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 2 岁,小的 1 个月。大宝从出生起几乎一直都是我带,比较粘我,白天她心情好的时候,可以抱小宝。但她晚上睡觉要抱睡,会哭闹,小宝没出生前就是这样。现在睡前看见我抱小的,哭得更厉害了,嘴里一直说:「不要抱妹妹,让妹妹自己睡」。不知道怎么办?


原答案:

我的经历告诉你抱大的,你只有把大的安抚好,他才能替你疼爱小的。

我两个儿子,弟弟出生的时候哥哥才1岁8个月,两个都是高需宝宝,我很恐惧弟弟哭,弟弟一哭我就要崩溃了,所以我尽量选择让他不要哭,但是哥哥是不可控的,哥哥偏偏要招惹弟弟哭,在弟弟睡著了大叫,好不容易弟弟安静我能坐著歇会了他要去弄哭弟弟,我经常张扬舞爪的把愤怒撒在哥哥身上,哥哥哭,弟弟也哭,我也坐在地上哭。爸爸要赚钱,爷爷奶奶都有自己的生意要忙,也不是在一个城市,所以只有我自己,偶尔也会去婆婆的城市,婆婆帮我一两个月。背著弟弟抱著哥哥都是常态,一到晚上他们睡著了,我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想弯腰拿个东西也是巨疼,后来到了弟弟5个月我意识到我不应该一味的顾著弟弟,哥哥才是最关键最需要我的,我就开始什么都紧著哥哥,果然得到了爱和理解的孩子,也会富有同理心,他会理解你的辛苦,心疼弟弟的哭闹。

现在儿子们都长大了,哥哥4岁弟弟2岁3个月,他们可以一起玩,也会打架,也会两个人合起伙来使坏,我和他爸爸经常被他们逗乐。弟弟现在还是很爱哭,他一哭我心情不好就骂他,哥哥就会说妈妈你这样不对,弟弟只是想怎么样怎么样,有哥哥在旁边替弟弟美言几句,我的脾气也很快下来,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有时候带他们两个出去玩,我在前面开车,哥哥会在后面替我照顾弟弟,弟弟一开始不愿意坐安全座椅,哥哥的照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我们开车快了,哥哥说不要那么快弟弟会吐的,弟弟不开心了,哥哥说弟弟喜欢托马斯,妈妈放托马斯给弟弟听吧。出去玩有人欺负弟弟,他也会保护弟弟,他说不准欺负我的弟弟,弟弟也很尊重他,虽然他还不懂什么是保护,但是我们经常说以后你长大了也要保护哥哥知道吗,他一脸天真的说嗯,保护哥哥。爸爸正在帮他们切水果,爸爸提醒他们说小心刀,弟弟说我害怕,哥哥立马抱著他说我保护你

相杀的画面

弟弟招事相互打架

照顾妈妈的画面

三岁的儿子说长大了想当洒水车司机,作为家长我该做点什么来支持他的小理想??

www.zhihu.com图标

补充答案:

没想到一下子有3500多个赞,谢谢朋友们对我的夸奖,每一条评论我都会看,有空都会回复的。我日常看的育儿书有:无条件养育,PET父母效能训练,我的N岁孩子,儿童敏感期,养育男孩,西尔斯亲密育儿,我的N岁孩子是一个系列,也可以买单本的。

哥哥不会随便打弟弟,只会在我们这里受到了他认为的「偏心」,他才会「无故」打弟弟,只要细细感受,还是能明白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有一段时间他很反常,对弟弟很凶,很不好,甚至动手,我们就会回想最近我们的行为,哥哥是金牛座心思很细腻也很脆弱,他会因为他把食物撒地上我批评他了,下次同样的发生在弟弟身上我只说「弟弟不可以这样」,草草了事而耿耿于怀,暗暗生气,然后在睡觉前和他敞开心扉的聊一聊,把我认为我做得不对的告诉他,他心结打开后,对弟弟还是会那么好。如果你给老大足够的爱,他就会分享爱。


换个说法:如果两个小宝宝,妈妈只能爱一个,请问你选哪个?

