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表面尊刘,实际是将刘备丑化成伪君子


小说里刘备被黑的地方比比皆是,纯粹就一背景板工具人。

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当年刘备在平原治理的那么好,随随便便就能拨给太史慈三千精兵。

如果三国演义真的尊刘,你为什么不写写刘备当初保护平原百姓呢?你为什么不写写刘备顶著袁绍、曹操进攻的压力借兵给太史慈呢?

三千精兵啊。南郡之战刘备带人绝北道,周瑜不也就给了两千人,而且还是留下张飞一千人换的。曹操那么卖力给袁绍干活,征陶谦时袁绍不也给他派了三营兵?

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你咋不写写曹操是怎么依附袁绍的呢,你不是尊刘贬曹吗?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

那写写曹操、袁绍是怎么围攻平原,和公孙瓒一起把刘备送走去徐州的啊。

刘备到徐州救陶谦时只剩下一千多兵了,小说生生给造成了五千人。你这TM是阴阳怪气地打谁的脸呢?

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好好写写刘使君被撵走后,平原被祸害成什么样了啊。

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然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稼穑之艰难。华彦、孔顺皆奸佞小人也,信以为腹心;王修等备官而已。然能接待宾客,慕名敬士。使妇弟领兵在内,至令草窃,巿井而外,虏掠田野;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于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

你为什么不写呢,是害怕别人知道曹操依附袁绍吗?

那你这到底是尊刘还是尊曹啊。


先说结论,并没有丑化。《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塑造出的刘备的人物形象,矮化了刘备的个人能力,道德层面上反而将刘备过份拔高,相当正面化了。可以说是有褒有贬,但并不符合刘备的历史形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是一派宽厚仁义长者形象,有君子之风,性情温和,彬彬有礼,很有书香门第的气质。但作为君主,其军事能力和治政能力都很一般,主要依靠诸葛亮和关张赵,靠自己指挥获胜的战役基本没有。演义里突出其唯一能力上的优点,也就是慧眼识人,礼贤下士了。

正史中的刘备,燕赵慷慨之士,有游侠之风,性情暴烈,果断,重情义,却不宽仁。其形象和性格更类似于当今的黑帮大佬,乱世中争霸的枭雄,而非演义中那个书香门第的谦谦君子。部下说的话如果不对刘备脾气,轻则被掷手戟(董相史载也有游侠之风),重则被斩首(张裕,雍茂等),杀伐果断可见一般。但是相对于暴烈的秉性,刘备对部下也很重情义,对于那些长期追随自己不离不弃的人,刘备也给了他们非常优厚的待遇。如糜竺,孙干,简雍,能力平平,刘备飞黄腾达后依然给了他们高官厚禄,如刘琰这种吃喝坐谈混日子的,因为对刘备忠心,也能身居高位。总体来说,刘备对部下很不错,他很看重情义,只要你和他一条心,永远和他意见一致,他对你也会非常好。

个人能力上,历史上的刘备也远胜演义。军事上击败过曹魏大将王忠,刘岱,蔡阳,夏侯惇,于禁。逼降荆南四郡,入蜀夺益州,汉中之战也基本上亲自操刀,不像演义中万事依赖诸葛亮,其军事水准虽谈不上顶级,却依然是非常优秀,可圈可点的。权谋与治政上,诱杀杨奉,欺诈孙权,刘璋等体现其谋,在小沛发展迅速引起吕布忌惮,入蜀铸直百钱,定制《蜀科》等也能隐约体现其政,有雄主之风。


演义刘备被面具化是真的,说丑化成伪君子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结论。演义刘备严格意义上不是刘备个人的形象,而是一种传统式的「王者」的形象。你会觉得虚伪或许只是你已经发觉了其中逻辑不能自洽之处(又或许是其他原因),而非作者要将其描写为一个「伪君子」。

至于说演义不是尊刘的那批人,我觉得他们逻辑还是蛮好笑的。明白一点三国演义小说的受众市民,大凡看看风评,不是,哪怕只是看看前人注疏也应该搞清楚前人的态度。非要说其实并没有尊刘,我只能等一波演义学大师的解释。毕竟还挺新奇的。可能是我读书不精,除了演义刘备支持屠杀黄巾军以外,演义刘备基本是没有黑点的(吃人肉主观上不能追责刘备),希望能够给出一个演义刘备被「黑」的说法。毕竟按照一些答主的说法「黑」刘备的段落比比皆是,我还是希望能稍微补充指出一些,总不能我看的三国演义是盗版的吧。

事实上直接采用九五(经过提醒,是九八版)版的前言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前略

然而,作者描写这一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用来歌颂「王道」的一种陪衬。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时,却又通过其「正面」人物来赞扬、美化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王道」。

  为了欺骗人民群众,地主阶级一直极力鼓吹「王道」。他们说,「王道」是封建统治的「正道」,实行「王道」的封建统治者是「宽仁爱民」的,人民对这样的统治者则「心悦诚服」。《三国演义》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也正是把他作为「王道」的化身来进行歌颂的。在写刘备从新野、樊城撤退的那些章节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作者笔下,刘备对人民群众何等关心,为了人民群众,他竟然把自己的安危都置于度外了;至于人民群众对于刘备,更是竭诚「爱戴」,宁可死去,也不愿离开刘备。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刘备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不但没有丝毫的矛盾对立,而且简直到了共命运、同休戚的地步。这种描写,企图使人们去憧憬刘备这样的施行「王道」政治的封建统治者。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不可能会出现这种鱼水般的融洽关系;历史上,也没有存在过这种情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通过刘备鼓吹「王道」的同时,还把他写成封建王朝的「正统」代表。在汉献帝做皇帝的时候,刘备对汉献帝忠心耿耿,他看到「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悲愤得「心胆俱裂」(第三十七回),决心「伸大义于天下」(第三十八回),为重整汉王朝而奋斗。当汉献帝被废以后,刘备在四川做了皇帝,以继汉统,作者就把蜀汉作为三国的「正统」。而对于董卓、曹操之流,作品则一再斥责他们为违反「纲纪」、破坏「正统」的「乱臣贼子」,所谓「名虽汉相,实为汉贼」。这就是说,封建王朝的「正统」、封建制度(即所谓「纲纪」)的忠实维护者,就是「仁慈爱民」、实行「王道」的人,而人民的灾难,则是由「乱臣贼子」破坏封建「纲纪」所造成的;所以就封建统治的本质来说,是保护人民、跟人民利益相一致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三国演义》作者批判董卓、曹操等人物,跟他的歌颂「正统」、鼓吹「王道」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正如鲁迅所指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封建统治阶级吹嘘的什么「仁慈爱民」、「广布恩德」,全都不过是欺骗人民、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虚伪口号,在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极端残酷的屠杀和迫害。大肆宣扬「王道」「仁政」的《三国演义》,同时却又公然主张把起义人民斩尽杀绝,这也就有力地说明了作者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确切的说是被边缘化了。

正史中敢怒敢做,威风凛凛,身经百战,智计多端的一代君主,在小说中独独留下了仁德,其他能力和功绩被关张孔明等身边人所瓜分。然而没有能力的仁德只能叫软弱无能。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塑造的相当差,相当没有存在感。尤其是,刘备这个人在古代各种三国戏曲和民间传说中都是核心人物,与关羽,诸葛亮,曹操等人地位相当,但演义依然将之弱化,不得不说是罗贯中的问题


确实显得刘备挺无能的 感觉离开军师很难搞。演义里除了仁义还有讲义气的特点 但是兄弟如手足那句也是很讨人厌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