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雙子殺手》今天上映,劇情一般,不過李安在電影技術上的創新值得吹爆!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部120幀的電影,都是李安拍的。

現在全球也只有二十多家家電影院能實現最佳播放效果,也就是能放映3D/4K/120幀的版本。

特意跑到榜上有名的一家cinity影院,來感受一下120幀的魅力。

畫面果然縱享絲滑,單就畫面流暢度而言,比前陣子在杜比影院看的24幀《中國機長》,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即使是激烈的場景以及片尾滾動的字幕,也絲毫沒有頓挫感,沉浸感爆棚!

卡梅隆開創了3D時代,希望李安能開闢出120幀電影時代。帶動越來越多的導演拍高幀率電影。

24幀電影技術可是祖傳了一百多年的老古董啊……

以後120幀的電影會不會取代24幀成為電影行業的主流呢?

安德烈·巴贊是法國戰後現代電影理論的一代宗師

馬萊、艾迪生等科學家,在那時並沒有辦法做到「完整電影」的一切特徵,甚至離那兒相去甚遠,最初的電影沒有運動、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更不可能有氣味和溫度(往大的說是觸感),因為它的守護女神 - 技術還沒有長大。電影發展是技術先行,這點毋庸置疑,那些認為默片時代的電影完美無缺,而聲音和色彩會使其日益退化的看法顯然是荒謬的,那些對銀幕上鴉雀無聲的現象抱有懷舊的情緒,最終的結果就是被技術革新帶來的新體驗徹底消除了。

從歷史和技術上來看,畫面至上的情況是純屬偶然的,但是沒有多少人去質疑,因為它恰巧符合了人類的生物性,即:人是以視覺為主的動物;經歷一定程度地發展後,電影人綜合了技術和市場的考量,把電影24格這個方案逐漸確定下來,24格不僅僅成為了當時最有性價比的方案,更成為了當時最適合的方案,這場美麗的意外,從今天來看,恰巧符合了當時電影表達的所有需求,理論和實踐的大量跟進後,電影表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電影從此成為一種藝術。

沒錯,電影長成了如今的模樣。這種模樣到底怎麼描述呢?

其核心就是虛幻的藝術,即無論怎麼沉浸,還是需要虛的部分,因為電影的虛打開了人們想像的空間,同時很好地區隔出了現實和電影。這一切都是天註定...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幀率的變高會讓視覺記錄更加逼真,視覺暫留的「把戲「就此變得難以察覺,同時,更高的亮度 和更高的色彩還原度 帶來的是與現實世界傻傻分不清楚的視覺體驗這便是解答120幀會不會取代24幀這個問題的關鍵點。

經過多次觀看《雙子》,我總結了大多數人的一個直觀感受:高幀率電影如同看一臺大彩電,看不了多久你就失去了好奇心,電影時而感覺像遊戲、時而感覺像現實,不光光是模糊了部分的焦點,甚至看久了會感覺疲憊,惶恐曾經的觀影感覺再也回不去了...

我當然瞭解李安導演對電影的貢獻,以及120幀對世界電影的價值,重要的它是發送給電影人們關於「未來」探索的邀請函。

我特別有感的一句話來自李安導演拍完《比林》後的採訪,「我希望第二部120幀電影不是自己拍的」,也就是說李安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場探索的旅程中來,一起推動這個新技術的發展。至於結果,大家都看到了,120幀電影依然由李安在操刀,而整個運作過程甚至比上一次更加艱難。

李安導演的步履艱難,都怪電影的本性:你無法拿捏劇情「虛」和視覺體驗「實」的界線,最困難的就是這種瞻前顧後的處境。故此,120幀不會取代24幀成為未來的主流.

但我相信:它會成為一個未來電影重要的發展方向,用技術底層的產生工具,來取代漫威式運作下的「主題樂園」。本著傳統院線電影活下去的思考,確實是需要「新東西」把人們拉回到影院中,120幀或許可行。

電影本身就是高風險行業,而運用新技術的電影推廣難度更是另一個層面的「難」(骨灰級)

那麼未來電影還會朝哪些方向發展呢?

我猜這也是李安導演關心的。

回到「完整電影」的神話,不難看出:氣味、觸感會是下一個議題。

在符合電影本性的前提下,尤其是氣味,它可虛可實的特點將很可能成為完全顛覆電影語言的下一個風口,就如同聲音出現時那樣令人期待...

最後呼籲一下廣大知友,多去看幾次120幀,它即將下映了!

多看幾次也許你會有更多的感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