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先《建议》后《纲要》,先指方向,后定细节。

里面提到了一些和珠海有关系的部分,节选了一下:

珠海以后,是和深圳、广州,三足鼎立的。

这也得益于珠海的特殊地理位置,

珠江西岸桥头堡城市,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

当下的珠海,

与澳门,口岸相连,一分钟过关;与香港,港珠澳大桥45分钟直达;

未来的珠海,

规划中的公铁两用深珠通道,30分钟直达深圳前海;

规划中的广州18号地铁线,直接延伸到珠海市区。

45分钟通勤圈内,连接两个一线城市,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城市,全国只有珠海。

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2018年10月,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珠海再一次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

讲讲珠海的过去,

42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开启了现代化壮阔征程,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颇具影响力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评价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引人注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

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被批准试办出口特区。

次年5月,这4个出口特区正式改称为经济特区。

四个特区中,如果说深圳书写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奇迹,而珠海,则是以独特方式奏响了向「海」而兴的时代强音。

40年来,大江大海交汇之地的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海滨城市,成为一座富裕宜居的幸福之城。

珠海GDP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人口从36.07万增加到202.37万。

珠海人均GDP达到175500元,排名深圳、无锡、苏州之后,位列广东第二、全国第四。

回望40年,不难发现,深圳的发展奇迹在于,在中国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它总能朝著正确的方向率先迈开步伐;而珠海的成功则在于,它不仅保持著与先行者的贴身同行,即使是在改革的动荡期,它还总是能够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观察40年来的珠海,约以十年为一个分水岭,在中国经济激荡发展的每个浪潮里,在经济特区的争论漩涡里,它始终顺著潮水方向,向著改革的深海奔涌向前。


1984年1月26日下午,邓小平从蛇口坐上军舰前往珠海考察。

他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决定的,办得怎么样,能否成功,我要亲自看一看。」邓小平在珠海考察的第一站是香洲毛纺厂,他看得很仔细,还不停询问建厂的情况、产品原料来源以及产品销路等相关问题。

早在1979年11月,作为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就已正式投产,堪称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最早萌芽企业之一。

在这里,毛纺厂负责人骄傲地向邓小平介绍,车间主任每月工资能拿三四百元,远高于内地几十元的工资。

在珠海,邓小平一共停留了两天半的时间。1月29日下午,在准备离开之前,邓小平主动为珠海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

这句平白如水的话,至今仍闪耀在珠海拱北口岸一块38米长的题字墙上。

彼时担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又喜有忧。

他事后回忆:「小平以高瞻远瞩来考虑的,珠海什么都还没有发展,都还没有展开,他就说珠海特区好,作为我来说,珠海好什么好呢?什么都还没有。达不到他老人家的要求。但是他能够写出这几个字,不光是鼓励珠海,更重要的是回答社会上的各种非议。」

「什么都还没有」的珠海,当时确实面临著一穷二白的境况。

1980年8月,珠海一块6.8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经济特区时,珠海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边陲小镇,只有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

相比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特区,珠海底子最薄,1979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还只有1.28亿元。

梁广大后来介绍,珠海办特区头几年无经验,财政十分困难。

早期曾成立两个「捡破烂」的公司,员工70多人,每天去澳门收捡垃圾,回来后分类清洗消毒后售卖,每年上缴财政70万元,以补贴财政不足。

就在珠海还在为财政困难发愁时,「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正在全国叫响。

在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这一年,在政策激励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的浪潮。

一批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的「下海」,让经济特区充满躁动,珠海也在这种滚烫的「下海」潮中开始主动向「知识」进军。

对内,45岁以下未达到大专学历的干部,被分别送去几所院校的大专班脱产学习一至两年。

为了让不能离职学习的干部也能快速充电,珠海成立了珠海广播电视大学、珠海教育学院,对他们优先培训。珠海还委托一些高校代培高中毕业的年轻干部。

对外,珠海出台优惠政策公开招聘人才,大专学历以上的人才被招进特区,其在农村、外地城市和城镇的配偶、子女可以随迁入珠海市户口,并分配住房,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还可获得奖励等。

从1984年到1986年的三年时间,全国有1.6万名应聘者来到珠海,经择优选聘,几千名外地各类人才在珠海扎根,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珠海早期的重要建设者。

放眼全国,虽然珠海并未处于知识分子下海的「海」中央,但珠海发出的信号,也在日后为更多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所感知。

