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人数激增,而这其中二战、三战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为了理想再多奋斗一年,不愿轻易放弃。在此提供一篇二战经验贴,供战友吸取经验教训,成功上岸。


终于一切尘埃落定,坐在从北京返程的列车上收到了师兄的经验贴邀请,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做到了。

首战我选择了武大,期盼著与母校再续前缘,结果以310分的成绩与武大「擦肩而过」……。二战的初试成绩是380分,英语80分,政治65分,专业基础课112分,专业综合课123分,最终以第七名的总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二战我换了目标院校,算是一点虚荣心吧,也是为了让自己多付出的一年有所回响。

法硕之征经历了二战,突然要坐下来整理这一切似乎又一片空白。2017年的三月份我决定跨考法律,零经验的我决心一起拿下司考和法硕。事实证明我不是既聪明又有毅力的人。【Tip1:量力而行,热情并不能带来一切。】所以第二年我理智(知趣)地选择了先做好备战法硕这一件事。以下是我对失败的一战和成功的二战的总结,有些事和道理总是要经历第二遍才能懂得透彻,希望这篇经验可以让在法硕中迷茫的研友们少一些弯路,多一些坚定。


一战的教训

2017年三月到九月的这半年,我准备了司考。从零基础开始看经验贴、买书、报班,加上学校的课程、考试、课设还有实习等等,是个充满计划又手忙脚乱的半年。还记得当时司考临近的时候,觉得走出图书馆吃饭都是浪费时间,这样紧张司考的同时还在担心后面的法硕。终于结束司考之后,带著对法律的初步理解和学习开始了最后三个月对法硕的准备。起初觉得法硕好简单,没有司考那么多的科目,也没有很繁杂的诉讼法需要记忆,只有法制史需要背一背,感觉一个月就能搞定了。事实证明,我太轻敌了。一周之后我发现,法硕也同样是一片足以让人迷失的茫茫大海。

第一个月

迷茫之中我也看了很多经验贴,大神们都说分析和真题最重要,分析要背十遍,真题也要刷很多遍。看完之后信心满满,感觉一咬牙就可以搞定高分。然而事实又证明,知易行难,真的要执行起来再小的困难都显得那么难以逾越。本来计划中我要一周看完一遍分析,我觉得至少应该先了解我要背的是什么。结果这一周变成了漫漫的十几天,而且还没完成任务。最后我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个正确的方法。即便分析上的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但这样阅读只会让我陷在文字的海洋,根本没办法推进学习进程。【Tip2:先听课,跟著老师理解,不要从考试分析入手。老师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此处先安利一下《八仙过海》,以分析四分之一的字数涵盖了几乎所有考点。】放弃仔细阅读分析后我不敢再轻敌了,开始听某机构更新的各科课程,同时做习题(第一年我报了某机构的司考接力班)。此时距离考试只剩两个月了,我白天听课做题,晚上分一点时间给英语和政治。由于专业课内容比较多,几乎被更新的课程赶著走,加之我不擅长兼顾很多事,所以给英语和政治的时间经常因为我在专业课中恋战而被牺牲。最终,英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也公平地给了我应得的「回报」。【Tip3:无论多擅长的科目,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第二个月

第二个月我才进入状态,跟著某机构更新的课程听课然后做题。但由于学校安排的考试和实习(那个学期我们专业很惨),加上经过暑假和国庆各个机构更新的课程内容特别多,每个科目都更新了很多班次,我经常在五门专业课中顾此失彼。为了让自己头脑清晰制订了计划,但是每天计划都会被延迟,最后又乱成一片。【Tip4:当计划中的任务无法被完成时,削减任务量。不要因为贪心影响整体】第二个月就在匆忙混乱中这样过去了。

第三个月

最后一个月我不得不强行把英语和政治挤进学习计划。花时间做英语真题,练习英语作文的同时练英语字。政治的背诵用的《风中劲草》。参加过的面授课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我又不喜欢政治,所以《风中劲草》这本书也背得十分艰难。专业课继续听各科的冲刺班课程刷真题,各大机构也发布了各种主观题背诵提纲和押题内容。不敢错过任何押题的我通通列印了出来,抱著厚厚的一摞资料绝望地给自己的计划添加任务。考前的一段时间自习室变成了背诵的圣地,大家都抱著各种资料背诵政治大题、英语作文和自己的专业课。

