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面,劉邦的注釋下面有政治家、戰略家選項,項羽卻沒有?如題所問。


項羽當然是政治家。幾年裡從一個地方臨時政權的副總司令做到各路諸侯的盟主、霸王,在各國引發顏色革命,成為當時中原最有權勢的人。

特朗普是政治家,項羽為什麼不是?


凱神算不算?凱神算項羽就算,凱神不算項羽也不算,他倆很多行為一樣。凱神在幾次內戰靠重金收買分化對手,項羽在封諸王時也搞了這一套,比如把衡山王吳芮的女婿提出來封九江王當然英布戰功是非常夠的;把燕王韓廣改封為遼東王並且把他一半的地盤分出來封韓廣手下臧塗為燕王;把趙王歇改封為代王並且把趙王歇手下張耳封為常山王並拿走一半地盤等。

還有一系列也挺像的,說起來項羽搞這一套比劉邦細膩多了,劉邦就會遷地抓人平叛,連分化都沒搞過,有問題不造反得直接活捉貶爵為侯或者流放,造反的直接親徵踏平殺全家。只不過項羽是剛分封完天下皆亂,而劉邦則是分開搞定,以至於有充分時間來滅韓信三族剁彭越肉醬。


項羽是不是政治家

政治家的標準,是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身邊聚集著一批志同道合者,並且是這個政治集團的領導核心。

這個政治集團的軟實力是:

他們價值觀念基本相同,目標一致,利益一致,行動一致。

他們思想情感基本趨同,按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政治方針,同甘共苦,同進共退,同生共死。

他們集體觀念基本相同,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相互間具有高度的信任自覺,高度的行動自覺和高度的責任自覺。

他們集體利益始終相同,為創造集團利益,維護集團利益,拓展集團利益而共同奮鬥。

政治家的任務,就是把握好政治方向,安排好政治任務,實現好政治目的。把身邊的志同道合者按照賢能使用好、按照貢獻安排好、按照規矩領導好、按照政策照顧好。

政治家,身邊要有政治集團,這個政治集團要有政治任務,這個政治集團要有組成條件。

從條件分析看,項羽身邊有政治集團,這個政治集團的任務是反秦復楚,這個政治集團成員有較強的軟實力。符合政治家的要件構成,也就是說,從條件上看,項羽具備了政治家的硬體要求,上了政治家的候選人提名。

從價值觀念看,鉅鹿之戰後,項羽的號召力和領導力暴漲,諸侯王紛紛率軍加入項羽帶領的反秦義軍。統率四十萬諸侯聯軍浩浩蕩蕩西進關中,這是二十五、六歲的項羽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期。人多、勢眾、力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事業鼎盛,人心歸楚,這是當時的事實呈現。

但鴻門宴前後,張良、陳平、韓信先後從項羽集團退出,進入了劉邦集團。說明他們三人近距離觀察項羽後,都對項羽慓悍猾賊的為人,意忌猜疑的性格,嗜殺成性的作風,產生了相同的反感和厭惡。在價值追求和價值定向上和項羽產生了分歧,這是一個嚴重的政治信號,說明項羽的個人魅力和政治號召力已貶值透支,不值得有為志土崇拜和追隨。他們三個人背楚歸漢,遠項近劉,舍大取小,不是一時衝動作出的決定。

人生的目標追求,即要考慮大的政治氣候的影響,也要衡量自我價值的需求,什麼角色需要什麼舞臺,什麼舞臺成就什麼角色。訴求的改變,帶來立場的改變,繼而帶來行動的改變,哪裡能實現理想哪裡纔是舞臺,哪裡能獲得利益哪裡纔是舞臺。

從集體觀念看,曹無傷託人給項羽捎信「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范增也通過自己的分析,並察觀天象後,得出劉邦有王天下的野心,建議項羽對劉邦「急擊勿失」,項羽向部隊下達了明天一早攻擊劉邦的1號預先號令。但項羽的叔叔,也是項羽集團的左尹項伯,卻當夜私入漢營尋找自己的朋友張良,將這個絕密的軍事情報送給了張良,張良又告知了劉邦。

項伯把與張良的個人私利置於政治集團的巨大公利之上,把顧忌個人情義置於破壞政治集團的作戰行動上,是怎麼想的呢?這說明項羽集團的政治綱領是有問題的,這是明顯的管理鬆懈,紀律松馳,制度鬆軟,也是典型的無組織無紀律的惡劣行徑。

因為沒有政治方向,所以沒有政治任務,也就沒有政治認同,沒有紀律約束,沒有對產生後果的假設和考慮。項伯做事無忌憚,胳膊肘往外拐,充分說明瞭項羽沒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沒有團結帶領政治集團的智慧、能力和要求。

