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二选一这么简单就好了。
这其实不是「新闻人」能够做选择的问题。上周去珠海培训,讲师在说新闻工作坚持dang性原则一课的时候,提及了其中一个底线就是「坚持政治家办报」,而实际上所有的时政报纸的负责人,都是「政治家」,级别至少是一个处长,也自然会有所谓的立场和站队。他们之上,就是地方的宣传部,一个脉络通天。他们有最终决定权。所谓的真相,是有范围和边界及时效的。而真相这块橡皮泥,能够展现多大,很多时候不是由记者看到的画面决定,它一定有被加工和解读的可能。要传播真相,原本理应是新闻人的职责,但现实中却有很多身不由己的状态,新闻人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有足够高的自主权。

新闻人的确是有资源和条件去知道真相,但能否把这些事情通过公职有效传播出去,这不是新闻人能够决定的。例如最近NB的XP事件。

至于销量,这个和新闻人本身没有太直接的关联。爆了一个独家料出来,可能会增加某几天的街头零售额,但对于全年的销售额来说是几乎没有影响的。报纸的销量和订阅量有直接关系,而且这里头有大头是机关单位的订阅,可以说数量是固定的,对于某些日报来说即使内容再糟糕,也会有足够多的订阅量支持。这是发行人员要做的事,新闻人没必要参与。真相和销量就这么看来,是没有直接关联的,而新闻人也没有所谓的二选一的机会,因为前者想选也选不了,后者也没多大关系。——分割线——题主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新闻人会不会用一些擦边球、花边八卦新闻、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去吸引读者关注,提高报纸的发行量。真相可能很平淡,可能很骇人,可能很无聊,甚至没能达到读者的心理预期,所以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对真相进行一些加工,或删减或虚化或夸张或曲解或断章取义。这样处理过的真相,可能会让读者更喜欢阅读,进而拉动报纸的销售。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没有主流报纸能够长期操作的,新闻人自身也不一定愿意做这样的事。某些很显而易见的操守和价值观,新闻人还是能够自持的。——分割线——鉴于当前国内的zhengzhi现实和新闻管制状态,那些与权威保持距离的媒体会受到公众的赞誉。但是,造成媒体很多让人不齿的,不只是权力的淫威,还有市场的诱惑,甚至是公众的期待。新闻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准确,而一个媒体的价值则在于其独立——既独立于权势,也独立于大多数人的期待。

我只对杂志这个行业有观察,简单说几句吧。

在杂志刚刚面世,体量还很小的时候,真相更重要,因为优质的内容和观点是博取读者群、赢得广告客户认同的筹码,而且说实话,新创的杂志,也谈不上什么销量;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广告客户和读者群都比较稳定了,在真相与杂志社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通常是会「牺牲」一下销量的,因为国内几乎没有真正靠谱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可以查到杂志的具体发行量,更何况偶尔的「牺牲」一下,除了杂志的发行部门知道销量下降之外,读者和广告客户、甚至杂志社的记者都不知道。

也有不少专业靠谱的杂志,采编分离,不考虑广告部利益受损的情况,坚持刊登有真相的新闻,结果是,那些被报道的机构(企业、政府部门)会派大量的员工或者派公关公司执行人员去报摊抢购杂志,同时也会让公关公司从网路删帖,并禁止转载,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手段控制该真实报道的传播范围。


当今的「新闻人」为什么越来越缺乏认知?

从人类的发展起源来看,人的本性当中有一种告知欲,就是人类需要把自己已知的事件传播给他人,因为在人与人交流之间,本能使然。这种欲望不受其他条件的控制,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发展到现在的文明程度。在原始社会的史前状态,不在于自然界尚未开发,而是在于人类对这种状态的毫无所知。但是人类并没有固守头脑的混沌,而是对一知半解感到很不满足。要生存,就要探索,就要知晓人们不能理解的事物,对他人报告的消息有一种天生的关切感。这就是人类需要新闻的原因。

当人们需要新闻时,就会出现传播新闻的新闻主体。这种新闻主体往往以新闻工作者为核心,新闻工作者中又以记者编辑为中心。记者编辑是人的存在,以人的本性为先决条件,具有主体性存在。在现实新闻工作中,记者编辑又独立于事实之外。新闻中不许有「我」的存在,导致了记者编辑就是「时代的记录者」。这不能怪记者不负责任,因为记者根本「不在其位」,当然「不谋其闻」了。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报道,就算得到一手素材,也需要报备,获得领导的批准,也不能怪他们不关心新闻的真实性了。导致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工资,自己新闻的销量。

