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跪拜啊,不但要跪拜,有的時候還得跳舞呢。

禮樂是不分家的,所以其實朝見的禮儀相當具有音樂性,名字官銜什麼的要「唱」出來,見禮不但要跪拜,呼萬歲,還要手舞足蹈,既正式又熱鬧。

內中有公事商量,即降宣頭付閤門開延英,閤門翻宣申中書,並榜正衙門。如中書有公事敷奏,即宰臣入榜子,奏請開延英。祇是宰臣赴對,閤門使奏:"宰臣某已下延英候對。"宣徽使殿上宣"通",次閤門使奏:"中書門下到。"次宣徽使喚,次閤門使傳聲喚,次通事舍人引宰臣當殿立班,贊兩拜,搢笏舞蹈,又三拜,奏:"聖躬萬福!"又兩拜。金口宣:"上來!"又兩拜。通事舍人引上殿,至御座前,又兩拜。問聖體。皇帝宣:"安。"又兩拜,三呼"萬歲"。各分班案前立定。兩樞密使在禦榻兩面祇候,其餘臣僚並約赴外次。奏事訖,宣:"賜茶!"又兩拜,三呼"萬歲",賜坐吃茶。對訖,下殿,兩拜。宣:"賜酒食!"舞蹈,謝恩訖。宣徽使喝:"好去",就中書吃食,延英畢,次兩省官轉對。閤門使當殿奏:"某已下轉對。"宣徽使殿上宣"通"。次閤門使奏:"某已下到。"次宣徽使喚。次閤門使傳聲喚。次通事舍人引當殿立定,贊兩拜,搢笏舞蹈,又三拜,奏:"聖躬萬福。"又兩拜,殿下奏事訖。宣:"賜酒食!"又兩拜,舞蹈,謝訖。閤門使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於客省就食!次對官禦史中丞、三司使、京兆尹並各奏所司公事。次閤門使奏:"某祇候次對。"宣徽使殿上宣"通"。次閤門使奏:"某到"。次宣徽使喚。次閤門使傳聲喚。次通事舍人引當殿立定、贊兩拜,搢笏舞蹈,三呼"萬歲",又三拜訖。奏:"聖躬萬福!"又兩拜,奏所司公事訖。宣:"賜酒食!"又兩拜,舞蹈,謝訖。閤門使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於客省就食。合起延英中謝官,文武兩班三品,及禦史中丞、左右丞、諸行侍郎、諫議、給事、中書舍人,並諸道節度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兩縣令皆入謝,並通喚。

(《文獻通考》)

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教室里要掛「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麼精神分裂的標語,根本做不到嘛。

看到古代的禮儀,我懂了——就是既要表達激動、又要有克制,和諧而統一。


不說那麼多廢話,直接切入主題。

從宋代開始,皇帝開始剝奪宰相的職權。皇帝慢慢向「獨裁」靠攏了。宰相的待遇也有所降低。

從上朝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在唐代,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並賜茶,所謂「三公坐而論道」。

而到了宋代,宰相上朝,是站著的,不允許坐。

到了明代,群臣才開始跪下,那時候大臣們的地位是真的沒有了。皇帝已經獨裁了。

在明代以前可不是皇帝一人說了算哦,還有宰相制衡。

宋代對文人還是比較尊敬的,文人的地位比武人高很多。那些說宋代跪拜的是電視劇看多了吧,誤人子弟,建議多學著歷史。


從秦朝開始,三拜九叩的跪拜大禮就慢慢形成了。


要啊。

大金的天水郡公見到大金的皇帝當然得跪了。此外,難道大金跟大宋臣皇帝趙構簽約時,趙構不用跪著接旨嗎?


愛卿平身,是每一代皇帝的口頭禪,不跪的話哪來的平!宋朝皇帝不會例外!


一般來講是不用的,除非有重大人事任命的時候。


宋為下國賤臣,江南國王,當然要跪拜上國皇帝,聖朝天子,方不失為臣之道


不用,越是後期的朝代君主集權就越強化。特別清朝,因為是滿族入中原,尤其加強了對漢人的精神控制。自稱「奴才」,也是清朝的傳統,而且只有親近大臣才能這麼自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