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过正是因为有高所以才会有低,因为有小的所以才会显现出大的,事情都是有阴有阳的。

人性就是人性,讨论它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了都没定论,因为你不能在不设置参照物的情况下对人下定义。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三观和道德准绳并不是一样的


好人有上限,恶人有下限。


「性恶论」本身并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持「性恶论」者心理学中有两个重要学派:认知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 其中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内容属佛教唯识宗八识的第六意识,也就是挖得是意识中最「脏」那部分,亦即人被外境影响而生出的种种妄念; 认知心理学派因为是在强调人自主的行为,有点像在研究第七末那识的…0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谢邀

我个人觉得这个命题是错的。人性本来就像是一张白纸,没有善恶之分。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词语:「学坏了」「学好了」,没错吧。

好坏都是学出来的,并且都需要很多年的不断努力。(比如心狠手辣的杀手就需要不断的磨练自己的心智,最后变得麻木不仁。而至善之人要变得上善若水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而且不能靠观察小孩子的行为就判断人性的善恶。因为他们对他们做的事情没有评判标准(每个人对善恶的评判标准都不同。),他们只是想做就做了,也许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你听懂了么?总的来说,人性本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都是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

以上内容均属个人意见。


人性究竟是什么?人性即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切属性的总称。以人性的来源分为生性与习性。生性谓天生之性(自然本性),习性谓习得之性(社会本能)。以人性有无善恶分为性善、性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以性的不同水平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0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后人言性甚多,世硕以为性有善有恶,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皆言性有善有恶,孟子则言性善,荀子则言性恶,告子则言性无善无不善,杨子则言善恶混,皆泥于善恶而言之。孔子则不言善恶,但言远近。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就是我的回答。


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


我支持先天基因决定论,由这个理论决定善恶的。


人性哪里有善哪里有恶?不要有善恶之分,要看自己的本心


在大时代的场景下,人所在的环境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善恶抉择


人生来只是一张白纸,成长环境书写了其善与恶的个性,没有完全的善,也没有完全的恶。


人性本私,你在这里发表不就是为了满足你的自私吗?


我觉得得看个体,而且本善本恶这种东西又没办法测试,一个刚生出来的婴儿,要怎么知道他是善良还是邪恶的。说性本善的要么是自己善良,要么是希望自己善良。


人性受周围的环境影响


如果只是探讨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答案,因为人性不是完全由本决定的,去判断一个人善恶首先就要有足够多的事例参考,但后天发生的事情又会对个人性格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无法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逻辑判断,我们至多只能得到这个人对什么样的事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善恶,但不能代表善恶。

但是对于性恶论与性善论两个完整的理论来说,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平行补充的关系。这两个理论强调的不是天性,而是后天如何修行。性善论说人应「勿丧」,而性恶论说人应「求善」,这是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于修行的不同看法,也是不同的人,适合的不同修行方式。《易经》里就涵盖了很多,以八卦代指不同性格的人,又在各卦中提出不同修行方法,如「君子以恐惧修行」,所以天性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后天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向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