,继续谈思考、情感、意志的部分。二、三讲谈的比较多的是意志跟思考之间的二元性:它们的来源及作用,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第四讲非常特别,因为里面谈的几乎全部都是意志!Steiner在这边先讲一下:你要了解意志,才有办法了解人,才有办法了解教学,所以意志在华德福教育里面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之前已经讲过,意志没有实际的内容,也没有办法定义,因为人死掉之后它才会变成一个实体,所以没有办法在这个物质世界说它是什么,这样意志就变成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那我们怎么去理解它呢?这一讲可以说是意志大解密,Steiner告诉你:意志虽然什么都不是,但是意志可以变成什么!这就是第四讲的主题。

他说:要了解意志,必须先了解跟意志有一点关系的「情感」,情感是什么?情感是跟意志非常接近的东西。我们前面讲了半天,情感都没谈对不对?第二讲就有提到思考、情感、意志,可是前两讲一直都在谈意志跟思考,都没提到情感,所以这讲就先出来一下。情感是什么?他说:情感是与意志非常亲近的东西,那它们的亲近关系是什么?意志是被实现的情感,而情感则是未实现的意志。这句话怎么解释?我最常讲的想法是这样:当你今天有一个情感,比如说你很爱吃鸡排,很爱是一种情感对不对,那这个情感存在什么时候?存在在它还没有变成行动之前,就是你还没有吃到鸡排之前。当你真实的已经去买了鸡排,把鸡排吃下去,它已经实现了情感对不对,这时你就会发现对鸡排的爱已经开始在下降了,因为你已经实现了,那个情感已经实现了!(煜:那就有个疑问,已经被实现的情感是意志,那意志还处于胚芽的状态吗?到底处于胚芽的状态是怎样?还是其实意思是情感已经实现了而变为意志没错,但还有下一步,也就是还要继续进行下去?所以下面讲的笑话,当你跟女朋友告白完,接下来就是意志要登场了,而不是就到此为止。)你已经把鸡排吃下去了,所以你在那一刻已经开始去想别的东西,不会再想说我要吃鸡排,因为你要吃鸡排的欲望已经被满足、已经发生了。(煜:所以情感包含了欲望?)Steiner说:某种程度而言,意志只是被实现的情感,当你把它实现了,就变成意志,原来的情感就不见了,这其实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情感则是没有被实现的意志,也就是意志被束缚住了,还没有被真正地表达出来、留存在心中的意志,就是情感。举一个东方的说法当例子,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什么意思?当你没有办法得到她的时候,你对她的情感就更加强烈,可以了解吗?就是没有办法实现、被束缚:啊~我很想要跟这个人在一起,可是我没有办法跟她在一起!我们常常讲:得不到的最美!朝思暮想得不到就会有很多情感在里面!有时候跟年轻朋友谈这些事时就会讲一个笑话:你很喜欢某一个人,决定要跟她告白,当你跟她告白完的那一刻,就突然发现自己不喜欢她了,为什么?情感已经化为意志,它已经被意志用掉了,所以就没有喜欢了,怎么办?可是我已经跟她告白了,那我到底要不要跟她在一起?当它已经实现,变成意志之后,情感就咚~往下掉。这样可以了解吗?所以人的情感有时真是有趣,它并不像我们一般人以为的,是一个实体,或者你可以说它有实体,可是它跟意志是非常非常的接近,当你实现了你的情感,它就变成了意志,在意志当中就没有情感。当你的意志要发挥,可是没有办法发挥时,它就被限制住、被束缚住、被钝化,没有办法真的实现,就会很想要很想要!这样可以了解吗?所以为什么外面要做所谓的饥饿式行销?就是要让你感觉买不到,越跟他讲买不到要来排队,他就越想排,就排越长,这样可以了解那种感觉吗?就是越得不到的就越想要,越无法变成意志的,就越有情感在里面,这样可以想像那个图案吗?当然也许前面举的不是那么好的例子,因为跟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是比较生活化的例子,大家比较容易了解意志跟情感之间的亲缘性或亲近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Steiner在这讲前面先介绍意志跟情感的关系,为什么情感要先出来?因为要真正了解意志,一定要了解一点情感。这样大家已经开始有点进入状况对不对,知道他在讲的意志到底是什么东西喔。所以你就可以想说:对!虽然意志没有实际的内容,可是我可以想像有一个东西叫情感,情感往前推,推到它变成行为时,里面就有意志,当我已经推到它是一个行为,意志已经发生之后,情感就会削弱。这两个东西,推过去就变成意志,拉回来就变成情感。他说:只有对意志的本质能够真正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了解情感。如果不了解意志,但很想了解情感,有没有办法理解情感的本质?那只能了解情感的表象,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情感!(煜:所以情感不是突然变为意志、不是突然到某个点就变为意志,而是开始有行动之后,情感渐渐削弱、意志渐渐增多,直到情感被实现,就变为意志?)

 

人的身心灵组成

讲完开场白之后,Steiner又回到意志,所以这讲都在谈意志。他继续讲一个很难的内容:意志活跃在出生到死亡之间,当你去做了某一件事情之后,内在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那个东西就是意志的产品,但不是意志本身喔。(煜:所以Steiner接下来要讲的意志在身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呈现,就是这边说的意志的产品?或者另有他物?)那我们怎么知道意志还在物质世界时,会去做哪些事情?这就很困难。Steiner在这边就拿出他的看家本领,他说:人依照他的本性可以分成身、心、灵三个部分:

最上面是灵:从比较普通的灵自我,再上去是生命灵,最上面是灵人;

中间是心,有三种: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

身的话有:物质身、生命身、星芒身。

自我

灵性人或灵人

生命灵

灵自我

意识心

理知心

感觉心

星芒身或星辰身

乙太身或生命身

物质身

Steiner就开始介绍这九个组成:它们是怎么产生的跟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解释这些组成?因为等一下他要讲:当意志跟这些组成发生关系时,会变成什么?也就是意志的产品是什么,所以他就必须先介绍这九个组成,等一下大家就会了解这之间的关联性。

 

星芒身透过自我转化之后变成灵自我

接下来他讲的内容非常难:灵!我必须这样讲,Steiner讲到灵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在干嘛,因为那是我们没有的,也就是我们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不知道他在干嘛。Steiner想尽办法去形容,那个我们在物质世界看不到、摸不到、也练不到的灵,到底是什么碗糕,就是一定要把这部分搞定。他讲的第一个东西叫「灵自我」,在灵的最下层,灵自我是什么?每一个人来的时候可能有带来一部分灵自我,怎么说?原则上是这样子,如果我们把人的所有东西加在一起,来看灵自我是怎么来的?灵自我是练出来的,是你本来有一个什么,然后练了之后就变成灵自我。这边我们就先补充,大家才能看懂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之前不是讲过人有前世,假如我们前辈子有很认真的、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限制,而开始练一些东西,那练的东西就会转化,通常是这样:你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不在身心灵里,当我们把自我拿出来用,也就是自我是一个力量拿出来用,然后把星芒身转化就会变成灵自我;当我们把生命身拿出来练,练完转化之后就会变成生命灵;物质身透过自我转化之后就会变成灵人,这些转化都是透过自我而发生的。(煜:这时候就要问:是「谁」把自我拿来用?是「谁」把星芒身、生命身、物质身拿来练?意识心?更高我?)当然转化本身有点困难,所以Steiner在别的地方像《认识更高层世界的知识》或《奥密科学大纲》里面有讲练功方法,但我们今天没有要介绍这些方法,只要讲这三个灵是什么就好。

