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娛樂致死然而讀不進去,讀的時候沒有快樂與興奮的感覺。然而我非常非常想讀這些書,也買了很多,卻總是讀不進去。這種偏學術的書籍很多作者喜歡大量引用,我讀到這些地方的時候往往就覺得很難受,一套一套的感覺。讀到這些奇怪的學術名詞就會本能地逃避。有什麼辦法可以克服這種感覺呢?或是讀這類社會學書籍有什麼神奇的方法?還是隻能硬著頭皮讀?為什麼我讀這類書會很辛苦呢?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你可以嘗試先從教材讀起,社會學教材往往漏洞百出,且過於簡單,但對沒基礎又讀不進去文獻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好的選擇。其次從有趣的書開始讀,比如《街角社會》、《江村經濟》、《鄉土社會》,《黃河邊上的中國》、《禮物的交換》等。 這個階段過了可以開始讀經典原著了,先從韋伯的《學術與政治》,塗爾乾的《社會學的基本法則》,馬克思的xxxxx開始,然後過度到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塗爾乾的《自殺論》、馬克思的xxxxxxxx,xxx,xxxxxxx等,這時候你對三大家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但還有很多地方你讀的似懂非懂,別慌,這時候看一本雷蒙阿隆的《社會學主要思潮》,很多問題你忽然就懂了。然後可以挑戰高級點了,讀讀韋伯的《經濟與社會》、塗爾乾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會分工論》.

讀到這個地步,你啃文獻的水平就秒殺大部分人文社科的學生了,往下繼續讀芝加哥學院的書,讀歐陸的後現代主義你就不用人教了,自己就能靜下心啃了。但我給你說的這個是一步步由簡單到難的,如果你還是讀不下去,要麼逼自己讀,讀書尤其讀燒腦的書,往往讀著讀著就能讀進去了。要麼你不適合這個專業,可以考慮有機會換專業,換不了的話盡量往調查方法,如統計,數據分析,r語言,製作問卷調查,或參與觀察等方向靠攏。


社會學研一在讀。本科社會工作。讀不下去就暫時不看了。知乎有一個問題,題目大概是介紹社會學入門的書籍之類的,可以進去看看一些人介紹的回答。(注意甄別,有的人的回答我覺得是胡說八道…)想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說實話,我不算一枚合格的研究生,社會學經典著作並沒有看很多,一開始對社會學並不是很瞭解,我是通過閱讀教材開始的。瞭解一個專業最快的方法就是看大學中此專業所開的專業課程,找口碑比較好的國內教材和國外教材,進行翻閱,這樣循序漸進,知道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發展史、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等方面,自然而然會慢慢上手一些經典書目。

我導師的研究方向是組織社會學,我對這一領域在入學前不瞭解,老師給我開的一批書單我開始一頭扎進去看得我想哭,這學期調整方法,我翻閱了周雪光老師的《組織社會學十講》,用印象筆記把這本書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整理出來,再結合老師給我開的書單,我自己蒐集到的一些文獻,慢慢構建我的知識體系,積累的內容也在逐漸增多。

說起來我的專業啟蒙書,除了教材外,就是每一位社會學專業學生都繞不開的費孝通先生的兩本書《鄉土中國》、《江村經濟》,我還看了《中國士紳》,看完這些書後對中國社會想了解更多,於是通過教材和網路蒐集到了更多的書,林耀華的《金翼》、應星《大河移民》、吳毅《小鎮喧囂》等等,一點一點的看,有不懂的地方沒關係,網路這麼發達,背景知識等查查還是有的。我個人認為,大部頭的經典著作並不適合入門,有了一定的知識鋪墊後再讀經典(一上來就開始讀後現代簡直是自虐),並且我始終認為,社會學學的東西不是存在於紙上,而是與生活聯繫在一起的,每一本書你看不到的後臺是作者在寫作前做過的大量實地調查。所以邊看邊思考,這是不可或缺的。絮絮叨叨說了一堆,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幫到題主,社會學研究方向諸多,有了一定了解和閱讀積累後,再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的書籍閱讀。我也在摸索中,加油(?ì _ í?)


