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后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已经名存实亡,全靠英国死撑、给予军事经济扶持(海关和北洋水师),在1860s~1911年这段时间,恰恰也是英国世界霸主的时期,全力维护清廷作为完整国家,防止沙俄趁机南下。这期间,除了1895~1900年清廷作死亲俄反英《中俄密约》(我们李中堂和西太后的骚操作),大体上清廷没有啥太大动荡。东南互保也是在英国人默许下搞得,但是当沙俄入侵东北后,英国人又扶持清廷,这也是东南互保中张之洞李鸿章不敢真的造反的原因,毕竟东南互保的长江流域和香港是英国人地盘(当然,这俩货谋反的小动作不断)。

1911-1912辛亥革命,清廷土崩瓦解,英国选择了袁世凯作为代理人,维护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来确保英国在中国的霸主地位。

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在华势力膨胀,由于《英日同盟》,日本在华的扩张最初得到了英国的默许,于是袁世凯亲英亲日《民四条约》

段祺瑞时期(1916-1920),同样亲日,西原借款,承认山东归属日本范围,纵容日本在华大肆走私「白粉」(《茶馆》里唐铁嘴说「大日本帝国的白面儿」就是这一时期)——绝命毒师段祺瑞。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欧战阵地拉锯逐步稳固,英国人开始反感日本在华的独霸地位,支持西南军阀反抗段祺瑞政府——护法战争。标志性事件是英国人把广东的粤海关关余移交给陆荣廷唐继尧护法军政府,让他们和段祺瑞打擂台,但恶搞的是,南北战争的战场是长江流域、英国人的势力范围,而段祺瑞手下长江三督是直系军阀(背后也是英国人)——左右互搏怕不怕?于是冯国璋、陆荣廷与段祺瑞打打和和,朝令夕改。

一直到1919年,欧战结束,巴黎和会,英国人重返远东,促成西南军阀陆荣廷和段祺瑞政府下的直系将领吴佩孚的和解。

1920年,直皖战争,亲英的直系吴佩孚调转枪头,一举把亲日的段祺瑞政府搞下台,同时英国把接济西南军阀的粤海关关余移交给曹锟吴佩孚,英国人在华重新树立权威。

但问题又来了,日本在华不会放弃,利用一直扶持的亲儿子奉系军阀,苏俄也开始扶持广东革命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曹锟吴佩孚垮台,吴佩孚逃亡长江流域英国人势力范围,同时亲日的奉系南下,1925年亲英的直系孙传芳又利用五卅运动反日的声势,驱逐了南方的奉系,控制东南五省,到了1926年全国呈现了十分诡异的一幕:英日有矛盾,但和苏俄都有矛盾,北洋三雄vs亲苏的国民政府。

1927年,北伐军控制长江流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大有驱逐英国人的架势,英美先后策反在自己地盘上的南京、武汉,四一二、七一五,欲驱逐亲苏势力。随后国民政府二次北伐,把亲日奉系赶回关外,日本在华势力恐怕会被英美一扫而光,张作霖失去利用价值又不愿下野、不愿辞退陆海军大元帅而转任东北保安司令,日本恐惧其给英美继续北伐之口实,炸死张作霖,策划东北独立,但是1928年底东北易帜,老蒋(英美)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1931年,日本人:玩什么代理人战争?直接下场啊!——九一八(蠢

此时经济大萧条,欧美无暇东顾,之后苏联、纳粹崛起,欧美绥靖,对华只是有限扶持。

日本在华扩张,引起美苏反感,于是国共合作,八年抗战,日本陷入泥沼,打不赢代理人,直接打背后美苏,诺门坎战争,成功使苏联退出援华队伍——1941年《日苏互不侵犯条约》,1941~1942抗日最困难时期。(随著苏联退潮,1942年整风运动,本土派压过亲苏派,成为独立势力)

日本赌国运又一次赌赢了。来一票大的!——珍珠港。

啪——被美国扇了一巴掌。

究其原因,远东对于苏联不那么重要,苏联最看重的是东欧。欧洲对于当时的美国不那么重要(英法德把欧洲打成一片焦土与美国何干?又不是自己地盘),美国最看重的是拉美与远东(自1898年美西战争后,南洋和拉美恍如其禁脔)。