就这样,一战的三个月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专业课只做了三件事,听课、做真题、看分析。二战备考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之前一直是在看分析,而不是背分析!英语在最后一个月花时间做了两遍真题。英语一直靠著高中的底子,裸考过了四六级。何凯文说考研英语和我们之前的所有英语考试不一样,他说的是真的。一战英语勉强过线,二战时我对英语不得不多了一份敬畏。作为一个工科女生,对政治实在是喜爱不起来,它给我的感觉比专业课还庞杂混乱。一战时去听了面授课,从早上七点多坐车到教室,一直坐到下午五六点钟。讲一天的课,所以需要课后复习的内容很多,但往往到了晚上已经精疲力尽而且还要花时间在专业课上,所以于我而言参加面授课的效果甚微。个人很不建议选择面授,具体的学习过程在二战经验中介绍。【Tip5:政治和英语当然需要时间精力,但是要聪明适当的付出,力求做的都是有用功。】

考研结束之后我还是满怀著希望的,自认为自己很努力。应付学校的考试、课设和实习的同时争分夺秒的备战了整整三个月。而考试成绩却以等同于国家线的310分轻描淡写地回应了我并不轻松的三个月,我大脑一片空白地迎接了这一暴击。


二战的经验

准备二战之前还有毕设和一系列毕业季事项,因为决定继续在学校备考,所以还要租房子搬寝室等等。那段时间心力交瘁,经历了走出学校的第一次社会洗礼,就不在这发牢骚了。总之忙完琐事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备考已经是八月份了。

专业课备考

专业课方面,由于经历过了一次混战,再次备考时我时常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不能被更新的课程赶著走。果然到了后面又出现了课程繁杂任务繁重的情况。前面也提到,我不擅长兼顾很多事,五个科目的很多个班同时开展进程,经常跟进一个科目时其他科目又堆积了很多课程。这让我又有了一战时的感觉,心烦意乱,理不清头绪。由于法硕是全国联考,机构又多,从来不缺学习资料,而是资料太多!于是我快刀斩乱麻删掉了云盘中永远也看不完的资料,决定全身心投入到一条线上。做了比较之后我选择了P大考研邦,因为历届的北大师兄师姐已经对学习资料做了整理和精炼,不会需要我同时几条线并进也不用我进行抉择。只需要努力学习精编好的一套东西就可以,这种任务简单明确的模式最适合我这种懒人了。下面详细说一下五个科目的学习。

【刑法】

刑法属于基础课,偏重理解。当然,在法硕中讲偏重理解仅仅意味著不能只靠背诵而是需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对于刑法总则,一共有十四章,有些章节只有几个知识点,没有什么难懂的概念。但是要区分所有的点并在做题时精准的定位到所需要的知识点就很难。课程中师兄会用案例进行讲解,听起来总是很简单,要自己判断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刚开始要不断的翻分析,不断的区分并记忆。直到后面我觉得这些客观题轻松起来了是因为经历了主观题班的背诵。一旦以主观题的要求准确全面的背诵每个知识点之后就会发现客观题中的难点和陷阱都变的容易起来。所以关键还在于理解之后的记忆。【Tip6:合上书还能留在脑子里的才是自己的!】

刑法分则对我来说算是刑法中比较难的部分,首战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总则,分则几乎是最后看的,考试时完全凭借著对罪名的理解自己展开……。课程中老师们讲课偏重总则也会给人一种总则更重要的感觉。其实不然,那只是因为总则需要讲解得多一点而分则主要靠自己记忆。分则的八章涵盖了一百多个罪名,每个罪名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和相似罪名的区别以及量刑情节等等都需要记忆。刚开始我用了最笨的方法,挨个罪名背,背了两遍之后胡勇师兄终于讲到了刑法分则的背诵。师兄把一百多个罪名的背诵变成了八个类罪名的背诵,《八仙过海》对每个罪名需要特殊记忆的点进行了总结,这样把罪名放在各自的大类中,极大的减轻了背诵任务。背诵分则解析时发现了几处错误,比如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内容居然是一样的,直到用八仙过海背诵时我才发现我一直背错了。考试分析上也会有需要自己校正的内容,听课的时候要注意改正,不要因为背诵错误的内容而失分。刑法总则的背诵相对容易一些可以早一些开始,刑法分则的背诵我是跟著P大考研邦的主观题班开始背诵的,一直重复记忆到考前,因为分则体系一旦搁置就很容易忘。

刑法经过二战一个重要领悟就是案例题的大题方法。首战时案例题我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听到主观题班时才恍然大悟之前自己答题原来漏掉了那么多采分点!会答题也是得高分的一个关键,特别是大题。刑法的案例题要尽可能覆盖所有涉及的方面。考前我总结了所有需要考虑的方面,年龄、累犯、加重情节等等,编了一个口诀用来在案例分析中对照自己是否漏掉了什么。口诀记忆是一个避免漏点的好方法,至少要记得有哪些点考试时才能展开。

