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1張

1

飲食安全的黃金定律

俗話說“病從口入”。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喫得不好,不但對健康沒有幫助,還有可能導致疾病,所以飲食安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可供您參考:

食熟即食。食物一旦煮熟就應該馬上喫掉,而在常溫下存放了4~5小時的熟食則是最危險的。

食熟方食。對於要煮了喫的食物,一定要煮熟透。所謂熟透,是指食物的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度。

選擇加工處理過的食品。例如,消毒牛奶、用紫外線照射過的新鮮或冷凍食品。

保存食物時不要讓生、熟食接觸,否則容易造成污染,使熟食滋生有害微生物。

廚具、餐具要保持清潔。

烹飪之前應洗手。如果手有傷口,烹飪時應包紮好,避免與被加工的原材料接觸。

避免昆蟲、貓、狗等接觸食物,以免其將有害微生物播散到食物上。

飲用水和準備食物所需的水應清潔乾淨,如懷疑水不幹凈應把水煮沸或進行消毒處理。

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2張

2

喫飯要定時定量

我國傳統對一日三餐的安排為“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少”,這是有道理的。從時間上來說,一日三餐之間,相隔最好不要超過5個小時。這是因為:

如果相隔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飢餓感並體力不支。

而相隔時間過短,又會使機體的消化系統忙於消化而產生疲勞感。

在我們的一日三餐中並不是僅僅考慮相隔的時間就夠了,還要考慮到機體的生物鐘,人體有固定的生物鐘活動規律,這其中包括了飲食規律。一般情況如下:

早餐的時間應該在早晨7點左右,且考慮到與前一天晚餐相隔時間較長,上午又是一個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早餐應保證量和質,也就是早餐要喫“飽”。

午餐應該定在12點左右,不需要像早餐那樣豐盛,喫到七八分飽即可,所以可以適當提高飯“質”,甚至花點時間享受一下飲食的快樂,也就是午餐要“好”。

晚餐的時間應該在下午5~6點之間,考慮到晚上10~11點就應就寢,因此要喫的少一些,古人推薦粥食一碗,或可稍配一些菜餚,也就是晚飯要“少”。

另外,要根據一天的營養需要合理安排飲食攝入量,而不是根據個人對食品的喜好程度。符合自己的口味則貪喫,不喜歡就不喫,這就違背了飲食規律中“定量”的要求。

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3張

3

多食多苦患

前人有“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之說,指出了攝食過多的具體危害,即“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喫得多,大、小便就多,身體容易發胖,飲食也不容易消化完全,晚飯喫得太多,還會影響睡眠。這是古人的金玉良言,也是大量觀察和實踐後的經驗總結,值得我們學習並用於膳食養生的實踐中。

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4張

其實人體自身是一個很嚴密的系統,每當我們進食到一定量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自然會發出信號,那就是“飽”感。我們日常只要細心體會,自然會明顯感覺到,一旦“飽”感出現,那就是適量了,即使這時還有食慾,也應該及時停筷。如果出現“飽脹”“喫撐了”的感覺,那無疑是過量了。

當然,我們以上所提到的感覺,是針對沒有疾患的人羣,如果是有明顯胃腸道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者因為其他系統疾病影響到胃腸道功能的,則不在此例。

4

少食增壽

“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的長壽經驗通過在現代研究已證實其科學性。

有科學家斷言:把食物熱量減少到維持正常體重所要求的1/3,但保留全部必需的營養物,就可大大延長人的壽命。

有人曾對1400名處於正常熱量供應狀況下的60~64歲的人進行了試驗研究,其中668人,每天喫1~2頓飯,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患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另外168人把同樣的飲食分為6次喫,即一天喫6頓,總量不變,患心血管病的人僅有1/6,比1天喫1~2頓的,患病率減少50%;比1天喫3頓的,患病率下降18.8%,這說明,少喫多餐對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5張

5

不喫早餐危害多

其一,長期不進早餐的人極易患膽結石。通常晚上10時以後,人體便進入空腹狀態。如果次日早晨不進餐,待到午飯時,膽汁在膽囊內已停留10餘小時,大大增加了膽汁凝聚出結石的機會。

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6張

其二,長期不進早餐,會打亂消化道正常的節律,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嚴重者誘發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清晨起來,胃中胃酸的相對濃度較大,如果不及時進食將之消耗掉,就會刺激胃、十二指腸黏膜;加上胃是一個可以收縮膨脹的器官,在早晨,胃已經收縮到很小,不進早餐,還會持續收縮,到午餐時,勢必會使胃急劇膨脹,胃黏膜容易受損。長此以往,便容易患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6

晚喫少,何謂少

都說晚喫少有益健康,然而究竟怎樣喫纔算“少”得恰如其分,還真是件讓人傷腦筋的事。養生學家提出了兩種簡便的衡量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每天起牀前先握握手,如果感覺喫力,像是發脹的樣子,就是昨晚喫飯過量了。這是因為細胞吸收了過剩的營養,沒有完全消耗掉,水濕之氣停留,從而使細胞腫脹飽滿,產生手脹和喫力的感覺。

二是如果睡覺時很容易流口水,或者第二天早晨舌頭發脹,呈微紫色,說話時轉動不靈活;或者早晨起牀後唾液比往常分泌得少,感到口乾。都是頭天晚飯喫得過飽的表現,應及時調整以後晚飯的量。

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7張

同時,“晚喫少”也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人的情況而定。在通常情況下,“晚餐喫得少”是以早睡為前提的,因為晚餐喫得過飽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還會干擾大腦皮質的活動,妨礙入睡。

但對於學生、教師、醫生等人而言,由於晚上大多有加夜班的習慣,這樣一來,不僅不能少喫晚餐,相反,還要適當加點夜宵。否則經常熬夜挨餓,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會產生胃腸疾病和低血糖癥狀,對健康不利。因此,晚上需要較長時間工作、學習的人,一定要將晚餐喫飽、喫好。

晚餐飲食應以富含維生素C和粗纖維的食物為主,這類食物既能幫助消化,防止便祕,又能供給人體需要的纖維素和微量元素,防止動脈硬化,改善血液循環,有益於人體健康。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活到百歲的四季食養》 馬烈光

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人衛健康】 新聞 第8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