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二選一這麼簡單就好了。
這其實不是「新聞人」能夠做選擇的問題。上週去珠海培訓,講師在說新聞工作堅持dang性原則一課的時候,提及了其中一個底線就是「堅持政治家辦報」,而實際上所有的時政報紙的負責人,都是「政治家」,級別至少是一個處長,也自然會有所謂的立場和站隊。他們之上,就是地方的宣傳部,一個脈絡通天。他們有最終決定權。所謂的真相,是有範圍和邊界及時效的。而真相這塊橡皮泥,能夠展現多大,很多時候不是由記者看到的畫面決定,它一定有被加工和解讀的可能。要傳播真相,原本理應是新聞人的職責,但現實中卻有很多身不由己的狀態,新聞人不一定任何時候都有足夠高的自主權。

新聞人的確是有資源和條件去知道真相,但能否把這些事情通過公職有效傳播出去,這不是新聞人能夠決定的。例如最近NB的XP事件。

至於銷量,這個和新聞人本身沒有太直接的關聯。爆了一個獨家料出來,可能會增加某幾天的街頭零售額,但對於全年的銷售額來說是幾乎沒有影響的。報紙的銷量和訂閱量有直接關係,而且這裡頭有大頭是機關單位的訂閱,可以說數量是固定的,對於某些日報來說即使內容再糟糕,也會有足夠多的訂閱量支持。這是發行人員要做的事,新聞人沒必要參與。真相和銷量就這麼看來,是沒有直接關聯的,而新聞人也沒有所謂的二選一的機會,因為前者想選也選不了,後者也沒多大關係。——分割線——題主可能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新聞人會不會用一些擦邊球、花邊八卦新聞、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去吸引讀者關注,提高報紙的發行量。真相可能很平淡,可能很駭人,可能很無聊,甚至沒能達到讀者的心理預期,所以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對真相進行一些加工,或刪減或虛化或誇張或曲解或斷章取義。這樣處理過的真相,可能會讓讀者更喜歡閱讀,進而拉動報紙的銷售。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沒有主流報紙能夠長期操作的,新聞人自身也不一定願意做這樣的事。某些很顯而易見的操守和價值觀,新聞人還是能夠自持的。——分割線——鑒於當前國內的zhengzhi現實和新聞管制狀態,那些與權威保持距離的媒體會受到公眾的讚譽。但是,造成媒體很多讓人不齒的,不只是權力的淫威,還有市場的誘惑,甚至是公眾的期待。新聞的價值在於客觀、真實、準確,而一個媒體的價值則在於其獨立——既獨立於權勢,也獨立於大多數人的期待。

我只對雜誌這個行業有觀察,簡單說幾句吧。

在雜誌剛剛面世,體量還很小的時候,真相更重要,因為優質的內容和觀點是博取讀者羣、贏得廣告客戶認同的籌碼,而且說實話,新創的雜誌,也談不上什麼銷量;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廣告客戶和讀者羣都比較穩定了,在真相與雜誌社利益相衝突的情況下,通常是會「犧牲」一下銷量的,因為國內幾乎沒有真正靠譜的第三方監測機構可以查到雜誌的具體發行量,更何況偶爾的「犧牲」一下,除了雜誌的發行部門知道銷量下降之外,讀者和廣告客戶、甚至雜誌社的記者都不知道。

也有不少專業靠譜的雜誌,採編分離,不考慮廣告部利益受損的情況,堅持刊登有真相的新聞,結果是,那些被報道的機構(企業、政府部門)會派大量的員工或者派公關公司執行人員去報攤搶購雜誌,同時也會讓公關公司從網路刪帖,並禁止轉載,通過線上、線下等各種手段控制該真實報道的傳播範圍。


當今的「新聞人」為什麼越來越缺乏認知?

從人類的發展起源來看,人的本性當中有一種告知欲,就是人類需要把自己已知的事件傳播給他人,因為在人與人交流之間,本能使然。這種慾望不受其他條件的控制,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發展到現在的文明程度。在原始社會的史前狀態,不在於自然界尚未開發,而是在於人類對這種狀態的毫無所知。但是人類並沒有固守頭腦的混沌,而是對一知半解感到很不滿足。要生存,就要探索,就要知曉人們不能理解的事物,對他人報告的消息有一種天生的關切感。這就是人類需要新聞的原因。

當人們需要新聞時,就會出現傳播新聞的新聞主體。這種新聞主體往往以新聞工作者為核心,新聞工作者中又以記者編輯為中心。記者編輯是人的存在,以人的本性為先決條件,具有主體性存在。在現實新聞工作中,記者編輯又獨立於事實之外。新聞中不許有「我」的存在,導致了記者編輯就是「時代的記錄者」。這不能怪記者不負責任,因為記者根本「不在其位」,當然「不謀其聞」了。領導怎麼說,他就怎麼報道,就算得到一手素材,也需要報備,獲得領導的批准,也不能怪他們不關心新聞的真實性了。導致了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工資,自己新聞的銷量。

