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这个比例无限接近于零。信息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信息的积累[1]。人类在信息时代的信息,与在蒸汽机时代的信息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的总信息量的增长速度基本以倍数计算。但即使这样翻倍继续翻个几十万年,翻到人类占领银河系,直到制造出星系大小的储存设备(这个时间点开始,总信息量就不可能再指数增长了),人类也不可能掌握全宇宙的知识。

现代文明有多落后,进步的空间还有多大?现代人类所知道的知识和宇宙比,几乎是零。量子永生的视频 · 4310 播放

宇宙占比的大头,暗物质和暗能量。目前人类除了知道它们存在之外,一无所知。

别说浩瀚宇宙,就算是一个结构简单到数百纳米的病毒,人类至今也没有有效对付它的办法,只能靠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来对付它们中间的一部分。

仅昨天,新冠就新增感染数十万人,直接杀死6471人。即便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番「骚操作」之后,也被打出暴击。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准,别说星辰宇宙,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都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任务。

  • 目前人类长久储存信息最方便有效的办法,是在石头上刻字。

  • 中国是鲜有的以无神论为主流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思想发展2000多年,宗教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 农业的历史比文字更久,但今天农业的自动化程度依然很低,消耗著全球几十亿的劳动力。

  • 密码学发展400多年,加密货币诞生,但大量文件至今仍靠盖章和手写签名。仍有人苦于证明他妈是他妈。
  • 大脑获取信息的效率(阅读,交谈)几千年来基本没有进步。
  • 很多极其简单的工作:比如洗菜和送水,发展了几千年还得靠人力。

  • 尽管蚊子是人类除自身之外的的第一大杀手,但人类想尽任何手段也消灭不了蚊子。

  • 除了清洁能源外,电力技术再高再复杂,发电也离不开烧开水。

  • 电脑电池撑不过半天。充电宝的市场有多好,就反映著手机的续航有多鸡肋。
  • 即使工作简单如人工客服,AI至今无法完全替代。
  • 对付下雨的办法至今仍靠雨衣雨伞。

  • 2019年3月14日,谷歌将圆周率算到了31.4万亿位;然而万有引力常数G,精度至今只有4位有效数字。尽管部分团队测到的精度能达到6位,但是不同团队之间的数值仍然相去甚远(如图)。

  • 没有任何能让宏观物质达到亚光速的办法。即使快如核动力窨井盖,快如太阳神2号,也只有70公里/秒。而这还不到光速的万分之三。用这个速度飞到我们的邻居比邻星,需要17000年。

  • 人类最深的钻井,12km。而地球半径:6371km。

  • 预计再发展几百年也摆脱不了地球寄生虫的身份。至今无法脱离生物物质创造出食物,即使是培养动物细胞来产生肉,至今无法量产。进食方式依旧原始。无论人类飞到哪颗星球,都无法切断地球的供应。

  • 马桶坐垫加个电阻和水管,超过九成的人消费不起。

  • 几乎全人类1/3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床上。

  • 即将迎来2021年,地球上仍有8亿人在忍饥挨饿,8亿人没有电用。更不用说教育和医疗的普及。

  • 对付引起感冒的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毫无办法。目前的所有医学手段只能减轻症状,靠人体免疫系统自愈。

  • 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医学书籍里最常见的1个词:尚不明确。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副作用尚不明确……

在美国,日均22人死于器官短缺

  • 人造器官遥遥无期,排斥反应需要终身服药。

  • 基因测序全部完成,但是基因序列如何发挥作用,如何表达仍然是个谜。

  • 至今没有出现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机器。

各国基尼系数

  • 数不清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正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内卷与内耗。

我甚至都觉得,人类的科技还在起步阶段。

回到人类科学的支柱和地基,理论物理学。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就已经对破解宇宙奥秘信心满满了。

1900年,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学会说道:物理的天空万里晴空,只有光的波动理论和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两块乌云。

