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41年的德军来说,是在8月份就直扑莫斯科最好,还是分兵南下基辅更好?如果德军在占领叶利尼亚之后直扑莫斯科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楼主的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应该分兵南下基辅。

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有点不够精确。

当时真正的情况是,分兵南下基辅其实根本不影响中央集团军群整体对莫斯科发动进攻,请注意,我提到了整体两个字。

为什么?

因为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后勤状况极度恶劣,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实际上围歼基辅的苏军的整个战役和中央集团军群整体发动对莫斯科进攻是不冲突,不矛盾的!并没有占用中央集团军群整体的时间!

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平均每天需要超过117辆军列的后勤物资,但因为后方交通状况,铁路换轨,游击队骚扰,以及管理混乱等等要素

中央集团军群平均每天仅能得到15-17辆军列物资

如果选择合围基辅的苏军,中央集团军群将自己的库存和各个部队的剩余或冗余物资,燃料,弹药,食品,优先供应给第二集团军+第二装甲集团军,勉强可以做到。

如果要直扑莫斯科,只够供应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连供应第二集团军去掩护他都难。

所以,题主你认为古德里安一个装甲集团军能打下莫斯科吗?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各种原因,第一个是铁路轨道宽窄不同,导致德国人要大量换轨

第二是桥梁和铁路桥梁损坏太多,必须修复

第三是德军载重汽车部队损耗超出预计太多,短期内无法恢复载重汽车运力

第四是德国陆军军官普遍缺乏野战部队与后勤体系协同意识,例如德军在战斗过程中和之后缴获的大量苏联军用/民用汽车,各个部队均倾向于自我留用,而不是统一交予后勤部门协调统筹。对于苏联载具的修理厂,零部件也不注意加以保护和收集。

使得战争前期的高歌猛进大量缴获的载具,汽车,拖拉机,机车等都被白白浪费。(志愿军入朝初期也一度暴露过这种问题和毛病,但我军调整极快,一年之内就克服了这种部队喜欢私下收藏战利品自己用,而不是统筹调度的坏毛病。)

第五,游击队搞破坏和苏联轰炸机炸桥炸路

当古德里安成功合围基辅苏军,并等到基辅苏军被歼灭,第二装甲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重新北上回归中央集团军群时。中央集团军群刚好基本解决了后勤困境,补充了足够的弹药,燃料,粮食等,可以重新开始发起大规模攻势。

从时间上来说,刚好几乎没有浪费任何一天。

这几乎是一次完美的分兵,只是德国军官们在战后习惯性的把一切都怪罪到小胡子身上,而且普鲁士军官团的后勤管理和协调意识一向较差

当然,纳粹的占领机构确实比较腐败无能还嚣张


如果开上帝视角,可以不打。

首先驳斥「打莫斯科西南方面军从侧翼发动有效攻击」的回答。事实上尽管西南方面军是苏军开战时期准备最充分,装备最精良的作战单位,但是在开战之后两个月西南方面军跟其他苏军单位一样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能够顶住德南方集团军群猛攻而不至于像西方面军一样崩溃,但根本不可能对德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多少有威胁的进攻。

事实上1941年的红军甚至很难被称为一只有作战能力的军队,大清洗造成的军官短缺加剧了大扩军带来的指挥体系的稀释。大量的部队仅仅只拥有最基本的武器装备而缺乏指挥人员,包括士官跟尉官。大量的部队不是刚刚集合就是连训练都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苏军除了少部分常备役部队之外根本无法有效执行任务,而高层指挥人员不是被突如其来的袭击弄晕就是指挥能力低下根本无法完成各兵种协同作战。

我举几个西南方面军的战例。先是莫斯卡连科指挥的反坦克第1旅跟德第14装甲师在6.24的作战。反坦克第1旅是1941年苏军少有的部分装备人员基本满编且有训练的单位,装备了48门F-22 76.2毫米反坦克炮跟相当数量的反坦克地雷。尽管第14装甲师奇袭了反坦克第1旅正在行军的先导营并重创了该单位,但莫斯卡连科迅速指挥其他单位展开并排成战线,这就让第14装甲师缺乏步兵协同的坦克变得十分脆弱,双方在卢茨克以西激战到当日下午。

同一时间发生的战斗还有孔德鲁谢夫的机械化第22军对第14装甲师的反击。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孔德鲁谢夫只能动用坦克第19师的部分兵力。这次反击打的极其糟糕,几乎没有什么配合,第14装甲师在18时的反击打垮了坦克第19师,迫使莫斯卡连科部队放弃阵地后撤,孔德鲁谢夫本人也死在撤退途中。

