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娱乐致死然而读不进去,读的时候没有快乐与兴奋的感觉。然而我非常非常想读这些书,也买了很多,却总是读不进去。这种偏学术的书籍很多作者喜欢大量引用,我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往往就觉得很难受,一套一套的感觉。读到这些奇怪的学术名词就会本能地逃避。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这种感觉呢?或是读这类社会学书籍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还是只能硬著头皮读?为什么我读这类书会很辛苦呢?希望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你可以尝试先从教材读起,社会学教材往往漏洞百出,且过于简单,但对没基础又读不进去文献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好的选择。其次从有趣的书开始读,比如《街角社会》、《江村经济》、《乡土社会》,《黄河边上的中国》、《礼物的交换》等。 这个阶段过了可以开始读经典原著了,先从韦伯的《学术与政治》,涂尔干的《社会学的基本法则》,马克思的xxxxx开始,然后过度到玮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马克思的xxxxxxxx,xxx,xxxxxxx等,这时候你对三大家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还有很多地方你读的似懂非懂,别慌,这时候看一本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很多问题你忽然就懂了。然后可以挑战高级点了,读读韦伯的《经济与社会》、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分工论》.

读到这个地步,你啃文献的水平就秒杀大部分人文社科的学生了,往下继续读芝加哥学院的书,读欧陆的后现代主义你就不用人教了,自己就能静下心啃了。但我给你说的这个是一步步由简单到难的,如果你还是读不下去,要么逼自己读,读书尤其读烧脑的书,往往读著读著就能读进去了。要么你不适合这个专业,可以考虑有机会换专业,换不了的话尽量往调查方法,如统计,数据分析,r语言,制作问卷调查,或参与观察等方向靠拢。


社会学研一在读。本科社会工作。读不下去就暂时不看了。知乎有一个问题,题目大概是介绍社会学入门的书籍之类的,可以进去看看一些人介绍的回答。(注意甄别,有的人的回答我觉得是胡说八道…)想写一下我自己的经验。说实话,我不算一枚合格的研究生,社会学经典著作并没有看很多,一开始对社会学并不是很了解,我是通过阅读教材开始的。了解一个专业最快的方法就是看大学中此专业所开的专业课程,找口碑比较好的国内教材和国外教材,进行翻阅,这样循序渐进,知道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等方面,自然而然会慢慢上手一些经典书目。

我导师的研究方向是组织社会学,我对这一领域在入学前不了解,老师给我开的一批书单我开始一头扎进去看得我想哭,这学期调整方法,我翻阅了周雪光老师的《组织社会学十讲》,用印象笔记把这本书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整理出来,再结合老师给我开的书单,我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文献,慢慢构建我的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多。

说起来我的专业启蒙书,除了教材外,就是每一位社会学专业学生都绕不开的费孝通先生的两本书《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我还看了《中国士绅》,看完这些书后对中国社会想了解更多,于是通过教材和网路搜集到了更多的书,林耀华的《金翼》、应星《大河移民》、吴毅《小镇喧嚣》等等,一点一点的看,有不懂的地方没关系,网路这么发达,背景知识等查查还是有的。我个人认为,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并不适合入门,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后再读经典(一上来就开始读后现代简直是自虐),并且我始终认为,社会学学的东西不是存在于纸上,而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每一本书你看不到的后台是作者在写作前做过的大量实地调查。所以边看边思考,这是不可或缺的。絮絮叨叨说了一堆,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帮到题主,社会学研究方向诸多,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积累后,再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书籍阅读。我也在摸索中,加油(?ì _ í?)


我觉得你的问题不是「读不进社会学书籍」的问题,是想读书而读不进去的问题,我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说说吧,希望能帮到你。

我读哲学书比较多,起初是无意间看到尼采说的「上帝死了,所有规则都要重新制定」,当时不理解的,只是觉得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很牛逼,于是我开始了解哲学,这就是我读哲学最开始的动机——装逼

那时候我不系统而凭借兴趣的去阅读。随著时间的推移,我自己的本身的生活也在发生著巨变,我大学毕业去工作,后来去远行,又回到工作,又换工作,随著年龄的增长,需要思考的事情变得更多,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问题,生活中的许多困扰,内心的矛盾,对世界的不理解,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状态的怀疑。此时其实我已经中断阅读许久了,而这些疑问让我重新拿起哲学,这是我后来阅读哲学的动机——自救