而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物理的天空已经乌云密布了。

爱因斯坦之后,理论物理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重大发现。

近年来当属有点进展的,粒子物理与高能物理占据有一席之地。对撞机,是人类实验物理的顶峰。1983年,能产生10^14电子伏能量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2],验证了电弱统一理论[3](即把四大力中的电磁力与弱相互作用力统一),而把强相互作用也加进来的 大统一理论[4],验证它需要10^24电子伏能量,如果按照目前人类的对撞机性能计算,需要1万亿千米长的加速管道才能达到。如果想把四大力都统一,则需要达到普朗克能量,10^28电子伏,也就是理论上的能量上限。

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uper Proton Synchrotron)

只能说,理论物理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混沌系统的提出更是一次对人类妄想知晓一切的毁灭性打击。

双摆是一个最简单的混沌系统。比起三体问题的无自由度限制和三维空间,双摆仅有两个自由度,仅在一个平面,人类都无法计算数小时之前或之后它的状态。而流体力学只会比三体问题更复杂更混沌。更别提宇宙还对人类获取知识做了种种限制:光速限制,测不准原理,观察者效应,无裸奇点可观测等等。。

这些限制,是物理定律的限制,这些定律经过无数的极端情况下的验证,基本不可能被推翻。除非人类能改变物理定律,否则无论人类发展到何种水平,这些限制都是无法突破的。这些还只是人类知道自己无法知道的,人类不知道自己无法知道的,只会更多。

如果把人类的知识比喻成一个圆圈,那么人类看到的未知就是这个圆圈的边缘。知道的越多;看到的未知才越多;于是遇到的挑战越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越多。

贝肯斯坦上限

而人类看不到的未知的广阔,其信息量的巨大,不可能被人类小小的大脑装下,即使地球由硬碟组成,也不可能装下。因为任何信息的载体,都有承载信息的上限(贝肯斯坦上限[5]),要容纳可观测宇宙的全部信息,这个信息载体要比可观测宇宙还大很多。


很可能,人类永远都没有资格去问这样一个问题。

牛顿祖师爷有过一句很浪漫的话,用在人类身上也很合适:

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
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
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
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参考

  1. ^知识并不是一个可量化的概念,但是知识可以。
  2. ^http://www.wanweibaike.com/wiki-%E8%B6%85%E7%B4%9A%E8%B3%AA%E5%AD%90%E5%90%8C%E6%AD%A5%E5%8A%A0%E9%80%9F%E5%99%A8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5%E5%BC%B1%E7%BB%9F%E4%B8%80%E7%90%86%E8%AE%BA/2990307?fr=aladdin
  4. ^http://www.wanweibaike.com/wiki-%E5%A4%A7%E7%BB%9F%E4%B8%80%E7%90%86%E8%AE%BA
  5. ^贝肯斯坦上限 http://www.wanweibaike.com/wiki-贝肯斯坦上限


这句话有个前提就是宇宙的知识是有限的。

它真的是有限的吗?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知识首先需要概念,然后才有相对的判断,然后才有概念。

比如,人类定义了什么恒星,于是"宇宙某一时刻的恒星数目"就是可以判断的命题,然后才有想关的知识。

物理中的概念很多不是"天然的",是人类先分类定义,然后才有相关的知识,换句话说,如果人类发明新的概念,自然就有新问题,相关的新知识也会产生。

而事实上人类确实不断创造新的概念和定义。

根本来讲,所谓的知识永远是在运动和膨胀的。


关键是,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能力的认知,又有百分之几呢?



什么是认知?什么样的知识算知识?

按照大卫·休谟的观点,其认为除了几何学,可靠的只有人类的感性直觉。

哪怕是科学的因果律,也仅仅是人类的认知习惯所产生的,并不是可靠客观的。

这么一个看似极度荒谬的观点,却影响了人类的对认知的认识乃至科学发展好几百年。

休谟,是一位天才。休谟 12 岁就进入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但是念到一半不念了。

23 岁的他完成了名著《人性论》,但是这本书没人愿意出版。休谟非常沮丧,觉得是自己水平不行。实际上休谟小瞧了自己,不是因为他的水平太差,而是因为他太超前了。一年后,他去掉了《人性论》中可能触犯当局的内容,以及一些超越时代的观点,把它改写成更浅显的作品,这才得以出版,书卖得也还算可以。