Steiner讲有一个东西叫「灵自我」,大部分是你上辈子曾经很认真的练星芒体,练成之后在这一辈子带来就变成灵自我。可以想像吗?上辈子有努力的练星芒体,被自我带到更高层的灵性世界去,转化成灵自我,然后再投胎回来到物质世界的时候,你就把它携带回来,那就是灵自我。这个灵自我呢Steiner当然有时候就讲:很抱歉!我没有办法在西方的语言里找到相对应的词语,如果在日出之地、东方的灵性传统,这个东西叫做「Manas」,用汉语来翻的话就是「意」,意志的意。大家比较喜欢很炫的名词,现在坊间把它翻译叫「末那识」,是音译的,佛教的修行里有讲到,反正就是翻译成你看起来越不懂越神奇的东西就越吸引人。但Steiner来讲就很简单,Manas是什么?就是你前辈子星芒体修练完之后得到的灵性成果,带回上面再带下来的就是Manas。那「末那识」是每个人都有吗?这就是个大问题,因为假如你前辈子没修,这辈子会不会有呢?不会!(煜:这跟我学到的佛法观点不同,末那识每个人都有,只是自己有没有觉察到,没有觉察到就被末那识所控制,如果有觉察到必须再往上修到阿赖耶识,才有办法控制末那识,所以重点是有没有觉察到,不过要觉察到还是要经过修练。)所以每个人都有办法开发出末那识吗?其实没有每个人都有,但是永远不嫌晚,就是如果你上辈子没有练,这辈子开始练,就可能会有灵自我,这样可以了解吗?它不一定是你上辈子练好带来的,有些是这辈子练出来的。这时候我们要先讲,当你把星芒体拿来练的时候,会在灵性世界留下灵自我这个Manas,可是也会在物质世界留下一个副产品,也就是你练了之后会变成一个转化后的星芒体。在某一些灵性修行派系,他会告诉你星芒体分成低层星芒体跟高层星芒体两个不同的星芒体,高层星芒体就是已经经过自我转化之后的星芒体,请注意高层星芒体还是一种星芒体,人死掉之后它还是得留在星芒界,还是带不走,所以我都说它是副产品,也就是转化后的灵自我可以带走,可是它会留下一个副产品叫高层星芒体。这样可以了解吗?在《奥密科学大纲》里我们讲过这样的历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被称为耶稣的人,他练了非常厉害的星芒体,已经把所有的低层星芒体转化成高层星芒体,当时他就决定让基督意识进入到他里面,结合之后就变成耶稣基督(参阅:奥密科学大纲12后亚特兰提斯及未来的发展(20151130)。我们都还有很多低层星芒体,也就是我们的星芒体都还没有转化成功,但是有些人是可以把整个低层星芒体完全转化成高层星芒体,但是高层星芒体其实也只是副产品,因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们讲借假修真,就是我们来这个物质世界修练,用星芒体去练成高层星芒体,最后低层跟高层星芒体还是要还给物质世界、星芒界,带得走的是什么?灵自我!O.K.吗?这样大概可以想像这是什么东西喔?灵自我是可以被带走的。(煜:用自我的力量练星芒体,转化后变成灵自我,但高层星芒体又是副产品,所以所谓转化的意思是低层星芒体转为高层星芒体,高层星芒体再「化生出」灵自我是吗?不然高层星芒体又只是副产品不是灵自我,那灵自我应该是另一个东西。)(参阅:奥密科学大纲02人类组成的七个层次(20150914

Steiner继续说:Manas,人死掉之后进入更高层世界,就变成ManenManen是什么?Manas的复数型,翻译叫「众意」,很多很多,群众的众,本来单一个「意」就变成「众意」。这个怎样讲呢?因为当你有Manas,你的灵自我来到物质世界时,它好像跟更高层世界所有其他的「意」会分开,可是当你离开物质世界进入到精神世界时,引领你的天使、大天使……其他灵通通跑来跟你连结在一起,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作「灵魂家族」,所以回到更高层世界是跟一群灵混在一起、你我不分的,Manas的单数就会变成是多数Manen也就是你跟很多很多灵在一起,你的灵自我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灵自我、单数的灵自我,而是一个复数的灵自我。这样可以了解吗?Steiner这边有讲单数跟复数的关系,但没有讲灵自我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其实《奥密科学大纲》有讲:灵自我就是你在物质世界的星芒体练成高层星芒体之后,可以带著走的部分叫作灵自我,带不走的副产品叫低层星芒体。(煜:高层星芒体到星芒界?前面有提到。)

 

乙太身透过自我转化之后变成生命灵

再来第二种人身组成比较高的要素称之为「生命灵」。「生命灵」是乙太体经过自我转化之后练上去的东西。(煜:那乙太体经过转化后,会跟星芒体一样,分成低层乙太体跟高层乙太体吗?)每次讲到这里都要说明一下,Steiner提到的东方日出之地的智慧,指的是印度,不是中国,也不是日本,他大部分讲的所谓的东方智慧当中所提到的Manas……等等东西,通通讲的是印度,不是中国。当然我们现在有汉传佛教,知道一些印度的东西,可是Steiner讲的不是中国的东西。这种更高层的要素是生命灵,在东方传统里叫做「Buddhi」,如果我们用佛教的翻译来讲就叫「菩提」,菩提是一个神秘的东西,有人说菩提就是智慧,不完全对,但是也差不多,如果可以修到生命灵出来,大概也不会太笨啦,也有更高的一种觉知的力量。当然Buddhi在印度原始佛教来讲,其实应该不叫菩提,因为菩提是音译,比较接近的应该叫「觉」,觉悟的觉。

 

物质身透过自我转化之后变成灵人

再往上去更高层有什么?有所谓的「灵人」。「灵人」是什么?如果你前辈子很厉害,连物质身都修练的很好,转化过后可以带走的就是灵人。灵人在印度传统里叫「Atma」,就是「真我」,真正的自我的真我,所以灵自我还不是真我喔,在佛教里面讲的真我是「Atma」。(煜:就佛法十二因缘来看,如果Manas是「末那识」,也就是「行」;那Buddhi有可能是「阿赖耶识」,也就是「无明」;Atma有可能是「庵摩罗识」,也就是「本明」,即「自性」。)(煜:那物质体经过转化后,会跟星芒体一样,分成低层物质体跟高层物质体吗?)

所以就这几个东西在人的内在里面。当然ManasBuddhiAtma这三个都是属于印度传统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等等里面有提到的东西,但西方人并不熟悉,所以Steiner就决定自创名词,把它叫作灵自我、生命灵跟灵性人,这样可以了解吗?这些东西就是练出来的。那他为什么要先解释这三个东西呢?因为在其他的书或Steiner之前的演讲里,讲物质身、乙太身、星芒身,然后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已经讲得非常多了,他觉得不用多讲,下面的听众应该都知道。可是这三个灵是他很少讲的,所以就稍微讲一下。大家可能觉得这三个灵是很重要的,其实不是,是因为他前面没有讲,所以需要在这里提。

现在问题来了,对于物质身、乙太身、星芒身、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他前面也没有讲啊,这个演讲集里面并没有讲,所以我们前面在导论的时候就帮大家补充过了:物质身就是看得见的;乙太身就是你之所以活著的;你之所以会醒来是星芒身、练成之后你可以知道真正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可以产生感觉、知觉的心是感觉心;可以把感觉心得到的东西在里面作判断跟运算的是理知心;能够从更高层世界抓取资讯,而不是在物质世界得到资讯称为意识心,所以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在。(参阅:奥密科学大纲02人类组成的七个层次(20150914

 

意志在物质身里作用,就形成「本能」

把前段的内容讲完后,就开始进入Steiner讲的:如果我们要发展的话,会怎么发展?最上面的灵自我、生命灵、灵性人是人死掉之后,把它们带到更高层世界去,可是在物质世界可能还没有发展出来,也就是我们在物质世界通常不会察觉它们的存在;中间的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是心的作用;下面的星芒身、生命身、物质身是在地球上的作用。这些东西就形成一个九层的架构,了解这九层架构后,Steiner就开始讲,当意志放到这九层架构里面去工作的时候,意志会变成什么?我们先讲一个基本概念:这九层架构存在每个人身上,可是它会不会工作?它不一定会运作喔,因为要有意志它才会开始工作!当有意志灌注在里面时,它就开始工作然后变成某些东西。(煜:所以人的身心灵组成各部分都要有意志才能运作?)现在我们就开始看这九层东西,Steiner人也很好,从最简单、最下面开始往上讲──先从物质身开始。

