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的數學課程,只用了半年多就學完。咋一聽,真是很了不起的壯舉。但是,如果告訴你,杭州育才中學教育集團一下子出了95個這樣的學生,你恐怕會更加驚訝了。

  杭州育才中學教育集團包括三所中學:育才中學、錦繡中學、東南中學,初一學生加起來有1000多人。在1000多人中涌現出95個“數學高手”,也算是不低的比例。

  更讓人吃驚的是,部分學生完成初中課程的學科還不止一門,有些初一的學生已經開始自學高中課程。

  在現在的中小學階段,搶跑學習已越來越常見。小學學中學,初中學高中。這種搶跑行爲,也在加劇其他家長的焦慮感。對於這樣批量生產的“學霸”,就有家長直呼“被碾壓”。

  這些“搶跑”的學生,都是什麼樣的人?半年多時間學完三年數學課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這樣的搶跑,是否值得提倡?

  初一課堂上

  他在做高三數學題

  數學課上,老師在黑板上講解題目,李睿熙瞧也不瞧一眼。他趴在桌子上聚精會神地做練習,同桌偶爾瞄他一眼,有些羨慕。

  李睿熙基本沒有聽課,一心對付面前那本高考數學模擬練習冊。

  畢竟只是一名初一學生,一堂課下來,他只做出五六道高三學生都未必能做對的題目。事後他點評說:“題目的確比較難。”

  李睿熙是杭州育才中學709班的學生,他上課如此不“專心”,是得到任課老師允許的,屬於“奉旨不聽課”。數學課上,每天只要完成作業,其他時間自便。

  每天上課前,李睿熙問老師提前要來當天的作業。以最快的速度做完後,然後自顧自地做另外的練習題。

  “這幾天,我把高中課本全帶來了。”李睿熙說。他經常在數學課堂上“一心二用”,一邊做自己的練習,一邊用耳朵聽着,“老師講的題目,會的我就不聽。只有講到難題時,我會聽一會兒。”

  數學老師給予李睿熙這樣的“特權”,是因爲他已經學完了初中三年全部的數學課程。

  “我最近剛自學完高一數學下學期的內容,前段時間抽空做了幾套往年的中考數學卷,能考到100多分。”李睿熙輕描淡寫地說。

  要知道,杭州中考數學的滿分是120分。

  他決定中考結束後

  開始學大學的數學

  還在上初一的李睿熙,早早地制定了一個自學計劃:初二下學期學完高中數學,初三把精力放到中考上,中考結束後開始學習大學的數學。

  從小到大,李睿熙的數學成績就很好,他在五年級時才上了第一個數學培訓班。

  一個十足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的學習方法,其實說起來非常簡單:“課本很重要,所以先要通讀課本,掌握基本的定義和知識。至於具體的應用和解題方法,我會買一套練習冊,把整本書的題目做完,我覺得就學得差不多了。至於綜合檢測,可以做幾套不同地區中考卷,來考察自己學習的紮實程度。”

  李睿熙覺得,自己是學有餘力才提前學的,“放學回家後,我就開始自學數學,一般花一兩個小時,10點半準時上牀。不會的題目,我就看解析,看不懂就放一兩週,然後再去看,直到弄懂爲止。”

  李睿熙的理科成績比文科要好,在小學五年級時,就立志今後要考物理系。“數學是物理學科的基礎,所以數學一定要學好。”

  李睿熙還在自學物理,目前也學到了高中階段。“高中的物理知識,我基本上靠看電子課本,自己摸索。”

  他說,“對我來說,多學一些沒什麼壞處,有時考試時遇到難題,用初中的方法做不出來,我可以用高中的知識來解決。”

  在班上,像李睿熙這樣初一學完整個初中數學課程的孩子還有一些。李睿熙決定,到初二就把在外面上的培訓班停了,“初中課程都學會了,上培訓班也沒什麼必要。”

  學生超前學習到底好不好?

  實際上,2014年,杭州便明確規定,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實施“零起點”教學。去年,教育部更是發文要求,培訓機構不能超前教學超綱教學。

  從教育部門的政策來看,其實並不倡導學生搶跑,希望家長能夠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自然生長,避免拔苗助長。

  但對於數量很少的一部分資優生來說,“吃不飽”就得開小竈。但是,搶跑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有意義嗎?怎樣才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學校教育應該創設怎樣的課程體系,引導這些學有餘力的學生走得更好、更遠?