作為新聞的受眾羣體,我們是有認知和分辨能力的,但是我們也是「弱勢羣體」,這種弱勢體現在對新聞的真實性考察。雖然有時候去懷疑真實性,但是,我們也無從考證,因為我們的來源取決於媒體人的消息。這樣就會造成新聞的無價值化。我們知道,科學是是對世界和人的認知、探索和創造,而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的認知、反思和追問,那麼,新聞是對世界和人的認知、表現和傳播。當這一來源摻雜利益因素,那麼消息的失真,使得人們的認知能力受到了影響。然而,今天的新聞人,普遍站在「被剝離出來」的「新聞概念」基礎上認識新聞,越來越鑽進一個「只看到自己腳尖」的死衚衕裡面。

新聞初始的責任很明確,就是普及人們的認知能力,並且通過這種社會啟蒙來讓大眾認識世界觀念,並且傳播新事物、新知識、新思想,讓大眾獲得新能力。因為從人類原始的採集者和狩獵者就可以看出,這種信息的傳遞是十分必要的,當前的文明、文化也是這樣一步一步發展的。但是,不知道在哪一點就變了味道。原子先生認為就是在政治機構的參與,才使得新聞變了味道。還有就是利益的摻雜讓新聞出現了娛樂化,摻雜了權力與慾望,變成了政治的工具。

當然,新聞記者個體必須存在於集體當中,因為分離化,也會導致信息的失真。但是,新聞中必須有「我」,是一種真實的我、立體的我、清晰的我、理性與感性交融的我。記者不僅僅只是傳聲筒,不僅僅是記事本,不僅僅是複印機。新聞記者只有從「我」出發,才能真實的構成人與世界的關係,沒有「我」的「邏輯先在」,就構不成作為主客體關係的人同世界關係。也只有這樣,新聞記者編輯纔是一種真正為人們發生的羣體,而不只是工具。

但是,在整個新聞人當中,有好有壞,整個人類也是這樣,因為如果都好必然還是有壞,因為,一切的好壞都是在比較中存在。但是,原子先生認為,整體新聞人應該要進步,不能放任自己,覺得有的人那樣,自己為什麼這麼拼,或者說是為了利益而不去還原事情的真相。當然,這裡還有一點,就是記者本人可能認為他傳播的是正確的消息。所以記者的差別在於新聞資源的層次化。

第一層次的新聞記者遵循「客觀實際」,在新聞實踐中,就人寫人,就事寫事,這也是每天充斥著媒體上的,這也是記者們每天的本職工作。但是有的記者只沉浸在這一個層面上,把這樣的「客觀實際」當成了唯一的信息渠道,思維就僅停留在淺顯的意識層面當中。這些表象造成了記者把「照搬」、「複製」當成了自己的工作,還有的連「照搬」、「複製」都做的不到位。這就使得這類層面的記者們患上了新聞資源「貧血癥」。我們往往在媒體中看到的「傻瓜」新聞,就是這些人的傑作,他們也僅僅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工資為做媒體,不負責任的標籤被他們展示的淋漓盡致。

第二個層面就是記者的「感受」與「感想」,記者去採訪,必然有所見所聞,必然會產生感想。但是這種感想有時不會自然湧現,需要主觀的挖掘,把個人生活中的主觀感受結合起來,就會形成生動的報道,但是很可惜,很多記者們意識不到這一點,就造成了這些資源的白白浪費掉。

第三個層面就是「感覺」,這個層次往往就比較難了,需要記者具有超高的「敏感度」,這就考驗了記者的悟性和智慧,能舉一反三,由一變多的本領。當然,這種人不會很多,因為整個新聞環境和制度使得這類人很難存在,要麼被打壓的要死,要麼就是有著一身圓滑的本領,每次都小心謹慎的打著太極。要麼就是傻白甜不是道什麼時候會「死去」。這種人往往處於要「離開」的邊緣,註定職業生涯的短暫。

第四個層面就是「理念」,這種人應該在新聞人中屬於鳳毛麟角的級別了。幾乎不會存在,但是從新聞的意義來看,正是需要這類人,新聞行業才會得以發展。現實的記者們早已被利益侵蝕的不成樣子,早已經忘記了當初進媒體的願望,人們說這是成熟的標誌,但是,這種成熟真的是對的麼?

作為大眾新聞讀者,我們不需要背後的新聞價值,只需要得到真實的消息。別忘了:新聞姓新,新聞的本質是新的認知,建立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這決定了新聞的生命力。記者們在編輯信息的時候首先要問問自己,真的考慮的這個新聞的真實性了麼。不要覺得在傳媒行業就以為獲得的消息比別人權威了,人們信任你們,有時候信任的是你的人,並不是你所在的傳媒行業。你所散發出的消息證明這你做人的「誠信」。當然,每件事情真假難斷,如果往深層次沒有辦法探討了,制度使然麼。

新聞記者作為個體主體,也不能脫離新聞媒體的集體主體,在這個社會關係體系中要學會運用「我」來處理消息,這纔是每個新聞人該做的,切莫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