我覺得你的問題不是「讀不進社會學書籍」的問題,是想讀書而讀不進去的問題,我結合我自己的經歷說說吧,希望能幫到你。

我讀哲學書比較多,起初是無意間看到尼采說的「上帝死了,所有規則都要重新制定」,當時不理解的,只是覺得能說出這樣話的人很牛逼,於是我開始瞭解哲學,這就是我讀哲學最開始的動機——裝逼

那時候我不繫統而憑藉興趣的去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自己的本身的生活也在發生著巨變,我大學畢業去工作,後來去遠行,又回到工作,又換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思考的事情變得更多,我發現了自己很多的問題,生活中的許多困擾,內心的矛盾,對世界的不理解,對自己和自己生活狀態的懷疑。此時其實我已經中斷閱讀許久了,而這些疑問讓我重新拿起哲學,這是我後來閱讀哲學的動機——自救

在這個階段我對認識論的內容尤其感興趣,它幫我換一個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很多以前不解的事情變得通透(也許只是我自認為看通透了而已,不過對我來說足夠了),我也學會瞭如何跟自己和別人相處。這時候我開始系統的閱讀哲學,從哲學史開始,同時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時代的哲學思想,我拓展了世界史的閱讀,因為我一直對影像比較感興趣,而我想把自己的看法通過影像表達出去,於是我去北影學習了一段時間,這又拓展了我對藝術史的瞭解,我想寫出自己喜歡的故事,然後拍出來,於是又擴展了許多小說的閱讀。而哲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能貫穿於所有學科,於是我哲學的閱讀一直沒有停下,他同時引領著我的生活和我想做的事情,我現在閱讀哲學的動機——已成為習慣,或者說,閱讀已成為習慣。

感覺有點跑題,現在我拉回來,

1.你非常想讀社科類的書,說明它那裡能滿足你的內在需求,就像我每個階段的動機一樣,你一定有你自己的,那是什麼呢?是不解亦或是不平?憤怒或嚮往?找出這個動機,回想它,它能幫你堅持。

2.對於學術名詞,我在閱讀哲學的時候也會碰到,有時候甚至因為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理解,我坐那一下午只讀了十來頁,中間大量時間都去查名詞解釋了,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以後花在這上面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你的閱讀會越來越流暢而且伴有更多的快樂。之前有的時候我也不想去查,因為名詞解釋本身我都看不懂。。。那我就索性不查了,先快速的瀏覽整本書,知道這本書大概說了什麼,這樣雖然很多地方不懂,但是多少也瞭解了一些,而且你瀏覽了以整本書,回過頭來看也多少是個安慰,哈哈哈,我就是這麼鼓勵自己的,這樣做並非浪費時間和毫無用處,要相信積累的力量,量變引發質變。

3.書的選擇,在選擇的時候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類型來入門,這種學科性質的知識想要了解的話,導讀類書籍十分重要,我建議你能從導讀開始,現在書很多,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把自己對某些艱深學科的理解以輕鬆通俗的口吻寫成書,還有很多新奇的角度,讓他們帶你入門,選書的方法可以去豆瓣,那裡有很多書評和書單,很多適合剛接觸某一門學問的人,也可以通過手機APP,比如網易蝸牛閱讀 ,這個APP是按天收費的,一天一塊錢,這樣的好處是不會像你買實體書或者KINDLE電子書那樣,心血來潮一頓買之後翻了幾頁看不下去不想看了只能長期仍在那喫灰每次不經意間看到角落裡那些還很嶄新的書心裡都是滿滿的負罪感,在這個APP上不想看了就換一本,找本感興趣的再看,可以很任性而不會受良心責備。而且APP內部有記錄你閱讀時間的圖表,當你堅持閱讀後,看到圖表上自己堅持的樣子,會感到自己每天都在變強,會被自己感動,哈哈哈,還有個功能就是領讀,在這個APP上有很多大咖在上面領讀某一本書,在規定時間內大家一起共讀,在共讀羣裏可以直接交流,讀書不再孤獨,你可以找到跟你志趣相投的人。

一下子想到的就這麼多,可能有點亂和缺乏邏輯,但是我想大概意思是表達清楚了。

補充一下,我不是什麼託,我對蝸牛閱讀的瞭解來自於知乎LIVE裏一個關於讀書方法的分享,好像叫「如何一年讀500本書」,一個北大才子分享的,自己下下來用,的確不錯。


其實讀書確實是一個比較痛苦的事情,成本很低但是心很難靜下來,有多少人準備好一切,很有儀式感的翻開第一頁,兩行字後就不知不覺默默拿起了手機,然後就....