我想这根本没法选吧?因为爱的问题压根不能用于选择。

所以,做妈妈也完全不必因此焦虑两难,只要相差不是8岁以上,那么多数2孩家庭都会出现这种状况,这都是成长阶段的必然,正常且自然。

换言之,任何所谓方法都不能跨越这必然阶段,就像今天播种,你就算不眠不休的锄草施肥,明天也无法开花,一切都需要时间。

而此时,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理解了这点,那不用问别人,你自己都知道怎样更合适。

一.虽然都哭,可需求却完全不同

咱人是生物界智慧NO.1,可人刚出生时却又是最最最弱小的,别说像小动物那样活蹦乱跳,婴儿就连转头都做不到,妈妈把它放个啥样,他就永远是啥样。

婴儿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他弱小,哭是他唯一的警报器。

饿了,哭; 渴了,哭; 疼了,哭; 痒了,哭;尿了,拉了,不舒服时等等全都会哭,因为,这是他仅有的方式了。

所以,宝妈首先要明白:婴儿的哭更多是生理上的需求。

嫂子疫情期间生了二胎,大宝3岁刚上幼儿园。

前天,嫂子诉苦说:这琦琦越来越不懂事了,最近不但爱哭,而且尿裤子,吃饭要喂,时时刻刻都在给我添堵,明显能感觉她是故意的,好几次差点动手打她。

「这情况是大部分2胎家庭都会遇见的状况,「退化」是最常见的表现」我对嫂子说。

这种退化叫「同胞竞争障碍」,最明显的表现为:原本已经会自己吃饭,突然就不会了;又开始尿裤子;不但爱哭,甚至也要像弟弟那样使用奶瓶,这往往会惹得大人非常生气。

鲁道夫.德雷克斯,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说过:

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很弱。

婴儿因为生理上的孱弱,父母必然会付出更多精力去关注他,任何家庭中这都是客观事实。

任何人都渴望被关注,尤其孩子在幼小时更是如此,甚至大部分孩子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过去她是关注的中心点,如今因为二宝的出现,她会很清楚感受到关注的的转移。

她能观察到,可她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一系列「退化」行为就出现了。

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以及印证自己的想法而已。

第一阶段,孩子以为像弟弟那样吃饭用奶瓶,爱哭,尿裤子,就可以获得妈妈的关注,为了重新获得关注,于是选择「退化,这时的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此时如果妈妈就范,他就会认为果然是这样,于是变本加厉,拒绝成长。可作为成人,我们都懂,这样惹人厌只会招来埋怨责骂甚至敲打。

于是,孩子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

如果之前受过否定以及责骂的孩子,更是容易认为: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所以爸爸妈妈才生了二胎?如果她用「退化」的手段,得到的是否定与责骂,你觉得孩子的心里会怎样?

这时可能会引发两个特别严重的后果:

  1. 疏远父母
  2. 仇视二宝

疏远父母:当孩子印证了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那么她的天就塌了。

缺爱的孩子首先会自我否定,进而自卑,开始自暴自弃,每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都是失去信心的孩子,丧失信心,又怎么可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孩子呢?

更有甚者会开始疏远父母,并在心中埋下父母偏心的种子,此后在成长的过程不停找证据来滋养它,直到有天彻底与父母决裂。

仇视二宝:他会单纯的认为,自己之所以失宠,都是因为第弟的出生。

本能驱使他想要夺回父母的爱与关注,比如之前报道的那个5岁姐姐趁妈妈不在,把弟弟扔下楼,根源只是因为邻居说:「现在有弟弟了,你妈妈不爱你了」,她单纯以为只要「除掉」威胁,那么就会重夺回妈妈的爱,何其可悲?

所以,婴儿的哭声是生理需求,而大宝的哭声则更多是心理需求,只有区分二者,妈妈才能去做更恰当的事。

二.先重后轻,让问题成为成长助力

大宝虽大,可她仍然是孩子,那么她就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而不是靠说教,到了此时,我想妈妈已经明白轻重缓急了吧,那接下来就聊点个人愚见。

我的原则是:把大宝拉进建设中,让他亲自感受亲情,因为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相对于二宝的生理照顾,这是更应该在意大宝的心里照顾。

1.确保爱的准确传递

要做更要说,有了二宝后一定要常给大宝说:

「妈妈最爱你了,你长大懂事了,你看小弟弟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一天光知道哭。」

「你小时候可让妈妈省心多了」「真希望弟弟赶快长大,那时候你就能带他玩了,妈妈也就有时间休息了」

千万不要在外人面前夸二宝,这很容易让孩子会错意。

如果可以,反而要多夸大宝懂事,会帮妈妈照顾弟弟。

一定要确保爱的准确传递,妈妈没有不爱你,反而比以前更爱你,在二宝睡觉时家人多陪陪大宝,爱需要用行动传递。

2.照顾弟弟也可以是玩

当爱传递到了以后,就可以让大宝参与进来了,照顾弟弟很可能就成为大宝成长的阶梯。

找个轻松的氛围,拿出大宝以前的照片,让孩子看看,讲讲她小时候的事,让她明白被父母照顾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

父母也可以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事,顺便提一提具体的有兄弟姐妹的快乐。

并再次强调,你长大真好,不但可以自由的玩,还可以让妈妈省心。

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她重新体会做小宝宝的感觉躺在那别动,不能说话,也不能玩,一切妈妈来照顾,当她体验过后,就会明白做小孩子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那天,我儿子,嫂子家大宝,二宝躺一张床上,结果没10分钟,两个大的就受不了了,大宝马上对妈妈说:整天躺在床上太无聊了,我们要出去玩。

你看,一体验她啥都懂了。

其次,鼓励孩子参与到照顾弟弟这事,用商量征求意见的态度去问大宝:

  • 你说弟弟哭是为什么呢?
  •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她不哭呢?
  • 怎样才能让弟弟先睡著呢?

