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影院看了,覺得故事挺好的,溫暖又憂傷,但是特別感染人,特別是黃軒表演的那麼細膩,真是有點納悶。


《只有芸知道》,在2019年底上映後,最終1.6億票房收關,可以說是市場反響平平。雖然啟用了馮小剛上部電影《芳華》的同一男主黃軒,以及女主之一楊採鈺,但終究未能續寫票房口碑雙收的成功記錄。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馮小剛曾是中國影壇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從1998年開啟馮氏「賀歲影片」系列,到2012年《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記錄被《泰囧》翻倍破掉,《一九四二》票房滑鐵盧為止,馮小剛的國內商業片霸主地位,持續了大約15年

馮小剛內地票房統計:

  • 1998年:《甲方乙方》年度亞軍;
  • 1999年:《不見不散》年度冠軍;
  • 2000年:《沒完沒了》年度亞軍;
  • 2000年:《一聲嘆息》年度第三;
  • 2001年:《大腕》年度冠軍;
  • 2003年:《手機》年度冠軍;
  • 2004年:《天下無賊》年度第三;
  • 2006年:《夜宴》年度亞軍;
  • 2007年:《集結號》年度冠軍;
  • 2008年:《非誠勿擾》年度冠軍;
  • 2010年:《唐山大地震》年度冠軍;
  • 2010年:《非誠勿擾2》年度第三;
  • 2012年:《一九四二》年度第四;
  • 2013年:《私人訂製》年度第三;
  • 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未入年度前十;
  • 2017年:《芳華》年度第六;

一共是6次年度冠軍,3次亞軍,4次第三,合計15次票房前十名,內地總票房合計48.63億。

而2017年底《芳華》收穫14.2億票房,亦是馮小剛導演在商業片市場被新一代導演超越後,難得的「迴光返照」,也創造了他個人的電影票房新紀錄。

而2年後上映的這部《只有芸知道》,劇情和佈景非常簡單,只有幾個主要演員,互相說說話,拍攝成本極低,票房的回本壓力約等於無,難怪,敢將超過2個小時,132分鐘的版本放在院線公映。

其實這片子,完全可以剪輯到90分鐘以內,以此爭取更高排片,獲得更高票房,但影片舒緩的節奏就變得緊湊了,或者……也就因此不符合整體基調了。

美奐美輪的畫面,平淡卻雋永的劇情,人間童話一般的世界,裡面出現的幾乎每個人物,都是如此善良,如此美好,彷彿就是中國版的《海蒂與爺爺》,只是將重心從「親情」換成了「愛情」。

如果這部電影,是某個日本導演、或韓國導演,或臺灣導演,或某位新晉文藝片導演拍出來的,肯定會感動一大羣文藝青年,被他們交口讚譽。

可惜偏偏是曾經罵過「垃圾觀眾」,又早被文藝青年和影評人們蔑視的馮小剛拍出來的,在各個平臺的分數,至少因此減了1至2分。

馮導從前影片的那些受眾,習慣了衚衕串子和市井煙火氣息的觀眾,並不會喜歡這類型的片子。

而喜歡這類藝術風光片的文藝青年和影評人們,絕大多數又根本不喜歡馮導……

確實可惜了。——當然,紐西蘭旅遊部門肯定很滿意。

當然,這部影片票房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時光馬上將進入2020年了,如今的中國,國力早已一日千里,2018年,中國工業總產值佔全世界30%,是美國(17%)、日本(7%)和德國(6%)等三大強國的總和。2020年,中國率先成功戰勝疫情後,工業總產值更已經達到全世界的50%以上,超過其他所有國家之和!

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成為全世界的製造和經濟中心,在100多個重要生產製造領域,中國都穩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雖然很多「老少邊窮地區」確實還很落後,雖然14億人口的巨大基數,讓我們的平均gdp確定還不夠高,但各個一線城市的先進程度和發達水準,早已趕超了歐美髮達國家。

比起多個重要城市還在使用100年前的老舊地鐵、甚至都沒有高鐵車站的歐美國度,今天高鐵遍佈神州、處處大廈林立的中國,是何等的優越而年輕。

因此,從今天很多年輕人的角度,看到兩個北京戶口的同齡人,在異國他鄉的紐西蘭小鎮,開個小餐館,夜以繼日地勞作,相濡以沫度過了15年時光,雖然是有車有房有狗,風景空曠美如畫,還是不免覺得這樣的生活單調了些,無趣了些,也很難讓現在的年輕人產生共鳴了。

如果把時光撥回10年前,15年前,20年前,那時的「隋東風」和「羅芸」,肯定是羨煞旁人的人生贏家,父母口中的驕傲。

還記得那時候,太多的人,都將努力讀書、出國留學、移民定居,當成了自己和子女的最高人生目標。而祖國的飛速發展,又豈是他們可以想見的?