当深圳接连多年以50%以上超高增速奔跑时,1984年,珠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也首次达到了55%以上。

珠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再次达到50%以上,是1991年。但彼时,经济特区的发展正饱受争议。

9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对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诘难,让中国走到又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

1992年1月底,正在南方视察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师邓小平,再次视察了珠海经济特区。在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同时提出,作为国家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一定要朝高科技方向努力,而且越高越好。

珠海随即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

为解决珠海科技人才奇缺的问题,第二年开春,珠海市委市政府著手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他们希望通过重奖的办法,留住并吸引一流人才在珠海创业,以此激发城市创业活力。

1992年3月9日,珠海市1991年度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上,一个叫迟斌元的技术人员从市委书记梁广大手中接过了一辆奥迪牌轿车钥匙、一套公寓钥匙和一张287184元的支票,成为首批「科技百万富翁」。和他一起获奖的还有徐庆中、沈定兴、查雁群等人。

珠海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轰动一时。

珠海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之先,不仅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得到了大大提高,也极大鼓动了一批技术人员投身科技创新。

1992年12月,聚焦高新技术发展的珠海国家高新区正式诞生。

打破「三来一补」产业限制、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新区承担著为珠海产业发展再造动能的使命。珠海也是全国「科学的春天」的一个缩影。

1992年,全国各地掀开了新一轮改革大潮,又一批创业者走上了人生的新舞台。28岁的马云嗅到商机,成立了一家翻译社;34岁的许家印舍弃了铁饭碗,南下深圳寻梦……珠海已经开始被时代的浪潮拍打。

史玉柱在珠海创办了巨人高科技集团,22岁的雷军加盟了珠海金山公司。

1991年11月18日,主攻空调的珠海格力电器由海利空调改制成立,朱江洪出任总经理。原本只是电风扇品牌的「格力」,成了整个集团的品牌。中国人逐渐富起来的时候,空调的需求量大增。

1992年,空调迎来史上第一个大年。这一年,格力一条年产量不过2万台窗式空调的二手生产线,不可思议地生产出了12万台空调。而作为销售冠军的董明珠个人销售额破1600万元,占了整个格力公司的1/8。两年后,格力电器完成一期技改,空调产能达到了惊人的100万台,与此同时「精品战略」开始实施。1994年,董明珠的个人收入超过百万,为了格力的发展需要,她选择放弃了销售员的高额收入,出任格力经营部的副部长并很快转正。

到了1995年,格力空调销量又比 1994 年翻了一番,销售额跃升至 30 亿元,格力长达20多年的国内空调霸主地位也由此开启。而在1994的第三届「科技重奖」上,作为特等奖获奖者,39岁的陈利浩也最终达成所愿登上了领奖台。凭借自主研发的一款财务软体,陈利浩带著13人的团队一年创造了550万元的利润。

2002年11月16日,长达1.8万字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爆网路,折射出经济特区「成长的烦恼」。

1998年以来,受特区政策普惠化等因素影响,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衰落的危机山雨欲来。珠海经济也已陷入多年沉寂。特区该向何处去?

彼时的珠海主政者深刻认识到,珠海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于是,珠海将突围目光投向了制造业。

向西,是珠海的第一个梦想。

珠海的陆地面积为1687.8平方公里,但仅有190多平方公里的香洲区,占据了珠海全市经济总量的76%、国税收入的87%、地税收入的89.58%、人口的62%。

这意味著,上千平方公里连绵的未开发土地将是支撑珠海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3年3月18日,珠海金湾区与外商一次签约750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达66400万美元,揭开了珠海「城市西拓、工业西进」的发展战略序幕。

城市西拓,指的是调整全市城市发展布局,使地处珠海西部的金湾和斗门这两个原来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区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工业西进,则要使这两个过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尽快转变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步伐来摆脱落后面貌,从而壮大珠海的经济总量,提升珠海的综合竞争实力。

事实证明,大步向西之后,珠海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发展迅速,2003年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2003年,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获得国务院批准。

跨境工业区的设立,孕育了一个珠澳融合的新平台。2006年12月,珠澳跨境工业区正式运行。这一年,「工业强市」写入珠海发展战略。

彼时,以格力集团为龙头的电气机械制造业、以伟创力集团为龙头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以碧阳和长兴化工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中下游产品产业及以丽珠集团和联帮制药为龙头的医药制造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四大行业共集中了258家规模以上企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龙头企业的崛起,既有市场逼出来的压力和动力,也有主动创新的魄力和骨气。