在这个阶段我对认识论的内容尤其感兴趣,它帮我换一个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很多以前不解的事情变得通透(也许只是我自认为看通透了而已,不过对我来说足够了),我也学会了如何跟自己和别人相处。这时候我开始系统的阅读哲学,从哲学史开始,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我拓展了世界史的阅读,因为我一直对影像比较感兴趣,而我想把自己的看法通过影像表达出去,于是我去北影学习了一段时间,这又拓展了我对艺术史的了解,我想写出自己喜欢的故事,然后拍出来,于是又扩展了许多小说的阅读。而哲学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贯穿于所有学科,于是我哲学的阅读一直没有停下,他同时引领著我的生活和我想做的事情,我现在阅读哲学的动机——已成为习惯,或者说,阅读已成为习惯。

感觉有点跑题,现在我拉回来,

1.你非常想读社科类的书,说明它那里能满足你的内在需求,就像我每个阶段的动机一样,你一定有你自己的,那是什么呢?是不解亦或是不平?愤怒或向往?找出这个动机,回想它,它能帮你坚持。

2.对于学术名词,我在阅读哲学的时候也会碰到,有时候甚至因为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无法理解,我坐那一下午只读了十来页,中间大量时间都去查名词解释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以后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你的阅读会越来越流畅而且伴有更多的快乐。之前有的时候我也不想去查,因为名词解释本身我都看不懂。。。那我就索性不查了,先快速的浏览整本书,知道这本书大概说了什么,这样虽然很多地方不懂,但是多少也了解了一些,而且你浏览了以整本书,回过头来看也多少是个安慰,哈哈哈,我就是这么鼓励自己的,这样做并非浪费时间和毫无用处,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量变引发质变。

3.书的选择,在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类型来入门,这种学科性质的知识想要了解的话,导读类书籍十分重要,我建议你能从导读开始,现在书很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人把自己对某些艰深学科的理解以轻松通俗的口吻写成书,还有很多新奇的角度,让他们带你入门,选书的方法可以去豆瓣,那里有很多书评和书单,很多适合刚接触某一门学问的人,也可以通过手机APP,比如网易蜗牛阅读 ,这个APP是按天收费的,一天一块钱,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像你买实体书或者KINDLE电子书那样,心血来潮一顿买之后翻了几页看不下去不想看了只能长期仍在那吃灰每次不经意间看到角落里那些还很崭新的书心里都是满满的负罪感,在这个APP上不想看了就换一本,找本感兴趣的再看,可以很任性而不会受良心责备。而且APP内部有记录你阅读时间的图表,当你坚持阅读后,看到图表上自己坚持的样子,会感到自己每天都在变强,会被自己感动,哈哈哈,还有个功能就是领读,在这个APP上有很多大咖在上面领读某一本书,在规定时间内大家一起共读,在共读群里可以直接交流,读书不再孤独,你可以找到跟你志趣相投的人。

一下子想到的就这么多,可能有点乱和缺乏逻辑,但是我想大概意思是表达清楚了。

补充一下,我不是什么托,我对蜗牛阅读的了解来自于知乎LIVE里一个关于读书方法的分享,好像叫「如何一年读500本书」,一个北大才子分享的,自己下下来用,的确不错。


其实读书确实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成本很低但是心很难静下来,有多少人准备好一切,很有仪式感的翻开第一页,两行字后就不知不觉默默拿起了手机,然后就....