休谟是英国人,也是经验主义者。但休谟认为他之前的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都有根本缺陷。你想,这两派吵了很久,明明相反的观点,却谁也说服不了谁。说明什么呢?那些哲学家都是固执己见的笨蛋吗?这显然说不过去啊。休谟认为他找到了原因,那就是双方讨论的问题超过了人的经验范围。


休谟认为,你们讨论「何事真实存在」之类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人类根本没有能力回答,所以你们才能怎么说怎么都有理,正反两面的观点都能成立。


不但空中楼阁式的理性主义者如此,连经验主义者也犯了类似的毛病。


举个例子。


洛克不是有「白板说」吗?洛克认为人的经验是从后天的客观世界而来。在洛克之后还有另一个英国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他则认为世界上没有物质,人的经验都是心灵中的观念。


这两个观点一个唯物、一个唯心,谁也说服不了谁。唯物者可以说,一个物体你不意识到它,它就不存在?这岂不是荒谬?唯心者可以说,我不意识到它它还存在?是因为还有其他人意识得到它。如果人人都意识不到它,你又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


这话说来说去近乎于抬杠了。


于是休谟就说,你们都错了,错在你们讨论的问题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经验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我们根据经验回答不出来,所以,只能老老实实说不知道。


所以在休谟这里,经验就是人的感觉印象。我感觉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至于这感觉从哪儿来的,是真是假,我不知道。

《黑客帝国》的世界观就是这样。我只知道自己体验到的世界是 20 世纪。至于我体验到的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计算机虚拟出来的,我不讨论这事儿,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我们讨论的能力了。不管怎么讨论都是空话,所以我老老实实说不知道。


还不止如此。


哲学理论也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武功一样,同一个武功由不同的人来用,效果大为不同。同样是经验主义,洛克只能算是初窥门径,但休谟却把经验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就算我们怀疑一切事物,「我」这个概念是怎么也怀疑不掉的。换句话说,「我」的概念可以超越一切事物。


可是休谟觉得这个说法不对。


你现在想像一下,「我」到底是什么呢?


你心里肯定产生了很多念头,或许是自己的名字,或许是自己的身体,或许是过去的一段记忆。不管是什么,这些念头都属于感官经验,都是由耳朵、眼睛等感官来感受到的。你试试能不能不依靠任何感官经验来形容「我」是什么?形容不出来了,是吧?


因此休谟认为,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笛卡尔认为「我」是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实在是太天真了。在休谟看来,「我」不过是后天学习到的一堆经验片段而已。真正有没有「我」呢?同志们,对不起,咱不知道!


他比笛卡尔怀疑得还狠啊。

休谟的哲学观可以用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我们说过,我们永远没法证明自己是不是生活在《黑客帝国》式的虚拟世界里。那该怎么才能安心呢?


休谟的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没关系。我们能得到的经验就是眼前的生活,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生活都是幻觉之前,我们就照著自己平时的经验正常生活下去就可以了。我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去无限地怀疑世界。反正想也想不出结果来,就别想了吧!


比如,如果有学生念著一半书突然产生了哲学思考:「天哪!万一我生活的世界是一团假象怎么办?太可怕了,我该怎么办?」休谟的反应跟孩子的妈是一样的,他会一拍桌子:「熊孩子,想那么多没用!继续念书吧!」


话说得远了点,正因为很多人不接受休谟的这个观点,才使得文艺创作者们有各种花招可以玩。比如《黑客帝国》后两集里的招数:让观众怀疑反抗军的基地也是虚拟出来的。比如《盗梦空间》里,让观众怀疑所谓的真实世界也是一个梦境。


只要我们不接受休谟的观点,那么这些花招永远都是无敌的。我们可以在所有的电影、小说中都搞这一套:在故事结尾跳出一个超出故事世界观的事物朝观众一笑:哈哈哈哈,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假的!(或者都是幕后黑手精心营造的!)


一般的观众看到这里或许会鼓掌赞叹,可咱们这些经过哲学反复折磨的人会觉得,这花招挺没劲的,是吧?


休谟和笛卡尔一样被苏格拉底附体。他打算用怀疑论来抛掉前人所有不可信的经验。休谟想,有什么知识是切实可信的呢?