原子先生語錄:作為新聞人,應善於把客觀事物變成客觀理念,善於從「我」出發,培養自己的認知,才能散發出好的新聞。

原子先生

筆於2015.12.26北京


新聞人並不是隻有記者啊題主

記者、發行、廣告都可以算新聞人了,2000年前的話,社長的司機也能算的啊!任何一個正經的不正經的媒體

除了極少數可以喫財政撥款的官方喉舌和專業極強的行業內部媒體

都是要喫飯的飯錢從哪裡來?先要有訂閱量,然後纔有廣告量訂閱量從哪裡來?除了從官方訂閱渠道討一碗飯喫以外,就靠讀者讀者喜歡看什麼?真相,越是臟腥爛臭的真相越有人看一開始是給有影響力的讀者看的,我有能力把一些事情捅開哦99年左右都市類報紙開始興起的時候,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大篇大篇的揭露,持之以恆的追蹤,答主自己曾經有幸看到某都市報頭版連續兩個星期追一個社會事件,懟某小領導懟到滾蛋。

等發展起來以後,本市本省的就全是雞毛蒜皮了,最後一個版全是外省市的大案要案。

結果有影響力的同志們看到,你不鳥我是會出漏子的哦,還不趕快安撫一下?然後其它圍觀喫瓜羣眾也看到,這個媒夠種!帶勁!敢說真話!勞資纔不要看黨報的官樣文章呢!紛紛訂閱。很快訂閱量就噌噌噌的上去了然後廣告主就來了,代理公司就來了,記者、發行和其它人員就有飯喫了但是,喫飯也是有代價的有些東西不能說了有些東西收了錢還得往好處說了所以在媒體裡面,經常可以見到這種場景廣告:社長啊,記者不配合寫採訪軟文啊!

記者:麻痹XX系的生意你也敢做!有木有良心!

廣告:臥槽,你個學校剛出來的XX,不要妨礙報社創收!社長:統統閉嘴!廣告的,明天你自己去招聘軟文寫手!記者,有幾個XX系的可以捅一下(特麼很久沒給錢了),其它的先不要動!廣告的,你們軟文要在版頭上標一個專題字樣,就和記者沒有責任了知道嗎?廣告:明白了,社長英明!記者:特麼的日了狗了,我們記者的名聲都被你廣告敗壞了!社長:小同志啊,你可以不做記者啊,要不去廣告崗位鍛煉一下?

根據答主自身經歷整理,綜合了無數次談話與本題有關部分描述。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除非新聞人進化到克拉克肯特這種只要曬太陽,還沒家小負累的,那就可以完全不考慮銷量了。現在嘛,就算新聞人你自己猛到一塌糊塗,你的家人同事老師都還是要喫飯的。
我覺得真相和銷量不是兩個對立項,或者這麼說,你會想要購買滿篇謊言的報紙還是揭露事實的報紙呢?顯然是後者。所以這個問法有問題。

那根據你問出的這個問題,一個可能是在探討遇到某些問題,比如娛樂圈的八卦新聞,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審醜心理報道各種未經證實的說法吸引眼球,還是客觀的報道事實哪怕事實本身枯燥無味?

另一個可能是討論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揭露真相重要還是生存重要?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新聞人需要自己進行抉擇,但我相信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任何的不實報道都是在揮霍信任。最終會反應在銷量上。如果是第二種那麼我同意先生存下來,珍惜寶貴的話語權,然後儘可能的揭露真相,我相信一份報道負責,針砭時弊的刊物它的銷量不成問題。
從職業道德來講,真相重要;從現實來講,也只有符合消費者的口味纔是重要的。 很多消費者往往不探究真相,而只是對看起來比較有趣的結果感興趣而已。 還有一點:在祖國這塊土地上,有些真相是要被扼殺的。

如果是個水平高而犀利的新聞人 就不用為這個問題發愁了 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 不如好好完善自己的思想


報紙都應該被機關這些全部訂完了吧? 街上的報攤越來越少,買報紙的越來越少。因此銷量重要,更準確的說法是宣傳重要,當好你這個宣傳的管道,就不擔心存活的問題。

真相有時候是致命的。


在校生 記得去年上課時 老師給我們說了一句話你要知道 你先是個人 纔是個傳媒人 大概是這樣 就是說 不能失實又要做好本職其實很難 無論哪個職業 總有麵包與道德的選擇
中國的新聞人遠遠沒有走到要在這個之間進行選擇的地步,事實上,很多時候,沒得選擇,除了比較大的媒體之外,佔全國新聞數量絕大多數的中小媒體是受政府控制的,尤其是地方政府,私以為這也是中國媒體要走出怪圈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地方媒體,沒有所謂的新聞之說,行政管理制度,已經從業人員的素質,不僅使得新聞無法直面真相,更讓新聞變成宣傳甚至敲詐。真正的變革要從每一個小的地方開始,而真正的新聞人湧向更具話語權的媒體,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一直如此,中國媒體的現狀是無法改變的。
這兩者是矛盾的麼?作為新聞人,如果是記者,則真相永遠是最重要的,白紙黑字是對歷史的負責。作為新聞人,如果是領導,則要把一幫兄弟的衣食生存考慮進去,注重但不唯一地看待銷量,走更遠的路,說更多的話。
難道真相不是新聞的本質屬性麼?


真相一定會影響銷量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