作为新闻的受众群体,我们是有认知和分辨能力的,但是我们也是「弱势群体」,这种弱势体现在对新闻的真实性考察。虽然有时候去怀疑真实性,但是,我们也无从考证,因为我们的来源取决于媒体人的消息。这样就会造成新闻的无价值化。我们知道,科学是是对世界和人的认知、探索和创造,而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的认知、反思和追问,那么,新闻是对世界和人的认知、表现和传播。当这一来源掺杂利益因素,那么消息的失真,使得人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影响。然而,今天的新闻人,普遍站在「被剥离出来」的「新闻概念」基础上认识新闻,越来越钻进一个「只看到自己脚尖」的死胡同里面。

新闻初始的责任很明确,就是普及人们的认知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社会启蒙来让大众认识世界观念,并且传播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让大众获得新能力。因为从人类原始的采集者和狩猎者就可以看出,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的文明、文化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的。但是,不知道在哪一点就变了味道。原子先生认为就是在政治机构的参与,才使得新闻变了味道。还有就是利益的掺杂让新闻出现了娱乐化,掺杂了权力与欲望,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当然,新闻记者个体必须存在于集体当中,因为分离化,也会导致信息的失真。但是,新闻中必须有「我」,是一种真实的我、立体的我、清晰的我、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我。记者不仅仅只是传声筒,不仅仅是记事本,不仅仅是复印机。新闻记者只有从「我」出发,才能真实的构成人与世界的关系,没有「我」的「逻辑先在」,就构不成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人同世界关系。也只有这样,新闻记者编辑才是一种真正为人们发生的群体,而不只是工具。

但是,在整个新闻人当中,有好有坏,整个人类也是这样,因为如果都好必然还是有坏,因为,一切的好坏都是在比较中存在。但是,原子先生认为,整体新闻人应该要进步,不能放任自己,觉得有的人那样,自己为什么这么拼,或者说是为了利益而不去还原事情的真相。当然,这里还有一点,就是记者本人可能认为他传播的是正确的消息。所以记者的差别在于新闻资源的层次化。

第一层次的新闻记者遵循「客观实际」,在新闻实践中,就人写人,就事写事,这也是每天充斥著媒体上的,这也是记者们每天的本职工作。但是有的记者只沉浸在这一个层面上,把这样的「客观实际」当成了唯一的信息渠道,思维就仅停留在浅显的意识层面当中。这些表象造成了记者把「照搬」、「复制」当成了自己的工作,还有的连「照搬」、「复制」都做的不到位。这就使得这类层面的记者们患上了新闻资源「贫血症」。我们往往在媒体中看到的「傻瓜」新闻,就是这些人的杰作,他们也仅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工资为做媒体,不负责任的标签被他们展示的淋漓尽致。

第二个层面就是记者的「感受」与「感想」,记者去采访,必然有所见所闻,必然会产生感想。但是这种感想有时不会自然涌现,需要主观的挖掘,把个人生活中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就会形成生动的报道,但是很可惜,很多记者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就造成了这些资源的白白浪费掉。

第三个层面就是「感觉」,这个层次往往就比较难了,需要记者具有超高的「敏感度」,这就考验了记者的悟性和智慧,能举一反三,由一变多的本领。当然,这种人不会很多,因为整个新闻环境和制度使得这类人很难存在,要么被打压的要死,要么就是有著一身圆滑的本领,每次都小心谨慎的打著太极。要么就是傻白甜不是道什么时候会「死去」。这种人往往处于要「离开」的边缘,注定职业生涯的短暂。

第四个层面就是「理念」,这种人应该在新闻人中属于凤毛麟角的级别了。几乎不会存在,但是从新闻的意义来看,正是需要这类人,新闻行业才会得以发展。现实的记者们早已被利益侵蚀的不成样子,早已经忘记了当初进媒体的愿望,人们说这是成熟的标志,但是,这种成熟真的是对的么?

作为大众新闻读者,我们不需要背后的新闻价值,只需要得到真实的消息。别忘了:新闻姓新,新闻的本质是新的认知,建立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这决定了新闻的生命力。记者们在编辑信息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真的考虑的这个新闻的真实性了么。不要觉得在传媒行业就以为获得的消息比别人权威了,人们信任你们,有时候信任的是你的人,并不是你所在的传媒行业。你所散发出的消息证明这你做人的「诚信」。当然,每件事情真假难断,如果往深层次没有办法探讨了,制度使然么。

新闻记者作为个体主体,也不能脱离新闻媒体的集体主体,在这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要学会运用「我」来处理消息,这才是每个新闻人该做的,切莫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