他找到两种。


第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它自身是不矛盾的,完全符合逻辑规则,而且不依赖经验存在。我们前面说过,在现实世界中观察不到任何严格的三角形,但是我们仍旧有三角形这个概念。三角形不依赖外物存在。


自然,像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这些人的哲学体系,因为根基是可疑的,所以不在休谟的承认之列。


第二种可靠的知识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经验,摸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都是可信的(当然,还是那句话,这经验是不是来自于幻觉我们先不管)。


休谟想来想去,觉得可信的知识就这两种,于是他很彪悍地说了一段话:我们去图书馆随便拿起一本书,问这些书中包含著数和量的抽象推论吗?包含著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吗?如果都没有,就可以烧掉,因为里面只有诡辩和幻想。


实际上,休谟对知识的界定很靠谱。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来看,人类仅有两种获得知识的办法,一个是靠演绎推理(而且还没得到新的知识),一个是靠经验。休谟把其中最不靠谱的——理性主义者们的那些公设都给去掉了。剩下的除了经验之外,还留下了纯粹靠演绎推理能成立的知识。与激进的经验主义者相比,休谟已经很厚道了。


下面还有更猛的。休谟要亲自办掉科学。


研究科学,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条规律叫作因果律。就是说,凡事有因必有果。牛顿想,苹果落下来一定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蒸汽上升是带动机器的原因,这才能有蒸汽机。总之,万事万物之间必须都存在因果律,我们才谈得上科学研究。


但休谟偏偏就拿因果律下手了。


刚才说,休谟认为只有两类知识是可靠的。一类是像逻辑和几何那样,既逻辑严谨又不依赖于外物存在的知识;一类是我们感官体验到的知识。


那么,因果律属于第一类知识吗?我们能不依赖于经验,只靠逻辑推导出因果律吗?


显然不能。


一个因果律是否成立,总要关系到具体的事物。我们知道「点燃爆竹」和「爆竹爆炸」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我们能知道这一点,纯粹是靠经验得来的。假如有一个原始人完全没见过、没听说过爆竹,那他无论怎么演绎推理,也不可能想出爆竹爆炸的原因。


还可以这么说。休谟认为,我们根据理性只能判断事物是不是自相矛盾。就像数学和逻辑都是不自相矛盾的,所以这两者才可能通过理性推导出来。但如果我们用理性去分析燃放爆竹这件事,我们会发现,我们完全可以想像我们没有点燃爆竹,只是一扔爆竹、爆竹就爆炸了的情景。这个情景和我们的理性并不矛盾,只和我们的经验矛盾。所以只靠理性是无法察觉因果律的。


总而言之,因果律不符合第一类知识。


顺便说一下,演绎推理中说的「因为,所以」并非属于因果律。比如在几何里,我们说「∵ 两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不相交」,这里面的意思并非指的是「两直线平行」这件事导致了会使「这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件事发生,而是指,当「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为真的时候,「这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个命题也为真。


那么,因果律可以靠经验总结出来吗?


比如在地球上,苹果一离开树枝肯定会掉在地上,我们通过日常经验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算不算我们认识到了,「苹果离开树枝」和「苹果落在地上」这两件事中存在著因果关系呢?


休谟说,不能,因为你就算之前多次看到苹果离开树枝落到地上这个现象,你也不能保证,下一次苹果还一定会落到地上。


你怒了,你说,这不是纯粹的抬杠吗?


休谟摇摇头说,这不是抬杠。


什么叫因果律呢?你不能说因果律就是「一件事的发生是另一件事发生的原因」,这相当于同义反复,说了跟没说一样。


因果律是什么呢?在经验世界里,我们可以把因果律说成:「如果 A 事件发生了,那么 B 事件一定会发生。」更严格的说法是:


一、A 事件发生在前,B 事件发生在后。


二、二者发生的关系是必然的。


比如说,苹果必然落地的事件我们可以分解为:


一、「苹果离开树枝」发生在前,「苹果落地」发生在后。


二、这个关系是必然的。


想像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子,我们只靠经验,怎么能知道苹果一定会落地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一遍又一遍观察到「苹果离开树枝」和「苹果落地」这两件事总紧接在一起发生。我们就明白了,哦,苹果这东西原来不可能飞上天去啊。


但问题是,通过经验,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因果律中的第一条:A 事件发生在前,B 事件发生在后。


那么第二条呢?