英俄美日,在中国的博弈,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旗子,而这些大国的博弈往往匪夷所思,扶持一个、或两个政权,有时候甚至左右互搏、自己内耗自己,这也反映出大国内部各个派系激烈的政治斗争、导致在处理对华问题上的不一致,比如英国扶持西南军阀与长江三督在自己地盘上开打,比如日本扶持的皖系与奉系在直皖战争的内耗,比如苏俄扶持广东又与北洋缔约、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而让苏联大使随国民党撤退广州……

如果问清朝灭亡后为何军阀混战,那么一战是关键点,独霸世界的英国霸权陨落,无力维持一个统一的中国,日俄美崛起,但也无力独自建立一个稳固的、统一全国的代理人。


清末民初军阀割据本身就是清帝国作为普世帝国解体的一部分。

就像是大楼垮塌,不是全垮了就算完,要等灰尘散尽才算完。

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清帝国瓦解的一个节点,而不是终结。

清帝国终结以及后来北洋军阀混战的原因可以分为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

理论层面说,清帝国终结和北洋中央虚无化,本身就代表著中华传统世界观面对以近代西方科学和人文为基础的近代文明的全面、总体崩溃。

面对西方近代化的冲击,清帝国和北洋政府再也没办法从中华传统世界观和传统文化里找出应对这种冲击的理论和办法,只能像一盘散沙一样躺平任锤。

北洋时代盛行的联省自治、邦联制、联邦制等等虽然一部分确实是军阀割据的借口,但另一部分来说,也是华夏精英们在挑选西方各学说中最适合与中华传统三观和文化结合的那一种。

挑来挑去,发现国家社会主义最符合中国传统三观和文化。(虽然无数学者认为民族社会主义比国家社会主义更恰当,但是在近代中国,国家社会主义这个错误的翻译可能更能被中文世界理解)

国民党之所以能北伐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全力援助,更重要的是国民党的黄埔系军官团是当时中国第一批用「国家社会主义」武装思想的新军人。

大家不要觉得思想不重要,现在在网路被吹的天翻地覆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他们之所以输给蒋介石,就是因为桂系「地方主义」归根结底不如「国家社会主义」。

白崇禧和李宗仁并不是不想搞五湖四海,但是既然李宗仁、白崇禧靠鼓吹广西优先的地方主义崛起,那么李、白也就必承受地方主义的副作用:小圈子没有外人的空间。

李宗仁和白崇禧唯一一次试图搞「五湖四海」,结果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被广西青年军官发动的兵遍搞下野;从此,李宗仁和白崇禧再也不敢尝试「五湖四海」。

从这个角度说,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这些以「地方主义」崛起的军阀,格局上天然就比蒋介石低了一档,更别说中共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宗仁、白崇禧、刘湘、阎锡山这些地方军阀都不过是「冢中枯骨」,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从现实层面说,清末民初军阀割据本质就是中央政府财政枯竭以及没有外国势力愿意全力支持。

打仗是需要花钱的,说一个大家没怎么听说过的数据,左宗棠平定新疆,大概花了4000万两白银,其中军饷和非军用物质开支占到了75%,军械开支其实是很少的。

我一直说,如果辛亥革命时英国真有意支持清政府,不用多做什么,只需要把1910年谈好的1000万英镑的铁路借款提前给载沣,清帝国拿著1000万英镑绝对可以度过1911年难关的。

中国国运其实是很好的,好就好在清帝国灭亡在一战前夕,经过一战,欧美列强对东亚地区兴趣减弱;而真正有意愿干涉的苏联和日本又都有各自的问题。

要是清帝国瓦解于换在欧美列强实力处于顶峰19世纪8、90年代,那么华夏可能真就「十国」了。

幸亏是1911年,欧洲局势已经很紧张,列强不愿意过多在远东花精力;紧接著就是一战,列强元气大伤。

说回来,主要有金主愿意全力支持,那么军阀割据情况就会立刻缓解。

从这一点说,日本还是太小气,不愿意一下子「梭哈」,要是日本像苏联支持国民党一样支持段祺瑞政府,说不定就没有国民党什么事情了。

国民党北伐能成功除了前面说的「国家民族主义」外,更主要的是苏联的武器和资金支持。

但二战以前,国民党也很难说对各省恢复了清帝国时期的统治力,真正恢复了清帝国对各省统治力那要到1949年以后了。

1840年—1949,中国经历了接触—抵抗—崩溃—重建整个全过程。

整整一百年。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末的状况:


甲午战争,清政府各军均遭受重创,当时袁世凯极力建议组建现代化军队,但上头就是不听,袁世凯很生气。

后来清帝国飘摇欲坠,寻求出路,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联名推荐,成为统领。


(多图警告!以下图片彩色半透明区域和楷体字是我填充,不绝对准确,只是大概位置和范围。)



袁世凯本人极重练兵,主张变法,为革新奔走呼号。练兵时,他直接采用现代化设备和训练方式,聘请德国军官,从学堂里挑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为亲信,从而顺利控制了全军。军队只知效忠于袁大帅,而不知效忠于清帝国。


袁世凯的旗下,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


注意,狗是夸人,不是骂人,并没有骂人是畜生的意思。


王士珍
王士珍

段祺瑞
段祺瑞

冯国璋
冯国璋

在清朝灭亡之前 10 年,东北奉天有两伙子土匪火拚,那边叫金寿山,这边叫张作霖,张作霖打不过金寿山,便撒丫子跑了。跑了以后他还当土匪头子,不过他深信当土匪成不了大事,于是想入编正规军。于是劫持了清军将领盛京(沈阳)将军增祺……的老婆,跪求将军夫人替他求情,收了兄弟们。

将军被媳妇说动,收编了张作霖,使得张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


1904 年左右,日俄战争,东北混乱,张作霖从容应对,增强了军队实力,后又遭遇扩编,再去作为朝廷的人去剿匪,再度壮大。


革命爆发时,清帝国东北军的几位领导上书清廷,提议实施责任内阁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革命派的意思。作为清帝国的从良小能手,张作霖奉命去干他们,此时清政府的大权,实际是袁世凯握著的。


张作霖因此夺了东北的最高领导权,张作霖是奉天来的,雅称奉系军阀。


同样回到清朝灭亡之前 10 年,在山西的五台县,有个名叫阎锡山的青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后来他从日本留学回来,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军官,凭著出色的表现和学业成绩,他在短时间内连升几级,当上了团长。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和同盟会有交往。等同盟会起义,他也在山西响应,领军灭了山西巡抚,成立了军政府,阎锡山本人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举为都督。


清朝灭亡后,他顺应时势,立即表示拥戴(臣服)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这就是晋系军阀的来源!


于是我们看:



可以这样记忆:


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张学良他爹,在东北,老家奉天。

晋系军阀:阎锡山,在山西,绰号阎老西,山西简称晋。


好了,说完这些,该说南边的了。


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时在那个时候,南方并没有效忠袁大帅的表态,因为本身就独立于北方而存在。


先说云南大军统领,即云南都督蔡锷!


蔡锷
蔡锷

蔡锷有一腔热血,是梁启超、谭嗣同的学生。他于晚清帝国最后一年到任,兴办产业,开展教育,整饬军队,革除弊病。武昌起义时响应革命军,革命成功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云南简称滇,所以蔡锷旗下军,也唤作滇系军阀


还有广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陆荣廷在职,响应革命号召反了。革命后继续留任,成为民国时期广西军阀。


广西简称桂,因此称作桂系军阀。



到此为止,还有一事不明。

四川、湖南等地是什么情况呢?


答案是: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7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大乱世的秩序:理清 7 段疑难历史脉络

豆子 自由撰稿人,节目编导。《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等杂志作者。

¥19.00 会员免费

编辑于 2020-06-23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lightyearslightyears公众号:六月光年

从清末到民初形成的主流军阀,主要来源有三种:

1、清末组建的新军,以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为主;

2、清末组建的各地巡防营为主的旧军;

3、清末组建的武备学堂及海外军事院校。

先说第一种。大家都知道清朝打天下的根基是八旗,由于八旗是世袭制度,因此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没什么战斗力、沦为仪仗队的摆设了。除了八旗,还有一支正规军叫绿营,最初是收编的明朝降军,全都是汉人,因为旗帜是绿色的,所以叫绿营;但跟八旗一样,多年来绿营也因为腐化堕落,太平天国时期根本不是长毛军的对手,这个时候曾国藩李鸿章组建的湘军、淮军登场了。湘军的军纪很差,属于穿制服的土匪,对平民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淮军的军纪也好不到哪儿去,而且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甲午战争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多年来一直挨打,清政府也是受够了,于是组建新军,放弃了国粹传家宝的大刀长矛,使用西式武器装备。