Steiner这边讲:物质身其实是人跟动物、植物、矿物所共有的,对不对?动物、植物、矿物有物质身,我们也有物质身,所以这件事很简单。可是如果要了解意志进入到人的物质身里面时,就必须跟动物做类比。可能有同学会问:老师,那为什么他不说跟植物做类比、跟矿物做类比?为什么要跟动物做类比?大家知道Steiner举例子一定是有意义的,他讲解东西不会随便乱举例子。非常简单,因为矿物跟植物没有办法在物质世界展现它们的意志,你要怎么跟它们做类比?我们要了解人把意志灌注到物质身里面时会产生什么,可以跟动物把意志灌注在物质身里面去做类比,可是有没有办法在物质世界发现植物把意志灌注到物质身当中?没有办法喔,植物的意志没有办法在物质世界上被发现,因为植物在物质世界没有带星芒体来啊!所以意志有没有办法发挥在里面?前面是不是讲过:人类在物质世界上面可以发挥思考、情感、意志,靠的都是星芒体的力量,有星芒身才有办法施展思考、情感、意志。植物没有带星芒身来物质世界,那它怎么在物质世界把意志灌注到肉体里面呢?做不到嘛!所以需不需要讲?不需要讲!Steiner就直接切入,好!我们现在就来看动物跟人类之间,当意志放进物质身的时候会怎么样。他讲:以物质身的角度来讲,动物的物质身比人类的物质身特化的更完美,也就是动物的物质身本身带有一些能力,这些能力是已经被设计好的,也就是已经program好、已经做好一个程式了,所以只要这个动物活起来、醒来了,就自然而然地会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是在牠身体结构里面已经设定好的。所以我们讲动物都有牠的,Steiner在这里把它叫做「本能」:本来就有的能力。本能是很厉害的,比如Steiner讲水獭会在河中筑水坝,他说:人类如果没有经过很高深的建筑训练,就没有办法这么有效率地筑出那么轻量的水坝。可是对于水獭来讲是本能,牠生出来的爪子、四肢、嘴巴、头……就是为了要做水坝而设计好的,所以做起来一点都不费力,那是牠自己的本能擅长做的事。他说:不管是蜜蜂、马蜂……你会发现如果能够彻底研究动物物质身的外型,就可以知道这个动物可以做什么,因为牠可以做的事情,都在物质身体上面设计好了、设定好了,而且重点是什么?不能改变!

 

人类不是动物,人跟动物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这件事情非常有趣,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会用一些动物的例子来解释人类的世界,像:有些小孩像猴子一样很会爬树、有些小孩像鱼一样很会游泳,那怎么可以叫鱼去学爬树呢?这件事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同的小孩应该要有不同的教法。部分对、部分不对!部分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动物的功能是被设定在牠的肉体上,所以你要牠去学习肉体上没有的功能,基本上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可是人类的功能有没有被设定在物质身上面呢?就没有那么绝对!也就是人类的物质身体没有特化到那么极致跟完美,所以人类就有机会、有可能去做一些不是本能上的事情,也就是本能只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生活中的基础,再往上面去,人类是可以去学习某些非本能的事情,这是动物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要知道硬要把人类当成动物来看,常常会有很多错误的类比,这是Steiner最讨厌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每次都会纠正人家说:不要说人类是一种动物,或人类是高等动物,或人类是什么什么的动物,不是!人类不是动物!因为人类跟动物的本质不一样,所以不要把人类跟动物混为一谈!Steiner非常坚持这件事情!再回来看本能,如果我们研究动物,只要研究牠的外型、牠的物质身体,就可以知道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以就某种特定功能来讲,动物在本能上面的机能比人类更完美,可是人类跟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类可以不依照本能,他可以做一些违反本能的事情,这是人类的一种可能性。这是第一个,如果把意志放进物质身里面,自然会做出来,叫做本能。你会发现人类带来的本能很不完美,因为人类几乎所有要做的事都要经过学习,有一些被称为本能的事情可能是ㄧ些反射动作,那就是本能,不用学习就会的。比方婴幼儿的反射动作:遇到东西就会抓,他的手碰到东西就会抓起来,那就是本能、反射动作;或者东西放到嘴巴就会吸,也是本能,这些要不要学习?不用学习,本身就会。可是如果一个小孩长大了,还是什么东西都拿来嘴里吸,这样就是所谓的幼童反射没有消除,变成一种问题,可以了解吗?人类如果只依本能去做事,反而变成一种问题,因为人类跟动物不一样,动物可以一生都照本能,鸡生下来就会啄啄啄、马生下来就会跑跑跑、猴子生下来就会爬树……就是特化成那个功能,所以就会做那件事、就只能做那件事,可是人类就不一样。

这是第一个,当你把意志灌注到物质身的时候,就会生出本能。我们讲的是加总的概念,就是物质身本来不是这样,而是加上意志之后才会生出它的本能,只有物质身没有用,比方植物、甚至矿物,有没有办法把意志加在上面?没办法,因为它们意志没有带来,所以就没有所谓的本能。以矿物来讲就只有物理性,它本来的物质性是怎样就怎样,没有办法去做什么事。可是动物可以做的事,如果只是把意志放进去的话,那就是本能。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人讲动物的牙齿,如果是肉食性,牙齿就尖尖的,跟人的犬齿很像;如果是草食性,牙齿就平平的,跟人的臼齿一样,所以他就告诉你:如果照牙齿跟肠胃道来讲,牛就是只能吃草、狮子就是只能吃肉,这就是牠们的本能。可是人类呢?有犬齿、门齿、臼齿,所以有没有特化成某种状况?没有!是各种都有,所以人类可以吃肉、也可以吃草。那人类的本能到底是适合吃肉还是吃草?答案是:人不是依照本能去行事,吃肉吃草是后天的选择,只以身体来讲的话,既可以消化肉也可以消化草。所以答案是都可以,但重点不是人类应该要照物质身体设计好的那样生活,而是人类有潜能可以去超越本能。这样可以了解吗?人类的牙齿没有像动物那样特化成特定的形状,而是各种长相都有,所以表示各种可能的选择性都被保留在人类的物质身上,你也可以说人类的牙齿没有像动物特化的那么完美,但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所以也留下了各种选择性。Steiner的类比是很厉害的,他选的例子非常厉害。

 

意志在乙太身里作用,就形成「冲动」

接下来讲乙太身、或生命身,如果把意志灌注在里面,或者用另外一个说法,当意志被乙太身捕获了,它会变成什么?会变成「冲动」,我们解释的时候再多加两个字叫「生之冲动」。为什么叫「生之冲动」?因为乙太身就是生命身,生命身就是要活下去!我常讲人或动物为了要活下去,就必须做某些事,比如说:肚子饿了,就有一种要吃东西的驱力会跑出来,那就是「生之冲动」;或者今天一个东西打到你,很痛、哀哀叫!然后赶快逃走!那就叫「生之冲动」。因为你会不舒服嘛,就会去闪避不舒服的东西,让你能够活下去,只是为了活下去喔,这个部分我们就称之为「生之冲动」。所以动物有没有生之冲动?有!肚子饿,就会去吃;遇到敌人来打牠,就赶快逃跑,这些都属于生之冲动,也只是生之冲动而已。但我们要知道,生之冲动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上,一只羊肚子饿时,即使没有草,也不会去吃其他羊,因为牠的本能没有办法消化其他动物的肉,所以牠虽然有生之冲动,可是还是受到本能的限制。生之冲动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之上,有一个本能,然后才有生之冲动可以发挥,简单来讲就是要有物质体,才有乙太体,有乙太体才有办法发挥意志的生之冲动。所以生之冲动无法跨越本能,如果本能不能吃肉,但很饿的时候还是把肉吃下去,对于动物来讲是不存在的。这样可以了解吗?就是必须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之上。                                                                                                                                                                                     

 

意志在星芒身里作用,就形成「欲望」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星芒身了,星芒身又叫做感觉身。意志加上星芒身,或意志被星芒身抓住的时候,就会跑出另外一个东西,称之为「欲望」。欲望又更往前进一点点了,就是说你会有某种想望,比如说我们刚刚讲到的想吃鸡排,想吃鸡排这件事是本能吗?可以说它有本能的层面在里面,因为我们可以吃肉,对不对?你说它有冲动吗?也不一定,因为有时我们并不饿,已经吃饱,生之冲动已经被满足了,可是走著走著看到鸡排,好香喔!我们来吃个鸡排吧!那个时候有没有生之冲动在里面?其实比较少,大部分是欲望,就是你被外界的事物勾引了,对!我看到鸡排好想吃喔!那就是欲望。它跟生之冲动没什么太大关系,因为你没有饿嘛,刚刚才在前面吃面吃饱了,可是走过鸡排摊又觉得好想吃。所以肚子饿要吃东西是生之冲动,可是如果是我想吃什么样的东西,就比较接近于欲望。这样可以了解吗?因为肚子饿,如果只是为了活下去、不饿死,白饭白吐司就可以,但只吃白饭不行,要配菜,一定要吃什么,就表示你还有某种欲望,也就是说我想要吃什么什么种的东西,那就不完全是生之冲动,就带有欲望的层面在里面。(煜:那欲望需要建立在生之冲动及本能的基础上吗?也就是欲望会受到生之冲动及本能的限制吗?似乎会喔。)

 

本能、冲动、欲望都有意志在里面,但它们本身不是意志

到这边为止大家可以了解吗?大概的结构是这样:意志虽然没有办法直接在物质世界被我们看到,或定义它是什么,可是当意志加上物质身的力量时,它会展现成一种本能的行为;当意志加到了物质身再加乙太身,这两个身都加进去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生之冲动;当意志再加上星芒、感觉身进去时,就会转化成欲望。所以如果你用广义的概念来谈的话,本能、冲动、欲望里面都带有人的意志,没有意志,它们就没办法发挥出来。可以了解吗?但它们也不是单纯的意志,因为意志混合了星芒身才变成欲望;意志混合了生命身才变成冲动;意志混合了物质身的力量才变成本能。所以你可以说它们本身是意志吗?不能!但你可以说它们本身有意志在里面,你的本能、冲动、欲望都有意志在里面。好!这样开始有一点点感觉他在干嘛吗?