这个关系的必然性我们是怎么观察到的呢?


这个「必然」能让人看见?这个「必然」能让人感觉到?没有,「必然」这个东西不在我们的经验范围之内。我们之所以认为这里有「必然」性,是因为我们过去无数次地看见了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发生,所以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两件事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在未来也会永远连在一起发生。


休谟尖锐地指出:这种想法是错的。


休谟认为,人相信因果律其实是一种心理错觉,只因为我们发现两件事总在一起发生,我们就期待它们能再次一起发生。但这其中并没有可靠的根据。


(你也不能说「科学证明了地球有引力,所以苹果脱离树枝和苹果落地之间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牛顿必须先认为苹果落地存在原因,才可能去研究这个原因。换句话说,「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揭示物体运动的因果律的,自然不能用「万有引力定律」去证明存在因果律,不然就成了循环论证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一个没有科学知识的原始人,他通过观察发现,公鸡打鸣之后,总伴随著太阳升起,没有一天例外。那么他会认为,公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这显然是错的。


罗素有一个比喻,说假设农场里有一只鸡,每次一看到农场主来,就被喂食物,那么这只鸡就会以为农场主和给它喂食之间有因果联系。但结果有一天,农场主带来的不是鸡食而是一把猎枪,农夫把鸡杀了。换句话说,鸡通过观察发现,农夫和喂食这两件事总在一起发生,便以为其中有因果关系。但实际上,耗费它毕生时间得到的观察结果,仍旧不能证明这两件事之间有必然联系或者因果关系。


从逻辑上还可以这么解释。两件事连在一起发生,发生了一回,经验只能告诉我们这是偶然的。那么无论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发生了多少遍,它还是偶然发生的。因为再多次的偶然累计在一起也不可能把偶然变成必然。


还可以这么说,我们之所以相信有因果律,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将要经历的事情和我们之前经历过的事情是一样的,我们经验过的事情肯定会不断地重复。但显然这是错误的,且不说我们的经验可能只是片面的(就像农场里的鸡),何况世界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休谟的质疑不是抬杠。类似的误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意思是说,统计结果如果发现,有两个数据 A 和 B,每当 A 上升的时候,B 也跟著上升;每当 A 下降的时候,B 也跟著下降。一般人会觉得,这说明了「A 是引起 B 的原因」。


实际上这是错的。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读客出版社

¥10.21 会员免费

发布于 01-06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Max SnowMax Snow?

斯坦福大学 应用物理博士在读

专业已有 1 人赠与了专业徽章

我不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是个好问题,但思考一下为什么不是个好问题倒是个不错的科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倒算个好问题。

我说几点我能想到的算是抛砖引玉。

一. 哪些知识算知识?

世界上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划分为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以物理学知识为例。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领域能做出很准的预测,但相比广义相对论而言又是有误差的,算不算知识?而且相对论本身也不是绝对准确的,算不算知识?

但是你又不能把知识的界限放到无限松,毕竟再垃圾的理论也总有准的时候。所以如何界定知识本来就是个问题。

说到底,知识是让我们能在他者当中获得自身确定性的东西,说人话就是让我们大脑理解起来舒服的东西。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人对于知识的界定肯定是有出入的。比如古希腊人能把亚里士多德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想必那时的人从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中能获得相当程度的确定性,而我们现代人大多却觉得是扯淡,因为不能做预测。我开一下脑洞,重视预测性的思潮会不会是工业时代才被注入人们脑中的?

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哲学类知识,可能很多人觉得不算知识,但是我确实从中获得了很多对世界对人类更好的理解,所以我也觉得算知识。

还有数学/逻辑学知识也很特殊。就这类知识追求的独立性和自洽性而言,它们和现实世界没有关系——这恰恰是它们拥有自明性的原因,尽管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很有用。很多数学知识就是想把直观上理解的东西说得绝对清晰,比如说实数的定义。因此这类知识又可以被看作关于人类心灵的知识,比心理学还「心理学」。

二. 可以用预测性来度量知识吗?

