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大戰後,韓信被剝奪軍權,為什麼又被封為楚王?


對於這個問題,我首先要說兩件事:

第一,韓信在攻佔趙、齊二國後,已經成功構建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並且這個集團是完全以韓信的命令為最高準則的。雖然這個集團內部是有原漢政權的一部分重要將領,比如曹參、灌嬰、傅寬等人,但更多的還是以趙、齊等國的降將降臣為主,其中有明確記載就有深澤侯趙將夜,共侯盧罷師和昌侯盧卿等人,其他無記載的隨著韓信集團覆滅而倒臺的就更多了。

第二,劉邦作為漢王,在當時只能算是名義上的諸侯盟主,但並不意味著他就能為所欲為了。不然之後劉邦稱帝也就不會需要各諸侯的支持了,而是直接登基稱帝了。


弄清楚了上述兩件事,下面才能討論題主說的這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在垓下大戰後,韓信看起來是被剝奪了軍權,卻還能受封楚王。

其實原因也並不複雜,韓信封楚王名正言順,且這就是韓信應該得到的,同時韓信也並沒有真正喪失掉他引以為傲的軍隊。

首先說劉邦是因何故封韓信為楚王的:

楚地已定,義帝亡後,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漢書·高帝紀》

一則是因為「義帝亡後」楚國無主,一則是因為「欲存恤楚眾」。

然後齊王韓信因為「習楚風俗」,所以便冊立他為楚王。

以上這段話其實也突出了一個關鍵內容,那就是「楚眾」的存在。

另外再看當時韓信同意出兵幫助劉邦前,張良對劉邦所說的,也就是劉邦給予韓信的承諾:

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漢書·高帝紀》

這裡張良所謂的「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不就是在說韓信的本意是王楚地嗎?

因此結合上下文,韓信被改封楚王不是順理成章的事嗎?

畢竟這就是劉邦當年的承諾,同時也因為楚地豪傑眾多,除了韓信之外別人壓不住,因此才以「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的名義將韓信封為了新楚王。

接著再說韓信被奪權的問題:

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漢書·高帝紀》

對於這條記載,史書中描述的極其簡單,好像劉邦就是當著眾人的面把韓信的軍權給直接拿走了,看起來好像輕而易舉。

但是再看十個月後劉邦和羣臣討論如何對付韓信時,他們之間的對話:

平曰:「陛下兵精孰與楚?」上曰:「不能過也。」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敵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將弗及,而舉兵擊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奈何?」《漢書·陳平傳》

如上所述,在這裡陳平連續對劉邦問了兩個問題,陛下您的兵有韓信麾下的兵精銳嗎?陛下您麾下的將領中有用兵能力超過韓信的嗎?如此兵不如韓信,將不如韓信,請問拿什麼和韓信鬥?於是劉邦就只能回答道「為之奈何」?

所以問題就來了,十個月前便能輕而易舉將韓信軍權奪走的人,怎麼在十個月後反倒連和韓信正面開戰的信心都沒了?

因此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事實就是,韓信當時所謂的被奪軍權,只是最高統帥的權力,並不是韓信自身所屬的軍隊也都被劉邦奪走了。

當然了,關於這點,主要是因為我將垓下之戰時韓信所謂的將三十萬大軍與項羽決戰,解釋為了韓信是將的聯軍主力。因此之後劉邦奪權,自然就是奪這個聯軍最高指揮權了,而不是所謂的齊國軍權。

雖然這一點目前還沒有史書明證,但我覺得這是合理的,否則以韓信集團當時的情況,遠不是劉邦說奪就能奪的了的。畢竟韓信已經不是漢三年在趙國時的那個韓信了,尤其是在劉邦讓韓信「發趙兵未發者擊齊」後,韓信麾下的力量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否則也就不會在之後敢於公開拒絕劉邦的命令發兵助漢了。

另外我還想要再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在漢五年擊敗項羽之初,劉邦還不是皇帝,當時的他也只是一個名義上的諸侯盟主。

簡而言之就是,並不是說劉邦擊敗了項羽,他就萬事大吉了,就能順利當皇帝了。

所以在那個關鍵時期,劉邦其實也很需要韓信的支持。

因此當時的劉邦除了追封自己的長兄劉伯為武哀侯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立刻加封韓信為楚王,以及彭越為梁王:

春正月,追尊兄伯號曰武哀侯。下令曰:「楚地已定,義帝亡後,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國建城侯彭越勤勞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擊眾,數破楚軍,其以魏故地王之,號曰梁王,都定陶。」《漢書·高帝紀》

然後正是由於韓信和彭越這兩大諸侯同時接受了劉邦的封賞,代表了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兩大諸侯願意擁護劉邦,纔有了之後的所謂七大諸侯王共同上疏邀請劉邦稱帝的記載:

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書·高帝紀》

緊接著之後纔是七大諸侯王和漢軍軍方最高領袖太尉盧綰及其所屬漢臣等三百人共同宣佈向劉邦效忠:

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

所以說,對於當時的劉邦而言,還正需要韓信的支持,怎麼可能動手除韓信呢?