 

意志跟心加在一起,会变成什么?

如果是「心」呢?意志跟心加在一起,会变成什么?Steiner把心的组成综合在一起:心其实跟「自我」有关,因为心会运用自我,应该说是自我会运用心,你的自我在这个物质世界上会运用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所以统合加在一起称之为「动机」,就没有分喔,我们把它统称为动机,就是不管意志是出于感觉心或理知心或意识心,通通都叫「动机」,因为这里面都有自我在工作,也就是如果你的行为有经过自我:人有一种意识、觉知、反省在里面的时候,就称之为动机。为什么把它翻译成动机?如果我们讲刑法,它就会告诉你一个人犯罪一定有犯罪动机,可是有时候会没有犯罪动机,那就是过失。比如说我今天没有想要杀你,可是刚好在吊东西起来时没吊好就掉下去砸到你,我有没有想要杀你?没有!没有动机对不对,我没有想要杀你的意图,可是东西掉下去打到你,这叫过失杀人。法官就会审酌这个人的状况:他没有把东西绑好,不小心砸死人,跟我就是要你死,然后拿著刀子杀掉你的有犯罪动机的情况不同,这两种在我们国家的法律量刑上就不一样:故意去杀人就是杀人罪;没有任何动机,不小心让人挂了,叫过失致死罪,过失致死最多可能判到七年,可是如果是杀人罪最少七年,可以了解吗?有没有自我加在里面还是不一样的!但现在有些状况就有一点麻烦,比如说我们现在吵得很凶的「酒醉驾车」,在酒醉的状况下驾车撞死人,有没有故意想要撞死人?没有!可是因为已经酒醉了,意识不清楚了,所以其实是很容易撞死人。酒醉驾车是一件很危险的行为,自我应该可以去控制自己说如果我喝酒了,会判断力不好、晕晕的、无法正常操控车子,就不要去驾车,所以酒醉驾车这件事情本身就被认为是不对的,因为你的自我没有控制自己不要驾车。这样可以了解吗?有没有自我在里面工作,就形成有动机跟没有动机,至于动机是来自于感觉心或理知心或意识心?都有可能,Steiner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煜:那人的本能、冲动、欲望需不需要经过自我?应该是不需要。那动物有没有「心」?动物有没有「自我」?之前别的课程有说到动物没有一个个分别的自我,只有同种类的动物有一个共同的自我,这就有趣了,共同的自我又是什么状况?有共同的自我代表有共同的心吗?)

 

人智学对于人心理理解的方式,跟一般的心理学不一样

Steiner在这里已经把人的一般行为分成本能、冲动、欲望、动机,这些不同的来源促成人的行为,而这里面都有意志在工作,但是因为是跟人的不同组成部分合作而发生的实际行为,所以被Steiner归在不同的项目里:本能行为、冲动行为、欲望行为、跟有动机的行为。这样可以开始感觉到前面几讲Steiner说:所有的教育都基于某种特定的心理学对于人的理解,有感觉到人智学对于人心理理解的方式,是不是跟一般的心理学很不一样?一般心理学可能也分本能、欲望、冲动,可是不太能够讲得清楚到底这些东西有什么不一样,Steiner在这边就非常清楚的告诉你这个就是这样来的、那个就是那样来的,所以你不能把这种行为跟那种行为混在一起,它们是不同的行为。现在一般的心理学,可能就会把欲望跟动机连结在一起、把它们混为一谈,为什么?因为认为人就是一种动物,所以就没办法把这两个分开。可是Steiner很明确地把这两个分开喔:你是基于欲望还是已经经过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经过自我去调整过,称之为动机,这两种是不一样的。所以有透过自我,已经进入你的心,而不是只是靠身体,不是靠身喔,而是已经有心在里面,然后透过心,不管是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不管是哪颗心判断,最后透过行为去做出来,就是有动机的行为。但如果没有经过心,只经过身体的反应,那就是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本能的行为。到这边为止还O.K.吗?这有点难,如果你已经把一般的生理、心理学、感觉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学得很好,就会在这里撞墙,因为他谈的基础跟一般的心理学完全不一样,如果很幸运的没有受过现代心理学影响的话,就会觉得对啊~Steiner讲得很合理啊,不就是这样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就休息一下,等一下下半段继续。

 

意志加入灵自我会产生愿望

Steiner说:人类能够意识到的通常是动机,可是有没有无意识的动机?就是你没有意识到动机在里面?有时候是有的,在一般心理学称之为潜意识。可是你怎么知道潜意识是什么?既然它是你意识不到的,你怎么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一般心理学就卡在这里:人有一些是有意识的动机,可是也有一些是无意识的动机,但无意识的动机到底是哪里来的?不知道,反正就是在心里就对了。Steiner在这里已经把本能、冲动、欲望拉出来了,它们不是动机,再上去才有动机,但动机里还有无意识的动机,那是什么?Steiner说:有没有这种东西呢?有!我们就来讲那到底是什么:它也是要有意志加进来,可是加进来之后,会有不同的呈现,有一种Steiner称之为「愿望」,愿望是什么?有时候在我们的内在会有一种向上提升的力量,意思是当我今天有一件事情做得不是很好的时候,我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于某些人来讲,总有一种自满在里面,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他做的事情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做的时候就是我说了算,就这样,没有人可以挑战我,这种称之为自满的人,Steiner说:这种人就是没有内在修行的人。为什么?因为当你有内在修行的时候,会知道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没有完美的,所以虽然这次我已经做得很好,可是我知道下次还有可能做得更好,我一定可以在现在成就上,再想办法做得更好。这种隐藏在动机背后的讯号或力量被称之为「愿望」。当然这个名词是Steiner定的,他用这个德文字有他自己的概念,我觉得「愿望」这个词用在这里还不错,因为我们总是会觉得还可以更好。Steiner说:另外有一种是自满,我觉得我已经完美了,所以不需要更好,这种他叫做文化水平低落、没有灵修的人,不用理他。可是另一种感觉很像的表现要区别开来,叫「后悔」,后悔就是你往回看的时候说:啊~早知道我就怎样怎样~为什么我当初不这样这样~为什么当初没有怎样怎样~千金难买早知道,但早知道是不可能的,当时就是不知道。如果一直在后悔的话,其实也是一种高估自己,Steiner说后悔是建立在利己主义上面、建立在自私自利上面,为什么?因为早知道的意思是你觉得应该之前就想到要怎样怎样做,这样是不是高估自己?可以了解吗?早知道我就怎样怎样~所以你进入到那种很多后悔的时候,其实就是高估了自己,而且有一种利己主义在里面,就是以自己想要的作为核心,可是如果我们觉得可以更好、更进步,那就有一种愿望加在里面。如果用Steiner这里说的来印证中国传统的东西时,就会发觉东方传统里有一些很有趣的内容,比如说当我们讲「谦逊」、「谦虚」时,其实并不是说我做的不好,然后没什么啦!我做的没什么!这种是假谦虚。真正的谦虚是说我现在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如果五年后、十年后再回来看,会不会觉得现在很厉害?不会!因为我未来还可以进步到更好,所以现在的成就没什么,跟我未来可以达到的,现在只是小菜一碟,一点点东西而已啦,我未来一定会更进步。你觉得这一生可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越来越好的那种内在的动机,其实不是来自于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而是来自于灵自我,那是灵自我偷偷地透过意志,转化进入到动机里面,也就是人会觉得可以更进步、想要更进步、知道自己未来会更好,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值得骄傲,是来自于灵自我。(煜:其实我认为现在觉得自己(应该是团队)做得不错,也是可以骄傲的、欢喜的、感恩的,只是应该不是骄傲自己,而是骄傲整个团队,同时要提醒自己,事情永远都有无限的可能,自己其实不知道如果换了另一个人,或用另一种方式,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跟不同的对象做事,是不是比现在更好,就像《从AA+》的第五级领导者一样。而未来会更好、更进步的深层意思应该是心性有没有提升,不只是事情做得更好,心性提升当然可以让事情更好,但事情更好需要有很多因缘配合,心性提升则是自己可以努力的。)

