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已少在电视上做嘉宾,接到中央电视台来电,说要我去评点中国的十大名面,地点是在西安的咸阳。兴趣来了,说走就走,从赤𫚭角直飞,原来机场就在咸阳,要去西安的话也非经不可。

评点的面都不是我选的,由电视台决定,他们的名单是:一、北京炸酱面,二、四川担担面,三、河南烩面,四、咸阳裤带面,五、延吉冷面,六、山西刀削面,七、兰州牛肉面,八、山东炝锅面,九、武汉热干面,十、广州云吞面。

所有的入选名单都有人不满意,因为他们家乡的面没在里面,就像《舌尖》,已搜集得十分周全,但还是有人投诉,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自称是个面痴,又被别人封为甚么专家,其实非常惭愧,我连裤带面都没吃过,对这个名字也没知识,这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一共有六十画,读音为Biang,多数人嫌烦,也用罗马字来写,到底是甚么东西?

即刻恶补,要求早一天到达咸阳,去试一家又一家的面档,势必把咸阳的面都吃过不可。翌日一早,就往菜市场走,没有一个地方,比菜市场更齐全的了。

一位妇人在卖手擀面,手擀面和拉面不同,仔细看她的制作,先把面压扁,一层又一层,一共十五层,再用一根棍子当尺,一刀一刀切下去,熟能生巧,每一刀切十五条,大小都一样,面条切宽切细皆宜,看客人的需要。问说多少钱?回答一斤三块钱。

在另一档见到刀削面,与之前看过的不同,非常之长,刀削面怎能那么长?店里的人说是机器切的,唔,哦,原来是机器刀削面!哈哈,时代进步了!

另有圆面,又叫拉条子,还有八角面,又称细面。手擀面、菠菜面、臊子面、二宽、大宽等,任君选择。隔壁的大牌档卖炒面,师傅把锅抛了又抛,一般人没那么大力气,做不到。炒完配料之后再炒面,最后还要加两颗炒蛋放在面上才上桌。动作再快也要煮个七八分钟,一碟面才卖八块钱,在香港不可想像。

又上馆子吃,当地出名的一家叫「齿留香」,吃完除了便宜之外没留甚么印象,但裤带面总得先吃一下,原来是非常非常宽的面,宽得像裤带,故亦称裤带面。那么厚,那么粗,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很硬的,但咬了一口,哎呀呀,居然能够完全熟透,而且一点也不硬,一种东西做久了,一定做出道理来,据说煮的时间还不用太长呢,好吃,好吃,真是服了咸阳人了。

用这种宽面来做成种种不同汤底和浇头的面,最常见的是猪肉猪骨煮番茄的,叫为「番茄原汁面」,配料是番茄、大葱、鸡蛋和青菜,在大酒店里吃,也只要二十块钱。

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有些面没办法尝到,但我还是有口福的,遇到下榻的「咸阳海泉湾酒店」的餐厅总厨李林,原来他来自广西,常看我的饮食节目,他向我说:「菜单上的面都煮给你吃,菜单上没有,你只要出声,我明天为你准备,包管让你吃遍。」

好,来一碗「爽口酸汤面」,用的是不粗又不细的面,配料有鸡蛋、香菜、小葱,再淋白醋,很刺激胃口,吃得再饱也可以来一口。

「干拌刀拨面」的所谓刀拨,也就是刀切的意思,干拌就是我们的干捞,有一小碟面酱,另有肉碎、蔬菜丁、豆酱干丁、豇豆角等,可以吃出面味来,比汤面好吃。

「关中臊子面」的浇头有炒过的鸡蛋、小葱、红萝卜、土豆、黄花菜、木耳和肉碎,就是他们的肉臊子了;汤是用猪骨熬出来,另加味精,不管口汤多甜多鲜,也要加味精。

「咸阳箸头面」的箸头,就是像筷子般粗的面,也是干捞,配有鸡蛋、豆芽、肉酱和青菜,另有一大碟醋,我是不吃酸的,以酱油代替。

后来又到了另一家餐厅试了各种名字已经记不起的面条,饱到像西班牙人用手势示范:是从双耳流出来!

回到当晚的节目,每一种面都给一位历史学者蒙曼和我评点,对方用的是学术和历史的角度,我简简单单地评好吃不好吃。说到炸酱面,我第一次吃的是在韩国旅行时,那是五十年前的事,在当年还叫汉城的首都,在中国人开的馆子一定有得吃,叫了面就听到砰砰碰碰的拉面声,现拉现做,一点也不含糊。当年大家都穷,配料只有洋葱、青瓜和面酱,也吃得津津有味。当今想起,是我吃过最好的炸酱面,后来去了山东再试,已加了一些海参的高级食材,北京通街都是炸酱面馆,觉得没有山东、韩国的味道正宗。

评点到延吉冷面时,我表示那是韩国人的面,不应该入围,但后来有很多人在微博上说,韩国也是中国的一部份时,我就不去和他们争辩了。其实,客观地看,福建的油面也应该入围,它不只在闽南著名,而且在南洋和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有黄色的油面,其影响力,绝对是超过用荞麦做的延吉冷面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