原子先生语录:作为新闻人,应善于把客观事物变成客观理念,善于从「我」出发,培养自己的认知,才能散发出好的新闻。

原子先生

笔于2015.12.26北京


新闻人并不是只有记者啊题主

记者、发行、广告都可以算新闻人了,2000年前的话,社长的司机也能算的啊!任何一个正经的不正经的媒体

除了极少数可以吃财政拨款的官方喉舌和专业极强的行业内部媒体

都是要吃饭的饭钱从哪里来?先要有订阅量,然后才有广告量订阅量从哪里来?除了从官方订阅渠道讨一碗饭吃以外,就靠读者读者喜欢看什么?真相,越是脏腥烂臭的真相越有人看一开始是给有影响力的读者看的,我有能力把一些事情捅开哦99年左右都市类报纸开始兴起的时候,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大篇大篇的揭露,持之以恒的追踪,答主自己曾经有幸看到某都市报头版连续两个星期追一个社会事件,怼某小领导怼到滚蛋。

等发展起来以后,本市本省的就全是鸡毛蒜皮了,最后一个版全是外省市的大案要案。

结果有影响力的同志们看到,你不鸟我是会出漏子的哦,还不赶快安抚一下?然后其它围观吃瓜群众也看到,这个媒够种!带劲!敢说真话!劳资才不要看党报的官样文章呢!纷纷订阅。很快订阅量就噌噌噌的上去了然后广告主就来了,代理公司就来了,记者、发行和其它人员就有饭吃了但是,吃饭也是有代价的有些东西不能说了有些东西收了钱还得往好处说了所以在媒体里面,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场景广告:社长啊,记者不配合写采访软文啊!

记者:麻痹XX系的生意你也敢做!有木有良心!

广告:卧槽,你个学校刚出来的XX,不要妨碍报社创收!社长:统统闭嘴!广告的,明天你自己去招聘软文写手!记者,有几个XX系的可以捅一下(特么很久没给钱了),其它的先不要动!广告的,你们软文要在版头上标一个专题字样,就和记者没有责任了知道吗?广告:明白了,社长英明!记者:特么的日了狗了,我们记者的名声都被你广告败坏了!社长:小同志啊,你可以不做记者啊,要不去广告岗位锻炼一下?

根据答主自身经历整理,综合了无数次谈话与本题有关部分描述。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除非新闻人进化到克拉克肯特这种只要晒太阳,还没家小负累的,那就可以完全不考虑销量了。现在嘛,就算新闻人你自己猛到一塌糊涂,你的家人同事老师都还是要吃饭的。
我觉得真相和销量不是两个对立项,或者这么说,你会想要购买满篇谎言的报纸还是揭露事实的报纸呢?显然是后者。所以这个问法有问题。

那根据你问出的这个问题,一个可能是在探讨遇到某些问题,比如娱乐圈的八卦新闻,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丑心理报道各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吸引眼球,还是客观的报道事实哪怕事实本身枯燥无味?

另一个可能是讨论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揭露真相重要还是生存重要?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新闻人需要自己进行抉择,但我相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的不实报道都是在挥霍信任。最终会反应在销量上。如果是第二种那么我同意先生存下来,珍惜宝贵的话语权,然后尽可能的揭露真相,我相信一份报道负责,针砭时弊的刊物它的销量不成问题。
从职业道德来讲,真相重要;从现实来讲,也只有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才是重要的。 很多消费者往往不探究真相,而只是对看起来比较有趣的结果感兴趣而已。 还有一点: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有些真相是要被扼杀的。

如果是个水平高而犀利的新闻人 就不用为这个问题发愁了 有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不如好好完善自己的思想


报纸都应该被机关这些全部订完了吧? 街上的报摊越来越少,买报纸的越来越少。因此销量重要,更准确的说法是宣传重要,当好你这个宣传的管道,就不担心存活的问题。

真相有时候是致命的。


在校生 记得去年上课时 老师给我们说了一句话你要知道 你先是个人 才是个传媒人 大概是这样 就是说 不能失实又要做好本职其实很难 无论哪个职业 总有面包与道德的选择
中国的新闻人远远没有走到要在这个之间进行选择的地步,事实上,很多时候,没得选择,除了比较大的媒体之外,占全国新闻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媒体是受政府控制的,尤其是地方政府,私以为这也是中国媒体要走出怪圈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地方媒体,没有所谓的新闻之说,行政管理制度,已经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使得新闻无法直面真相,更让新闻变成宣传甚至敲诈。真正的变革要从每一个小的地方开始,而真正的新闻人涌向更具话语权的媒体,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一直如此,中国媒体的现状是无法改变的。
这两者是矛盾的么?作为新闻人,如果是记者,则真相永远是最重要的,白纸黑字是对历史的负责。作为新闻人,如果是领导,则要把一帮兄弟的衣食生存考虑进去,注重但不唯一地看待销量,走更远的路,说更多的话。
难道真相不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么?


真相一定会影响销量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