所以在华德福教育里面,老师永远不会对自己的教案满意,因为他永远觉得应该还可以再教得更好,所以下次一定要再创新教材,一定要再做新的尝试,让学生觉得更有兴趣,那就是一种灵自我的力量。如果我们在做华德福教育的时候就感觉说:你看!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完美的华德福教育,已经达到华德福教育的顶点了,所以大家都要来学我们,我们就是唯一的真理,只有我这一派叫做华德福教育,其他人都要来学我的!那就表示什么?这个人是没有在修行的!修行很烂啊!没有灵自我!他只学到华德福教育的表象,没有学到真相,因为真相是什么?华德福教育本来就是让老师可以越来越好的场域,你可以透过教学活动,使自己越来越进步,所以老师只有永远在进步,没有完美的。完美这件事是不存在的,没有完美的教育,只有越来越好的教育。那有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越来越好的父母;有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老师,只有越来越好的老师;所以有没有完美的华德福学校?也没有,只有越来越好的华德福学校。有这个想法就表示我们自己有在修行、我们有灵自我。可以想像吗?就是我们带有一种愿望往前进,越来越好的愿望。

 

意志加入生命灵会产生意图

再往上,就有另一种也是在潜意识中的东西会出现,Steiner把它叫做「意图」(煜:书里面是「决心」),它也会加到动机里去。「意图」是什么?Steiner这边举了一个蛮有趣的例子,这个例子不是他发明的,是真实发生在当时德国的事,佛洛伊德把它写到书里面,荣格也把它写在书里,Steiner也拿这个例子做演讲,所以非常有名。如果你知道这个例子,表示你看过佛洛伊德、容格或其他引用的书。他说:有一个人在家里办了一场晚宴,按照计划晚宴结束后女主人就会去温泉胜地度假,晚宴里面包含各式各样的人,女主人晚宴结束大家离开后,被送到火车站离开城镇。晚宴中有一位女士在回家的十字路口突然遇到一辆转弯的马车,一般来讲我们看到车子过来时会躲到路边,但这位女士没有,反而跑给马车追,在马车前面狂奔,狂奔到一个地方遇到桥,就跳到河里去,全身湿淋淋的,被救起来后送到晚宴主人的家里。这怎么解释?这位女士非常希望能够跟晚宴的男主人独处,她内心当中有一个隐藏的「意图」,可是她的表面意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时她的意图、潜意识就出现了:当她遇到一辆马车转过来时就在前面狂奔,之后跳到桥下河里,然后就被送回晚宴主人的家,意图就得逞了。Steiner讲:对于某些人来讲,如果前世有练过,也就是前世有透过自我将星芒身练成灵自我、生命身练成生命灵的人,在他的无意识层面如果加上意志,动机以下第一层就形成愿望,第二层就形成意图。意图是什么?Steiner说就是隐藏在心里的第二个人,这个人如果我们用东方说法,就是Buddhi、觉、菩提,比你更聪明、更有智慧,可是平常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当意志加入生命灵,你就会做一些很奇怪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会达到你要的意图。所以我们人的内在,他说:就像是人在地底下住了另外一个人,而这个人比你更好、更聪明,当它浮上来去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变成不一样的状况。(煜:这个例子没头没尾,怪怪的,这位女士被送到晚宴主人家,达到独处的意图,然后呢?她为什么想跟男主人独处?之前发生了什么事?生命灵真是这么简单喔?只为了独处?看起来没有更聪明啊!)

 

意志加入灵人会产生决定

但这样就没了吗?人的心理比这更复杂!再继续往前会有什么?会有一个东西,Steiner把它称为「决定」,决定也会跑到动机里。「决定」是什么?有时候如果我们前世修得不错,已经有灵人在我们的内在,当意志混到灵人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决定」,把前面两个东西加在一起:一个是我要更好(愿望),第二个是透过无意识的、没有意识到的方式去达到你要的目的(意图),所以「决定」是什么?在无意识当中我们就会使得自己更好!你并没有想要让自己更好,简单来讲你想摆烂不想修行,可是无意识当中就会走上一条修行的道路,为什么?因为你内在的灵人不会放过你。可以了解吗?人有摆烂的时候嘛,我觉得好累喔~我不想做~可不可以不要~但是如果灵人已经在你的内在形成了,当意志跟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跑出一种特别的状况:无意识当中你就会做了某些决定,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可是做了决定之后,就会把你带往未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听人讲: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为什么我会搬到这个地方来?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事?你没办法用本能、冲动、欲望去理解,也不觉得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做了什么事,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你住在地底下的另一个人受到灵人的感召,所以就决定让你变得更好。可以感受这种状况吗?有时候人生是会有那样的决定时刻,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那样的决定,但是做了之后,发现人生大转弯,跑到另外一个方向去,而且变得比之前更好。这样可以理解吗?但请注意,「决定」跟刚刚讲的「意图」不一样,因为意图的产生可能还是基于一种小我的欲望满足,比如那位女士想要跟男主人相处这件事,意图的出现是透过一种无意识的抉择而达到她的目的,可是这个目的仍然可能只是一种小我的本能、冲动、欲望或动机。(煜:这就是我的疑问,前面说过灵自我是透过自我修练星芒体而来,所以即使已经修到生命灵,还是会有小我的本能、冲动、欲望或动机?是因为星芒体并没有全部修到高层星芒体吗?像耶稣已经修到全部都是高层星芒体,还会有小我的本能、冲动、欲望或动机吗?)但我们现在讲的「决定」不是,是你无意识当中做了决定:你的灵魂想要让你变得更好,所以是不同层次,可以了解吗?一种是无意识、潜意识当中就帮你找到方法去满足欲望或冲动,但这边讲的灵人跟意志混同在一起所延伸出来的是:无意识、潜意识当中你就决定了某件事,而这件事就会使你的灵魂更进步。我们讲灵魂更进步不一定表示生活很温馨安康,而是可能会经过某些可怕的困难跟考验,使灵魂更强壮。所以有时候人家会说:我没有啊~我没有想要修行进步啊~可是现在的环境很艰苦,就不得不修行进步!那就是你的灵人在工作,这样可以了解吗?那就是灵人结合意志之后在物质世界所呈现的状况。

 

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

Steiner讲:你以为人是一个整体,所以人的决定就一定是一致的吗?没有!人做出来的行为,可能出于本能、冲动、欲望、动机,动机背后还有愿望、意图、决定,所以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他继续讲:可是人从出生到死亡,也就是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灵自我、生命灵、灵性人吗?不行!只能看到它们混合了意志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愿望、意图、决定的表象,也就是它们的图像的呈现。所以本体其实是灵自我、生命灵、灵性人,可是能够展现在物质世界的,只有当它们被意志抓住了,或者跟意志混同在一起,在你里面产生了某种神奇的东西,然后再传递到你的自我,变成一种在动机下面、Steiner讲的隐约的、微弱的声音,然后形成人可能去做的行为。到这边为止大家可以了解到Steiner讲的理论质的部分吗?