招募兵源、买武器都是要花钱的,由于清政府当时一屁股外债,就把组建新军的权力下放到地方,让各省自己搞钱,这就等于开了一个日后军阀割据的口子。新军主要分为南北两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建立的叫定武军,李鸿章改名为新建陆军,最开始定员五千人,后来袁大头扩充到七千人,从此小站成为北洋大佬们的摇篮,步兵统领是冯国璋、炮兵统领是段祺瑞、工程兵统领是王士珍,另外当过北洋政府总统和总理的徐世昌、唐绍仪,则是军务参谋。张之洞在江苏组建的新军叫自强军,他喜欢有文化的士兵,收了很多因为清政府废除科举导致失去上升通道的读书人,但是这部分士兵对朝廷一直心怀不满。后来张之洞被调到湖北,也带了一部分自强军过去,结果搞辛亥革命的那帮乱党就来自于这支队伍。

因为民国建立后袁大头一人得道,所以小站新军系统出来的军阀们也就跟著鸡犬升天。清朝的河北省叫直隶,冯国璋是河北人,他的手下曹锟、以及曹锟的手下吴佩孚都被称为直系;段祺瑞是安徽人,他的派系叫皖系,这个派系的主要人物是袁世凯的干儿子段芝贵、以及老段的智囊徐树铮。另外还有一个奇葩冯玉祥,一开始是靠著皖系的钱和兵起家,紧接著又摇身一变成了直系;在直系捞足了好处之后,回身一脚把直系踹趴下、跟奉系一起混了;拿著奉系的钱、没多久又捅了奉系一刀,同南方的炮党眉来眼去;通过炮党搭上苏联这条线,又跑到苏联人拉来天使轮,重整军队打炮党;被炮党和张学良击败之后,总算老实一点了,但也没闲著,一边在炮党当吉祥物,一边私底下与某社团嘀嘀咕咕,直到最后被彻底干掉,终于不再折腾了。

再讲一下第二种。新军组建后,为了防止淘汰下来绿营、淮军士兵作乱,清政府把他们编入巡防营,相对于新军,这些巡防营以及其他杂牌部队被称为旧军。新军一个骑兵营是500人、步兵营和炮兵营是1000人,巡防营则缩水成一个营只有200到300人,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连;不过跟新军一样,巡防营也装配西式武器。全国各省的旧军也分档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的旧军还是绿营、淮军的老一套,任人唯亲,比如后来拉著溥仪搞复辟的辫帅张勋,早年是广西提督苏元春家的厨子,因为烧菜烧得好,被提拔上来带兵。张勋不光烧菜手艺高,运气也很好,八国联军时他的部队正好在北京值勤,保护慈禧光绪出逃,护驾有功,没过几年就平步青云成为江南提督。苏元春看人还是挺准的,除了张勋,他提拔的另一个人也混成了大人物,就是后来的西南王陆荣廷。

陆荣廷是广西人,以前是混社会的,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那种社会;后来在中法战争时被招安变成官军。洗白上岸后,老陆算是孙大炮的苦主,炮党在广西搞的几次起义,全被老陆打下去了,因此老陆升得特别快,光绪年间就已经是广西提督,连巡抚、总督都要看他脸色。袁大头称帝时大封群臣,赏给老陆一个侯爵,却给老陆的儿女亲家、广东军头龙济光公爵头衔,龙济光是云南世袭土司出身(此处感谢知友 @廖云指正),可能在袁大头的眼里血统要比出身草莽的陆荣廷更高贵吧?老陆早就瞅著更富庶的广东眼红了,于是就借机率兵赶走自己的亲家龙济光,占领了广东。不过这个西南王没当多久,他的两个手下李宗仁和白崇禧暗中联合孙大炮把他也赶走了。下克上嘛,北洋老传统了。