綜上所述,雖然垓下之戰後韓信被奪權一事充滿迷霧,但是從之後的發展來看,韓信集團始終都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並且也都是被劉邦承認的。至於韓信被封楚王,那自然是順理成章的,同時也是韓信自己想要的結果。


滅項羽之前說好的啊……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

打完了肯定要兌現

至於奪走軍權,這個韓信不在乎

因為那些軍隊就是他臨時召集的,或者收編的

這些人在打完天下後,其實大部分被劉邦給解散了

五月,兵皆罷歸家。

項羽被滅,大量的軍隊肯定沒必要留下,所以劉邦應該採取了讓不少軍人歸家務農

而韓信對那些大量的軍隊也沒什麼太大的留念,他想要的是王位

漢朝初年的諸侯王,享有封地的一切軍政大權

韓信得到的是楚地,也就是說,他可以在楚國招壯丁入伍

換句話說,齊國的三十萬大軍,韓信沒了不生氣,當上了楚王,想要軍隊,重新徵兵就行

事實證明,不到一年,韓信又有了一支軍隊

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

韓信當了楚王,他有了一支新的楚軍,可見剝奪兵權,韓信也沒在意……


@二十六年蟬 的答案有待商榷,關於劉邦即位的記載,史記和漢書在內容上是相差不多的,但在歷史書寫上是有較大差異的,主要在於敘事次序,即稱帝和徙封孰先孰後,這在很大程度決定了本題的答案。

史記的記載是稱帝在前,徙封在後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羣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史記·高祖本紀》

漢書的記載是徙封在前,稱帝在後

春正月,追尊兄伯號曰武哀侯下令曰:「楚地已定,義帝亡後,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國建城侯彭越勤勞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擊眾,數破楚軍,其以魏故地王之,號曰梁王,都定陶。」又曰:「兵不得休八年,萬民與苦甚,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諸侯王皆曰:「……」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漢書·高帝紀》)

以文中」春正月「看似僅比「正月」多一字,細讀之下,不難讀出書寫者尊君大一統的傾向:一歲之始,劉邦先下令大封諸侯,再由諸侯上尊號,劉邦一番推辭之後即皇帝位。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春秋公羊傳》)

問題在於,就最初的出身而言,漢王劉邦只是秦皇治下的編戶民,就現在的地位而言,劉邦與韓王信、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等人同為諸侯,並無高下之分,哪怕是韓信,在時人看來,不過是復立六國後世之舉,大家各憑本事去逐得秦鹿。

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原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劉邦作為軍功第一人,理所應當先即位為皇帝,不然「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

接著,由皇帝劉邦主持分封,宰割天下。

這也是履行垓下之戰前所定的盟約,可謂另一版本的「懷王之約」:「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盟約生效的條件是併力擊破項羽,一旦滅楚,則將陳郡以東一直到海邊封給當時的齊王韓信,而這一片區域剛好屬楚,分封為楚王不是正常的履約行為嗎?總比項羽分封劉邦巴蜀的騷操作要正常一些吧。

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韓信封楚王是實至名歸

垓下大戰後,楚漢戰爭劃上了句號。

歷史進入新的一頁。

這一頁怎麼書寫?

公元前205年10月,劉邦率諸侯大軍攻打項羽的都城彭城,打出的旗號是「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從此,劉邦站上了道義的制高點,順理成章地成了楚漢戰爭的組織者和牽頭人,或者說,成了各諸侯王形式上和名義上的盟主。

戰爭期間,每個諸侯王,在楚漢戰爭中的戰功大小,貢獻大小,取決於你憑實力獲得的地盤大小,大家心裡都有一本帳。怎麼分這塊勝利的蛋糕,關係到劉邦如何平衡各諸侯王間的利益。分配造成的矛盾越小,利益越平衡,對劉邦欲建政權的威脅就越小,劉邦的威信就越高,才能得到多數人的支持。

韓信被封為楚王,含義豐富,其理由如次:

一,韓信功勞最大,封楚王是實至名歸。

1、定三秦,為漢王集團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打通了漢軍北伐的通道,並擴大和鞏固了劉邦的後方根據地,使漢軍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戰爭資源。

2、襲魏國,擒魏王豹,擴大了漢王集團的院子,從根本上解除了魏國西進,對漢中地區的軍事威脅,南下,對關中至縈陽交通要道的威脅。此舉為戰略之舉,對支撐漢軍與楚軍長期作戰意義重大。