当你用寻求帮助的态度去问孩子,她会非常乐意的指点江山。

就拿晚上睡觉这件事,你完全可以给大宝说:我们怎么才能让弟弟先睡呢?妈妈也想搂著最乖的你睡觉呢。

大宝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关注,证明爸爸妈妈还爱她,当她确认了这一点,非但不会捣乱,反而会成为妈妈的帮手。

对孩子保持信任,她每出一个主意,每帮弟弟做一件事,妈妈就及时夸奖鼓励,那她就会愈发优秀。

因为,无论大人小孩都是有角色期待的,你期待孩子是一个懂事又能照顾弟弟的角色,然后这样去信任她,那么她就一定会变成这样的孩子。

综上所致,因为年龄的不同,所以需求也是完全不同,至少在题目这个阶段,一定要先大后小,对大孩子更多的信任与关爱。

让孩子参与进来,非但不是问题,更会多一名好助手!

我是 @张花花 ,知海一粒沙。

路过点个赞,幸福你我他。


哈哈,很多人都提前告诉过我,生了二胎之后,一定要以大的为主。

因为小的不懂事,没啥意识,我们就只能先欺负她不懂事了。

大的懂事了,从独生子女,变成有弟弟妹妹,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很容易感到受冷落。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安抚老大。

家里养条狗,还可能嫉妒新生儿呢,更何况是个人?所以一定要多关爱老大。

二胎了,不该妈妈一个人带。老大需要妈妈,妈妈就先顾老大。然后慢慢的换到其他家人专职关注老大,妈妈可以照顾老二了。

等老二长大了,会争宠了,老大也差不多懂事了,心理建设也做好了。

先给安全感和爱,确实就不容易玻璃心了。

老大有的时候嫌我顾老二的时候,我会和老大说:「妈妈最喜欢你,但这是咱们的秘密,你将来不要告诉妹妹」。

「你的衣服和玩具,都是妈妈给买的新的。但是妹妹用的都是你的用过的旧的。咱们不要告诉她,免得她生气」。

我家老大,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都不承认姥姥也是妹妹的姥姥,因为姥姥带的多和姥姥亲。姥姥不能抱妹妹,所以姥姥都是偷著抱,当面没抱过老二,哈哈!

而且,我家老大正式的和我说过,她不喜欢「老大」这个称呼。所以我们依旧叫她原本的昵称。她给老二起了一个昵称叫「小乖乖」。

很长一段时间,老大都觉得妹妹是妈妈给她生的,是她妹妹。但是,不愿意面对姥姥也是妹妹姥姥这个事实。


先哄小的——而且,是和大的一起去哄睡小的;之后再给大的一对一的陪伴。

说下为什么。

一方面,孩子越小,越需要即时回应

从刚出生的即时回应再慢慢到三个月以后的及时回应,这种响应式护理(responsive care)能让小宝宝形成足够的安全感,以后也会更好地建立亲密关系,更好带。

记住,这种回应一定是越小,越需要及时回应的。

另一方面,孩子越大,越需要说清楚道理。

1个月的小宝宝哪里会等待呢?哭不过是他们表达需求的本能罢了;相反,2岁的孩子,语言和表达能力早该上里程碑了——有情绪,难受,但不能让他建立起「我和妹妹是对立的,我一哭妈妈就得哄我」的心理预期;否则,未来和妹妹争宠时,发现哭有效,就会一直以哭来作为筹码。

养育孩子的时候,大人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判断;一个原则是——善于化敌为友。

比如,当两娃都哭的时候,迅速拉拢老大,告诉他妹妹是想他和妈妈了,需要咱俩一起去照顾妹妹。

在阿德勒和鲁道夫共创的个体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奠基理论之一中,胜任感和归属感是自我价值得到满足的重要条件。

阿德勒甚至开过玩笑说,自己能花14天治愈任何一个患了抑郁症的人,关键就是然后他去帮助别人——发现自己被需要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也能让人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结,从而使之身心都趋于正常。

这也是美国心理学会官方出版的二胎指南绘本《我要当大哥哥了》一书中,所采用的办法:

