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大战后,韩信被剥夺军权,为什么又被封为楚王?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说两件事:

第一,韩信在攻占赵、齐二国后,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并且这个集团是完全以韩信的命令为最高准则的。虽然这个集团内部是有原汉政权的一部分重要将领,比如曹参、灌婴、傅宽等人,但更多的还是以赵、齐等国的降将降臣为主,其中有明确记载就有深泽侯赵将夜,共侯卢罢师和昌侯卢卿等人,其他无记载的随著韩信集团覆灭而倒台的就更多了。

第二,刘邦作为汉王,在当时只能算是名义上的诸侯盟主,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能为所欲为了。不然之后刘邦称帝也就不会需要各诸侯的支持了,而是直接登基称帝了。


弄清楚了上述两件事,下面才能讨论题主说的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在垓下大战后,韩信看起来是被剥夺了军权,却还能受封楚王。

其实原因也并不复杂,韩信封楚王名正言顺,且这就是韩信应该得到的,同时韩信也并没有真正丧失掉他引以为傲的军队。

首先说刘邦是因何故封韩信为楚王的:

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汉书·高帝纪》

一则是因为「义帝亡后」楚国无主,一则是因为「欲存恤楚众」。

然后齐王韩信因为「习楚风俗」,所以便册立他为楚王。

以上这段话其实也突出了一个关键内容,那就是「楚众」的存在。

另外再看当时韩信同意出兵帮助刘邦前,张良对刘邦所说的,也就是刘邦给予韩信的承诺:

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汉书·高帝纪》

这里张良所谓的「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不就是在说韩信的本意是王楚地吗?

因此结合上下文,韩信被改封楚王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毕竟这就是刘邦当年的承诺,同时也因为楚地豪杰众多,除了韩信之外别人压不住,因此才以「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的名义将韩信封为了新楚王。

接著再说韩信被夺权的问题:

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汉书·高帝纪》

对于这条记载,史书中描述的极其简单,好像刘邦就是当著众人的面把韩信的军权给直接拿走了,看起来好像轻而易举。

但是再看十个月后刘邦和群臣讨论如何对付韩信时,他们之间的对话:

平曰:「陛下兵精孰与楚?」上曰:「不能过也。」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敌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将弗及,而举兵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汉书·陈平传》

如上所述,在这里陈平连续对刘邦问了两个问题,陛下您的兵有韩信麾下的兵精锐吗?陛下您麾下的将领中有用兵能力超过韩信的吗?如此兵不如韩信,将不如韩信,请问拿什么和韩信斗?于是刘邦就只能回答道「为之奈何」?

所以问题就来了,十个月前便能轻而易举将韩信军权夺走的人,怎么在十个月后反倒连和韩信正面开战的信心都没了?

因此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就是,韩信当时所谓的被夺军权,只是最高统帅的权力,并不是韩信自身所属的军队也都被刘邦夺走了。

当然了,关于这点,主要是因为我将垓下之战时韩信所谓的将三十万大军与项羽决战,解释为了韩信是将的联军主力。因此之后刘邦夺权,自然就是夺这个联军最高指挥权了,而不是所谓的齐国军权。

虽然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史书明证,但我觉得这是合理的,否则以韩信集团当时的情况,远不是刘邦说夺就能夺的了的。毕竟韩信已经不是汉三年在赵国时的那个韩信了,尤其是在刘邦让韩信「发赵兵未发者击齐」后,韩信麾下的力量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否则也就不会在之后敢于公开拒绝刘邦的命令发兵助汉了。

另外我还想要再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在汉五年击败项羽之初,刘邦还不是皇帝,当时的他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诸侯盟主。

简而言之就是,并不是说刘邦击败了项羽,他就万事大吉了,就能顺利当皇帝了。

所以在那个关键时期,刘邦其实也很需要韩信的支持。

因此当时的刘邦除了追封自己的长兄刘伯为武哀侯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立刻加封韩信为楚王,以及彭越为梁王:

春正月,追尊兄伯号曰武哀侯。下令曰:「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汉书·高帝纪》

然后正是由于韩信和彭越这两大诸侯同时接受了刘邦的封赏,代表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两大诸侯愿意拥护刘邦,才有了之后的所谓七大诸侯王共同上疏邀请刘邦称帝的记载:

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书·高帝纪》

紧接著之后才是七大诸侯王和汉军军方最高领袖太尉卢绾及其所属汉臣等三百人共同宣布向刘邦效忠:

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

所以说,对于当时的刘邦而言,还正需要韩信的支持,怎么可能动手除韩信呢?

