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影院看了,觉得故事挺好的,温暖又忧伤,但是特别感染人,特别是黄轩表演的那么细腻,真是有点纳闷。


《只有芸知道》,在2019年底上映后,最终1.6亿票房收关,可以说是市场反响平平。虽然启用了冯小刚上部电影《芳华》的同一男主黄轩,以及女主之一杨采钰,但终究未能续写票房口碑双收的成功记录。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冯小刚曾是中国影坛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从1998年开启冯氏「贺岁影片」系列,到2012年《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记录被《泰囧》翻倍破掉,《一九四二》票房滑铁卢为止,冯小刚的国内商业片霸主地位,持续了大约15年

冯小刚内地票房统计:

  • 1998年:《甲方乙方》年度亚军;
  • 1999年:《不见不散》年度冠军;
  • 2000年:《没完没了》年度亚军;
  • 2000年:《一声叹息》年度第三;
  • 2001年:《大腕》年度冠军;
  • 2003年:《手机》年度冠军;
  • 2004年:《天下无贼》年度第三;
  • 2006年:《夜宴》年度亚军;
  • 2007年:《集结号》年度冠军;
  • 2008年:《非诚勿扰》年度冠军;
  • 2010年:《唐山大地震》年度冠军;
  • 2010年:《非诚勿扰2》年度第三;
  • 2012年:《一九四二》年度第四;
  • 2013年:《私人订制》年度第三;
  •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未入年度前十;
  • 2017年:《芳华》年度第六;

一共是6次年度冠军,3次亚军,4次第三,合计15次票房前十名,内地总票房合计48.63亿。

而2017年底《芳华》收获14.2亿票房,亦是冯小刚导演在商业片市场被新一代导演超越后,难得的「回光返照」,也创造了他个人的电影票房新纪录。

而2年后上映的这部《只有芸知道》,剧情和布景非常简单,只有几个主要演员,互相说说话,拍摄成本极低,票房的回本压力约等于无,难怪,敢将超过2个小时,132分钟的版本放在院线公映。

其实这片子,完全可以剪辑到90分钟以内,以此争取更高排片,获得更高票房,但影片舒缓的节奏就变得紧凑了,或者……也就因此不符合整体基调了。

美奂美轮的画面,平淡却隽永的剧情,人间童话一般的世界,里面出现的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如此善良,如此美好,仿佛就是中国版的《海蒂与爷爷》,只是将重心从「亲情」换成了「爱情」。

如果这部电影,是某个日本导演、或韩国导演,或台湾导演,或某位新晋文艺片导演拍出来的,肯定会感动一大群文艺青年,被他们交口赞誉。

可惜偏偏是曾经骂过「垃圾观众」,又早被文艺青年和影评人们蔑视的冯小刚拍出来的,在各个平台的分数,至少因此减了1至2分。

冯导从前影片的那些受众,习惯了胡同串子和市井烟火气息的观众,并不会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而喜欢这类艺术风光片的文艺青年和影评人们,绝大多数又根本不喜欢冯导……

确实可惜了。——当然,纽西兰旅游部门肯定很满意。

当然,这部影片票房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时光马上将进入2020年了,如今的中国,国力早已一日千里,201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30%,是美国(17%)、日本(7%)和德国(6%)等三大强国的总和。2020年,中国率先成功战胜疫情后,工业总产值更已经达到全世界的50%以上,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之和!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和经济中心,在100多个重要生产制造领域,中国都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虽然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确实还很落后,虽然14亿人口的巨大基数,让我们的平均gdp确定还不够高,但各个一线城市的先进程度和发达水准,早已赶超了欧美发达国家。

比起多个重要城市还在使用100年前的老旧地铁、甚至都没有高铁车站的欧美国度,今天高铁遍布神州、处处大厦林立的中国,是何等的优越而年轻。

因此,从今天很多年轻人的角度,看到两个北京户口的同龄人,在异国他乡的纽西兰小镇,开个小餐馆,夜以继日地劳作,相濡以沫度过了15年时光,虽然是有车有房有狗,风景空旷美如画,还是不免觉得这样的生活单调了些,无趣了些,也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共鸣了。

如果把时光拨回10年前,15年前,20年前,那时的「隋东风」和「罗芸」,肯定是羡煞旁人的人生赢家,父母口中的骄傲。

还记得那时候,太多的人,都将努力读书、出国留学、移民定居,当成了自己和子女的最高人生目标。而祖国的飞速发展,又岂是他们可以想见的?