跟广西一样,东北旧军也有个强势的领袖张作霖。老张是辽宁(当时叫奉天)人,早年当乡村兽医,后来也混社会,不过跟陆荣廷的那种社会性质还不太一样:老陆是劫道的,老张是收保护费的。被招安后,老张奉命剿匪,别的官军剿匪是把土匪赶出自己的防区就算了,他则是把土匪往死里打,从辽宁一路追杀到蒙古。老张身材瘦小,长得又清秀白净,但性格火爆,打仗总是身先士卒,骑马冲在前面,因此手下的一帮亡命之徒都对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而且老张的军队军纪严明,不扰民,跟友军也不起冲突,官场民间的口碑都是五星好评,所以也是以火箭的速度窜升,辛亥革命时已经是一个人统辖十八营人马,再加上其他两个旧军军头马龙潭、吴俊升也听他的指挥,年纪轻轻的老张手下有近万人,成为东北最大的实力派。

新军是正规军,巡防营只是治安部队,在军饷待遇和兵员素质上都不如新军,所以全国的巡防营都被新军压一头,但唯独辽宁的新军怕巡防营。东北的新军先后由蒋方震(后来的保定军校校长)和蓝天蔚统领,这两位都是从日本回来的海龟,尤其蒋方震更是拿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考试全校第一的学霸,年轻气盛,根本不把巡防营的旧军将领们放在眼里。老张这个人喜欢交朋友,先是拎著手枪要找蒋方震比划比划(老张的枪法非常准,在北洋军阀里数一数二),辛亥革命时又拎著手榴弹去跟蓝天蔚开会,瑞典有句老话叫「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蒋蓝二人一通操作猛如虎,结果碰上了辽北狠人雨亭哥,只得目瞪口呆原地杵。张作霖也不是一味蛮横,赶走了新军之后,他软硬兼施,没几年把黑龙江和吉林也收入囊中,成为实实在在的东北王。

最后讲一下第三种。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送出一批留学生去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现代军事,这批留学生里后来成了气候的有前面提到过的蒋方震、蓝天蔚、徐树铮、段芝贵,也有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的蔡锷、阎锡山、孙传芳、何应钦等人。但袁大头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选拔军官干部时不太喜欢文化程度高的人,反倒是段祺瑞这种好歹也曾公费留学德国、结果回国后连军官考试都通不过的学渣,袁大头青睐有加,补考前偷偷把考题泄露给他,老段这才勉强过关。袁世凯看不上这帮日本海龟,但段祺瑞却很重视,他手下的皖系四大金刚徐树铮、吴光新、傅良佐、曲同丰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来的,另外徐树铮的同学杨宇霆则是张作霖的参谋长,奉军中的日本海龟也有很多,说到底,除了飞机大炮,北洋时期的军阀们相互之间拼的还是人才储备。

除了海外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末还有一个本土的军事人才孵化基地,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比较有名的毕业生有山东的吴佩孚、湖南的唐生智、浙江的陈仪、广东的叶挺、广西的白崇禧、山西的傅作义等等,当然最有名的OB姓蒋。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被称为洋派,保定军校出来的军官则被称为土派,北洋前期一直被洋派压制著,直到吴佩孚当权后在直系重用保定军校毕业的军官,土派们才得到发展壮大的机会,成为各地军头下面的实权人物。跟洋派相反,这帮土派军官们对老北洋没什么感情,而且个个都是白眼狼,北伐军打过来之后,他们纷纷站队炮党,反插老上级一刀。比如唐生智拱翻了自己的领导赵恒惕,还打得吴佩孚一路北逃;陈仪和白崇禧也是临阵倒戈赶走了各自的长官孙传芳和陆荣廷,成为一方诸侯。不过炮党也不会把这帮反水的二五仔当成自己人,有首歌唱得好:天大地大不如黄埔系大,爹亲娘亲不如委员长亲。

当然,比黄埔系还大、比委员长还亲的那个社团,才是最终笑到最后的人。


3/10更新

除了上面说过的三类军阀,民国时期在西北割据的马步芳、马步青、马鸿宾、马鸿逵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马氏祖上是西北的地头蛇。第一代是马占鳌、马海晏、马千龄这三个家族,先是挟众做乱,被招安后编入董福祥的甘军,从此成为西北的实力派。

传到第二代是马占鳌的儿子马安良、马海晏的儿子马麒马麟、马千龄的儿子马福禄马福祥,庚子拳乱时抵抗过八国联军,保护慈禧西逃;辛亥革命时又站队袁大头,保持马家势力在西北不倒。从这一代开始,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打压强势的马占鳌家族,扶植更听话的马海晏、马千龄这两支。