这种事情时长发生,首先正确认识它,这没什么,休闲时间是个凡人都更愿意做一些无需大脑运作即可哈哈大笑的事情,你能愿意让大脑运转思考本身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更别提愿意花时间啃一啃难搞的学术类著作了;其次找到一些方法,程序化的操作下去或许会有一些进展(一点小经验分享一下):

首先,设定单日读书目标:找一整段完整的时间,最好是一个下午,有2-3个小时可以摆脱家人朋友等打扰的时段,准备好一根笔放在旁边(以备在读到心仪的句子或段落时可以迅速落笔写下自己的感慨)。预设好这个时段的读书目标,最初可以设定20-30页,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这个时段内读完。一般来说一本书的最开头就是最难啃的,因为你需要和作者建立一种神交,包括理论逻辑的初探、进一步的理解和认同、笔者的行文方式、猜测接下来这本书的走向这几个方面。了解了这些接下来这本书的阅读速度就会逐渐提升。这第一步有点儿像谈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最初你总会多花一些时间和他/她交流,摸出一种交流的方式和套路,接下来的交往就会比较顺畅省心。读书,其实和交友一样的。

有人会说读书怎能功利呢,但是个人认为在读书在一件事上功利些也没什么不好,不管怎样,它是一本书,功利的最终目的我获得了知识,这样做未尝不可呢?

第二,随时落笔写感想:这一点主要来源于平日读社科类书籍总结出来的小技巧,社科类的书籍往往都是对社会发展、社会运动、群体行为的探讨,书中的案例、理论往往都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实例,只要你平时是一个关注社会时事的人一定在读社科类书籍时会不时得有思想火花喷溅出来,这时如果你迅速落笔写下感想能够加深你的思考,因为将想法落于笔尖看似只是一段简单的话,甚至回过头看和作者的话语没什么两样,但其实这个动作已经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思考重构,用你自己理解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变成了你自己的东西。相信我,一本书读过后回想起来的思想观点中,你落笔的地方一定是高频出现的地方。

补充一句可能有些人说喜欢用Kindle之类的电子读物读书,方法千万种,目的是多读书,只要读了就行,无所谓方法。不过个人更喜欢摸起来的纸感和随时落笔的仪式感,更加喜欢读完后可以摆满整面墙的「书墙」,喜欢这种富足感。

第三,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我用的趁早系列,里面有规定好的版式,包括了书名、作者、出版社、作者、译者、随笔感想、摘录模块。我最喜欢的是一个模块是作者、译者简介,因为我们读书有时候往往会忽略作者和译者,其实很多作者和译者都有很有趣的人生经历,不妨借著读书的机会小小了解一下,而且作者和译者的经历往往和这本书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什么情境下写的这本书,为什么是这个人写这本书而不是另一个,里面其实有很有意思门道。比如最近读过的《叫魂》,作者孔飞力,著名汉学家,Harvard University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师从费正清。1980年时,从芝加哥大学辞任接替导师在Harvard University的主任一职,据说,学界并不认可他的学术成就,认为他不能力不足以担任掌门人一职。90年《叫魂》一书的出版惊艳四座,这本集大成的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的宏大巨著成为其学术生涯最为有名的著作。所以这些著作背后的小故事也是推动你读下去的小动力之一。其实读书不止是读内容本身,其周边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你关注的点。

第四,从感兴趣的著作读起:其实社会学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学科,社会上的任何群体行为、事件都可以成为社会学探讨的话题,所以不一定非要从最最正统的涂尔干、韦伯、布尔迪厄读起。喜欢媒介,可以读《娱乐至死》,喜欢亚文化可以读《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喜欢了解当前美国暴乱的深层次根源可以读《历史深处的忧虑》、《街角社会》等等,其实选择有特别多,从感兴趣的入手,兴趣是最好的引领者。另外你也可以考虑从书中作者引用最多的书本作为延伸阅读,或者将喜欢的这个作者的其他著作一网打尽,这都是提升阅读效率的好办法。

《黑天鹅》作者的一个理念挺有道理,你读的书越多,会发现不知道的东西越多,前方在等待你的未知世界也越多,就会越谦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都是个不错的开始,keep reading ~~


正常,谁都不愿意学习,学习的都读不进去,硬读吧


虽然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但是老师也要求读相关书籍。我的体会就是一些理论啊专业名词不懂的就去百度,如果有些词语不耽误理解大概意思,我都会选择跳过,毕竟很多都是当时的事情,对现在来说可能影响不大。还有就是当我实在看不懂的时候我会先看看书评,看看别人怎么说,有时也会给自己的思路。


遇到不知道的名次可以百度~这可是涨姿势的好机会呢,当时看不进去可以出去和小伙伴疯狂一下,回来再看(不知道有没有有用,但是我有时候不想看了就是这样做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