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項羽儘管是一隻狼,但他所帶領的部下,是沒有紀律觀唸的一羣羊。

劉邦在得知曹無傷喫裡扒外的消息後,從鴻門返回軍營後,立誅曹無傷。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及時穩定了軍心士氣。

同樣都是泄露軍情,項羽對項伯泄露絕密情報是如何處理的呢?史書上沒有說,項羽的沉默只能說明他對政治集團存在的意義、作用領悟不夠,才對高級幹部失管失察,沒有形成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利益,就沒有共同的行動,這是項羽的政治侷限性

公元前203年,楚大司馬曹咎守成皋,項羽臨走時交待他,不管漢軍如何挑釁,你都不能應戰,堅守城闕,等待他收拾完彭越回來。但曹咎經不住漢軍的叫罵和污辱,怒而渡兵汜水。漢王引兵黃河,收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糧。

作為部屬,不嚴格執行軍令,沒有絲毫的組織紀律觀念,沒有集體和大局觀念,最終曹咎走投無路引頸自殺。

曹咎為什麼不聽項羽的話呢?一是項羽沒有明確擅作主張應戰者,殺之的戰場紀律,曹咎失去了紀律約束;二是曹咎沒有考慮到擅作主張會帶來人亡地失的嚴重後果,高看了自己,小看了對手,輕敵導致敗亡。如果項羽嚴明瞭軍紀,曹咎遵從了軍紀,歷史可能會是另一個結果。項羽的能力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的部屬。

從政治任務看,項伯從漢營連夜返回楚營後,將劉邦所說的話給項羽說了一遍:"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項羽聽了項伯的情況介紹後,立即取消了明日一早進攻劉邦的作戰行動。

這是既定的作戰行動,也是既定的政治任務,是集體的決定和集體的意志。政治方向朝定夕改,政治任務說變就變,項羽的政治定力左右搖擺,他的政治觀念是什麼?政治立場是什麼?所求的政治利益又是什麼呢?

晚飯前定好的作戰計劃,一夜未過,作戰計劃取消了。這是個什麼樣的政治集團呢?失去了政治方向,項羽也成了一頭拔了牙的狼,劉邦的威脅解除了。

從取消作戰計劃這個動作看,項羽沒有把自己放在集團最高領導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集團的最大利益是什麼,最高行動就應該是什麼。四十萬大軍的行動,將士們枕戈待旦,只等他一聲令下,直搗鹹陽,擊敗劉邦。

但他沒有以集團的核心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沒有以集團領導核心的標準要求自己,沒有考慮集團其他同志跟隨他參加革命的意義,項羽暴露的是他的自私自利,這是他的利益侷限性。

項羽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沒有一點歷史自覺,沒有一點責任自覺,更缺少行動上的自覺。

從思想情感看,在楚漢戰爭最喫緊的時候,項羽從出使漢營的使者處,得知亞父范增通敵於漢的消息後,馬上對范增產生了懷疑。如果集團成員之間有基本的信任,彼此之間有基本的工作感情,兩個人單獨就這個問題談開就行了。這麼個簡單的套路,二十多歲的項羽沒經驗,七十多歲的范增難道也沒有經驗嗎?集團成員之間彼此不信任,使這個集團難以產生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范增的辭行,使項羽集團的其他成員也擔心吊膽,大家對項羽勇威無敵而生的信任,慢慢地淡漠;對他戰無不勝而生的崇拜,慢慢地消失;由同共的目標而產生的情感信任慢慢地冷淡,各懷心態,各行其事。

從集體利益看,在分封完諸侯王后,項羽在齊地平亂,劉邦率諸侯聯軍攻打彭城,項羽使使請英布率兵加入,但英布不為所動,一個兵也沒有派。還沒當上九江王的時候,從救趙反秦,到鉅鹿之戰,一路上英布都是項羽的鐵杆。況且項羽還把墜殺義帝這樣光榮的政治任務交給了英布、共敖和吳芮,當項羽遇到危機需要幫忙時,英布卻一點面也沒給,根本就沒把自己和項羽綁到過一個戰車上。項羽徒有天下共主之虛名,在諸侯王心中沒有一點尊嚴和威信。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劉邦、韓信、彭越從西、北、東三面圍至垓下,此時,項羽的大司馬周殷降劉賈,並和英布一起北上垓下共擊項羽。

此時周殷部是項羽集團內部的唯一一支部隊,但關鍵時刻,沒有人想到過項羽曾經是這個集團的最高領導者,失去了集體利益的集團,就不能再叫做集團了。臨江王共敖的兒子共尉,也沒有幫助項羽渡危的想法,被劉賈擊虜之。不論是集團內部,還是集團外部,項羽的領導力都降到了冰點以下,在最需要力量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來救助他。這是項羽領導力和威望的侷限性。

結論:

一、從戰爭結果看,不管是從項羽所封的十八個諸侯王的大集團看,還是從項羽的西楚小集團看,最後,誰是項羽的政治追隨者呢?

