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刊登于30+BLOG)

IMG_9363.JPG

「我所对你们说的话,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千万不要忘记,一定要记得要保留我们自己的文化。不管你们的父母在不在身边、有没有办法叮咛你,我讲的如同父母长辈对你说的话。我们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已经跟以前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虽然我们现在一边要学习现代化的生活,但是传统的处事方式我们不能丢掉,我们也是可以继续保留延续我们达悟/雅美的生活。」-《二姨丈的TATALA》

DSC09394.jpg

 第一次在东清部落听到《二姨丈的TATALA》里,主角黄杜混(Syapenpamizeng)最后的这段话,感触很深。采访那天,我问拍摄这部片的导演-江薇玲说:「你每年在记录部落的岁时祭仪,会不会觉得每年都渐渐被稀释或简化?」她告诉我:「若说传统文化流失,我觉得全世界都是,虽然我不能去控制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但我愿意去看到并且相信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来去保存这些文化、甚至是慢慢增加的部分。」

10685408_10205568217787528_3156746963733189565_n.jpg

如同江薇玲的二姨丈所言,我也曾听过部落其他的年轻人形容自己同时要兼顾两种生活,一种是可以赚钱养家糊口的现代生活,可能是在公家机关、旅游观光业或其他工作,但同时也必须学习传统技艺,像是造舟、捕鱼或种田的传统生活。可是朝九晚五甚至超时的现代工作,还是会跟依照传统夜历进行的岁时仪式、或靠众人默契运作的部落公共事务有所冲突。到底要穿上西装还是丁字裤?要迎向世界,还是返乡扎根?我想是部落年轻人都曾在心中问过自己的。拍摄《二姨丈的TATALA》的导演-江薇玲也不例外。

江薇玲从国中就离开了兰屿,到台湾求学工作直到2008年,先是参加了原民台的数位影音人才培训,又因为亲情的招唤才回到家乡,那时是早已过了观光旺季的11月,也不像这些年陆续有年轻人返乡,整座被东北季风吹拂的小岛在刚从大城市回来的她眼中显得万分萧瑟。「不行,我待不下去了,我要回台湾。」她告诉母亲,农历年过完就要离开。

DSC07415.JPG

但就在离开前,她参加了部落的招鱼祭(mivanwa),她想运用所学,透过镜头记录整个仪式的过程。在前往滩头(vanwa)的路上,有一个画面唤醒了薇玲,那是一位长辈带著孙子参加招鱼祭的身影。她想起儿时的她也曾看著爷爷抱著弟弟参加招鱼祭的画面。

DSC02976.JPG

「已经相隔十多年了,你离开然后回来发现,我们的部落一直坚持著自己的文化,都没有变。」她意识到让记忆与眼前画面重叠的,是年复一年,族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DSC09398.JPG
这让原本要离开的江薇玲收回了脚步,决定先留在家乡,一边工作一边纪录部落生活。隔年,她的二姨丈-黄杜混(Syapenpamizeng)造了一艘没有雕刻的拼板舟(tatala),从上山取材、造舟到下水典礼的过程,薇玲都跟在旁边纪录。传统上来说,造舟是男人的工作,但因为跟随拍摄的过程,让薇玲更了解造舟的辛劳与智慧。接著这些年,薇玲又在世界与小岛之间来回,她曾到澳洲Working Holiday、也曾到桂林的CLUB MED当过G.O.,但只要有机会回到小岛,她就会拿起镜头记录部落影像。

10891923_10205568216987508_5928803302364093351_n.jpg

2014年回到小岛的期间,她听闻二姨丈和姨妈在开垦,前去帮忙,但长辈没有明说开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直到年底时才知道,原来开垦是为了要再造一艘拼板舟的新船落成礼,所做的事前准备。薇玲笑说:「我有时拍一拍也要下去帮忙种田、种到一半又要上来调镜头角度,很忙的!」她是纪录者,但同时也是参与者。

DSC02592.JPG

长期记录部落岁时祭仪的薇玲已有了敏锐的观察,她发现不同于二姨丈以往的拼板舟,原来这是二姨丈第一次带著儿子做雕刻船,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他看著儿子受邀为亲友落成礼的宾客、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回礼给曾经邀请他们的亲友。「长辈是会牢记他这次被分送到猪肉的哪个部位、未来也希望自己能够同等的回礼给对方。」兰屿独特的回礼文化,不只是希望自己变成更有能力的人、能够分享与付出,更希望能回报他人的恩惠与心意。

DSC02259.JPG
另一方面,身为部落女性的江薇玲在《二姨丈的TATALA》中,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让观众不只看到男性上山造舟的过程,更将女性扮演的角色和工作凸显出来,她说:「我觉得在造舟的过程,男性比较像是浪(显)、女性比较像是暗流(隐),但彼此是互相配合的。」

DSC07030.JPG

《二姨丈的TATALA》是江薇玲花了8年的时间,浓缩成50分钟的纪录片,精准地呈现兰屿特有的回礼文化以及造舟过程的男女分工。本片在去年入围了第23届台湾国际女性影展,也是入选今年原民台举办的第四届部落电影院作品之一。她希望能够持续记录自己的家、自己的文化,并且希望能够用软性的方式去守护和延续她认为重要的价值。

DSC02243.JPG
这就是我认识的江薇玲,或者你可以叫她Sipnadan,这是她的曾祖父替她取的母语名字,意思是「堵塞」。当初,因为家族的水芋田常常有被堵住的情况,故取此名,但它的衍伸意涵其实包含著长辈希望水芋田不再被堵塞的期盼。薇玲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清出塞住出水口的落叶和泥藻,清澈的山泉水瞬间涌进芋田、让作物得到了滋养。是阿,堵塞的水源需要有人弯腰清出淤泥,才能流通;部落的文化需要有人寻根、实作、纪录,才能流传。那一刻,我觉得Sipnadan不只疏通了水源;这些年,也透过她的影像纪录,让达悟/雅美族的文化得以流传。

照片提供:江薇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