妹妹哭了,妈妈怎么哄也哄不好,大哥哥很著急,于是跟在妈妈后面,一起哄睡妹妹。

之后,妈妈累得在沙发上睡著了,大哥哥给妈妈盖上了毯子,然后自己小心地玩了一会消防车。

看起来委屈吗?接著往下看。

可是,爷爷的店铺里需要一个人帮忙,妹妹太小了还不能出门了,只有大哥哥可以——我和妹妹不一样,因为我是大哥哥了。

当我主动请缨哄睡妹妹的时候,她冲我笑了,于是我蹑手蹑脚走出房间,和爸爸来了个特殊的庆祝舞蹈——我能哄睡妹妹,因为我是大哥哥了。

我们在实践中,也是这样让孩子成长起来的,那那就是说清楚各个年龄段的责任和权利。

比如,我家弟弟还小只能吃奶,但哥哥可以吃冰淇淋、吃巧克力;弟弟还小只能抱,但哥哥可以自己骑滑板车;弟弟还小不懂事,但哥哥可以和妈妈一起教育弟弟懂事……将老大划归自己的阵营,长期来看,对他的成长大有裨益。

那么,小宝就可以倚小卖小了吗?当然不是!

当我们规定了行为的规范和奖励标准以后,小的也会努力去够到要求,有时候,甚至比哥哥做得还好。

这点在养育二胎时尤其重要,即我们不看是谁做的,而是看做了什么——对事不对人的规则,能极大程度地避免两娃之间的纷争,把精力聚焦到如何解决事情上去。

小宝刚刚降临人世,这时候大宝需要父亲或者家人给予额外的陪伴和关心,帮助他度过这段过度时期。

比如,我家小宝刚出生时,没有任何人给他送礼物——所有礼物,都是我叮嘱好,买给大宝的。他也因此拥有了十几套新的乐高。

比如,我家大宝会抢著帮忙换尿布;但弟弟会无时无刻地保护他和关心他:主动陪哥哥罚站,主动给哥哥拿草莓,主动帮哥哥把东西要回来。

这也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化敌为友原则——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只能陪自己半辈子,而他俩之间能一直相伴彼此,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偶尔争执,但常常是铁板一块。

提前给老大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没问题,但绝不能让他以哭为手段达到目的。

在老大哭哭啼啼说妈妈不能陪妹妹,需要陪自己的时候,显然是感觉妈妈被夺走了,产生了嫉妒。

我们要去满足这种嫉妒,并且及时安抚吗?

将老大拉拢过来,和妈妈一起安抚小的,让他感觉自己被需要——再在哄睡小的以后,给老大一对一的陪伴、爱和安全感,才是真是不骄纵的养育啊。


前几天刚回答了一个问题:「二胎家庭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也适用这个问题。

两个孩子同时哭了,妈妈应该先哄老大。其实,这里也透露了一个「心理角色定位」的信息,给予孩子对应的需求满足。

美国教育学博士,《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就提出,对孩子出生顺序的了解,能够增进父母对「孩子们基于自己在家里的出生顺序可能形成自己认为所处位置的错误观念」的理解,这是走近孩子内心世界的另一种途径。

在家中排行最大的孩子,很可能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必须成为第一或最好的,才能显得自己重要。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来激励别人为他们做事,本身富有创造性、爱玩儿。受到娇纵的老小,当别人不照顾他时,他就会认为不公平,被伤害。

其实,在宝宝很小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这样的意识,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还那么小,怎么可能懂得这些。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孩子是最有感知的,但没有解读能力。

《正面管教》中讲到一个事例,2岁的阿黛尔,在妈妈生下弟弟后,发觉妈妈给小弟弟很多关注。她将此解释为,因为小弟弟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吸引了妈妈更多的关注和爱,妈妈因此爱小弟弟要胜过爱自己。她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也像一个小宝宝,爱哭、尿床、吸奶瓶,妈妈就会像关注小弟弟一样地爱自己的。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妈妈对此沮丧、厌烦,导致恶性循环。

当老二出生后,显然老大就能感知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他在这个家庭的孩子中排行是老大,他是第一个来到这个家庭中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会不自觉得,因为老二的年龄小,而忽视老大的感觉,也因为老二的存在,不管老大的年龄是多大,总认为他已经大了,就不该让父母更多的操心。久而久之,老大在他本应该处于的角色位置上失去了方向,他的内心世界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为什么「我」总是得让著弟弟或妹妹?为什么爸爸妈妈总要批评和指责」我「?为什么」我「的东西就要无顾地给弟弟或妹妹……

做为家长的我们,先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孩子一个角色定位。

家中的两宝可能性别不同,也可能年龄有差异,还有性格的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引起两个孩子行为的不同,所以做为父母要区别对待每个孩子,但是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道理,要给予同等的关爱,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总之,先关注大宝,再关注小宝很关键。

正面管教(修订版)¥ 23.00起2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