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不应该。

首先,反秦战争结束后,项羽和各路反秦势力领导人在戏县会盟,瓜分天下。这次大会上,项羽集团可谓是机关算尽,用尽了所有的招数。

首先,项羽不会允许天下格局恢复到完全战国时代,因为那样的话他就还是一个将军,只能做小宗。但是项羽也无法短时间内统一天下,以为其他诸侯不愿意,所以项羽肯定是要在分封上下功夫的。项羽分封的原则就是:化大为小,互相制衡。按照这个原则,项羽将秦国拆分为五国,赵国、齐国、燕国、魏国等也都被拆分,但是项羽的西楚国拿走了九个郡,而其他的诸侯国多则三个郡,少则只有几个县,真正做到了化大为小。而且是原诸侯王迁居荒蛮之地(比如韩广、赵歇、熊心等),好的地段分给在反秦战争中拥有战功的将领们,让他们自立为王(比如臧荼、英布、刘邦、章邯等人),这样就实现了新势力与老势力互相制衡的局面。以上,项羽凭借西楚的九个郡(相比较而言,其他诸侯大的三个郡,小的只有几个县),在战略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所以楚汉战争开局之后,项羽的第一波攻势基本是打谁都没问题的。

既然项羽在战略开局上占有完全的优势,那为何最后沦落到了乌江边呢?因为项羽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首先,项羽低估了各地的势力对比,实际上,刘邦统一秦地只用了三个月不到,赵歇和陈余也迅速统一了赵地,燕国也一样,齐国也是如此。实力派田荣根本不理会项羽的分封,直接兼并了另外两个诸侯,然后与彭越联合起来,多次打败楚军。项羽一看乱套了(分封格局只维持了四个月左右),作为霸王肯定出兵啊,问题是先打谁呢?答案是肯定的,绝对是齐国,因为齐国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楚国的北方,而且中间无险可守,所以只有打掉了齐国,项楚才可以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项羽也确实去打齐国了,而且打赢了,这没问题。重点是,在进入齐国后,项羽开始犯错误了。

第一个错误就是滥杀无辜。项羽进入齐国后,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活埋战俘,结果就是齐国民众拒绝投降,顽强抵抗,楚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短时间内无法结束战斗,从而给了刘邦统一秦地和东出提供了时间。

第二个错误就是彭城之战后没有及时撤军。彭城之战并未给于刘邦毁灭性打击,两个月之后刘邦就完成了荥阳成皋一线的组织,荥阳和京索两次失败后,项羽已经无法短时间内消灭刘邦了,而且关中也开始为刘邦提供补给,所以这时候项羽在战场之内取得几次小胜利根本无关紧要,这时候应该回师本土集中力量消灭齐国才对,跟刘邦在中路消耗根本不可能赢。一千多里的补给道路成为了此后几年压在楚国民众身上的一座大山。

第三个错误就是忽视了赵国和齐国的战略地位。赵国是最容易攻入关中的地区,而齐国则关乎楚国的后方。但是项羽对赵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齐国的反应也慢了一拍,赵国和齐国被刘邦控制后,汉军在楚国本土基本上是所向披靡。项羽的老家被拆了,后方失据,物资无法供给,这仗就没法打了。

综上所述,项羽的这几个致命错误决定了他不可能渡江再起。他的失败并非是一瞬间的,而是在四年的时间里累计而成的结果,他打光了九个郡的人力物力,回到江东有还有多少呢?而且,韩信刘邦何许人也?他们会给项羽留时间和机会吗?所以,项羽不渡江是明智的,因为他的失败已成定局。渡江也无所谓,左右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

在此反对所有吹捧项羽个人战力的行为。个人的战力再高超,能打多少?在万人面前不值一提。项羽作为一国之君,显然是不合格的,是失败的。战争的发起和持续,需要人力和物力,十万大军每天的消耗有多么的巨大孙子兵法当中就说过,所以作为一国之君,最大的能力就是组织和动员起所属范围内的最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并将其发挥出来,就这一点来看,刘邦集团无疑是当时所有势力中做的最优秀的。所以最终汉方阵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自然是合理的。


项羽根本不是该不该过乌江的问题,而是连项羽自己都认为自己输了,他也不想回江东

最后的乌江自刎其实史记是这样写的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项羽率军到了东城,此时已经认为不能脱身,【今日固决死】,可见项羽已经认为自己今日一定会死,但是他是贵族,是战士,临死前也要让手下知道,【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也就是要最后再让汉军知道自己的厉害

然后打败了那几千汉军,项羽【乃欲东渡乌江】,这里要说下,项羽渡江的地方应该就是汉军不远,乌江就是长江的一段,而其中东城有一段,因此,项羽当时应该是这样,打退汉军以后,打算带著剩下的二十六名弟兄泅渡江河,是淹死也好,是游过去也好,反正就是打算跳江,不说会不会淹死,但汉军也可以泅渡,因此,项羽渡江应该是寻死

但乌江亭长的出现,改变了项羽的看法,亭长让他回江东,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也就是说,求死的渡,我可以渡,求生的渡,我就不渡了,因此,项羽把马交给了乌江亭长,【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可见汉军就在不远处,只是适才被项羽打怕了,不敢在上

因此,项羽从未想过渡江回江东,他是渡江求死才对


不该过乌江,过了乌江也是死,他是属于吴江的头领,他死了就没有大头了,他不死还会波及乡里,可以说死了之后对家乡也是有好处的。


有的人可以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待之而动。

有的人却天生傲骨凝眸天下不可一世。

前者在浮沉中卧薪尝胆。

后者宁死不过江东!

时兮势兮,命也运也。

性格决定命运,不论对错。


过不过都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