3、伐趙,降燕,攻齊,闢疆拓土,大大增加了漢王集團的產業,使漢軍集團的勢力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由面蓄勢,在物理空間上,對項羽集團形成了包圍態勢和打壓態勢。韓信戰勝龍且後,項羽恐,急派武涉遊說韓信,拉攏韓信,欲使其歸楚或獨立為齊王,形成鼎足之勢,但韓信不為利益所動。此時的局勢發展,使項羽的精神空間遭受到沉重打擊,已經從心理上輸掉了戰爭。

4、垓下之戰,把劉邦推向了人生事業的巔峯。此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楚漢戰爭中楚強漢弱的被動局面。韓信、彭越和劉邦的力量聯合,速滅楚王集團,也使其他諸侯王清楚地看到了,歷史的天平在往漢王集團這邊傾斜。戰爭形勢的發展和明朗,教育和幫助了其他觀望派和騎牆派的諸侯王,進一步認清了局勢,漢贏天下,是現實事實,天下歸漢,纔是正確的歷史選擇。

5、戰後分封,體現了劉邦的政治智慧,如果韓信封不能符於功勞,名不能符於實績,那麼其他幾個諸侯王的名位也不好安排,將勢必影響漢王集團的團結穩定。只有先把韓信功與利的主要矛盾解決好,其他諸侯王的次要矛盾才能解決好。不然,就會象項羽分封后的齊國一樣,因利益不均而紛亂不已。從劉邦的分封能看出,他基本做到了各諸侯王功名平衡,力量平衡,利益平衡。

二、韓信作戰能力最強,王楚是對其他諸侯王的震懾。

1、韓信是漢軍集團培養成長起來的戰將,在楚漢戰爭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代表的是漢王集團的勢力和實力。

2、韓信王楚後,雖被奪軍權,但其勢力的存在,是對其他諸侯王背漢企圖的心理震懾。

3、韓信忠心於劉邦的積極態度,對暗示其他諸侯王,從行動上支持劉邦有示範引導作用。

4、韓信臣服於劉邦,積極促進和堅定了各諸侯王臣服於劉邦的決心決定,使劉邦的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成為可能,使西漢的建立有了統一的前提和基礎。

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即是戰略需要,也是現實需要;即是利益平衡需要,也心理平衡需要。

韓信對於漢王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歷史貢獻,怎麼說都不為過,只是結局悲慘。

正如當年武涉遊說韓信時所言,「楚王即亡,次取足下。」

項羽是劉邦王天下的障礙,被劉邦聯軍所滅。

韓信接替項羽,成了新楚王,主要矛盾也由集團間轉換到集團內部。韓信成功坐上楚王寶座的那一刻,也是成功成為劉邦心病的那一刻。一個讓劉邦因忌憚而睡不著覺的人,是漢帝國潛在威脅最大的敵人。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你成了必須要解決掉的主要矛盾。

扎進肉裏的刺,刺的是肉,疼的是心。

當韓信存在的條件與項羽存在的條件,功能相似,企圖相近時,韓信就替換下了項羽的角色,只是他尚沉浸在成功的喜悅裏,未覺察而已。

韓信成了劉邦穩天下的阻礙,被呂后誅滅。

這就是社會,這就是歷史,這也是規律。

此述,陋見矣!見笑。


功勞太大,不封不足以服眾。但是齊國比較富裕,而且又是韓信打下來的,經營了一段時間,給他繼續管不放心啊!

楚王看起來跟齊王一個級別,但是實際上楚國四戰之地,又被分成了幾個國,早已經沒那麼牛了。所以綜合考慮之後,封楚王比較實在!


哪怕韓信被貶為淮陰侯,樊噲見了他也要俯身下拜、口稱王上,畢竟身份地位在那。當過常委的人,就算退休沒實職了,也是首長待遇。


齊國比較富有,僅次於秦國,楚國比較貧瘠。5國伐齊前,楚國的地盤大小是齊國7倍,但是國力遠不如齊國,可見兩地的差距。劉邦把韓信封為楚王實際上是把韓信給貶到窮鄉去了,韓信很難組織起像樣的反抗。很多人以為劉邦是用巡遊的計策把韓信擒拿了,實際上你認真看史記,有記載樊噲 曹參 灌嬰等將領大軍集結在楚國的陳下,所以韓信很可能是劉邦威脅之下交出鍾離昧,劉邦是做了萬全的準備,韓信也不是傻傻就被劉邦擒拿


劉邦封功臣的時候還算仗義,基本有功的都封了。但是韓信的齊王是趁劉邦之危搞到手的,齊國又比較富裕,封韓信齊王實在不放心,換個楚王比較安心。

一方面齊王楚王算是平級,另封也不為過;另外一方面韓信老家淮陰就是楚帝,衣錦還鄉也不算怠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