自我

灵性人或灵人

决定

生命灵

意图(决心)

灵自我

愿望

意识心

动机

理知心

感觉心

星芒身或星辰身

欲望

乙太身或生命身

生之冲动

物质身

本能

 

内功不一样,招式一样,效果就不一样

我们回顾之前Steiner讲的:真正的教育要基于一种对于人的真正理解去执行,才有办法教育。当我们了解人有这些部分之后,要怎样去设计教育,就变成一个最大的挑战。因为你就不能讲说基于一般的心理学,学生就是刺激-反应、正增强跟负增强,就用这个东西引诱他学习、用那个东西不要让他做坏事,然后就解决了,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就这样啊,把人当动物,正增强、负增强,就game over了。当你发现人不是这么单纯,只有正增强、负增强的时候,该怎么办?是不是在教育的设计上就要开始更细致、更复杂!依照普通的、你以为的那种心理学来设计课程是不够的,必须知道人的内在有这些内容,以这些为基础去设计课程。很多人在做华德福教育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困难,他以为华德福教育只是另外一种教材教法,所以就以他原本的想法去用华德福老师设计出来的教材,以为这样就是在做华德福教育。可是不对,为什么?因为你看到那些华德福老师所做出来的事情,其实只是依照这些原理原则呈现出来的表象,只是去模仿表象,没有模仿到精髓,还是半吊子啊!为什么你这样教学生没有兴趣,他这样教学生就有兴趣?讲白话就是因为两个老师的内功不一样嘛!内功不一样,招式一样,效果就不一样啊!内功是什么?就是你有没有:一个是对人有真实的理解,第二个是你有没有足够的内在修练。基于足够的内在修练以及对于人的真实理解,去设计出的教材教法,或者就用别人设计好的,教出来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为什么?同样的招式到底有没有功力,使出来就差很多啊!功力够,就算是很烂的教材,还是可以把它教得很好。

现在教育部在做的一些奇怪的事情是:我们现在要活化教学、翻转教室,就找了一堆老师去翻转教室的老师那边观课,然后把他的方法学起来之后回去大量复制,这样叫教学活化,这种方法注定不会有效,为什么?因为如果内在没有改变,还是只想用某一套的教材教法、学来的教材教法,让学生有兴趣,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做一个老师就是要想办法,依照他自己的个性、能力,去把教材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就要去了解学生!所以你今天观课看到什么?如果只看到那个老师教材教法的部分就没有用,为什么?他的学生是中山女高的学生啊,前三志愿的,你回去一般的学校,学生的反应就不一样嘛,同样的内容问下去,人家就给你不同的回答啊!那要怎么应付、怎么接招?你会说ㄟ~奇怪,这些小孩怎么这样回答问题,明明上次去观课的时候,老师问了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就开始讨论了,为什么我的学生现在都鸦雀无声?因为学生不一样嘛!不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硬去学一套人家的教材教法来翻转教室,翻转的动吗?就转不动啊!所以教育部的长官就只看到说:啊~你看那个翻转教室很好、学生讨论很热烈、学习很有意愿,所以就找大量老师来观课,把这套东西学回去之后就可以大量复制,然后教育就会活化,他们想的就是这个。为什么这些所谓的教材教法更新或培训很难成功?因为它大部分都把重点放在教材教法上,Steiner讲教材教法只是结果,要基于对孩子真实的认识去设计,所以当你学会这些内容之后,看到孩子的行为时,就不会只想说我要防止这个行为,所以我要用负增强,或者鼓励这个孩子要用正增强,而是你会开始想这到底是本能、欲望、冲动或动机?到底是哪一个部分跑出来了?接下来是那我要怎么去应对他?在课程上面要怎么帮助这个孩子把它搞定?你就会有一个看待孩子不一样的视野。可以了解这些差别吗?

 

教育现场,老师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看《人学》、一定要讲这些基础理论?这些看起来不重要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你有这些基础理论之后,教材教法就可以自己去设计,如果是基于正确的理解设计出来的,就是华德福教育,不管你的教材教法跟别人的一不一样,因为你是基于这样的原则、这样的认识去设计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做什么吗?那只是一种外相、一种表象,真正的是内在。所以我常讲很多人看华德福学校会看说啊~这学校校舍漂不漂亮啊~学校的课表啊……可是内行看门道,我们通常去看华德福学校时,会先问:你们学校是哪几位资深老师?现在是谁在带教师团?顾问是谁?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学校的顾问、教师团主席、资深老师是哪几位,而这些人是可以信赖的,那我们就会说这间华德福学校没有问题。其他你说校园长怎样、课表怎样、上课时数怎样、有没有上泥塑、木工……这些是枝微末节,人对了,做出来的事情就对了,因为那个人有功力!我昨天去演讲也是这样讲:华德福高中,哪有什么固定套路可循?就是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因为真的要说一定得要上什么课,没有什么课一定非上不可,重点是你能不能找到好的老师来上课,也就是老师对不对!如果那个老师是对的,那他上出来的课就是对的,这样就好了!有些课没上到,这真的是不得已,因为就是找不到那个老师,就上不到那个课嘛!上不到课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啊!就学生来讲人生还很长,他现在没学到这部分,以后可能还有机会学到。但也不要滥竽充数,现在明明没有老师却硬要上那个课,就找一个很烂的老师来上,学生就觉得没有收获,那就浪费学生的时间啊,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可是现在大家就觉得进度、课纲、教材很重要,所以就一定要上什么课、一定要上什么课、一定要上什么课,没有啊!哪有一定要上什么课?有什么老师就上什么课啊!可是你跟一般家长讲这些就发疯了,他们用一种国民教育体制下标准课纲的进度想法在想这件事,所以在理解华德福教育的时候,也是问说:你们华德福的课纲是什么?上课的进度是什么?就关心这些事情,他问未来会怎样怎样……其实,没有啊!如果我们讲白话就是:课纲?没有课纲;进度?没有进度,不赶进度,上不完就算了,家长就哇~怎会这样!但是你说人的教育真的可以用一种标准尺度,每个礼拜就上多少进度,最后累积起来学生就会什么东西吗?你有实际帮学生上过课就知道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老师才是最重要的!人家问华德福教育的困难是什么?我就跟他说最难的就是师资啊,不然其他有什么难?没有教室、没有空间,还是可以上课啊,挤一点还是可以上课,最难的就是师资啦!但是这种状况很难被理解,反正我们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就好。

 

无意识的重复培养内在的情感,有意识的重复培养意志

Steiner在这里谈的其实在讲的是:不要想用那种标准的东西,也不要想用固定的课纲来解决教育的问题,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他说很重要的另一个部分是什么?小孩的学习跟大人又不一样!如果有一种教材教法对大人是有帮助的,也不能直接把它移植来教小孩,为什么?因为小孩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他是七到十四还是十四到二十一,或者七到十四之间是一二三年级还是四五六年级,还是七八年级、九到十二年级?都必须用不一样的方式,因为小孩的状态不一样,教法就不一样。他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里面讲了马克思主义什么的不管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我们要认真地讨论教育对于人的意志来讲,它的影响是什么?既然知道意志加上人的组成会变出那么多花样,那我们首先要问的就是:教育、教学这件事情对于人的意志的影响是什么?他继续说:所有那些东西,那些年段该上什么东西,其实都不是一定要怎么做,重点是意志,情感是形成中的意志,情感还没有变成意志,只是形成中,慢慢往意志的方向前进,但是,生活在意志中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如果孩子是在意志工作里面生活,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意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Steiner讲:我们要做的也要考虑到孩子也有灵性的部分,他也有无意识、潜意识的部分,所以不能够所有的东西都用表面意识的方式去进行,有些东西要针对无意识的部分工作。所以Steiner在这里就讲:如果你要让孩子去做一些东西的话,有意识的让他觉得有学到东西,或者是在无意识当中让他学到东西,其实都很重要。这就是一般如果只从知识教育去著手的时候,不会注意到的问题,因为有很多东西孩子是用无意识的方式去吸收,而且发挥的作用是无意识的,既然都是无意识的,怎么可能被评量出来?懂意思吗?就是它的效果没有办法被一般的测验方式衡量出来,因为他是无意识的教会你,而你会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把它用出来。他讲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说:很多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有好的表现的话,必须要透过「重复」,就是一件事情重复做,一直重复地去做,才能让孩子的内在稳固。为什么?因为意志嘛!意志就是你要一直做,它才会出来,所以要重复做。那你就知道完了,刚好跟时代趋势相反,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什么?追求新鲜的东西、没有耐性,所有的东西用过即丢,跟免洗餐具一样,重复这件事不符合现在大部分人对于世界的想像,大部分人的世界就是一直去抓取新的东西,所以「重复」在现在来讲就很难!可是你有没有发现重复很重要,Steiner在这边讲:很多东西你不是告诉孩子一次什么是正确的,而是必须让孩子重复去做这件事,你让孩子重复去做的时候,就会在孩子的内在唤醒正确的情感,然后就会累积成一种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他说:无意识当中的习惯累积的越多,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也就越有益。Steiner这里有下一个结论,是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的,但我们必须要讲这是教学实务上要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他说:无意识的重复培养的是内在的情感,有意识的重复就会培养成意志。请注意,这里都没有讲到思考对不对,还没有出来。

