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后撤了,不就可以大大减少轴心军在寒冷天气所受到的损失了吗?


谢邀。

啥叫」后撤一百里「?

1941年的冬季战线上,并不存在」不后撤「的问题啊,否则苏军在北方夺回了季赫温,打入了柳班突出部,在南方夺回了罗斯托夫和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在中央战线上,更是在北翼从9集和3装集手中夺回了克林和加里宁,在南翼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迂回,从12月5日反攻开始到1月7日攻势初步停止,在苏军在战线前进的距离达100-250公里。

莫斯科战役

当然,希特勒虽然很不情愿,在12月中旬苏军攻势猛烈的时候也被迫同意了撤退。12月16日哈尔德向博克传达的希特勒的指示就是允许左翼过度延伸的9集、3装集和4装集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撤退,最后也被迫接受了古德里安解除对图拉的包围。

当然,在遭受12月的挫败后,希特勒撤换了大批军官(三位集团军群司令,古德里安,霍普纳)作为替罪羊,同时破格提拔了瓦尔特.莫德尔(他是中央集团军群资历最浅的军长之一,上任还不到三个月)这样坚决反对后退的将领。实际上下的命令是禁止作进一步的后退。

至于「原因」什么的……说辞当然是老一套的理论,比如撤退过程中可能的装备丢失,士气,政治因素等等,这些与陆军下士在一战中的经历紧密相关。但我觉得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希特勒对军队的不信任——这一点也与他的对手非常相似。对掌握绝对权力的人而言,猜疑下属近乎是一种本能,同时开战后诸如施彭内克事件更是加剧了这一点。都别说这二位了,丘吉尔在败仗中也经常在来往电文中斥责部队的「失败主义情绪」。

如果要问希特勒的决策」对「还是」不对「,我觉得在短期的战术上应该说希特勒的决策是有道理的,但长期的破坏性是非常显著的。

窝佬提过几次这事,与德军在当时和后来的感觉不同,莫斯科城门前反击的苏军诸集团军实力实际上并不强大。1942年1月1日,莫斯科方向的两个方面军连同在叶列茨的3、13集团军加起来也不过只有102万人、774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即使面对大量非战斗减员的中央集团军群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这一时期苏军也没有真正贯彻所谓的「大纵深作战」的套路,在突破地段一个师的突破宽度5公里以上,每公里的火炮数量也只有可怜的十几门甚至几门,按理是远不足以歼灭德军,更不用说达成苏军统帅部会师维亚济马反向围歼中央集团军群的理由的。然而德军之所以被打的节节败退,一方面当然是地狱般的严寒中,另一方面多少也是因为心理因素。

事实证明,冬季防御战的局势确实没有那么悲观。第九集团军在苏希尼奇粉碎了苏军第10和33集团军,在勒热夫-奥利尼诺一带粉碎了加里宁方面军的29和30集团军,让一场苏军反攻的胜仗变成了灾难性的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也是真正的「朱可夫最大的败仗」(火星战役的损失远不及此)

但。从战术上看,勒热夫突出部这一存在确实殊无必要,尤其在第二年希特勒没有意向再次发动莫斯科战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整个1942年,德军不得不以不足的兵力防守过于漫长的战线,付出的代价著实过高,这个事情我在这个答案中提过。

怎样评价勒热夫突出部战役??

更长远的问题在于对德军决策流程的破坏。在开战之处勃劳希契虽然被多方讽刺,但多少还是在扮演一个陆军总司令的角色的。但1941年12月以后,德国陆军的大脑被彻底替换,多年来德军战役一级「任务式指挥」的传统也就此终结,也为42年后德军的一系列灾难埋下了伏笔。


后撤一百里有什么?有预先构筑的阵地?有难攻不破的坚城?有一个囤粮够吃三年的粮仓?

没有,只有坚硬的冻土。

把所有士兵从战壕里拖出来,丢弃没有燃料的汽车大炮坦克,顶著严寒和暴风雪走100里,然后让他们在一片冻土上开始挖战壕,然后发现土冻得挖不动,而天眼看要黑了,森林里有人在喊「乌拉……」

唯一的好处是补给线从3000公里缩短为2900公里了!