综上所述,虽然垓下之战后韩信被夺权一事充满迷雾,但是从之后的发展来看,韩信集团始终都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并且也都是被刘邦承认的。至于韩信被封楚王,那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同时也是韩信自己想要的结果。


灭项羽之前说好的啊……

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

打完了肯定要兑现

至于夺走军权,这个韩信不在乎

因为那些军队就是他临时召集的,或者收编的

这些人在打完天下后,其实大部分被刘邦给解散了

五月,兵皆罢归家。

项羽被灭,大量的军队肯定没必要留下,所以刘邦应该采取了让不少军人归家务农

而韩信对那些大量的军队也没什么太大的留念,他想要的是王位

汉朝初年的诸侯王,享有封地的一切军政大权

韩信得到的是楚地,也就是说,他可以在楚国招壮丁入伍

换句话说,齐国的三十万大军,韩信没了不生气,当上了楚王,想要军队,重新征兵就行

事实证明,不到一年,韩信又有了一支军队

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韩信当了楚王,他有了一支新的楚军,可见剥夺兵权,韩信也没在意……


@二十六年蝉 的答案有待商榷,关于刘邦即位的记载,史记和汉书在内容上是相差不多的,但在历史书写上是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在于叙事次序,即称帝和徙封孰先孰后,这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本题的答案。

史记的记载是称帝在前,徙封在后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皇帝曰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故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番君之将梅𫓶有功,从入武关,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赵王敖皆如故。(《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的记载是徙封在前,称帝在后

春正月,追尊兄伯号曰武哀侯下令曰:「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又曰:「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王曰:「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诸侯王皆曰:「……」汉王曰:「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汉书·高帝纪》)

以文中」春正月「看似仅比「正月」多一字,细读之下,不难读出书写者尊君大一统的倾向:一岁之始,刘邦先下令大封诸侯,再由诸侯上尊号,刘邦一番推辞之后即皇帝位。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问题在于,就最初的出身而言,汉王刘邦只是秦皇治下的编户民,就现在的地位而言,刘邦与韩王信、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赵王敖等人同为诸侯,并无高下之分,哪怕是韩信,在时人看来,不过是复立六国后世之举,大家各凭本事去逐得秦鹿。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刘邦作为军功第一人,理所应当先即位为皇帝,不然「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接著,由皇帝刘邦主持分封,宰割天下。

这也是履行垓下之战前所定的盟约,可谓另一版本的「怀王之约」:「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

盟约生效的条件是并力击破项羽,一旦灭楚,则将陈郡以东一直到海边封给当时的齐王韩信,而这一片区域刚好属楚,分封为楚王不是正常的履约行为吗?总比项羽分封刘邦巴蜀的骚操作要正常一些吧。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韩信封楚王是实至名归

垓下大战后,楚汉战争划上了句号。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

这一页怎么书写?

公元前205年10月,刘邦率诸侯大军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打出的旗号是「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从此,刘邦站上了道义的制高点,顺理成章地成了楚汉战争的组织者和牵头人,或者说,成了各诸侯王形式上和名义上的盟主。

战争期间,每个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的战功大小,贡献大小,取决于你凭实力获得的地盘大小,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怎么分这块胜利的蛋糕,关系到刘邦如何平衡各诸侯王间的利益。分配造成的矛盾越小,利益越平衡,对刘邦欲建政权的威胁就越小,刘邦的威信就越高,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韩信被封为楚王,含义丰富,其理由如次:

一,韩信功劳最大,封楚王是实至名归。

1、定三秦,为汉王集团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打通了汉军北伐的通道,并扩大和巩固了刘邦的后方根据地,使汉军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争资源。

2、袭魏国,擒魏王豹,扩大了汉王集团的院子,从根本上解除了魏国西进,对汉中地区的军事威胁,南下,对关中至萦阳交通要道的威胁。此举为战略之举,对支撑汉军与楚军长期作战意义重大。