Q:老师你再说一遍!无意识的重复……

A:无意识的重复有益于培养情感,有意识的重复是在磨练孩子的意志

 

重复重复再重复,才能进入情感跟意志的深度

我们要知道的一个概念是:当你有意志的时候,才有办法想说把意志跟身体、心、灵的哪一部分结合,最后做出什么事情来,如果没有意志,这些要怎么发出来?所以意志在这里是最重要的!Steiner说:我们不能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思考活动上。思考活动就是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一翻两瞪眼,教一次就可以理解或记住的事。他说:但是关于情感跟意志的教育,没有办法一次就完成,必须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才能够进入到情感跟意志的深度。他说:以前的人为什么意志力比我们好?因为以前的人没有书,所以拿到一本书之后,就会看很多遍;以前的人每个礼拜都去上教堂,念同样的祷词、唱同样的诗歌,全部的东西都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况下一直重复、一直重复,所以他们的意志、情感都比我们还坚强。他说:如果我们只是讲:孩子!你要有意志力!你要加油!那没有用,你只是跟他讲没有用,因为讲是在知识、在理性、在思考的层面而已,孩子的意志力不会因为这样而加强,意志力要加强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我举华德福教育的例子:七年级小孩都要打毛线,打毛线就是一个很实际的东西,干嘛呢?打毛线就是你会打了打一针就是一针在那里,然后呢?就什么都不是啊!你要打打打打十针,就变一排、再换一排再打十针,第二排、再打十针,第三排……等到打了一千针,有一百排的时候,就会有那么长,再继续打就会越长,然后就变成一条围巾,孩子也会有成就感,我一直重复一直重复,最后就有成果。可是成果只是那个勾而已,只是那个使他能够前进的勾而已,最重要的是什么?透过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他的情感、他的意志被培养出来。

Q:所以重复这个工作,不管做什么事情,不断重复就O.K.吗?

A: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觉得最难接受的地方,我常常讲中国的道家也是一样:道绝对不会很复杂,但你就是不会相信。很难就在这里,我们觉得不断重复是没有意义的,可是有意识的重复培养意志,无意识的重复培养情感。Steiner在这边继续讲:你要怎样让孩子真的重复去做,在教育上只有一件事,就是「权威」,老师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权威,在权威的领导下,学生愿意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些事,那孩子就会得到进步。

我们刚刚讲的是手工,另外有一个东西很重要,比如说音乐、学乐器,学乐器有那种天才,一次看谱就会弹的,但是你要弹的好就要练啊,天才也需要练才能成材,所以就是要不断的练。你说一首歌我会弹弹一次就好了,为什么要弹第二次、第三次……就是要练嘛!你练了熟能生巧才能够让艺术更好。艺术性、练音乐,当然它能陶冶性情、帮助孩子的情感……等等,在表面意识上可以看到这些,可是没有看到的是什么?磨练孩子的意志力。

Q:如果是这样子,那现在孩子应该很有意志力啊,因为他们到补习班里面就是一直重复写作业,然后写完作业又写评量,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

A:那个重复不是真正的重复,看起来像重复,但它里面的东西不一样、都会变化,所以并不是同一个题目让你练习五次,是很类似的题目,让你一直练习。简单来讲,怎么可能考试卷今天考的跟明天考的完全一样,没有喔,今天考这张,明天就换个方式考你,后天再换个方式考,如果题目都一样,大家答案背起来就好了。那有没有练习到意志力?没有,是思考跟背诵而已。

Q:像我姐姐的孩子,他一直在做那个史莱姆的益智玩具,一直重复做,可是我一直觉得这种重复是好的对的吗?因为那是化学制品……

A:这是两个层次,如果你觉得那是化学的不好,是因为化学的东西会影响到物质体、身体健康。可是如果是他有兴趣的,就会重复的去做,他的情感跟意志就会因为这样而被培养起来。所以如果你觉得不好,要不要找天然的东西给他做,但不是说孩子你不应该做,因为那是对他有帮助的。

 

思考的重复没办法培养情感跟意志

好!我们刚刚讲说,在思考上面不断地用各种题目刺激,让你把它背起来,最后你得到的是思考,因为那不叫动手做,那只有12341234,只有选择题而已,真正的动手做如果要讲类似的,叫生字练习本,同一个字写一百遍,练书法同一个字写一千遍,这个叫做重复,可是你讲的测验卷不叫重复,那是不一样的,不断地在思考上刺激你不是重复,可以了解吗?所以为什么中国传统很强调写书法,磨墨~静心啊~同一个字就一直练一直练,王羲之把一缸水全部都写完,那就是意志力啊!所以他可以写出那么好的字,因为有练啊!我每次都讲,「练」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视为一种末流,为什么?因为现在鼓励的是钻漏洞、小聪明,不鼓励苦干实干的人,这就是我们社会会退步的原因。以前虽然台湾在经济起飞时,大家工作都很累,可是当时各行各业的人都只有一个念头:我苦干实干总有一天出头天!可是后来开始投机,买房地产、买股票……台湾经济好像看起来变好了,经济成长变多,可是其实整个在沉沦。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想要不劳而获,实际愿意做事的人变少了,整个社会就虚胖,因为那不是你真正努力得来的,只是一种虚的,透过买卖、交易炒作而已,没有真正生产出东西,那国家怎么会好?媒体都鼓励大家贷款去买房子当包租公、包租婆,不用做任何事就可以有钱进来,那谁要做事?没有人做事啊!做事这件事就变得很难。

 

思考、情感、意志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

教育会遇到的问题就是这样:要小孩未来有能力,就必须要练习,没有练习就不会有能力。华德福教育跟一般教育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一般教育也要小孩有能力,什么能力?应付测验卷的能力、考试的能力、背诵的能力,就是训练这些能力,所以小孩有没有具备那些能力?有啊!考试也是需要练习的,别以为考试不用练习就会考,所以他也是有得到某种能力,你不能说它一无是处。可是那些能力真的是小孩毕业之后出社会应付生活所需要的吗?我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只靠会背答案、会写测验卷就能够活下去,有这种职业吗?没有啊!那你这种能力那么好干嘛?华德福教育是透过对人的真实理解,把孩子内在的思考、情感、意志培养好,未来他要什么能力自己去学,而不是在华德福学校训练某几种技能。你说他以后又不做衣服,干嘛学手工?他以后不做陶艺家,干嘛捏泥塑?他以后不一定会修家具,为什么要学木工?为什么要去学这些东西?因为这样就可以锻炼孩子内在的思考、情感、意志,有了这三项,以后就可以去做别的事、学别的东西,这些是他未来与人交往、做事及学更高深事物的基础。如果基础只是建立在小孩能够回答标准答案、能够解题、能够写测验卷的能力,以后要去做事或学东西就会有困难,因为你不会动手做,只会应答。会动手做的孩子有一种特质:我现在不通耶,不通的话就要想办法解决,要有创意!动手做才会遇到问题啊,如果只是回答测验卷一定会有答案,因为测验卷都是设计好的,不会没有答案,老师告诉他答案,他背起来,然后就解决了。所以只会写测验卷、只会回答标准答案的小孩,怎么能够期待未来会有创意?不会有创意啦,或很困难有,因为在他的训练过程当中不存在。

 

老师有权威,小孩可以感觉到老师是真心为了他,就可以让小孩重复练习

所以有创意的小孩要会什么?会打电动玩具的小孩才会有创意,因为在多人对战的线上游戏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有创意的小孩反而都沉迷于电玩,他不要乖乖念书,因为那实在太无聊了!他的创意可以在电玩里发挥、打死敌人得很高分,我们都说这些小孩不务正业,可是也许台湾未来的创意要靠这些人。乖乖读书的人没有创意,沉迷电玩的人才有创意,这是很麻烦的状况,那我们能不能让孩子不要沉迷于电动玩具,但是又有创意?要想办法啊!所以学校教育不要那么无聊嘛,学校教育太无聊,小孩除了去打电动玩具之外,找不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做,才沉迷于电完。如果学校教育都很有趣,他哪有时间去打电玩,差别就在这里而已啊!如果学校同侪都在,比如说像有些偏乡小学的特色教学,小孩下课之后都在练国乐、讨论的也是国乐,谁去打电动玩具?没有啊!没有一个小孩去打电动玩具,因为每个都觉得练乐器很重要,所以回家继续练。另外一个小学的特色教育是舞狮团,所以就要学传统的乐器、怎样走狮步、舞狮,下课之后的社团时间全部都在做这些事,回家后继续讨论、看YouTube,看人家怎么舞狮、技巧怎么厉害,谁去玩电动玩具?没有啊,因为没有比较好玩嘛。所以重点是学校教育要有让学生有兴趣去做,下课之后也念念不忘,还想把它做好,就不会沉迷于电玩,因为电玩一点都不有趣。我们在做教育的时候要看到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给他的东西太无聊了,他才不想学。但无聊还要重复,怎么办?所以老师要有权威,可以了解吗?为什么小孩会愿意写生字练习本写那么多遍?为什么他愿意重复的练乐器?因为老师有权威,而小孩可以感觉到老师是真心为了他而设计这些功课,他就愿意好好练习,这样的重复行为,就会得到能力。