【民法】

相比于刑法,民法是个更加庞杂的体系,好在也比刑法更有趣一点。既然民法庞杂自然就需要建立一个体系,让民法的学习更加清晰。胡师兄讲民法前先带著我们画了一张民法的关系图,明了所有章节的关系和内容之后进行在进行填充就清晰得多。这张关系图就像刑法的口诀一样,可以在答案例题时避免漏答某个点。

民法也分为总则和「分则」,民法总则就像刑法总则一样介绍所有的基本概念,「分则」就是所说的物权法、婚姻法等等,它们详尽讲述不同领域的具体立法,也自成体系。所以学习「分则」时也先画出这个小体系的关系图,可以帮助学习记忆。【Tip7:复杂的体系画关系图,简单的图线总是比文字更容易记忆。】

民法在讲课时也会涉及很多案例,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会更加综合,婚姻关系中的侵权或者合伙人中的继承等等。这意味著民法学习时要学会联想,联想这一知识点可以和什么联系在一起,这时又需要关系导图了。

建立起清晰的关系框架并填充完毕后就是重头戏背诵了,民法在背诵的时候就会发现,总则部分和「分则」部分的很多概念时相对的,就像一个大的原则在具体领域中实现一样。民法的背诵不像刑法,有具体罪名的背诵。民法背诵的重点在于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对于答题很有帮助,也是理解知识点拓展相关内容的关键。 民法背诵的难点则在于每个知识点都有很多点需要记忆而且相互之间难以区分。比如所有权、抵押权、担保物权等权力之间所涉及的点又有交叉又有差异。对于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背诵口诀,课程中师兄都提供了口诀,有些口诀有含义,有些即便没有重复几次之后也会朗朗上口。答题时能够想全面就是硬道理!

【法理学】

像我一样讨厌政治的人一定也会像我一样讨厌法理学。一点都不需要理解,内容非常简单。但是每一道需要背诵的主观题都像一篇论文,而且是没什么逻辑和思路可言的论文。法理学只能多背,不积累语料就很难应对主观题,特别是18年改革之后的论述。谈到18年的改革,宪法和法理学多了一道论述题,师兄会总结宪法和法理学可以联系到一起的知识点,18年的主观题和论述就是师兄预测过的,很幸运。最后两个月的背诵过程中其他科目的主观题我都能找到方法背下来,唯独法理学的主观题,太需要政治素养了……理工科的朋友们可以先把主观题整理成表格,放到最后背,考前熏陶一下。

法理学的客观题相对简单一点,主要考点也一直在重复,法系、学说、各种原则等等。寻找适合自己的口诀或者用师兄给的口诀背诵。法理学也有很多容易混淆的点,清晰概念然后列表格是个很好的方法。

【宪法】

宪法是一个最注重法条的科目。不仅是宪法中的法条原文,还包括选举法、组织法等等的法条原文。这一科目有很多拓展内容而且拓展的内容是难点,难哭的那种。《八仙过海》中整理了涉及的知识点并且把需要区分记忆的部分都列成了表格,厘清了我首战时直到进考场都没搞清楚的知识点。我对宪法这一科目的战略就是重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像宪法的监督制度、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等,它们的流程复杂,涉及的主体又多。一直重复,内容熟悉到一定程度就不是难点了。当然,要先有流程再重复记忆,again,《八仙过海》!

【法制史】

法制史是最友好的一个科目了,就一个字,背!不需要理解不需要案例。法制史也分为两个部分,清末以前和清末以后。清末以前用讲义搞定,清末以后是各种立法。算是法制史中的难点了,好在不是重点。这部分师兄在讲课时会同时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来龙去脉,通过师兄讲的故事记忆法律制度的变化要容易得多。说完难点说一下重点,法制史友好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主观题的范围很固定,基本集中在第三章,第三章中基本集中在唐朝。比较一下民法那么均匀的主观题分布简直想拥抱法制史!