这个事得分开好几个部分来说。

我们先把事实捋一捋:

12月5日之后德军基本上停止了进攻行动(古德里安的说法),在这个时间点德军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且已经投入了所有的力量,而苏军还有58个师的预备队可以投入战场(110万人,1700辆坦克和1500架飞机)。

12月8日,希特勒下发第39号训令,命令国防军在整个战线上停止进攻采取防御姿态。古德里安开始后撤。

12月12日古德里安放弃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3日放弃了克林。

12月13日布劳希奇下令前线部队撤退70英里到冬季防线,博克的军队后撤了50英里。

12月14日古德里安撤到奥卡河西岸,12月16日图拉被俄军收复。

12月18日冯博克对外宣称由于身体健康原因被撤职,由克鲁格接任。

12月19日布劳希奇被解除德国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对外宣称退休并转入预备役。希特勒自己兼任OKH总司令。

12月24日古德里安回到腊斯登堡面见希特勒,向其解释前方部队的困难和后撤的原因,但希特勒不接受古德里安的解释。

12月26日古德里安古德里安、赫普纳等其他40名将军一起被解职。

上述情况已经讲完,我本来认为这些东西应该是题主自己列出来的。那么列完后,我们再把情况捋一捋:

首先寒冬虽然对德国的攻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真正由于低温造成的损失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事实上整个1941年冬季冻伤减员只有13万,占总兵力550万的2%,占莫斯科战役伤亡人数50万的26%。而即使撤退了,这些冻伤减员也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无论是古德里安还是布劳希奇或者其他的指挥官,他们都是在12月5日之后提出的要撤退,而这个时间点暴风行动已经完全展开实施,各集团军已经完全和苏军各方面军绞杀在一起了,你说撤就能撤?哪有这么容易。

所以到了1941年12月13日之后,无论是希特勒还是布劳希奇,他们想的都是怎么避免一次拿破仑式的失败——所谓的拿破仑式的失败,就是指拿破仑在莫斯科的撤退行动,50万大军从莫斯科无组织的溃退回法国,一路上被打死的没几个,饿死和冻死的几十万,回到巴黎的只剩下几千人。对于布劳希奇,他是希望将部队后撤90英里到维亚济马以东的所谓冬季防线上,而希特勒则最初希望就地坚守,后续在看到坚守不住之后也不得不同意了全面后撤。

所以博克、赫普纳、莫德尔、克鲁格以及施密特等人做的并不差,组织了一次高素质的撤退行动,各单位有序的相互掩护从莫斯科一边抵抗一边后撤,在撤退的同时仍然保持了战线的连续有效,最终连进攻带非战斗减员都只是损失了50万,真的是相当不错了。

至于古德里安,他只是一个第二装甲集群的司令而已,而且他所处的位置是从右翼包抄莫斯科的后路图拉。因此古德里安是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整个侧翼都是空虚的,所以他需要做的只是从图拉赶紧滚回维亚济马,在进攻时不用考虑侧翼的古德里安在撤退时同样也不需要考虑自己的侧翼,不管多狼狈只要死命跑就是了。

所以古德里安局限于自己的职位,其意见只对自己有用——对于一支已经被敌人包围的孤军来说赶紧跑路就是正经,古德里安也正是这么干的。但是在圣诞前夜古德里安飞回腊斯登堡对希特勒提的意见对于布劳希奇或者希特勒都毫无参考意义,同时古德里安对于博克、赖歇瑙或者李勃需要面对的问题都一无所知。所以也无所谓听不听古德里安的意见。当然在回来解释之前古德里安就已经事实上抗了克鲁格的命并且大撤退了,所以也不存在听古德里安的意见古德里安就能损失更少这回事——古德里安早就跑了。

至于战后追究责任,既然打了败仗自然要有人背锅,龙德斯泰德、布劳希奇、赫普纳还有古德里安都是那种耿直的传统容克军官团,对于他们来说后撤是个军事问题,他们不会考虑什么长官意志只会根据现实情况给出最合理的处置,所以龙德斯泰德从罗斯托克撤出,布劳希奇12月13日下令撤到冬季防线以及古德里安从图拉闪电后撤都没有实现向希特勒汇报,甚至赫普纳在希特勒严令坚守之后也还是在不停组织后撤。莫德尔等人甚至还抽空打了个小规模的防御反击。必须说正是由于这些敢抗命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将领的存在,才真正的避免了1941年冬季德国军官团的一溃千里。

而对于希特勒来说,后撤是个政治问题,关乎其执政形象以及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所以希特勒绝对不同意后撤,同时率先后撤的古德里安和下令撤退的布劳希奇等人就得拿出来顶缸,这是政治问题不是军事问题。相比在英伦空战中指挥英国空军打了胜仗还被撤职的道丁中将来说,古德里安等打了败仗被撤职真的算不上冤。

