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双子杀手》今天上映,剧情一般,不过李安在电影技术上的创新值得吹爆!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部120帧的电影,都是李安拍的。

现在全球也只有二十多家家电影院能实现最佳播放效果,也就是能放映3D/4K/120帧的版本。

特意跑到榜上有名的一家cinity影院,来感受一下120帧的魅力。

画面果然纵享丝滑,单就画面流畅度而言,比前阵子在杜比影院看的24帧《中国机长》,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即使是激烈的场景以及片尾滚动的字幕,也丝毫没有顿挫感,沉浸感爆棚!

卡梅隆开创了3D时代,希望李安能开辟出120帧电影时代。带动越来越多的导演拍高帧率电影。

24帧电影技术可是祖传了一百多年的老古董啊……

以后120帧的电影会不会取代24帧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呢?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

马莱、艾迪生等科学家,在那时并没有办法做到「完整电影」的一切特征,甚至离那儿相去甚远,最初的电影没有运动、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更不可能有气味和温度(往大的说是触感),因为它的守护女神 - 技术还没有长大。电影发展是技术先行,这点毋庸置疑,那些认为默片时代的电影完美无缺,而声音和色彩会使其日益退化的看法显然是荒谬的,那些对银幕上鸦雀无声的现象抱有怀旧的情绪,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技术革新带来的新体验彻底消除了。

从历史和技术上来看,画面至上的情况是纯属偶然的,但是没有多少人去质疑,因为它恰巧符合了人类的生物性,即:人是以视觉为主的动物;经历一定程度地发展后,电影人综合了技术和市场的考量,把电影24格这个方案逐渐确定下来,24格不仅仅成为了当时最有性价比的方案,更成为了当时最适合的方案,这场美丽的意外,从今天来看,恰巧符合了当时电影表达的所有需求,理论和实践的大量跟进后,电影表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影从此成为一种艺术。

没错,电影长成了如今的模样。这种模样到底怎么描述呢?

其核心就是虚幻的艺术,即无论怎么沉浸,还是需要虚的部分,因为电影的虚打开了人们想像的空间,同时很好地区隔出了现实和电影。这一切都是天注定...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帧率的变高会让视觉记录更加逼真,视觉暂留的「把戏「就此变得难以察觉,同时,更高的亮度 和更高的色彩还原度 带来的是与现实世界傻傻分不清楚的视觉体验这便是解答120帧会不会取代24帧这个问题的关键点。

经过多次观看《双子》,我总结了大多数人的一个直观感受:高帧率电影如同看一台大彩电,看不了多久你就失去了好奇心,电影时而感觉像游戏、时而感觉像现实,不光光是模糊了部分的焦点,甚至看久了会感觉疲惫,惶恐曾经的观影感觉再也回不去了...

我当然了解李安导演对电影的贡献,以及120帧对世界电影的价值,重要的它是发送给电影人们关于「未来」探索的邀请函。

我特别有感的一句话来自李安导演拍完《比林》后的采访,「我希望第二部120帧电影不是自己拍的」,也就是说李安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探索的旅程中来,一起推动这个新技术的发展。至于结果,大家都看到了,120帧电影依然由李安在操刀,而整个运作过程甚至比上一次更加艰难。

李安导演的步履艰难,都怪电影的本性:你无法拿捏剧情「虚」和视觉体验「实」的界线,最困难的就是这种瞻前顾后的处境。故此,120帧不会取代24帧成为未来的主流.

但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未来电影重要的发展方向,用技术底层的产生工具,来取代漫威式运作下的「主题乐园」。本著传统院线电影活下去的思考,确实是需要「新东西」把人们拉回到影院中,120帧或许可行。

电影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而运用新技术的电影推广难度更是另一个层面的「难」(骨灰级)

那么未来电影还会朝哪些方向发展呢?

我猜这也是李安导演关心的。

回到「完整电影」的神话,不难看出:气味、触感会是下一个议题。

在符合电影本性的前提下,尤其是气味,它可虚可实的特点将很可能成为完全颠复电影语言的下一个风口,就如同声音出现时那样令人期待...

最后呼吁一下广大知友,多去看几次120帧,它即将下映了!

多看几次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