正因为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是人类史上飞速发展的奇迹,走完了欧美国家200年的历程。

除了《复联》超英系列这种「超级粉丝电影」之外的外国电影,越来越不卖座,也是同样的缘由。15年前很多人看外国大片,可以领略和体悟他们先进的现代生活,是最大观影目的之一,现在呢?

比如现在再看《萨利机长》,谁还会觉得这是个比《中国机长》的我们科技更发达、生活更先进的世界?所以,先是港台、之后是日韩,现在是欧美,我们早已不再是国门初开时的仰视,而是理所当然地俯视他们了。

今天北京的「隋东风」和「罗芸」们,是肯定不会再把去纽西兰小镇开一辈子餐馆,当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了。影片结尾,男主人公的原型,不也一样早早回国开始新事业了?

因此,落伍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著名导演的必然。

他们如果专注于拍摄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芳华》之类,质量好的话,大家一样买账。然而拍摄现实题材,就无比违和了。

所以,这是一部笔者个人观感很舒适的电影,但确实也是一部拍迟了至少10年的影片,可惜了。


我一直不太喜欢中国的文艺片,不伦不类的,一会爱情,一会亲情交织在一起,总之到最后不再像个电影,而是像个精缩版的电视剧,恨不得在这一部剧里面就把祖宗十八代的爱恨情仇讲的一清二楚,到最后,就是看了个寂寞。

总之熟悉了一贯的中国文字片的套路——流量明星+俗套情节,这多少让人没有想去影院的欲望,花钱买这个,还不如买哪吒。

可是我去电影院看的这部电影,却是被感动了。不得不说,它给我感触挺大的,印象也还深刻。

我每次想起这部电影,始终还会出现杨采钰在剧中的红裙子,黄轩的笑,还有美得不像话的极光。

这部电影为什么拍的很好,我觉得重点就是小。一个故事感情线贯穿了整个故事,主角就两个人相识相恋相知到失去,拍的唯美又凄惨。没有流泪却胜似流泪,悲伤到,如鲠在喉,被悲伤的情绪重重的包围著,向往著却又害怕失去这种爱情。

而且景色拍的也很美,这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拍的,曾经好多人问我这个效果是怎么做成的,我想说,就是用这个电影做背景的呀,真的很美。

进入正题。


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共鸣往往来自于相似的经历,很多年轻的观众并没有体验过与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处超过十五年的经历,相濡以沫背后都是时间,经纬交错,层层叠叠。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因为不好看。

都不扯什么艺术啊美学啊内涵啊。单说剧情,就不通。

1.这俩人出国干嘛的?一般这种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出国是为了求学深造吧,片里这两人因为租了徐帆的房相识,一个打白工一个打夜工,还会乐器,似乎是为了考那边的音乐学院做准备吧,但相爱后就一起开餐馆去了,他们为什么来纽西兰?没交待,总不至于只是为了过去开餐馆的吧。

2.女主有严重心脏病活不长,直到她死了男主带她骨灰回去见丈母娘才知道,这说明女主的妈早知道,那她之前催女主生孩子是为什么?严重心脏病怀孕不怕有危险?嫌她命长?

3.女主那么爱鲸鱼,男主等她死了才有空抱著她骨灰去看,你一开餐馆的就这么忙?这点愿望都成了遗憾,就这还敢叫真爱?

真不好看


好看和看的人多为什么一定要成正比?

1942也很好看,可是一样不卖座。

冯小刚因为1942大骂中国的观众不懂艺术,结果得罪了大部分人。

然后偷偷摸摸的拍商业片还债。

这就是现实。

但还是拍了芳华和只有芸知道这种非商业性的电影,这就是倔强。

就这么慢慢熬,慢慢老了。

今天和朋友聊到一个话题,很有意思。

我们如果只为了流量去做的行为,时间久了,就腻了就乏了。

所以,我们能坚持去做的行为,就要拒绝流量思维。

大概,这就是《只有芸知道》看的人不多的解和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