2003年之前,格力电器是一家做工好用料足的空调组装厂。当时担任总经理的董明珠回忆说,2002年,重庆一家外资企业欲购买100多套「一拖四」的多联机空调,并在当地公开招标采购。当时这项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人手上,格力并没有这一产品,考虑到作为全国空调老大的面子,格力参加投标,且意外中标。

为了项目交付,格力只好高价从日本三菱采购了100多套产品,回来后换了包装,换了名牌和说明书,把商标改成格力卖掉。虽然侥幸交了差,但格力为此却亏了好几十万元。

格力高管一行亲自到日本三菱洽谈技术转让,几乎掏空家底给出了高价转让费,但遭到日本三菱方面的断然拒绝。这让格力痛下决心,跳出了贴牌生产的舒适区,毅然走上了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之路。

除了工业发展,珠海的地产业也有著颇富传奇的励志故事。

2003年是中国的转折之年。年初的非典让整个国家陷入恐慌,也让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2003年8月,国务院发布「18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2004年,格力集团房地产板块创立之初,时任格力集团副总裁的鲁君驷出任房地产专责工作小组组长。面对几近停止的业务,他开始了格力地产的创业之路。鲁君驷说,格力地产最初只有7名员工和9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区。面临著资金、资源双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格力地产选择了迎难而上,困境自救。

2005年5月,格力地产用仅有的300万元资金启动了首个房地产项目——「御枫美筑」,用这个小项目盘活了账面,创造性地撬动了之后格力广场、格力香樟、格力海岸等项目。

2009年9月,受珠海市政府委托,格力地产负责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项目的承建工作。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重要配套——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是大桥通车的必备设施,亦是建设港珠澳大桥宏伟壮举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首个动工项目,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面积达238.97万平方米,是港珠澳大桥四个人工岛中面积最大的,相当于300个足球场大小。格力地产用3年多时间,克服诸多海上施工技术难题,将珠澳口岸人工岛由汪洋大海变为踏实大地,实现了海上筑梦的理想。在向上生长的突围中,珠海稳扎稳打,踏实的作风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2012年,中国经济在波折中经受考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在当时,「7.8%」是199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深水区」后,发展的内涵也出现了新变化。

作为领头雁的经济特区,亦成为新一轮转型发展的观察窗口。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将离京考察的首站选择在广东,亲临珠海横琴,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他勉励珠海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努力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空气里都是热情,改革创新的昂扬斗志激励珠海走上先行先试的创新潮头。

「中国制造必须牢牢掌握核心科技做引领型创新。珠海乃至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企业需要这样一种推崇探索与创新的氛围。」这是彼时董明珠的洞察与思考。

2012年5月,董明珠从朱江洪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掌舵格力。在她的带领下,格力多元化转型之路悄然开启。

格力开始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坚持以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自主掌握了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技术。

除了工业机器人,格力在精密模具、高端铸造等产业也陆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外界都知道格力是做空调的,但来到格力你会发现,它已经变成一个装备制造公司,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走到这条路上去了。」

2016年7月,董明珠公开宣布格力多元化转型,从单一的空调生产商转型为多元化的以消费品制造和工业装备制造为主的工业集团。

2018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2000.24亿元,相较于2015年1005.64亿元的营收额,在三年内实现了营收翻倍,等同于「再造了一个格力」。

2019年7月,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发布,格力电器强势入榜。而格力地产的转型,同样成为推动珠海这座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的醒目注脚。

2013年,格力地产启动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鲁君驷看来,珠海是广东省乃至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洋经济城市,格力地产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率先布局独具优势的海洋经济产业,自2013年起陆续承担了国家中心渔港、游艇码头、海洋海岛等诸多建设项目,其中多项被列入省市重点工程项目。

到2015年,格力地产形成了房地产业、口岸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完成了从房地产建筑商到城市运营商的转型。作为「特区的特区」,以横琴为龙头的改革创新堪称重头戏。

2011年,《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签署,提出打造以横琴为载体的粤澳合作产业园。

到2018年,澳门特区政府先后推荐83个项目入园,已有27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22个项目取得项目用地,18个项目开工建设,数个项目建设完成。