到了第三代是马麒的儿子马步芳马步青占据青海,因此被称为青马;马福祥的侄子马鸿宾和儿子马鸿逵,地盘在宁夏,所以叫宁马。青马宁马也是站队高手,先跟著冯玉祥混,看老冯不行了,马上投靠老蒋,继续在西北称王称覇。

马安良的地盘在甘肃,被称为甘马,但在他死后,甘肃被民国第一搅屎棍冯玉祥霸占了,他的几个儿子有的被冯玉祥杀了,有的想联合青马抢回甘肃,也被冯玉祥打败了,这一支算是彻底淡出了西北。(此处感谢知友 @叶子的指正)


从清末到民初形成的主流军阀,主要来源有三种:

1、清末组建的新军,以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为主;

2、清末组建的各地巡防营为主的旧军;

3、清末组建的武备学堂及海外军事院校。

先说第一种。大家都知道清朝打天下的根基是八旗,由于八旗是世袭制度,因此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没什么战斗力、沦为仪仗队的摆设了。除了八旗,还有一支正规军叫绿营,最初是收编的明朝降军,全都是汉人,因为旗帜是绿色的,所以叫绿营;但跟八旗一样,多年来绿营也因为腐化堕落,太平天国时期根本不是长毛军的对手,这个时候曾国藩李鸿章组建的湘军、淮军登场了。湘军的军纪很差,属于穿制服的土匪,对平民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淮军的军纪也好不到哪儿去,而且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甲午战争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多年来一直挨打,清政府也是受够了,于是组建新军,放弃了国粹传家宝的大刀长矛,使用西式武器装备。

招募兵源、买武器都是要花钱的,由于清政府当时一屁股外债,就把组建新军的权力下放到地方,让各省自己搞钱,这就等于开了一个日后军阀割据的口子。新军主要分为南北两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建立的叫定武军,李鸿章改名为新建陆军,最开始定员五千人,后来袁大头扩充到七千人,从此小站成为北洋大佬们的摇篮,步兵统领是冯国璋、炮兵统领是段祺瑞、工程兵统领是王士珍,另外当过北洋政府总统和总理的徐世昌、唐绍仪,则是军务参谋。张之洞在江苏组建的新军叫自强军,他喜欢有文化的士兵,收了很多因为清政府废除科举导致失去上升通道的读书人,但是这部分士兵对朝廷一直心怀不满。后来张之洞被调到湖北,也带了一部分自强军过去,结果搞辛亥革命的那帮乱党就来自于这支队伍。

因为民国建立后袁大头一人得道,所以小站新军系统出来的军阀们也就跟著鸡犬升天。清朝的河北省叫直隶,冯国璋是河北人,他的手下曹锟、以及曹锟的手下吴佩孚都被称为直系;段祺瑞是安徽人,他的派系叫皖系,这个派系的主要人物是袁世凯的干儿子段芝贵、以及老段的智囊徐树铮。另外还有一个奇葩冯玉祥,一开始是靠著皖系的钱和兵起家,紧接著又摇身一变成了直系;在直系捞足了好处之后,回身一脚把直系踹趴下、跟奉系一起混了;拿著奉系的钱、没多久又捅了奉系一刀,同南方的炮党眉来眼去;通过炮党搭上苏联这条线,又跑到苏联人拉来天使轮,重整军队打炮党;被炮党和张学良击败之后,总算老实一点了,但也没闲著,一边在炮党当吉祥物,一边私底下与某社团嘀嘀咕咕,直到最后被彻底干掉,终于不再折腾了。

再讲一下第二种。新军组建后,为了防止淘汰下来绿营、淮军士兵作乱,清政府把他们编入巡防营,相对于新军,这些巡防营以及其他杂牌部队被称为旧军。新军一个骑兵营是500人、步兵营和炮兵营是1000人,巡防营则缩水成一个营只有200到300人,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连;不过跟新军一样,巡防营也装配西式武器。全国各省的旧军也分档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的旧军还是绿营、淮军的老一套,任人唯亲,比如后来拉著溥仪搞复辟的辫帅张勋,早年是广西提督苏元春家的厨子,因为烧菜烧得好,被提拔上来带兵。张勋不光烧菜手艺高,运气也很好,八国联军时他的部队正好在北京值勤,保护慈禧光绪出逃,护驾有功,没过几年就平步青云成为江南提督。苏元春看人还是挺准的,除了张勋,他提拔的另一个人也混成了大人物,就是后来的西南王陆荣廷。