前者表明苏军并非无法阻挡德军装甲攻势,只需要足够合格的指挥官跟恰当的装备;后者则清楚的反映了苏军大部分部队是有多么脆弱。在这种情况下西南方面军能守住第聂伯河东岸不至于全面溃败已属万幸,尤其是在6月下旬几次失败的反击消耗掉西南方面军六个机械化军大半战斗力之后,基尔波诺斯根本不可能发起多少像样的攻势。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莫斯科战略地位固然重要,但绝没有到丢掉它就会战败的地步。苏联在南方以及乌拉尔,车里雅宾斯克地区仍然保有相当的工业实力,莫斯科作为交通枢纽不假,但是在1941-1942年德国受限于铁路轨距根本无法有效运用苏联境内的铁路。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莫斯科在1941年就沦陷势必会极大打击苏联上下继续作战的信心和能力。

最后,1941年末的德军其实已经打的十分出色,但同时他们也达到了当时自己能推进的极限。苏联境内的铁路轨距问题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完成,德军补给无法满足前线要求很大原因就在这里。雅利安超人归根到底也不可能靠著精神力量打进莫斯科,所以德军没能攻下莫斯科更多的原因恐怕是后勤补给问题而不是打不打基辅的问题。西南方面军在丧失大量作战车辆之后已经变成一只机动能力极其低下的作战单位,贸然脱离预设阵地撤退极其危险,所以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中线展开的行动几乎没有威胁。

总的来说德军打不打基辅战役对于整个东线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即便德军没有把装甲部队向南转向,德军攻下莫斯科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后勤补给线被拉伸到极限的事实不是两个装甲集群向南向北能解决的。我个人反倒认为中央集团军群在这段时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整,对之后战局是有利的。如果继续进攻莫斯科,德军可能更早抵达莫斯科外围,但会因为更严重的后勤危机停滞,结果恐怕很难改变。东线战场巨大的空间纵深对后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国战役中隆美尔式的猛烈突击未必完全适合东线战场,无论是苏德两军在之后的战争中都明确体现了:制约进攻距离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后勤,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力量根本不足以支撑自己攻克莫斯科,至于基辅战役浪费了宝贵时间,恐怕有不少是德军将领「失去的胜利」幻念的借口吧


对于基辅战役结果的评述

1941年8月,德国陆军士兵在基辅以西的一座村庄发起冲击

基辅战役无疑是希特勒德国的巅峰之战,但却是一场虚幻的胜利,她就像塞壬的迷人歌声一样让希特勒掌舵的德国这艘大船误入了陷阱,在「莫斯科」这片险滩面前触礁漏水,无法自拔。基辅战役无疑是进攻莫斯科的必要前提,但是就算是这个前提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德军进攻莫斯科依然失败,这不得不说是德军总体实力不济的结果,而基辅战役的胜利,则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对莫斯科进攻的军事冒险平添了虚妄的自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防军中的许多军官都认为,如果基辅战役被推迟,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不是在10月而是在9月发动,国防军本来可以在冬季来临之前占领莫斯科的。海因茨 古德里安和冯 博克元帅都曾经激烈的争辩说,如果我们在基辅地区的行动拖延地太久,那么我们的兵力转移到基辅的行动将会产生可怕的结果,再有几个星期冬天就要到了,如果莫斯科在第一场初雪之前不能被占领的话,整个东线的军事行动就会陷入泥潭,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基辅战役的结果,给希特勒和斯大林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影响:斯大林这时候及时地意识到:把具体的军事行动的指挥交给将军们要比自己的横加干涉强的多;而希特勒则陶醉在基辅战役的胜利里,他认为这场战役的大胜应完全归功于自己的天才指挥,他对将军们的蔑视与日俱增,越来越不加掩饰。正像大卫 斯塔勒 (David Stahel)(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历史学家,作家和历史学高级讲师。他专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军事史。他撰写了几本有关东线头六个月军事行动的书,其中包括「巴巴罗萨」行动的发动,基辅战役和莫斯科战役)所说的:「胜利是虚幻的,徒劳的。」