2015年,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深化对港澳合作、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核心工作,创新成果可圈可点。

截至2019年底,横琴新区片区累计推出440余项制度创新事项,平均2.8个工作日推出一项创新成果。同样踏上创新快车的还有珠海高新区。

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珠海高新区等8个高新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海高新区实施「特色突围」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构建了一批具有高新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到2018年底,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2000家,比2015年增长了4倍多;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进步贡献率3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财政科技支出46亿元,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三。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森认为,珠海历届政府长期以来恪守「走不一样的道路」的产业发展政策,强调按区域发展的规划来引进高端经济元素。珠海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高强度投入开始收获高回报,有力地提升了珠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019年,珠海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33.54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60.24亿元,同比增长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8.2%。

2018年10月,横卧在伶仃洋碧波之上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宛如一条流动的巨龙。珠海成为中国内地唯一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路相连的城市。

4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

在这份总共2.7万字的规划纲要中,「珠海」被提及20次,「横琴」被提及22次,「澳门」被提及90次,充分彰显珠海澳门在这一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珠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谋全局,才能谋一域。

以一域,融入发展全局。

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宏观版图,珠海锚定了自己的新方位。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崭新起点上,珠海提出要从「小而精」转向「大而强」,实现换道超车、后发先至。

要多大多强?

珠海的目标是: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GDP超过60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过500万、GDP向2万亿元迈进。

「立足新定位、新地位、新方位,必须勇担特别之责、拿出特别之举、力求非凡之效。」珠海主政者的话澎湃有力。

打破固有发展模式,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路径。对珠海更是如此。

40年间,珠海以交通基建为牵引,逐步拉开城市发展格局,架起联通外界的开放桥梁,一步步从地理末梢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枢纽。

期间,珠海经济特区也四度扩容:从1980年的6.8平方公里,到1983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到1988年扩大至121平方公里,再到2009年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直至2010年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

而站在新起点上,全面拉开城市框架,亦成为推动珠海未来从「小而精」向「大而强」转变的关键。

与40年前「摸著石头过河」不同,今天的改革已进入水流湍急的河中央,珠海正深度融入中国改革的深海。凡事过去,皆为序章。人生40方不惑,特区40正当年。加快打造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珠海正在掀开新的一页。

部分内容节选自:《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陈浩杰


1.人口基数小,本地加落户不足200万。2.旅游城市,岛海林山都不算优,移动人流增大,候鸟型过冬人口逐年增加,每年参考移动人口200万。3.城市地位,粤港澳名义上二梯队城市,澳门博彩的转点,实际支持严重不足。4.城市格局,唐家住区,北围产城,横琴筑岛,金湾新区,斗门边城,香洲定型,拱北对口澳门,新中心十字门。5.珠海人性格,本土懒散,包容度低,一类优越,一类小家子,一类由黑洗白,外来务工上升趋势。6.学府规模,吉珠,中大,北师,北理,香港寖会,广东一半,北方富二代一半,还有容闳。7.企业规模,30左右上市公司,国资委重头,格力华发,九州港等跟进。8.文化底蕴,小有历史近现代出名人,官商通天。9.饮食文化,广府一脉,常见连锁之外有些本土品牌、私人会馆小有情趣。10.交通规划,港、桥、岛、轨、隧道、机场,不一一阐述,地铁是痛点,港珠澳大桥的功能政治标签高于实际。11.未来预期,土地供给过剩,产业红利乏力,招商引资任重道远,横琴和北围两大企业重产之地。12.房价走向,唐家住宅3.5万,北围方兴未艾3万有价无市,香洲拱北3-5万,横琴住宅5万公寓4万,保税区写字楼改公寓为主2-2.5万,十字门3.5万,金湾2.2万,斗门1.5万,阶段量价低迷,五年会有大幅价格提升。13.藏龙卧虎,互联网大潮之下城界的消失,官商、顶层架构者多有通天。最后,我爱珠海天高云淡,不爱珠海人的狭隘。


1.外来人口多,讲普通话,很容易适应,和佛山、广州不一样,气质像深圳;

2.人口少,环境好,赚钱容易花钱更容易;

3.百岛之市,大概有146个;

4.全年平均气温23.3度,冬天穿短袖有点冷;

5.当地人素质不错,会礼让行人,虽然垃圾桶不多,但是很干净;

6.苍蝇馆子,路边摊,也吃得放心;

7.全国最像新加坡的城市;

8.著名企业:格力空调,罗西尼,丽珠得乐,汤臣倍健,金山软体,脑白金,联邦制药,银隆;还有魅族,想不到吧!

