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想要把信息变成知识

还需要注意两个点,

阅读之前确认信息的可信性,

阅读之后需要整理信息的体系,形成知识。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阅读的确能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阅读远不止这一项功能。我个人的感受是,阅读对人的思考深度、眼界宽度、思维方式都有极大影响。但是!前提是要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图书。

就以我自己为例吧,我自己是个文弱书生一样的人,有时我都嫌弃自己就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喜欢看风花雪月的宋词,各类感兴趣的社科读物,还有一些细腻的文学作品。但是这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工作、生活,甚至连交谈的谈资都用不上,仅仅是丰富了我的某一方面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而已。在工作中,我依然唯唯唯诺诺,缺少锐气,面对小人无从下手,在别人看来就是个老实本分认真的人,仅此而已。

后来我逐渐喜欢看历史,喜欢看哲学(主要是中国的古典哲学,目前还很少看国外的哲学),喜欢看名人传记,疫情期间工作之余看了近30本书了,估计今年能超过原计划的50本书。看人物传记,让我有一种和他们对比交流的感觉,从毛泽东、王阳明、邓小平、曾国藩等等人物经历中,我看到自己性格上的很多缺陷,时常会把自己摆在彼时彼景,感受到自己的抉择与他们的抉择的差别换言之,与他们对标,能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也能释怀自己负面的情绪。

看古典的哲学(论语、大学、中庸、传习录,还有梁启超对古典哲学的解读和梳理),让我感叹先贤先圣对人性的洞察,对世事的理解,还有对完美人格君子的建构,尤其是对阳明心学的学习,让我们把求道与世事磨炼完美统一起来,这个解除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这些古典哲学主要聚焦于人、人与人的关系,虽然不可能完全在现实世界中墨守成规,但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一个内心判断是非的标尺,无形中强化了我做事的原则性(「老好人」性格的人可能都会为此烦恼,感觉自己过于迁就别人,原则性太弱)。尤其是阳明心学,我读了各类版本的阳明传记,结合阳明经历学习《传习录》,再对比梁启超的解读、孔子的思想、佛教的哲学,解除了我很多初读心学时的疑惑,对知行合一、致良知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离悟道还差得太远,但是也逐渐感受到了孟子说的「求其放心而已」。

历史方面读的多是近代史,完整梳理了1840年到1919年的思维导图。最近开始啃《资治通鉴》,刚开始读不下去,时断时续,现在逐渐找到了读史的乐趣。目前梳理到了西周到汉高祖这段历史的思维导图(我读书都是边读边做思维导图,因为我对历史上的时间、人物姓名记忆不牢,所以只能采用这种方法方便温习)。学习历史的乐趣是感受当时的「大风大浪」,看尽人物、国家的起起伏伏,我离历史学家那种研究的深度还差太远,我也不打算搞学术研究。我个人感受是这种历史的阅读,培养人的大气、气场!历史上的惊涛骇浪实在是太多了,阅读的时候无形中会有代入感,再俯视眼前的挫折,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当然,读《资治通鉴》还有另一个意外的收获,里面描述的小人太多了,讲述的阴谋、阳谋太多了,无形中给了我很多防备小人、对付小人、预警小人的经验和直觉。如有需要,我可以结合自己学习《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来讨论讨论职场中对付小人的做法。但是!读历史还是要扎稳君子的立场,可以用手段去防小人,不要自己变成小人!千万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人。

总而言之,读书的确为我塑造个人性格有了很大帮助,职场中我也变化了一些风格,从同事、领导的反馈来看,还是比较认可的,彻底改变了「百无一用的书生」形象。当然,并不是让所有人都读哲学、读历史,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选择图书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只是最直接、最表面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通过读书完善人格、为自己的人生答疑解惑。

未经本人允许,请勿转载!


阅读接收的是信息,只有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才能成为知识。读书不思考,只能是书袋子,大而无用。


工具书里面有前人的经验,虽然不能说是绝对真理,普遍适用,但起码是经过社会大众认可之后的客观经验,能够让你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知识,并让你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对于工具书以外的书,有这么一句话,共勉,「阅读的快乐从来不在于别人告诉了我们什么,而在于借此,我们的心灵能够得以舒展开来。」这就是我们说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快乐。


当然。

人一生所经历的种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可能事事皆通达。阅读相当于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人的大门,你可以从文字里感受人生百态,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可以更加深刻的解剖这个世界等等。

不过阅读的内容需要有所选取。看你想要什么,单纯的获取快乐和获取知识还是不一样的。


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