占领基辅之后,德军的重兵集团立即开赴莫斯科方向。但是此时已经为时太晚:整个夏天,由于缺乏通往战区的铁路,德国人的大部分运输都不得不使用尘土飞扬、未经整修的苏联公路;隆隆作响的坦克、卡车和行进的人马纵队升起了巨大的尘埃云,堵塞了引擎,造成了人的呼吸困难。连绵的秋雨季节开始了,而通常的记载都强调1941年的冬天是多么可怕,而其实在可怕的冬天开始之前,苏联的秋雨季节更是可怕冬天的前奏:1941年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至少德国的气象部门是一群废物,该年秋天乌克兰的降水量是1874年以来最多的一次;德国人早在陷入漫天大雪之前,就已经陷入了过多的降水造成的沼泽和泥泞当中;「这就是乌克兰大草原上的战争,」一位德军的目击者说:「尘土,泥巴,尘土,泥巴。」德军的部队就是在一身土和一身泥的状态之间转换著。当德国人在莫斯科以西的泥潭中跋涉的时候,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无情地流失了,攻克莫斯科的最佳窗口期就这样流失了;

而此时斯大林明智地启动了朱可夫全权负责指挥莫斯科的防御作战,因为朱可夫对基辅战役的准确预言使得斯大林对其无比倚重(这就是斯大林高明的地方,如果换成袁绍那样的主公,谁的意见对不但不提拔还就杀了谁,莫斯科早就守不住了)。朱可夫抓住德国人拖延的宝贵时间,全力调来了预备队,加强了莫斯科以西的防御;到了11月,冬天的来临使地面变得足够坚硬,德国人得以继续前进。但很快就下起雪来了,由于希特勒和将领们本以为能在秋天赢得这场战争,所以还没有给德军官兵们发放冬装;穿著单薄的德军官兵们开始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冻死冻伤无数,装备也大量趴窝。趁著德国人最虚弱的时候,早就做好准备的苏军猛然发起了大反攻;这次惊人的反击行动让许多德军官兵都惊慌失措,好几位将领都急得犯了心脏病;而希特勒则乘机篡夺了将军们的指挥权,而将战败的责任甩锅给了他们。战后,许多幸存的德军将领说,如果不发生基辅战役,他们本来可以占领莫斯科,因为基辅战役造成的长达数周的拖延是致命的;而朱可夫则不无道理地指出:基辅地区存在的好几支苏联集团军,当德国人发动对莫斯科进攻的时候,这几支集团军会让德军的侧翼暴露在危险之下,他肯定会命令基辅地区的苏联重兵集团发起对德军侧翼的打击。

但是天气并不是德军进攻莫斯科面临的唯一问题,国防军在东线的每一场胜利都是以沉重的损失为代价换来的,可以说德军在俄国每一场仗都是硬仗,几乎没有轻松获胜的时候;到9月16日,德军在东线的伤亡已经超过了50万人,而一些部队的伤亡已经接近了20%;仅仅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就损失了32,000人;基辅战役虽然德军大胜,但还是损失了超过5万人;这些可都是宝贵的老兵,新兵需要时间和训练来培养,而且新兵只能通过代价高昂的血战才能获得实战的宝贵经验;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的指挥官们不得不依靠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兵们来进攻莫斯科,而且他们面临的困难比之基辅战役更要大得多;毫无疑问,老兵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厌倦战斗,而且越接近莫斯科,不但苏军正规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更加受不了的是苏联大量游击队的骚扰,让德军官兵们更加寸步难行;在1941年朱可夫发动冬季战役之前,与之对阵的德军官兵面临著寒冷、疲劳、饥饿、满身虱子、疾病缠身、士气低落;这和半年前那些养精蓄锐士气高昂的部队有著天壤之别。

同样糟糕的是,持续不断的战斗和基辅战役的进行,给德军的后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斯图卡和其他类型的战斗机在这些军事行动中损失惨重,而这些飞机一旦被击落,机组成员不是被俘就是被打死;在陆军方面,比如莫德尔元帅的第3装甲师,在开始入侵苏联的时候有200辆坦克,到了9月中旬只有10辆可以开动;正如古德里安所总结的那样:「这些统计数字表明我们的部队多么需要一段可以修整和补充的时间。恶劣的天气和道路情况让急需的燃料和零备件很难及时送到前线。」

但是,和古德里安等人的论点不同,大卫 格兰茨则认为:如果早1941年9月份德军就发动「台风」攻势,那么德国人将会遭到更大的阻力。因为德军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并没有真正达到削弱苏军的目的。格兰茨还声称,不管冬天来临时德国军队的最终推进位置如何,他们仍然会在年底面临苏联新组建的10支集团军的反击。如果德国人没有拿下基辅,那么这些新组建的集团军将会得到基辅地区工业基础的装备加强,将更难对付。如果没有基辅战役的大胜,那么莫斯科战役国防军就不会是仅仅损失数十万人的灾难了,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将在1941年冬季就发生。