【专业课时间安排和用书】

大家开始的时间不同,我从考试往前推我的学习时间。

确认考场到考试(11.8--12.22):考前的两个月是我最重要的发力阶段。十一月初为了确认考场从学校回家之后我一直在家复习,在家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是我经过前面的学习和积累最后发力快速提升的阶段。这两个月我把重心从听课做题转移到了背诵上,当然真题没有停,尽量保持每天都刷一套客观题,但是大部分时间用来背诵考试分析和八仙过海。首战时最容易有的误区就是觉得会做客观题就是掌握了知识点,看分析时理解并熟悉就是背会了知识点。非也!背分析不仅仅是指掌握分析上的知识点,而是要合上书还能复述分析上的相关内容并全面覆盖所有的点。用胡师兄的话说就是不仅要准确还要全面。背诵时出声阅读,发声和默读的效果天壤之别,不需要大声朗读但一定要出声背!刚开始背诵的两天嗓子很疼,第三天开始就习惯了。最后两个月P大的课还没有停但是可以配合背诵,特别是主观题班师兄带著扫过所有背诵知识点,正好可以在课后背诵。那段时间我的时间安排是早饭后刷一套真题,包括主观题。之后就开始背诵,午饭过后继续背,背到吃晚饭。晚饭后我会睡半个小时,之后就是英语和政治的时间。一半的时间做英语真题或写作文,另一半的时间背政治。这两个月的时间完整地背了三遍,这之后做主观题就能答出来了,客观题也变得更加简单。背诵过程很艰难,特别是第一遍,但是坚持就有效果,而且效果很明显。考前的半个月是背诵资料的爆发期,政治的各种套卷都出版了,各个机构也会发行各种押题。对于法硕的押题经过前面一个多月的背诵基本可以很轻松的翻过,因为都背过了。政治就变成了重头戏,因为我前期没有花很多时间在政治上,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我做得很认真并且背了所有的大题,一直背到进考场前。

报考到确认考场(9.27--11.8):这一个月是我提高效率的一个月,因为已经报考了火爆的法大就只能背水一战了。已经不记得这一个月具体做了什么,只记得自己效率大增。开始的时候目标一定要高远,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你报考的时候会有多怂!报考是一个很关键的节点,报考之前是我最怂的时候,怂得想随便找个普通的学校报考算了。父母和朋友都建议我报考本校,因为武大本身法学也很好,而且本校的复试会更好过一点。加上那段时间四处传今年考生人数暴增,北京学校火爆等等,心理压力很大。最后报考前的几天好朋友来陪我,说她很后悔没有往外考,鼓励我去想去的学校,最后我把二战的种种顾虑抛在脑后报考了中国政法大学。报考这件事情上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最终的结果。知道结果之后做什么都有底气,难的是不知道会不会有结果还要赌上一切一直坚持。既然要坚持,就要为了想要的结果坚持!

报考前的两个月(8.1--9.27):这两个月对于大多数人应该是刚接触法律初步学习的阶段。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当年的考试分析应该还没有出版,不过没什么影响,考试分析一般不会变动很多,而且初期听课也会有讲义,并不会很依赖考试分析。因为了解考试分析的重要性,听课时我尽量不完全依赖讲义,一手拿著讲义一手拿著分析。课程的思路不完全是按照分析讲的,但是大体一致。这样就可以在听课的同时定位各个知识点在分析上的位置,这很重要。等到九月份新版的考试分析出版时旧版的分析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了,上面的标记和笔记都会比较舍不得。其实到了九月份是一个很好的节点,我拿到新分析后对照著旧分析一页一页的认真看了一遍。这样既可以把旧分析的笔记誊到新分析上,又可以清楚新增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由于分析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所以这一过程并不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对新分析有了把握之后也会更有底气。

每个科目的课程不会只讲一遍,会有基础课、强化课等等,所以分析也不会只过一遍。我第一遍过分析时用黄色的荧光笔标记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们,几乎全覆盖。第二遍过分析时,用绿色的荧光笔标记比较重要的或者没有印象的知识点,又会用掉好几只荧光笔。第三遍用颜色更深的薄荷蓝标记重点和没记住的知识点。到后面背考试分析时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主要背诵任务在哪。跟著P大初期的课程把分析过了几遍之后客观题知识点基本会掌握,到了后期P大的主观题班和押题班会全面的讲到每个可能会出大题的知识点,这个阶段我用了紫色的荧光笔标记需要精准背诵的段落。这样考试分析就已经过了大概四五遍了。同样,后期背诵时第一遍背诵时记忆黄色覆盖区域,第二遍背诵时重复黄色但是重点背诵绿色区域,第三遍背诵重复绿色并重点背诵蓝色部分。P大整理的所有主观题知识点自不必说,无限重复直到可以准确全面的背诵每一句话。