陆荣廷是广西人,以前是混社会的,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那种社会;后来在中法战争时被招安变成官军。洗白上岸后,老陆算是孙大炮的苦主,炮党在广西搞的几次起义,全被老陆打下去了,因此老陆升得特别快,光绪年间就已经是广西提督,连巡抚、总督都要看他脸色。袁大头称帝时大封群臣,赏给老陆一个侯爵,却给老陆的儿女亲家、广东军头龙济光公爵头衔,龙济光是云南世袭土司出身(此处感谢知友 @廖云指正),可能在袁大头的眼里血统要比出身草莽的陆荣廷更高贵吧?老陆早就瞅著更富庶的广东眼红了,于是就借机率兵赶走自己的亲家龙济光,占领了广东。不过这个西南王没当多久,他的两个手下李宗仁和白崇禧暗中联合孙大炮把他也赶走了。下克上嘛,北洋老传统了。

跟广西一样,东北旧军也有个强势的领袖张作霖。老张是辽宁(当时叫奉天)人,早年当乡村兽医,后来也混社会,不过跟陆荣廷的那种社会性质还不太一样:老陆是劫道的,老张是收保护费的。被招安后,老张奉命剿匪,别的官军剿匪是把土匪赶出自己的防区就算了,他则是把土匪往死里打,从辽宁一路追杀到蒙古。老张身材瘦小,长得又清秀白净,但性格火爆,打仗总是身先士卒,骑马冲在前面,因此手下的一帮亡命之徒都对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而且老张的军队军纪严明,不扰民,跟友军也不起冲突,官场民间的口碑都是五星好评,所以也是以火箭的速度窜升,辛亥革命时已经是一个人统辖十八营人马,再加上其他两个旧军军头马龙潭、吴俊升也听他的指挥,年纪轻轻的老张手下有近万人,成为东北最大的实力派。

新军是正规军,巡防营只是治安部队,在军饷待遇和兵员素质上都不如新军,所以全国的巡防营都被新军压一头,但唯独辽宁的新军怕巡防营。东北的新军先后由蒋方震(后来的保定军校校长)和蓝天蔚统领,这两位都是从日本回来的海龟,尤其蒋方震更是拿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考试全校第一的学霸,年轻气盛,根本不把巡防营的旧军将领们放在眼里。老张这个人喜欢交朋友,先是拎著手枪要找蒋方震比划比划(老张的枪法非常准,在北洋军阀里数一数二),辛亥革命时又拎著手榴弹去跟蓝天蔚开会,瑞典有句老话叫「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蒋蓝二人一通操作猛如虎,结果碰上了辽北狠人雨亭哥,只得目瞪口呆原地杵。张作霖也不是一味蛮横,赶走了新军之后,他软硬兼施,没几年把黑龙江和吉林也收入囊中,成为实实在在的东北王。

最后讲一下第三种。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送出一批留学生去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现代军事,这批留学生里后来成了气候的有前面提到过的蒋方震、蓝天蔚、徐树铮、段芝贵,也有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的蔡锷、阎锡山、孙传芳、何应钦等人。但袁大头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选拔军官干部时不太喜欢文化程度高的人,反倒是段祺瑞这种好歹也曾公费留学德国、结果回国后连军官考试都通不过的学渣,袁大头青睐有加,补考前偷偷把考题泄露给他,老段这才勉强过关。袁世凯看不上这帮日本海龟,但段祺瑞却很重视,他手下的皖系四大金刚徐树铮、吴光新、傅良佐、曲同丰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来的,另外徐树铮的同学杨宇霆则是张作霖的参谋长,奉军中的日本海龟也有很多,说到底,除了飞机大炮,北洋时期的军阀们相互之间拼的还是人才储备。