正因為過去四十年的中國是人類史上飛速發展的奇蹟,走完了歐美國家200年的歷程。

除了《復聯》超英系列這種「超級粉絲電影」之外的外國電影,越來越不賣座,也是同樣的緣由。15年前很多人看外國大片,可以領略和體悟他們先進的現代生活,是最大觀影目的之一,現在呢?

比如現在再看《薩利機長》,誰還會覺得這是個比《中國機長》的我們科技更發達、生活更先進的世界?所以,先是港臺、之後是日韓,現在是歐美,我們早已不再是國門初開時的仰視,而是理所當然地俯視他們了。

今天北京的「隋東風」和「羅芸」們,是肯定不會再把去紐西蘭小鎮開一輩子餐館,當做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了。影片結尾,男主人公的原型,不也一樣早早回國開始新事業了?

因此,落伍於飛速發展的時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著名導演的必然。

他們如果專註於拍攝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芳華》之類,質量好的話,大家一樣買賬。然而拍攝現實題材,就無比違和了。

所以,這是一部筆者個人觀感很舒適的電影,但確實也是一部拍遲了至少10年的影片,可惜了。


我一直不太喜歡中國的文藝片,不倫不類的,一會愛情,一會親情交織在一起,總之到最後不再像個電影,而是像個精縮版的電視劇,恨不得在這一部劇裡面就把祖宗十八代的愛恨情仇講的一清二楚,到最後,就是看了個寂寞。

總之熟悉了一貫的中國文字片的套路——流量明星+俗套情節,這多少讓人沒有想去影院的慾望,花錢買這個,還不如買哪吒。

可是我去電影院看的這部電影,卻是被感動了。不得不說,它給我感觸挺大的,印象也還深刻。

我每次想起這部電影,始終還會出現楊採鈺在劇中的紅裙子,黃軒的笑,還有美得不像話的極光。

這部電影為什麼拍的很好,我覺得重點就是小。一個故事感情線貫穿了整個故事,主角就兩個人相識相戀相知到失去,拍的唯美又悽慘。沒有流淚卻勝似流淚,悲傷到,如鯁在喉,被悲傷的情緒重重的包圍著,嚮往著卻又害怕失去這種愛情。

而且景色拍的也很美,這是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拍的,曾經好多人問我這個效果是怎麼做成的,我想說,就是用這個電影做背景的呀,真的很美。

進入正題。


因為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共鳴往往來自於相似的經歷,很多年輕的觀眾並沒有體驗過與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相處超過十五年的經歷,相濡以沫背後都是時間,經緯交錯,層層疊疊。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因為不好看。

都不扯什麼藝術啊美學啊內涵啊。單說劇情,就不通。

1.這倆人出國幹嘛的?一般這種風華正茂的青年男女出國是為了求學深造吧,片裏這兩人因為租了徐帆的房相識,一個打白工一個打夜工,還會樂器,似乎是為了考那邊的音樂學院做準備吧,但相愛後就一起開餐館去了,他們為什麼來紐西蘭?沒交待,總不至於只是為了過去開餐館的吧。

2.女主有嚴重心臟病活不長,直到她死了男主帶她骨灰回去見丈母孃才知道,這說明女主的媽早知道,那她之前催女主生孩子是為什麼?嚴重心臟病懷孕不怕有危險?嫌她命長?

3.女主那麼愛鯨魚,男主等她死了纔有空抱著她骨灰去看,你一開餐館的就這麼忙?這點願望都成了遺憾,就這還敢叫真愛?

真不好看


好看和看的人多為什麼一定要成正比?

1942也很好看,可是一樣不賣座。

馮小剛因為1942大罵中國的觀眾不懂藝術,結果得罪了大部分人。

然後偷偷摸摸的拍商業片還債。

這就是現實。

但還是拍了芳華和只有芸知道這種非商業性的電影,這就是倔強。

就這麼慢慢熬,慢慢老了。

今天和朋友聊到一個話題,很有意思。

我們如果只為了流量去做的行為,時間久了,就膩了就乏了。

所以,我們能堅持去做的行為,就要拒絕流量思維。

大概,這就是《只有芸知道》看的人不多的解和答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