沒有政治追隨者的項羽,能不能叫政治家?

二、從政治性質看,項楚集團內部,沒有集體觀念,沒有紀律觀念,成員個人利益置於集團成敗利益之上,個人意見置於集體決策之上,沒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這樣的集團叫不叫政治集團?一個領導人帶領的集團不叫政治集團,這個領導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三、從集團狀態看,項羽集團,看似一個集體,實則一盤散沙。各想各的事,各幹各的事,各唱各的調,把一個集團領導成一盤散沙狀態的領導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四、從價值觀念看,集團成員價值觀念背離,當初的張良、陳平、韓信背楚歸漢,是和項羽價值取向不同;亞父范增的辭營歸家,是和項羽的價值觀念衝突;英布、吳芮等諸侯王是和項羽價值相互利用,一個沒有相同價值觀的集體,他的領導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五、從政治能力看,項羽反秦誅暴止亂,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霸王的椅子還沒有暖熱,天下便因分封生暴致亂。項羽能以力平天下,卻無智安天下,一個使天下生暴致亂的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六、從政治遺產看,任何一個政治家,不管其時間長短,總會給後人留下政治遺產,項羽留下的政治遺產是什麼呢?一個沒有政治遺產的人能不能叫政治家?

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勇毅慓悍,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帶領眾諸侯反秦止亂,迅速成功,以力統天下,封王封地;

項羽,政治的侷限性,利益的侷限性,領導力的侷限性,使他失去了有識之士,有賢德之人,能善戰之將的幫助,卻最終無力治天下,安天下,迅速隕滅。

項羽,在政治家的門檻處向裏望了一眼,卻最終沒有走進政治家的殿堂。


項羽當然是政治家,因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念,並且付諸了行動(宰割天下。)不過他卻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一個觀念落後於時代的政治家。從項羽進入鹹陽後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缺乏作為一個政治家應該具備的特質,關鍵時刻的冷血冷靜、當機立斷,過人的謀略與用人之道,虛若懷谷的胸襟。

首先他就不該分封天下 「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後,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策略,更是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羣雄並立的格局。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分裂的舊時代,這是違背歷史發展趨勢的,也註定是失敗的。而且項羽的分封明顯不均,很多諸侯心中不服,分封不久戰亂即起。再則諸侯根本不和項羽一心,他們都想逐鹿中原,誰勢力弱誰就被吞併。項羽就只好到處滅火,疲於奔命,也給了劉邦趁機壯大的機會。

其次,義帝當時在名義上是領導的中心,是秦末羣雄的精神領袖。實際上義帝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並沒有做出特別刺激項羽的事。唯有在「先入關者為王」這件事上對項羽有失公允,但義帝對這件事有合理的的理論—即劉邦較之項羽更為仁慈。羣臣也是支持這一理論。而項羽急躁的稱霸心驅使他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殺了義帝。這不但冷了羣臣 的心,也讓劉邦以古人最不可饒恕的「弒君之罪」為藉口,號令天下。使政治上的優勢輕而易舉地讓給了他人。

其三,項羽為人殘暴,經常殘殺無辜,缺乏寬宏大量的政治家氣度。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 所過無不殘滅。鉅鹿之戰後又坑殺降卒,對於已放下武器的士兵,作為搞政治的項羽不是想辦法去安撫 其人之心來壯大自己的隊伍。而是為了那個想像中的後患而全部擊殺。尤其在進入鹹陽宮以後,「居數月,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嬪貨婦女而歸。」我們就可以想像,民眾當時對他的恐懼與抵觸情緒了。

其四,在鴻門宴上,項羽失去了殺劉邦的機會,將范增縝密的計劃完全破壞,留下無限悔恨。當然,從當時看來,鴻門宴上如果項羽殺了劉邦,可能會導致更 大的混亂,但作為一個軍中主帥,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在政治行動上沒有魄力,也確讓下屬失望甚至寒心。

其五,項羽在 用人方面是有嚴重問題的,韓信、黥布、陳平等都是他的謀士、猛將, 但卻離楚歸漢,後來連僅有的一個高級謀士范增,也由於猜疑而使之 隱退,死於途中。自古以來,成功帝王都選擇「親賢臣,遠小人。而項羽則重 用楚性,排斥外性。作為政治家,他剛愎自用,用人不信,顯然是不合格的。


政客都不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