英语备考

我英语的学习从单词开始,听了何凯文老师的课。建议大家听一听,考研英语和之前的考试不同在于它考查单词的生僻意思和特殊用法,所以简单的知道一某个单词最常用的意思只会准确的掉到出题老师的陷阱里。《1575》这本单词书总结了考研中常出现的单词的用法。

单词之后是句子,我通过历年真题的阅读来练习长难句和翻译,反复做真题反复翻译阅读不仅可以练习阅读而且可以提高翻译能力应对后面的翻译题。我也是在阅读经验帖的时候学到的,把英语真题导入kindle,这样可以很方便的查找不会的单词还可以做标记,复习起来很方便。何老师总说阅读题有套路,他总能对应出正确选项,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认识每一个单词,会翻译每一个句子。所以还是要背单词,练习翻译。当然,做阅读题时定位答案区间也很重要,考研英语的阅读题要比想像的简单,不太涉及上下文衔接和推理,基本每个问题对应一段,这样可以节省答题时间。

英语作文我是用最后一个多月来练习的,还是何凯文老师的作文书,上面有以历年真题为题目写的作文。但是何老师写的作文偏复杂,辞藻很华丽,不是很适合借鉴。我是在阅读几篇范文之后借鉴其中的句子或者短语写自己的模板,这样背诵起来也会更容易,考试的时候也不会一眼就看出是模板影响分数。小作文可以按照分类准备自己的模板,推荐信、辞职信、邀请函等等,只有固定的几类而已。小作文不需要辞藻华丽,简洁大方就是高分。大作文需要多练习几篇,练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字数和结构,当然字体也要工整。我买了考研专用尺,方便在答题卡上划线,不仅英语,政治和专业课需要大篇幅写字的科目都可以用到。

政治备考

前面就提到我不喜欢政治,二战的政治学习又被我推到了后面,不过前期还是因为研友的分享听了一些课。听课的同时开始做了《1000题》,但是中间中断了。到了后期给政治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政治的背诵我只用了背诵手册,反复记忆了大概三遍,同时完成了《1000题》。政治建议十一月份就开始背诵,再晚会有些手忙脚乱,因为后期其他科目的背诵任务也很多。无论选择什么习题,至少做两遍,特别是多选题,这是客观题的关键,也是整个政治的关键。主观题部分众所周知肖秀荣教授的押题是最重要的,《肖八》和《肖四》的客观题模拟情况基本可以平均出最后的成绩,主观题所有人都会背,所以力求精准全面。

分别说一下每部分的学习给不喜欢政治的同学借鉴一下。

史纲、毛概:不喜欢历史所以史纲又是一个硬伤,不过这部分又有人拯救我了,就是蒋中挺老师。他也讲到了每部分的故事背景和来龙去脉,加上他会讲很多段子,这些部分总能激起我的兴趣。故事背景加上段子让很多难以记忆和容易混淆的部分迎刃而解。毛概的部分也听了蒋中挺老师的课,因为这部分和史纲联系密切,他建立了一个时间轴,让我在这部分学习中思路清晰了很多。除了时间轴还有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轴。这样的总结可以应对很多考点。

马原:马原这部分是很难自己通过背诵拿下的,听了肖秀荣团队的课,讲课老师没有什么废话,干净利索的讲了所有知识点,听课时只做了理解,背诵放在了最后一个多月。

思修:思修这部分很简单,不需要听课,放到最后一起记忆就好。

学习习惯

我属于夜猫型,晚上效率最高,然后早上起得很晚。所幸有一个天使研友每天帮我在图书馆占座,我一直是晚睡晚起的作息。胡师兄 一直强调要早睡早起,我一直没调整过来。不过找到自己的舒适区间,在效率最高的时候学习,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也是好的。一切为了学习效果服务。

二战在P大学到的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就是重复,背诵过的内容第二天早上一定要重复,这样才能确保做过的功变成有用功,否则前一天背得多认真都是白费的。重复几遍之后才能在头脑中建立印象,才能做到合上书本还能留在脑子里。【Tip8:重复!人脑的结构就是需要重复才能记住。】

二战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笔记都是用电脑做的,推荐印象笔记,很好用。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方便建立表格又不用烦恼自己很丑的字。同时重复过足够次数已经熟知的知识点可以一点一点删掉,到考前复习时就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几页纸。

备战考研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事来烦扰,毕设、实习考试等等,幸运的话可能还会经历一下分手。时常提醒自己前路走向何处,当心中有所期盼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饶恕路途中的苦。相信自己越努力就越幸运。最后推荐一首我备战时一直用来鼓励自己的歌《 It Is Well 》。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