 

整个小学就是重复练重复练重复练

所以真实行为在一到八年级、七到十四岁时非常重要,就是不断的重复,甚至很长时间、无意识的重复,内在的感受、艺术性跟情感,就会慢慢培养起来。练写字也可以、手工也可以、乐器也可以……就是重复练就对了,整个小学就是重复练重复练重复练!那我要让小孩练什么?有什么老师就练什么啊!发现这个问题了吗?重点在这里!你教的科目,某个程度而言,根本不是问题,手工到底要教什么手工根本没关系,只要是可以重复练的,而且孩子能够保持兴趣,可以让他最后得到一个成品,就好像做艺术作品最后有艺术发表会,所以平时就拼命练拼命练,最后,好!让你上台,上台之后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很好,这样就有练的动机。手工也是,最后做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可以用的东西,比方今年的冬学季要打一顶帽子,那要打谁的帽子呢?你喜欢的人的帽子,喜欢爸爸妈妈就量他(她)的头、喜欢某一个同学就量她(他)的头、喜欢阿公阿嬷就量他(她)的头,好!我们开始来打一顶帽子,打帽子容易吗?不容易!针法很复杂,要思考、配色……看怎样把它打起来,因为有一个你想要送他帽子当圣诞礼物的人,有一个实际的目标在那里,意志力就会一直往前一直往前一直往前,我就是要在圣诞节之前把帽子打出来,所以就会坚持一直打,这样小孩就会练到啊!他的意志和情感就在这当中被培养起来!一定要打帽子吗?不一定,围巾也可以。如果老师不会打毛线,自己会什么就教小孩做什么。所以有没有一定要上什么课?没有啊!如果你说打毛线就会让小孩变好,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之类的,那只是看到表象而已,你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是什么,所以不是学音乐就不会变坏,而是有认真练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只是学音乐沾一下酱油参加音乐班就不会变坏?还是会变坏,因为没有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是认真练乐器的小孩不会变坏,而不是学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不管你练的是乐器也好、唱歌也好……重点是艺术性重复练这件事。

Q:老师,那散步课是怎么增加内在的情感?

A:在幼儿园的阶段,小孩连肢体的运动量都严重不足,所以散步课其实是透过走路,走路不就是一种重复吗?左脚、右脚、左脚、右脚……所以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复,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你在走马看花的时候觉得自己在看花,其实你的脚一直在走,那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复!所以走路行军对小孩的意志力很重要!但是你一定要有东西吸引他,所以走到那里之后可以玩什么、走到那里之后可以干嘛,小孩就会很认分的走走走,我们要的是过程,只是用到达的地方当诱饵,重要的是走的过程,所以走的不够远还没有用。

Q:老师,那个艺术并不是像我们讲的一般艺术……

A:其实那个艺术是广义的艺术,不是只有我们讲说画画或音乐才是艺术,它是广义的,包含了你内心的感受、情感,如何去了解自己的情感、感觉,都称之为艺术。

 

我们要让孩子会机器不会的

所以这是很难的,我们一直以为教学要有一定的目标、进度、评量才叫教学,可是Steiner讲:你教他的东西,到最后你透过那个过程让他练起来的东西,也许不在他的意识中。那这样到底算不算在教学?你懂意思吗?我们现在都是要立竿见影、要看到效果、要能够评量,才觉得有在教东西,没事让小孩在那边散步,有看到小孩进步吗?看不出来啊!小孩就只是去走路,然后回来说脚很酸很累而已。那为什么一定要小孩去走路,难道不能让他坐车过去吗?现在这个时代的意志力严重不足,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科技太方便了,重复性的事情都让机器做,所以需不需要走路?不用走路啊,坐车就好了,连骑脚踏车都不用!所以小孩怎么会有意志力?不会有意志力啊,大人都没有意志力了,小孩怎么会有意志力?有时候我们讲,每次能够来上课,也是一种意志力,因为人生有很多其他事情,有这个事那个事,你要排除一切,这个时间一定要空下来去上课,也是一种意志力,不容易啊!所以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意志力,这个人未来能够有什么成就有什么发挥,其实到最后都是靠意志力,但是我们的教育就告诉你只要学思考就好,怪不得现在就变成一个嘴砲时代,大家都很会讲,道理一堆、理由一堆,可是真的要去做,就没有人要去做啊。讲比较现实的,如果我们要小孩未来能够生存、能够有竞争力,还不是要靠意志。但华德福幼儿园每天在那边讲意志,家长就觉得意志有什么用?小孩又不会考试有什么用?又不会ㄅㄆㄇㄈ有什么用?可是你把时间拉长到一生的时候就会说:啊你只会ㄅㄆㄇㄈ有什么用?没有意志有什么用?这就是你看的是哪一段,看的是考试、升学这一段,当然觉得塞知识给他就好,但是你把它再加个二、三十年,就知道只会念书是没有用的。这就是华德福教育跟现代社会最难接轨的地方,大家总觉得科技可以解决人类大部分的问题,所以人不需要有意志力,反正以后都可以交给机器做,问题是你都交给机器做之后,人就要失业啊!以前是人在拉黄包车,现在是开计程车,以后都是自动驾驶把你载到你要去的地方,那计程车司机不就都失业了,他们怎么办?如果觉得科技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很好啊,那然后呢?人在那边混吃等死吗?还是混吃饿死?这就是未来会发生的问题啊!所以不要认为AI取代人类的工作是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已经快来了,已经很接近了!然后呢?人就要去做机器没办法做的事啊!如果只会背书,讲难听一点,机器一定比你会背书,它有一个资料库,接上internetdatabase连上去,要什么资料都有,你背书怎么比得过机器?你有什么赢过机器?没有的话以后要混什么?讲白了就是这样,如果没有的话我们要混什么?华德福教育就是要你去想,Steiner当时已经预见这样的时代来临,所以他希望孩子培养出来的思考、情感、意志未来会去做什么,是机器做不到的,我们要培养出这种能力,而不是机器会取代你的东西,这样可以了解吗?所以你说考试,真的比考试的话机器会输人吗?它database那么大,你出计算题,它从database里面捞出来就直接把正确答案填上去,怎么跟它比?没得比啊!要跟机器比考试是没得比的,所以未来只会考试的人就是被机器取代而已。这才是挑战的开始,就是我们要开始让孩子会机器不会的,这个才难啊!会机器会的有什么难?没有很难!但是会机器不会的就很难啊!好!这样有点感觉喔,知道我们在干嘛喔,就是意志力很重要这件事。

 

以上就是「《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导读」第五堂课(第四讲)笔记整理。

 

除了前面纪录中提出的疑问,重复看几遍第五堂课笔记,心里出现以下问题及看法:

.关于「有意识的重复培养意志、无意识的重复培养情感」,有意识的重复培养意志比较好理解,但无意识的重复培养情感就不太容易了解了,为什么无意识的重复就会培养情感?想很久还是想不出来,是因为无意识就会用到韵律系统?所以就能培养情感?

有意识的重复培养意志,从老师的表达似乎是用手脚四肢,也就是用新陈代谢系统来重复可以培养意志,如果参照前面几讲,新陈代谢系统代表的是意志,所以用四肢来锻炼意志似乎成立,再加上意识,所谓有意识是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所以是指思考?

 

.大人是不是也可借由「重复」培养以前错失的意志跟情感?似乎可以耶!在六个小练习里,就在练思考、情感与意志,参阅:奥密科学大纲14:更高层知识的取得(20151214

 

如果对「人智学」有兴趣,请参阅:

《人学》导读上课笔记

「史代纳的生平与著作」上课笔记

「从人智学谈生命传记」上课笔记

《奥秘科学大纲》导读上课笔记

【人学导读】课程摘录系列文章

「认识更高层世界的知识」课程摘录系列文章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