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面,刘邦的注释下面有政治家、战略家选项,项羽却没有?如题所问。


项羽当然是政治家。几年里从一个地方临时政权的副总司令做到各路诸侯的盟主、霸王,在各国引发颜色革命,成为当时中原最有权势的人。

特朗普是政治家,项羽为什么不是?


凯神算不算?凯神算项羽就算,凯神不算项羽也不算,他俩很多行为一样。凯神在几次内战靠重金收买分化对手,项羽在封诸王时也搞了这一套,比如把衡山王吴芮的女婿提出来封九江王当然英布战功是非常够的;把燕王韩广改封为辽东王并且把他一半的地盘分出来封韩广手下臧涂为燕王;把赵王歇改封为代王并且把赵王歇手下张耳封为常山王并拿走一半地盘等。

还有一系列也挺像的,说起来项羽搞这一套比刘邦细腻多了,刘邦就会迁地抓人平叛,连分化都没搞过,有问题不造反得直接活捉贬爵为侯或者流放,造反的直接亲征踏平杀全家。只不过项羽是刚分封完天下皆乱,而刘邦则是分开搞定,以至于有充分时间来灭韩信三族剁彭越肉酱。


项羽是不是政治家

政治家的标准,是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身边聚集著一批志同道合者,并且是这个政治集团的领导核心。

这个政治集团的软实力是:

他们价值观念基本相同,目标一致,利益一致,行动一致。

他们思想情感基本趋同,按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政治方针,同甘共苦,同进共退,同生共死。

他们集体观念基本相同,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相互间具有高度的信任自觉,高度的行动自觉和高度的责任自觉。

他们集体利益始终相同,为创造集团利益,维护集团利益,拓展集团利益而共同奋斗。

政治家的任务,就是把握好政治方向,安排好政治任务,实现好政治目的。把身边的志同道合者按照贤能使用好、按照贡献安排好、按照规矩领导好、按照政策照顾好。

政治家,身边要有政治集团,这个政治集团要有政治任务,这个政治集团要有组成条件。

从条件分析看,项羽身边有政治集团,这个政治集团的任务是反秦复楚,这个政治集团成员有较强的软实力。符合政治家的要件构成,也就是说,从条件上看,项羽具备了政治家的硬体要求,上了政治家的候选人提名。

从价值观念看,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号召力和领导力暴涨,诸侯王纷纷率军加入项羽带领的反秦义军。统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西进关中,这是二十五、六岁的项羽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人多、势众、力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事业鼎盛,人心归楚,这是当时的事实呈现。

但鸿门宴前后,张良、陈平、韩信先后从项羽集团退出,进入了刘邦集团。说明他们三人近距离观察项羽后,都对项羽慓悍猾贼的为人,意忌猜疑的性格,嗜杀成性的作风,产生了相同的反感和厌恶。在价值追求和价值定向上和项羽产生了分歧,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信号,说明项羽的个人魅力和政治号召力已贬值透支,不值得有为志土崇拜和追随。他们三个人背楚归汉,远项近刘,舍大取小,不是一时冲动作出的决定。

人生的目标追求,即要考虑大的政治气候的影响,也要衡量自我价值的需求,什么角色需要什么舞台,什么舞台成就什么角色。诉求的改变,带来立场的改变,继而带来行动的改变,哪里能实现理想哪里才是舞台,哪里能获得利益哪里才是舞台。

从集体观念看,曹无伤托人给项羽捎信「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范增也通过自己的分析,并察观天象后,得出刘邦有王天下的野心,建议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项羽向部队下达了明天一早攻击刘邦的1号预先号令。但项羽的叔叔,也是项羽集团的左尹项伯,却当夜私入汉营寻找自己的朋友张良,将这个绝密的军事情报送给了张良,张良又告知了刘邦。

项伯把与张良的个人私利置于政治集团的巨大公利之上,把顾忌个人情义置于破坏政治集团的作战行动上,是怎么想的呢?这说明项羽集团的政治纲领是有问题的,这是明显的管理松懈,纪律松驰,制度松软,也是典型的无组织无纪律的恶劣行径。

因为没有政治方向,所以没有政治任务,也就没有政治认同,没有纪律约束,没有对产生后果的假设和考虑。项伯做事无忌惮,胳膊肘往外拐,充分说明了项羽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没有团结带领政治集团的智慧、能力和要求。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项羽尽管是一只狼,但他所带领的部下,是没有纪律观念的一群羊。

