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個人財富的不斷增長和藝術品市場的日益繁榮,更多的書畫家亟待走向市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收藏大軍,還有很多企業轉行做藝術品。專家提示,當下的書畫藝術品市場魚龍混雜,歸納一下,大致有“十大忽悠騙局”需提防。

書畫圈九大忽悠騙局 新聞 第1張

  一、拍賣天價成交記錄、高價潤格

  藝術家、藝術機構和拍賣公司做局,炒藝術家,搞一個天價成交記錄,欺騙買家。一位國內排名前5位的大畫家,前不久著名拍賣公司拍出的過億天價的那副作品,至今還在畫家本人家裡掛着。

  跟天價拍賣異曲同工的,是高價潤格。畫廊老闆解密,一般畫家報的潤格,要去掉一個零,再折半,才能成交。

  二、鑒定騙局:只要給錢,假的變成真

  不要相信所謂的鑒定,有的文化機構利用藏家“藏有所值”的心理,安排所謂“鑒定專家”鑒定藏品,開出誘人的參考價格引誘藏友簽訂合同,委託“拍賣”,騙取服務費用。說白了,要給錢,就能鑒定,真的可以說成假的,假的也可以說成真的。

  三、與名人一起出書

  跟範曾、劉大為、歐陽中石等名家一起出書,我想很多畫家都接到過這樣的電話,有的畫家也做了,以為這樣就成了名人,其實一級騙一級,有的甚至把臉丟到國外,手段太舊了,有些小兒科。

書畫圈九大忽悠騙局 新聞 第2張

  四、名家假畫多多

  名家工作室裏,徒弟畫的,傳人畫的,提上自己的款,蓋上自己的章子,這種古而有之的騙術,算是不錯的。更有甚者,所謂的大畫家,乾脆不畫,或者根本不會畫,作品完全時買來的,自己題款,或找人題款,就變成自己的大作了。此種作假大多是工筆畫,和細致的山水畫,可以逃過筆會現場動手的考驗。

  五、遍地“大師“  漫天“第一”

  個人簡介中自稱“大師“,“某某王”、“天下第一”之類的,不用看,一定是騙子。因為,藝術是百花齊放,且主觀審美能動很強的東西,不像體育比賽那麼量化,不可能有什麼第一。

  六、書協、美協的大旗“虎皮”

  書協、美協本來是民間機構,如今變成官場機構,腐敗透頂,官大一級,加碼翻翻,弄的草民沒路可走,等到下臺,身價一落千丈,買家可就慘了。改革是早晚的事,估計是秋天的螞蚱了。

  七、打着藝術館、慈善、展覽騙畫的

  據媒體披露,有農民,自己註冊個畫院或藝術館,然後給名家打電話發短信,說館藏該名家一幅畫,請名家寄作品,有不少上當的。一查只有一間民房而已。還有打着慈善展覽、大賽之類的,登個廣告徵集作品,畫到手之後就杳無音信的。

書畫圈九大忽悠騙局 新聞 第3張

  八、給贗品編故事

  古玩字畫圈裡、拍賣會上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不少“故事”是誘人掉入陷阱的迷魂藥。而且這些故事形式往往緊跟形勢,常常翻新。資深畫廊人士說,宣稱藏品來自高官,是這些年較為流行的“故事”。 從海外回歸的概念也是一個容易煽動國人愛國情緒和購買欲的故事。有多年經驗的藏家也會因為聽信了“故事”而“大意失荊州”。

書畫圈九大忽悠騙局 新聞 第4張

九、各種“國際”評獎忽悠藝術家

如某組委會評選出來的所謂“十大德藝雙馨藝術家”,該評獎組委對外稱聯合“中國畫院”、“中國當代詩書畫研究中心”等多家國家級主辦單位,將頒獎放在釣魚臺、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等,表面看似很冠冕堂皇,真相大相徑庭,其評獎標準就是交納幾千至數萬元就可任意挑選各級別的獎項。類似的活動現在還有很多。其實,忽悠的和被忽悠的,都是忽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