近代科学能区分于哲学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用来做预测。但真的能用可预测的广度来衡量知识的广度吗?也不尽然。

人类的很多知识都不能预测新东西,而是用新的概念,方法来解释已经知道的东西

比如哈密顿力学就是重新解释牛顿力学,路径积分是重新解释量子力学。虽然做不了新的预测,但是我们依然把这类知识也看做伟大的创新。

当然你可以argue说这类知识提高了理论的可推广性,为新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potentially扩大了我们的预测范围。

更有名的例子应该是地心说和日心说,原理上讲只要不厌倦于数学的繁杂,用地心说也可以预测到不逊色于日心说的水平,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日心说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

还有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了机理不代表你能预测。比如说混沌现象,即使你完全知道了动力学方程,你还是预测不了。那如果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需要知道机理就算理解了,不需要做预测」,那也会有问题。因为所谓的机理是有层次的,显然不是说你知道了基础粒子物理你就理解了宇宙所有现象,你知道了产生混沌的动力学方程也不代表你就理解了混沌现象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提出概念来理解自然。

三. 哪些知识是重要的?

不同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当然不同,你要评估人类已有知识的分量那肯定需要给不同领域知识加上不同的权重。

大多数人可能会同意用有用性来衡量知识的重要性,再庸俗一点就是用知识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来衡量。但问题是,即使你用如此粗糙而又容易量化的标准,也还是很难得到能让你确信的答案,否则各个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就不用费心费力了。

原因在于学术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干净的象牙塔,毋宁说政治性极强。每个研究领域的水都太深了,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深入了解很多领域,同时每个领域都牵扯到其背后一大堆研究人员的饭碗,所以每个领域都在心照不宣地拚命吹自己有多重要。你对一个新兴领域重要性的认知基本上就取决于有多少舆论宣传机器为这个领域效力。

随便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做机器学习的肯定喜欢说自己是人工智慧,传统做统计学和数学的肯定就要说你丫就是个函数拟合。做凝聚态的喜欢说more is different我们有涌现出来的新原理,做粒子物理就不服气说你们所谓的原理都不是绝对不可推导的,做凝聚态的暴怒说垃圾还原论balabala。做量子计算的喜欢标题党吹自己比经典计算机快了多少多少倍,但实际上这种黑箱模拟到底能不能真正叫做「计算」都是个问题....

到底哪些领域是真的重要恐怕只能交给上百年的时间来检验。而这显然不能阻挡科学家们在基金申请书里的大吹特吹,毕竟重要不重要是百年后的问题,不吹的话就要上顿不接下顿了。。。当然从乐观的层面讲,哪个领域重要可能本来就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所以这种多方博弈确实也确实是需要的。

至于人文社科,那政治性只会更强....

四. 常识知识 vs 书本知识

我不记得我以前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总是低估书本之外的知识体量,而高估书本中的知识,即知识分子多出来的那部分知识远没有人类公共的常识多

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想想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无意间习得了多少知识:语言,肌肉动作,物理直观,传统礼俗,自我意识,基本思维范式,还有无数平常根本意识不到却已化进骨子里的知识。直观地说书本上的知识体量确实远不及这类知识。

当然我们可以批评这个观点太过强调潜意识的和意谓中的知识,而轻视了成体系的被固定下来的知识。


我不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是个好问题,但思考一下为什么不是个好问题倒是个不错的科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倒算个好问题。

我说几点我能想到的算是抛砖引玉。

一. 哪些知识算知识?

世界上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划分为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以物理学知识为例。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领域能做出很准的预测,但相比广义相对论而言又是有误差的,算不算知识?而且相对论本身也不是绝对准确的,算不算知识?

但是你又不能把知识的界限放到无限松,毕竟再垃圾的理论也总有准的时候。所以如何界定知识本来就是个问题。

说到底,知识是让我们能在他者当中获得自身确定性的东西,说人话就是让我们大脑理解起来舒服的东西。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人对于知识的界定肯定是有出入的。比如古希腊人能把亚里士多德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想必那时的人从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中能获得相当程度的确定性,而我们现代人大多却觉得是扯淡,因为不能做预测。我开一下脑洞,重视预测性的思潮会不会是工业时代才被注入人们脑中的?