刘邦在得知曹无伤吃里扒外的消息后,从鸿门返回军营后,立诛曹无伤。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及时稳定了军心士气。

同样都是泄露军情,项羽对项伯泄露绝密情报是如何处理的呢?史书上没有说,项羽的沉默只能说明他对政治集团存在的意义、作用领悟不够,才对高级干部失管失察,没有形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就没有共同的行动,这是项羽的政治局限性

公元前203年,楚大司马曹咎守成皋,项羽临走时交待他,不管汉军如何挑衅,你都不能应战,坚守城阙,等待他收拾完彭越回来。但曹咎经不住汉军的叫骂和污辱,怒而渡兵汜水。汉王引兵黄河,收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粮。

作为部属,不严格执行军令,没有丝毫的组织纪律观念,没有集体和大局观念,最终曹咎走投无路引颈自杀。

曹咎为什么不听项羽的话呢?一是项羽没有明确擅作主张应战者,杀之的战场纪律,曹咎失去了纪律约束;二是曹咎没有考虑到擅作主张会带来人亡地失的严重后果,高看了自己,小看了对手,轻敌导致败亡。如果项羽严明了军纪,曹咎遵从了军纪,历史可能会是另一个结果。项羽的能力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的部属。

从政治任务看,项伯从汉营连夜返回楚营后,将刘邦所说的话给项羽说了一遍:"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

项羽听了项伯的情况介绍后,立即取消了明日一早进攻刘邦的作战行动。

这是既定的作战行动,也是既定的政治任务,是集体的决定和集体的意志。政治方向朝定夕改,政治任务说变就变,项羽的政治定力左右摇摆,他的政治观念是什么?政治立场是什么?所求的政治利益又是什么呢?

晚饭前定好的作战计划,一夜未过,作战计划取消了。这是个什么样的政治集团呢?失去了政治方向,项羽也成了一头拔了牙的狼,刘邦的威胁解除了。

从取消作战计划这个动作看,项羽没有把自己放在集团最高领导的位置上考虑问题,集团的最大利益是什么,最高行动就应该是什么。四十万大军的行动,将士们枕戈待旦,只等他一声令下,直捣咸阳,击败刘邦。

但他没有以集团的核心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没有以集团领导核心的标准要求自己,没有考虑集团其他同志跟随他参加革命的意义,项羽暴露的是他的自私自利,这是他的利益局限性。

项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没有一点历史自觉,没有一点责任自觉,更缺少行动上的自觉。

从思想情感看,在楚汉战争最吃紧的时候,项羽从出使汉营的使者处,得知亚父范增通敌于汉的消息后,马上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如果集团成员之间有基本的信任,彼此之间有基本的工作感情,两个人单独就这个问题谈开就行了。这么个简单的套路,二十多岁的项羽没经验,七十多岁的范增难道也没有经验吗?集团成员之间彼此不信任,使这个集团难以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范增的辞行,使项羽集团的其他成员也担心吊胆,大家对项羽勇威无敌而生的信任,慢慢地淡漠;对他战无不胜而生的崇拜,慢慢地消失;由同共的目标而产生的情感信任慢慢地冷淡,各怀心态,各行其事。

从集体利益看,在分封完诸侯王后,项羽在齐地平乱,刘邦率诸侯联军攻打彭城,项羽使使请英布率兵加入,但英布不为所动,一个兵也没有派。还没当上九江王的时候,从救赵反秦,到巨鹿之战,一路上英布都是项羽的铁杆。况且项羽还把坠杀义帝这样光荣的政治任务交给了英布、共敖和吴芮,当项羽遇到危机需要帮忙时,英布却一点面也没给,根本就没把自己和项羽绑到过一个战车上。项羽徒有天下共主之虚名,在诸侯王心中没有一点尊严和威信。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韩信、彭越从西、北、东三面围至垓下,此时,项羽的大司马周殷降刘贾,并和英布一起北上垓下共击项羽。

此时周殷部是项羽集团内部的唯一一支部队,但关键时刻,没有人想到过项羽曾经是这个集团的最高领导者,失去了集体利益的集团,就不能再叫做集团了。临江王共敖的儿子共尉,也没有帮助项羽渡危的想法,被刘贾击虏之。不论是集团内部,还是集团外部,项羽的领导力都降到了冰点以下,在最需要力量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救助他。这是项羽领导力和威望的局限性。

结论:

一、从战争结果看,不管是从项羽所封的十八个诸侯王的大集团看,还是从项羽的西楚小集团看,最后,谁是项羽的政治追随者呢?