  育才中學爲何會出現

  這麼多的搶跑學生

  其實,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會存在數量較少的一部分學霸學生,按部就班的學習進度完全不能滿足需求。

  在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當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各種培訓班,正好迎合了這種需求。那麼,對於杭州育才教育集團來說,學校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搶跑的學生?

  錢報記者瞭解到,這是學校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教學模式,目前已經作爲杭州市級立項課題在研究。

  育才中學相關負責人說,學生的學習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吃不飽,有的吃不下。如何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學得更好,如何更好地培養資優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有價值的課題。

  “在我們學校,搶跑的學生的確有不少,有很多是通過自學完成的。那些自學的學生,他能達到的成績水平,差不多是中等,想要達到更高水平怎麼辦?”學校這位負責人說,最好的方式是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老師適時進行點撥,並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一起鑽研。

  這個課題,是在數學特級教師李學軍帶領下,集合全集團四五十位數學老師共同開發的。這種課程設計,得到了中國教育學會中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數學室主任章建躍博士的認可,認爲這樣做糾正了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傳統數學教學,老師對於‘如何想’教得不夠,而是把事先準備好的解題方法強加給生,忽視學生創新,這是在糊弄學生。”章建躍說。

  對資優生的培養,必須有一系列的課程體系進行支撐,課程的開發顯得尤爲重要。

  “爲了更好地開展資優生培養計劃,我們集團還成立了教學創新研究中心,內設科學實驗中心、數學研究中心,該中心由清華、北大的兩名博士負責,研發系列課程。”育才中學教育集團的負責人對記者說,他們想讓這個系列課程在全國義務教育界做到“全國少有,浙江僅有,育才特有”。

  杭州學軍中學特級教師:

  只學解題套路的“自學”不可取

  杭州學軍中學數學特級教師鄭日鋒認爲,真正的自學,應該是紮紮實實從課本學起,一步一個腳印建構知識體系。

  “但現在的自學,很多都是快餐式學習,自學質量普遍比較差。”鄭老師說,很多所謂的“自學”,都是依靠培訓班來速成,不是自主學習,這樣的自學沒什麼質量。”

  “想要參加奧賽項目的同學,需要幾個月內學完高中課程,一種方法是由學校組織競賽輔導,還有一種就是參加課外培訓。”那些提前班的速成自學課程,一般是這樣的:學生教材都沒看過,直接上手刷題,第一遍做題完全看不懂,只能反覆做許多遍,慢慢學會解題套路。

  “這種學習,不如說是‘記住題目’。知道該怎麼套公式解題,但學生對基本知識一知半解,比如這個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學生就雲裏霧裏,因爲他們連課本都沒認真看過,根本不瞭解整個知識體系。”鄭老師說,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數學學科知識架構鬆散,基礎不紮實,對方法原理也一知半解。

  鄭老師認爲,對重點學校的少數頂尖學生來說,他們悟性很好,即使接受填鴨式教學,問題也不大。但對於部分基礎好、學有餘力的學生,從長遠看,“超前學習”無法建立完整知識結構,也難以深入學習。

  “問題最大的是那些跟風‘自學’的學生,這種拔苗助長也許短期內效果明顯,但學生通常會後勁不足,最後吃大虧。”鄭日鋒說。

  “我很鼓勵學生自學,但我提倡的自學是從課本中來,從頭到尾循序漸進,可以適當藉助老師的點撥,也可以輔以課外科普讀物來培養興趣。但中學課程緊,實現這種自學可能性不大。”鄭老師說。

  目前,他帶的兩個班級已有部分同學保送名牌大學,現在正在自學大學課程。“大學與中學階段不同,到了本科階段,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自學能力和學科基礎。”

  但在中學階段,鄭老師認爲,多數學生還是應該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地學習,“無師自通的學生的確有,但真的很少見。在我們班也只有個別悟性好的同學,會花時間去接觸更深層次的數學問題,通常走的是奧數競賽的道路。”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梁建偉 通訊員 戴欣怡

  值班編輯:董簫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