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哲学类知识,可能很多人觉得不算知识,但是我确实从中获得了很多对世界对人类更好的理解,所以我也觉得算知识。

还有数学/逻辑学知识也很特殊。就这类知识追求的独立性和自洽性而言,它们和现实世界没有关系——这恰恰是它们拥有自明性的原因,尽管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很有用。很多数学知识就是想把直观上理解的东西说得绝对清晰,比如说实数的定义。因此这类知识又可以被看作关于人类心灵的知识,比心理学还「心理学」。

二. 可以用预测性来度量知识吗?

近代科学能区分于哲学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用来做预测。但真的能用可预测的广度来衡量知识的广度吗?也不尽然。

人类的很多知识都不能预测新东西,而是用新的概念,方法来解释已经知道的东西

比如哈密顿力学就是重新解释牛顿力学,路径积分是重新解释量子力学。虽然做不了新的预测,但是我们依然把这类知识也看做伟大的创新。

当然你可以argue说这类知识提高了理论的可推广性,为新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potentially扩大了我们的预测范围。

更有名的例子应该是地心说和日心说,原理上讲只要不厌倦于数学的繁杂,用地心说也可以预测到不逊色于日心说的水平,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日心说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

还有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了机理不代表你能预测。比如说混沌现象,即使你完全知道了动力学方程,你还是预测不了。那如果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需要知道机理就算理解了,不需要做预测」,那也会有问题。因为所谓的机理是有层次的,显然不是说你知道了基础粒子物理你就理解了宇宙所有现象,你知道了产生混沌的动力学方程也不代表你就理解了混沌现象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提出概念来理解自然。

三. 哪些知识是重要的?

不同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当然不同,你要评估人类已有知识的分量那肯定需要给不同领域知识加上不同的权重。

大多数人可能会同意用有用性来衡量知识的重要性,再庸俗一点就是用知识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来衡量。但问题是,即使你用如此粗糙而又容易量化的标准,也还是很难得到能让你确信的答案,否则各个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就不用费心费力了。

原因在于学术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干净的象牙塔,毋宁说政治性极强。每个研究领域的水都太深了,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深入了解很多领域,同时每个领域都牵扯到其背后一大堆研究人员的饭碗,所以每个领域都在心照不宣地拚命吹自己有多重要。你对一个新兴领域重要性的认知基本上就取决于有多少舆论宣传机器为这个领域效力。

随便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做机器学习的肯定喜欢说自己是人工智慧,传统做统计学和数学的肯定就要说你丫就是个函数拟合。做凝聚态的喜欢说more is different我们有涌现出来的新原理,做粒子物理就不服气说你们所谓的原理都不是绝对不可推导的,做凝聚态的暴怒说垃圾还原论balabala。做量子计算的喜欢标题党吹自己比经典计算机快了多少多少倍,但实际上这种黑箱模拟到底能不能真正叫做「计算」都是个问题....

到底哪些领域是真的重要恐怕只能交给上百年的时间来检验。而这显然不能阻挡科学家们在基金申请书里的大吹特吹,毕竟重要不重要是百年后的问题,不吹的话就要上顿不接下顿了。。。当然从乐观的层面讲,哪个领域重要可能本来就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所以这种多方博弈确实也确实是需要的。

至于人文社科,那政治性只会更强....

四. 常识知识 vs 书本知识

我不记得我以前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总是低估书本之外的知识体量,而高估书本中的知识,即知识分子多出来的那部分知识远没有人类公共的常识多

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想想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无意间习得了多少知识:语言,肌肉动作,物理直观,传统礼俗,自我意识,基本思维范式,还有无数平常根本意识不到却已化进骨子里的知识。直观地说书本上的知识体量确实远不及这类知识。

当然我们可以批评这个观点太过强调潜意识的和意谓中的知识,而轻视了成体系的被固定下来的知识。


这个可真不好说。

地球和宇宙的对比凉心四十八天的视频 · 7211 播放

别说宇宙了,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