没有政治追随者的项羽,能不能叫政治家?

二、从政治性质看,项楚集团内部,没有集体观念,没有纪律观念,成员个人利益置于集团成败利益之上,个人意见置于集体决策之上,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这样的集团叫不叫政治集团?一个领导人带领的集团不叫政治集团,这个领导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三、从集团状态看,项羽集团,看似一个集体,实则一盘散沙。各想各的事,各干各的事,各唱各的调,把一个集团领导成一盘散沙状态的领导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四、从价值观念看,集团成员价值观念背离,当初的张良、陈平、韩信背楚归汉,是和项羽价值取向不同;亚父范增的辞营归家,是和项羽的价值观念冲突;英布、吴芮等诸侯王是和项羽价值相互利用,一个没有相同价值观的集体,他的领导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五、从政治能力看,项羽反秦诛暴止乱,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霸王的椅子还没有暖热,天下便因分封生暴致乱。项羽能以力平天下,却无智安天下,一个使天下生暴致乱的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六、从政治遗产看,任何一个政治家,不管其时间长短,总会给后人留下政治遗产,项羽留下的政治遗产是什么呢?一个没有政治遗产的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勇毅慓悍,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带领众诸侯反秦止乱,迅速成功,以力统天下,封王封地;

项羽,政治的局限性,利益的局限性,领导力的局限性,使他失去了有识之士,有贤德之人,能善战之将的帮助,却最终无力治天下,安天下,迅速陨灭。

项羽,在政治家的门槛处向里望了一眼,却最终没有走进政治家的殿堂。


项羽当然是政治家,因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并且付诸了行动(宰割天下。)不过他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一个观念落后于时代的政治家。从项羽进入咸阳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缺乏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特质,关键时刻的冷血冷静、当机立断,过人的谋略与用人之道,虚若怀谷的胸襟。

首先他就不该分封天下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后,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策略,更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立的格局。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也注定是失败的。而且项羽的分封明显不均,很多诸侯心中不服,分封不久战乱即起。再则诸侯根本不和项羽一心,他们都想逐鹿中原,谁势力弱谁就被吞并。项羽就只好到处灭火,疲于奔命,也给了刘邦趁机壮大的机会。

其次,义帝当时在名义上是领导的中心,是秦末群雄的精神领袖。实际上义帝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并没有做出特别刺激项羽的事。唯有在「先入关者为王」这件事上对项羽有失公允,但义帝对这件事有合理的的理论—即刘邦较之项羽更为仁慈。群臣也是支持这一理论。而项羽急躁的称霸心驱使他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杀了义帝。这不但冷了群臣 的心,也让刘邦以古人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为借口,号令天下。使政治上的优势轻而易举地让给了他人。

其三,项羽为人残暴,经常残杀无辜,缺乏宽宏大量的政治家气度。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 所过无不残灭。巨鹿之战后又坑杀降卒,对于已放下武器的士兵,作为搞政治的项羽不是想办法去安抚 其人之心来壮大自己的队伍。而是为了那个想像中的后患而全部击杀。尤其在进入咸阳宫以后,「居数月,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嫔货妇女而归。」我们就可以想像,民众当时对他的恐惧与抵触情绪了。

其四,在鸿门宴上,项羽失去了杀刘邦的机会,将范增缜密的计划完全破坏,留下无限悔恨。当然,从当时看来,鸿门宴上如果项羽杀了刘邦,可能会导致更 大的混乱,但作为一个军中主帅,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在政治行动上没有魄力,也确让下属失望甚至寒心。

其五,项羽在 用人方面是有严重问题的,韩信、黥布、陈平等都是他的谋士、猛将, 但却离楚归汉,后来连仅有的一个高级谋士范增,也由于猜疑而使之 隐退,死于途中。自古以来,成功帝王都选择「亲贤臣,远小人。而项羽则重 用楚性,排斥外性。作为政治家,他刚愎自用,用人不信,显然是不合格的。


政客都不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