除了海外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末还有一个本土的军事人才孵化基地,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比较有名的毕业生有山东的吴佩孚、湖南的唐生智、浙江的陈仪、广东的叶挺、广西的白崇禧、山西的傅作义等等,当然最有名的OB姓蒋。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被称为洋派,保定军校出来的军官则被称为土派,北洋前期一直被洋派压制著,直到吴佩孚当权后在直系重用保定军校毕业的军官,土派们才得到发展壮大的机会,成为各地军头下面的实权人物。跟洋派相反,这帮土派军官们对老北洋没什么感情,而且个个都是白眼狼,北伐军打过来之后,他们纷纷站队炮党,反插老上级一刀。比如唐生智拱翻了自己的领导赵恒惕,还打得吴佩孚一路北逃;陈仪和白崇禧也是临阵倒戈赶走了各自的长官孙传芳和陆荣廷,成为一方诸侯。不过炮党也不会把这帮反水的二五仔当成自己人,有首歌唱得好:天大地大不如黄埔系大,爹亲娘亲不如委员长亲。

当然,比黄埔系还大、比委员长还亲的那个社团,才是最终笑到最后的人。


3/10更新

除了上面说过的三类军阀,民国时期在西北割据的马步芳、马步青、马鸿宾、马鸿逵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马氏祖上是西北的地头蛇。第一代是马占鳌、马海晏、马千龄这三个家族,先是挟众做乱,被招安后编入董福祥的甘军,从此成为西北的实力派。

传到第二代是马占鳌的儿子马安良、马海晏的儿子马麒马麟、马千龄的儿子马福禄马福祥,庚子拳乱时抵抗过八国联军,保护慈禧西逃;辛亥革命时又站队袁大头,保持马家势力在西北不倒。从这一代开始,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打压强势的马占鳌家族,扶植更听话的马海晏、马千龄这两支。

到了第三代是马麒的儿子马步芳马步青占据青海,因此被称为青马;马福祥的侄子马鸿宾和儿子马鸿逵,地盘在宁夏,所以叫宁马。青马宁马也是站队高手,先跟著冯玉祥混,看老冯不行了,马上投靠老蒋,继续在西北称王称覇。

马安良的地盘在甘肃,被称为甘马,但在他死后,甘肃被民国第一搅屎棍冯玉祥霸占了,他的几个儿子有的被冯玉祥杀了,有的想联合青马抢回甘肃,也被冯玉祥打败了,这一支算是彻底淡出了西北。(此处感谢知友 @叶子的指正)


十年前,某些死硬自由派曾经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蒋记民国还不如北洋民国……

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根据。从清帝退位到北伐开始前,各省大多有自己的议会(咨议局),有自己的立法权,财权和军事力量。这样的基本行政单位,你当然可以叫它军阀,但另一方面它跟美国的各州(state)也很像。

而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由各省派驻代表组成国会,同时又较少直接干预各省事务。这种地位跟联邦政府也有相似之处。

当然这种相似并非巧合。美国的建立本来就是十三州民兵干跑英国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各州自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而联邦政府只是各州点头的一个产物,它当然不具备控制各州的权力。

而清帝退位,也是十五省及外蒙相继起兵宣布独立的结果。同样,这十五个省(光速失败的山东省除外),其行政,财权和军权都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就连一开始的南京临时政府,也只是个大家点头的产物,并无能力控制各省。

那么,开局这么相似,为什么美国搞成了联邦制,而北洋民国却只能是军阀混战呢?

基本上,就是因为袁氏北洋的存在咯。

和十三州民兵彻底打垮英王军队不同。我们最初独立的这十五省,并没有足够能力消灭清朝军事力量,这就导致清朝手里还牢牢控制著北京,奉天,山东,直隶等地盘。随著清帝退位,这些就变成了袁氏北洋的地盘。

华盛顿离开十三州的支持就是空架子,所以他当不了皇帝。但袁世凯就不一样了,他自己的基本盘足够强大,任何一省都没有单独对抗他的能力。因此袁氏的野心不断膨胀,很快引发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

袁世凯病死后,混战并未结束。袁氏的继业者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奉系和西北军,他们为了互相争夺北京的控制权,不断诉诸武力。当然,也存在护法战争这种旧调重弹(段祺瑞控制北京后拒绝召开国会,导致南方各省向北洋开战)。

回到题主的问题这里。军阀和军阀的成因也是不一样的。南方军阀是因为起兵反清的各省互不统属,形成了独立的军政体系。这种军阀有向联邦制转变的潜力。而北方军阀是袁世凯死后,其部属争权的产物。这种军阀导致了中国战争不断的局面(北方继业者战争以及南北战争),也断送了中国走向联邦制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