但是最大的问题却是在于1942年这些老军官团被撤换之后上来的隆美尔、保卢斯和莫德尔等人虽然能力都不错,但是在担当方面却比不上老军官团有种,希特勒说不能撤,哈尔德就只能眼睁睁地看著3个仆从国集团军在伏尔加河的薄弱防线被打崩,保卢斯就真的在斯大林格勒就地被围死,隆美尔也只能在阿拉曼等著被盟军反推。莫德尔也不得不采取静态防御来代替原来曼斯坦的防御反击战术,这也是导致1942年德军开始频频被成建制消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希特勒再天才,他也只是一个坐在办公室看著地图的嘴炮天才而已,对前方的真实情况和面对的困难他能了解多少?尤其是这兄弟一味强调意志胜利,对敌我强弱优劣是一点逼数没有,以前前方顶不住了长官一句话前面的军队就能后撤重整,然后跟援军一会合就可以打防御反击了。现在前面的撤不下来后面的援军又太远上不去就只能看著部队被分割被包围。这到底是谁的问题?


撤退=放弃年内攻入莫斯科这个说法更有远见。

不撤退怎么不会被推,怎么不会被围?8号,撤退大辩论开始,到希特勒继续疯狂撤换领导层结束的时候已经是18号了,这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要撤了,Konev科秃子已经开始准备口袋了——不管他是乐观也好自信也罢,军事角度来讲需要撤退。

当然这并不是「减少天气带来的损失」,向西撤退又不是向撒哈拉撤退,他撤了也不会变暖和对吧,实际上向西撤退甚至不一定能够大量减少损失,虽然前线指挥官这样想,但是在对面如狼似虎朝著南北两线反击的时候主动在冰天雪地里向西行军撤退,说白了也就是机动性还能保持住的那些单位能赶在红军的怒火前及时撤走。

问题是,希特勒为什么不听这个建议。

5号反击开始,8号希特勒下达39号元首令。要知道,军队是到12号以后到15号才非常真切的意识到现在的组织度防御能力是顶不住的,14号以后军方私自批准撤退,19号希特勒雷霆结束。

这个时间轴说明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红军开始反击,39号元首令下令,也就是5号到8号,命令是这样的:部队转入防御,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从进攻一线中马上撤下来,任何没有敌军压力的战线上的撤退,后卫部队要构筑防线。压根就不是希特勒不批准撤退,而是希特勒不允许在反击最开始就马上放弃年内攻入莫斯科的可能性而已。这个事非常好理解,敦刻尔克功败垂成,中路德军被BEF的小部队吓破胆,作为希特勒不能允许这种敌人刚开始反击军方就吓破胆的情况再出现一次,虽然他无法判断这次反击究竟强度有多大,持续会有多久。

结果呢,军方尤其是装甲部队拍屁股开始往后撤,希特勒大发雷霆开始撤职。这是第二阶段。

As爱微操as希特勒is,在具体这个事情上,他表现得至少像个正常人——当然,他的将军们也表现得像一群正常人一样在他死了以后往他身上甩锅。


不不不,从事后看元首这次微操是成功的。

你要知道苏军计划41冬春季反攻,结果全部失败了。苏军原先计划的可是42年就反攻德三,结果撞了满头包。

虽然之后数年元首刚愎自用,强行介入指挥造成许多问题,但至少41年冬坚守前线这一手应对得当。

关键的问题是元首压根没明白自己的命令为什么能应对成功。

实际上41冬苏军不论是人员经验上后勤指挥上都没做足反攻对应的物质与精神准备,但元首认为都是因为他下命令死扛了,这帮喊守不住的渣渣都是因为不努力不拚命,你看你们努力了拚命了不就能守住了?

就好比:

老师:「这道题选什么啊?」

小明:「我觉得要选B」

元首:「选C」

老师:「元首答对了,因为我们得从题干著手联想知识点xxxx,再分析题肢xxxx,做错的同学明白了么?」

小明:「我好像听明白了...我下去研究研究。」

老师:「元首是怎么做对这道题的?给大家分享下?」

元首:「我小学老师说了,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

随后的几年元首一直以这次他微操成功(命令部队坚守阵地)来证明和说服指挥部的头头脑脑们:小明你们都是渣渣,当初你们都说选B选B,最后不还是我选C对了?

再然后苏联老师给元首出了一套全是论述题的卷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