3、伐赵,降燕,攻齐,辟疆拓土,大大增加了汉王集团的产业,使汉军集团的势力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蓄势,在物理空间上,对项羽集团形成了包围态势和打压态势。韩信战胜龙且后,项羽恐,急派武涉游说韩信,拉拢韩信,欲使其归楚或独立为齐王,形成鼎足之势,但韩信不为利益所动。此时的局势发展,使项羽的精神空间遭受到沉重打击,已经从心理上输掉了战争。

4、垓下之战,把刘邦推向了人生事业的巅峰。此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楚汉战争中楚强汉弱的被动局面。韩信、彭越和刘邦的力量联合,速灭楚王集团,也使其他诸侯王清楚地看到了,历史的天平在往汉王集团这边倾斜。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明朗,教育和帮助了其他观望派和骑墙派的诸侯王,进一步认清了局势,汉赢天下,是现实事实,天下归汉,才是正确的历史选择。

5、战后分封,体现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如果韩信封不能符于功劳,名不能符于实绩,那么其他几个诸侯王的名位也不好安排,将势必影响汉王集团的团结稳定。只有先把韩信功与利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其他诸侯王的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不然,就会象项羽分封后的齐国一样,因利益不均而纷乱不已。从刘邦的分封能看出,他基本做到了各诸侯王功名平衡,力量平衡,利益平衡。

二、韩信作战能力最强,王楚是对其他诸侯王的震慑。

1、韩信是汉军集团培养成长起来的战将,在楚汉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代表的是汉王集团的势力和实力。

2、韩信王楚后,虽被夺军权,但其势力的存在,是对其他诸侯王背汉企图的心理震慑。

3、韩信忠心于刘邦的积极态度,对暗示其他诸侯王,从行动上支持刘邦有示范引导作用。

4、韩信臣服于刘邦,积极促进和坚定了各诸侯王臣服于刘邦的决心决定,使刘邦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成为可能,使西汉的建立有了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即是战略需要,也是现实需要;即是利益平衡需要,也心理平衡需要。

韩信对于汉王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历史贡献,怎么说都不为过,只是结局悲惨。

正如当年武涉游说韩信时所言,「楚王即亡,次取足下。」

项羽是刘邦王天下的障碍,被刘邦联军所灭。

韩信接替项羽,成了新楚王,主要矛盾也由集团间转换到集团内部。韩信成功坐上楚王宝座的那一刻,也是成功成为刘邦心病的那一刻。一个让刘邦因忌惮而睡不著觉的人,是汉帝国潜在威胁最大的敌人。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你成了必须要解决掉的主要矛盾。

扎进肉里的刺,刺的是肉,疼的是心。

当韩信存在的条件与项羽存在的条件,功能相似,企图相近时,韩信就替换下了项羽的角色,只是他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未觉察而已。

韩信成了刘邦稳天下的阻碍,被吕后诛灭。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历史,这也是规律。

此述,陋见矣!见笑。


功劳太大,不封不足以服众。但是齐国比较富裕,而且又是韩信打下来的,经营了一段时间,给他继续管不放心啊!

楚王看起来跟齐王一个级别,但是实际上楚国四战之地,又被分成了几个国,早已经没那么牛了。所以综合考虑之后,封楚王比较实在!


哪怕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樊哙见了他也要俯身下拜、口称王上,毕竟身份地位在那。当过常委的人,就算退休没实职了,也是首长待遇。


齐国比较富有,仅次于秦国,楚国比较贫瘠。5国伐齐前,楚国的地盘大小是齐国7倍,但是国力远不如齐国,可见两地的差距。刘邦把韩信封为楚王实际上是把韩信给贬到穷乡去了,韩信很难组织起像样的反抗。很多人以为刘邦是用巡游的计策把韩信擒拿了,实际上你认真看史记,有记载樊哙 曹参 灌婴等将领大军集结在楚国的陈下,所以韩信很可能是刘邦威胁之下交出钟离昧,刘邦是做了万全的准备,韩信也不是傻傻就被刘邦擒拿


刘邦封功臣的时候还算仗义,基本有功的都封了。但是韩信的齐王是趁刘邦之危搞到手的,齐国又比较富裕,封韩信齐王实在不放心,换个楚王比较安心。

一方面齐王楚王算是平级,另封也不为过;另外一方面韩信老家淮阴就是楚帝,衣锦还乡也不算怠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