這種事情時長發生,首先正確認識它,這沒什麼,休閑時間是個凡人都更願意做一些無需大腦運作即可哈哈大笑的事情,你能願意讓大腦運轉思考本身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更別提願意花時間啃一啃難搞的學術類著作了;其次找到一些方法,程序化的操作下去或許會有一些進展(一點小經驗分享一下):

首先,設定單日讀書目標:找一整段完整的時間,最好是一個下午,有2-3個小時可以擺脫家人朋友等打擾的時段,準備好一根筆放在旁邊(以備在讀到心儀的句子或段落時可以迅速落筆寫下自己的感慨)。預設好這個時段的讀書目標,最初可以設定20-30頁,告訴自己一定要在這個時段內讀完。一般來說一本書的最開頭就是最難啃的,因為你需要和作者建立一種神交,包括理論邏輯的初探、進一步的理解和認同、筆者的行文方式、猜測接下來這本書的走向這幾個方面。瞭解了這些接下來這本書的閱讀速度就會逐漸提升。這第一步有點兒像談一個新認識的朋友,最初你總會多花一些時間和他/她交流,摸出一種交流的方式和套路,接下來的交往就會比較順暢省心。讀書,其實和交友一樣的。

有人會說讀書怎能功利呢,但是個人認為在讀書在一件事上功利些也沒什麼不好,不管怎樣,它是一本書,功利的最終目的我獲得了知識,這樣做未嘗不可呢?

第二,隨時落筆寫感想:這一點主要來源於平日讀社科類書籍總結出來的小技巧,社科類的書籍往往都是對社會發展、社會運動、羣體行為的探討,書中的案例、理論往往都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實例,只要你平時是一個關注社會時事的人一定在讀社科類書籍時會不時得有思想火花噴濺出來,這時如果你迅速落筆寫下感想能夠加深你的思考,因為將想法落於筆尖看似只是一段簡單的話,甚至回過頭看和作者的話語沒什麼兩樣,但其實這個動作已經經過了一系列複雜的思考重構,用你自己理解的方式記錄了下來,變成了你自己的東西。相信我,一本書讀過後回想起來的思想觀點中,你落筆的地方一定是高頻出現的地方。

補充一句可能有些人說喜歡用Kindle之類的電子讀物讀書,方法千萬種,目的是多讀書,只要讀了就行,無所謂方法。不過個人更喜歡摸起來的紙感和隨時落筆的儀式感,更加喜歡讀完後可以擺滿整面牆的「書牆」,喜歡這種富足感。

第三,準備一個讀書筆記本:我用的趁早系列,裡面有規定好的版式,包括了書名、作者、出版社、作者、譯者、隨筆感想、摘錄模塊。我最喜歡的是一個模塊是作者、譯者簡介,因為我們讀書有時候往往會忽略作者和譯者,其實很多作者和譯者都有很有趣的人生經歷,不妨借著讀書的機會小小了解一下,而且作者和譯者的經歷往往和這本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什麼情境下寫的這本書,為什麼是這個人寫這本書而不是另一個,裡面其實有很有意思門道。比如最近讀過的《叫魂》,作者孔飛力,著名漢學家,Harvard University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師從費正清。1980年時,從芝加哥大學辭任接替導師在Harvard University的主任一職,據說,學界並不認可他的學術成就,認為他不能力不足以擔任掌門人一職。90年《叫魂》一書的出版驚艷四座,這本集大成的研究中國文化、歷史、社會的宏大鉅著成為其學術生涯最為有名的著作。所以這些著作背後的小故事也是推動你讀下去的小動力之一。其實讀書不止是讀內容本身,其周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為你關注的點。

第四,從感興趣的著作讀起:其實社會學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強的學科,社會上的任何羣體行為、事件都可以成為社會學探討的話題,所以不一定非要從最最正統的塗爾幹、韋伯、布爾迪厄讀起。喜歡媒介,可以讀《娛樂至死》,喜歡亞文化可以讀《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喜歡瞭解當前美國暴亂的深層次根源可以讀《歷史深處的憂慮》、《街角社會》等等,其實選擇有特別多,從感興趣的入手,興趣是最好的引領者。另外你也可以考慮從書中作者引用最多的書本作為延伸閱讀,或者將喜歡的這個作者的其他著作一網打盡,這都是提升閱讀效率的好辦法。

《黑天鵝》作者的一個理念挺有道理,你讀的書越多,會發現不知道的東西越多,前方在等待你的未知世界也越多,就會越謙遜。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都是個不錯的開始,keep reading ~~


正常,誰都不願意學習,學習的都讀不進去,硬讀吧


雖然不是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但是老師也要求讀相關書籍。我的體會就是一些理論啊專業名詞不懂的就去百度,如果有些詞語不耽誤理解大概意思,我都會選擇跳過,畢竟很多都是當時的事情,對現在來說可能影響不大。還有就是當我實在看不懂的時候我會先看看書評,看看別人怎麼說,有時也會給自己的思路。


遇到不知道的名次可以百度~這可是漲姿勢的好機會呢,當時看不進去可以出去和小夥伴瘋狂一下,回來再看(不知道有沒有有用,但是我有時候不想看了就是這樣做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