9.没什么头部企业,但是底子厚,中流砥柱;

10.全国公交车最便宜的城市,一块钱随便坐;

11.夏天白天很热,晚上却很凉快;

12.人均可支配收入很高;

13.有名的商场,华发商都,没啥大牌专柜,扬名广场,免税店;

14.高尔夫球场不错,18洞,去金湾不选唐家的,唐家的不好打;

15.有钱可以包游艇,玩的嗨;

16.中山大学珠海分校是中山大学三个分校里面最大的,人家是重点本科;

17.吃海鲜本地人去白藤头,不去南湾;

18.很多医美小店水平不差;

19.珠海长隆是海洋主题,适合遛娃;

20.横琴口岸比拱北口岸方便


珠海现在是大湾区核心城市,发展前景在全国来看在第一梯队。

珠海的环境和宜居度不用说,全国最好,适合享受生活。而且城市氛围非常浪漫。

横琴现在发展水平非常高,CBD规模很大。而且以澳门证券交易所马上建立。

金湾的航空新城主打高新装备制造业,现在也在疯狂建设。就凭航站这个招牌都能吸引不少投资。

香洲到斗门金湾湾仔横琴最近开通很多新的交通线,交通现在十分便利,往常开车一个多钟到的地方现在20分钟。广州到珠海的地铁线听说也要开通。

香洲拱北吉大这些地方最近也是疯狂在建写字楼,可见发展商业的决心。

珠海国际机场正在建设,建成后珠海国际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港珠澳大桥无需多说,联通粤港澳,在大湾区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

珠海的人均收入,人均gdp在全国名列前茅,居民收入很不错。经济增速更是广东第一,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珠海政府这两年人才引进非常带劲,人口已经两百多万了,达到三百万指日可待。

总体来看珠海发展潜力非常大,而且十分宜居。身边的朋友家人都表示珠海是到过最好的城市,无论国内外,在这里生活无比舒适。


珠海,我想我应该有经验和能力说一下这座海滨城市。从09年来这边读书到后来又迁途回来这边上班。以前的珠海还比较落后,商业发展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地方,但是现在的珠海不一样了,这几年珠海迅速发展,我觉得已经快要达到一个二线城市的标准了。难得可贵的是,它一直到现在都依然保持著很高的绿化率,空气环境都是极好的,我去过厦门,拿珠海的环境和空气与厦门比,我觉得更胜一筹。珠海真的是一座适合生活养老以及有钱人度假的城市。在这里你能放下所有的烦躁静静地感受生活本质的味道,想想饭后在海边散步的日子,想想周末去海岛或过澳门消遣的时光,再憧憬下与伴侣幸福美满的小浪漫,总觉得这样的人生应该就很满足了(但前提是你不能被生活的物质所困惑,也就是说你要有足够支撑生活的收入)。珠海是一座梦想般生活的城市,在这里没有竞争没有烦恼,每个人都可以过你想过的生活。
在珠海生活四年,至今仍非常怀念城市环境不错,特别沿海一路是有钱人和老年人度假定居的好地方有很多高校的分校或者是学院,这些学校环境都很一流,试想在一个长满木棉树且有大海相伴的城市里度过大学四年该有多美好,适合谈恋爱生活也很方便,有几个主要的商圈消费较高,与整个城市工薪族的工资相比然后,个人感觉就业机会还是很少,当然我是指优质的就业资源,不是座适合奋斗的城市,但是是座适合生活的城市有非常美的天空,夏天经常有台风暴雨,过境之后整个城市会更加干净的让人吃惊...整体的感觉,在这座城市生活就像慢悠悠的午后吃著冰淇淋在接连起来的树荫下遛弯儿...极为奢侈

珠海杨匏安革命历史陈列馆,杨保安是珠海北山人,我党早期 重要的理论家,参加过八七会议,当过中央委员,号称华南马列第一人!

珠海VR全景党建基地--杨匏安陈列馆?

720yun.com

珠海圆明新园,是北京圆明园的一比一仿造园林景区,珠海著名景点!

园明新园全景?

720yun.com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