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肯定不可能每一篇都有必要深读的,除非你打算专门研究鲁迅。

王朔说过一句话:小说不看死不了人。

话糙理不糙,文艺作品都没有所谓的必须读,乃至必须深读的程度。

但题主既然问了,想必也是对文学有些兴趣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这不必说,大家耳熟能详,也是大多数人了解鲁迅的开端。

但如果想更深地了解鲁迅,有一本杂文集必看,那就是《坟》,鲁迅的很多名篇都在这个集子里,如《文化偏至论》、《我之节烈观》、《论雷峰塔的倒掉》、《娜拉走后怎样》等。

鲁迅最深刻,也是最能体现鲁迅作品「底色」的集子,应该要数《野草》,就是那个枣树,算是一本散文诗集吧。但是,这个集子也比较晦涩难懂,文学性较强,文中有各种隐喻、象征,得静下心慢慢读。但如果只是兴趣,或者只想看看鲁迅的批判现实、描写「国民性」的文章,也可以不看。只不过,不看《野草》,就很难体会那种悲壮感。

这两个集子是整体质量比较高的,鲁迅其他集子里也有名篇,但比较分散,挑著看更好些。

鲁迅有些文章我觉得当今没太大必要深读,比如《集外集》里的一些杂文,因为鲁迅自己也说过,那时太年轻,许多观点都比较幼稚天真。现在,人们也一般讲《集外集》里的一些文章作为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一种史料来看待。

还有就是鲁迅后期去上海,写了一些文章跟人打笔仗,如果不是做研究,其实也没太大必要深读。

如果喜欢小说,那么《故事新编》不能错过。有不少人认为《故事新编》的文学性更高。

鲁迅成就最高的,其实还是小说,他的杂文胜在思想性,而他的小说,即便不考虑思想性,其艺术性也很值得深读。大众一般容易忽视鲁迅艺术上的成就,而单一强调他的思想性。鲁迅非常非常善于叙事,不止小说,叙事散文也非常好,朝花夕拾是代表。

所以,这取决于你的侧重点。如果你侧重于读鲁迅的文章来审视社会现状,重视鲁迅的观点、思想性和批判性,就多看看他的散文名篇。如果你对文学感兴趣,那么,除了耳熟能详那些作品,我个人认为《坟》、《野草》、《故事新编》是必看必深读的。当然,二者之间不是完全割裂、对立的,只是看个人的需要。

欢迎关注订阅号《弹幕集》


就鲁迅谈鲁迅,是谈不出名堂的。说他批评了谁也不行,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各人有各人的说辞,很难说谁对谁错。具体到作品,某一句话,更不行。鲁迅的文章,是从文言文脱出来的,歧义甚多,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就是起鲁迅于地下而问之,他老人家怕也说不清楚了。说他的文章后世起了什么作用,造成什么影响也不行,有人要利用他,这与他本人有什么关系?因此,研究鲁迅,要看清鲁迅的真面目,必须把他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作社会学的分析,作深层的心理分析,还要和同时代的人作比照,才能看得清,看得准。只有作了这样全方位的考察,分析,论证,才能知道鲁迅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还是妨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你如何全方面评价鲁迅??

www.zhihu.com图标胡适与鲁迅你们喜欢哪一个??

www.zhihu.com图标

周作人的文章没读过。胡适的文章更多用来查找并不每篇细读。近些年比较喜欢的是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和鲁迅并排阅读。

林语堂1923年回国在北大任教,是跟周氏兄弟的语丝派,而不是胡适的现代评论派。上海时期林语堂是「论语」派的领袖。

梁实秋闻一多自费印刷的评论小书没有销量,但创造社赞赏,两人一度和创造社很亲密。1923年梁实秋出国留学,3年后回来,逐渐和新月派走在一起。

两人开始写重要文章的时候,鲁迅已经几乎不写小说不搞学术研究了,主要是写杂文了。所以两人不能完全算作鲁迅同时代的作家。


鲁迅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唤醒人们,改变反封建在内的一切传统,也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没有希望文章能一直流传。但是现在有些文章还反映著现在的社会现实,还是很有意义de。不过不想看也没办法 就看看自己喜欢的呗


这肯定有人觉得有必要,有人觉得没必要,看需要读吧,鲁迅的文笔简洁,可以浅读;也有思想,也可以深读。

如果说在当今时代是否有深读的必要,这个完全看个人喜好(或职业需要)吧,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


现实不会过时,即便会被嫌弃不够潮流


从上学时代接触鲁迅的作品,初时只当作业来完成,无法理解他的思想,也难以深刻思考 ,再见时,已经成年了,他所谓的腐朽的文化已经深入骨髓,如影随形,确实需要思想上的独立,需要批判社会,认识不足 ,才能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好。打造理想的国度。


一直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特别是拿到现实里一对比,就发现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还是那些人。先生当年讽刺的那些人那些事本质里从未变过,只是换了层皮罢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