1941年9月,基辅附近第聂伯河上的德军浮桥,此桥在不到24小时内就建成了

中央集团军群不南下,继续向东猛攻,就是一场豪赌。everything or nothing

当时的情况是,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防御还没有莫斯科战役时那么完备,一口气还没有缓上来。中央集团军群是有可能夺取莫斯科的。但进攻必须顺利,否则一旦顿兵城下,南方苏军北上,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就危险了,苏德战争德三的胜机就没有了。

当然,如果顺利夺下莫斯科。那苏德战争德三胜利的机会就会大增,甚至可以说取胜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莫斯科是全苏联铁路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军后勤保障、战略转移的大动脉就被切断了。甚至可以说,夺取莫斯科,等于对苏军南北两边的大军实现了「战略准包围」。苏军只能南边打南边的、北边打北边的。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首都失陷对于军队士气、民众信心的影响。


简单回答:应该打。

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该不该打」的问题。

大家想想当时的战争格局,一个粗判可能七八十万人的巨大重兵集团摆在你的侧翼,你的主力却大咧咧的直扑莫斯科,咋的,你的补给线,漫长的补给线是刀枪不入吗?!你的士兵可以不吃饭吗?你的汽车坦克可以不加油吗?你的机关枪自己能生产子弹咋的?!

战争就是这样既复杂又简单:摧毁你几个补给中心,立刻就会让你的机械化部队陷入灭顶之灾,炮弹和汽油,便是德军进行超远距离闪击战的命门所在-----还记得喀秋莎摧毁德军补给火车站吗?!

你不想包围他们,难倒他们就不想包围你吗?!当时苏联大本营,已经让西南方面军发动了N次「强力反突击」了,你说稳固防线,他们肯答应吗?!一不小心,围住你一两个步兵军,你到时候救还是不救?!一旦你决定解救,不又成了一个基辅战役吗?!

同时,「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战争艺术的基本原则之一,放著大好机会,一次歼灭敌军主力五六十万人的围歼战你不打,你还想打什么仗?!再打一次斯摩棱斯克攻坚战?图拉争夺战?甚至,博罗季诺高音喇叭步兵绝命冲锋?!

那么德国人犯的错误究竟在哪里呢?并非基辅战役之错也。

一,兵力物资准备不足,别整天吹什么550万大军了,对付苏联这样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工业大国,领土如此辽阔到可怕的敌人,动员能力达到变态的对手,550万人,根本做不到稳操胜券----尤其是补充兵力的能力实在太差,打到最后。很多主力师都成了空架子;你们可以想想,如果隆美尔的十来万精锐的非洲军团也在进攻莫斯科的队伍里,如果北欧,南斯拉夫,法国的驻军也在队伍里,如果高达五十万义大利非洲驻军也在队伍里面----战争需要投入最后一个步兵营,可惜的是,德国人并没有这样做........

二.动手时间一拖再拖,实际上6.22动手。就已经落了下风-----一个德国步兵,从边境线开始走,不用战斗,到12.22日,能走到莫斯科吗?!即便没有基辅战役,残酷的莫斯科决战(更大范围的莫斯科保卫战),也必然会拖到残酷的冬季到来,德军还是一样会面对可怕的俄罗斯严寒;

三.德军即便占领了莫斯科,战争就结束了吗?!这是个问题。

即便没有基辅战役,德国人依然会损失惨重而难以承受,这是一个铁的客观事实。

掌控区区三岛的丘吉尔,都已经下定了将国王搬迁到加拿大,自己在英国奋战到死的决心(甚至做好了战败被送到伦敦塔斩首的决心);

而进行了大规模工业搬迁,拥有乌拉尔以东巨大工业潜力和庞大的后备人口,并且得到美英巨大物资支援的斯大林,就因为莫斯科丢了,便举手投降了吗?!难道他连当年的亚历山大一世都不如吗?!

对不起,苏联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甚至可以将女人加入战斗部队(事实上他们也这样做了),德军即便占领了莫斯科,还得进行一连串的各种战役,比如占领俄国人新的工业基地,比如美国人源源不断送到援助的港口,比如新首都古比雪夫........

各位请算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德国士兵,结束了这些战斗之后,活著回家的概率是多大?!

自己算算。

你是在跟一个根本不在乎人命的民族做生死决斗,你是在跟世界第一第二大工业国做国力消耗战,斯大林即便退到中亚,却依然能够组织几百万的军队,而你的士兵们,则大部分早就消失在了俄罗斯无边无际的冰天雪地里........

「只有疯子才会两面作战」,这是斯大林得到德军进攻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不得不说,他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进攻苏联,本来就是一场必输的赌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