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那些已經在傳媒這一行多年的人,當初為什麼選擇這一行,是什麼原因讓你們想要當一名記者。

假如您回答了,這將對我幫助很大。感謝。


大學時只想當記者,自學成才進入媒體,工作八年,現回答如下:

一、你這個問題比較寬泛,記者大致可以分三類:

1、社會新聞類記者:採寫社會上的各種突發事件,如打架、起火、垮橋、不雅視頻等,總之社會上各種稀奇古怪的事,都可以寫,而且往往能寫出熱點來。這類記者對專業領域的要求不高,只要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跑得足夠勤快,就能勝任(新聞是用腳寫出來的);

2、專業類記者:如時政、經濟、法制、股票、體育等,這類記者對專業的要求相對較高,大多是某個領域的行家,熟悉該領域的各種事情;

3、經營類記者:如地產、餐飲、醫療、通訊、家電等,這類記者主要是配合廣告經營,簡單來說就是拉廣告,除了需要熟悉行業,還需要一定的銷售技巧和交際能力。

通常說的記者,是指前面兩種,但由於第二種需要專業知識,同時要有時間來沉澱,所以對「想當記者」的人來說,主要是指第一種,也即社會新聞記者。就算你是財經、法制、金融類專業畢業,也需要先從簡單的社會新聞做起,熟悉新聞的採寫技巧。

二、為什麼想當記者

1、理想:當時覺得記者頭上有一頂光環,能夠為民請命,懲惡揚善,所以大學期間根本不上課,一門心思自學新聞。

2、自由:這個行業很自由,不用打卡坐班,唯一的要求就是拿出好的稿件,平時你在哪裡鬼混,根本沒人管你,只需要完成當月的基本任務即可。

3、收入:前些年記者的收入非常高,我幾個師兄,都很牛A,在當時全市基本工資只有1000塊的時候,他們的月收入能達到2萬多。

4、人脈:當記者能迅速積累起很多人脈。

三、當記者的好處和壞處

1、好處:入行之後發現,除了上述的四點之外,當記者的最大好處是,能培養一個人的思維習慣,所謂的「找準新聞點」,就是通過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各種思維方式,從無數個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然後找出最佳的那個點。

舉個栗子,當年也有一個網友提問:假如一個叫胡小同的人,剛搬新家就遇到了蟑螂,這事怎麼看?然後全國的記者給他擬了個幾千個標題,我隨便摘錄幾個:

人民日報:《蟑螂邪教害了胡小同一家》(當時鬧邪教)

光明日報:《人蟑俱獲,豪宅裏小蟲子牽出大貪官》

法制日報:《專家建議出臺〈滅蟑法〉》

華夏時報:《蟑螂反擊人類,恐怖主義瀰漫全球》

環球時報:《蟑螂還活著!》(源於《拉登還活著》)

經濟觀察報:《二巨頭同室操戈,價格戰一觸即發》

經濟時報:《傳統家族制滅蟑還能走多遠?》

南方週末:《我們如何抗擊非典:隔離蟑螂的啟示》

中國青年報:《裝修質量問題已嚴重到如此地步》

青年時訊:《蟑螂遭遇招生騙局》

華西都市報:《七旬老漢滅蟑血淚史》

南方體育:《點球決勝負:人死還是蟑亡?》

新週刊:《中國十大蟑螂排行榜》

重慶日報:《西部大開發,滅蟑要先行》

三峽都市報:《特殊移民:200隻蟑螂搬進北京新家》

知音:《人們啊,未婚蟑螂為何被拋屍荒野?》

這雖然是搞笑,但你可以發現,任何一個事情,都可以從無數個角度去解讀和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是非對錯,一般當過記者的人,在看問題時,都能抓住實質和要害。

2、壞處:最大的壞處是自由過了頭,如果缺乏自制力,時間長了之後,不少人都會變得比較懶散,以完成任務為主,沒那麼有激情和拼勁了。

四、怎麼才能當記者

1、一般而言,現在當記者的途徑是:新聞專業學習理論,然後去媒體平臺實習,媒體會指定一個老記者帶著你採訪,教你怎麼找角度、寫稿子(此時全自費,沒有工資,你寫的稿子也算老師的);如果表現優異,而媒體剛好又需要進人,就會讓你當見習記者(相當於考察期),此時獨立採寫,有基本工資和稿費;見習結束後,若能完成考覈,則轉為正式記者。

2、大部分想當記者的人,死在了第1條半路上,最後被淘汰,其原因是:無論你的理論功底學得多麼紮實,實際上沒鳥用。上文說過,當記者唯一的要求,是你能寫出好的稿子,而你學了三年理論,再去媒體實習怎麼採訪、寫作,太遲了。

3、這是我的經驗之談,絕對的乾貨。我大學剛進校,就立志當記者,於是晚上泡圖書館自學理論,白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到處去逛,碰到一些事情,就厚著臉皮去了解,比如打架、起火、撞車之類,把方方面面瞭解清楚之後,晚上回到寢室,分析角度,找出最大的新聞點,再把它寫成新聞,往各媒體平臺投稿。這樣兩年之後,我去一個報社實習時,因為有了經驗,一般的社會新聞,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而同批進來的其他實習生,停留在理論階段,根本不知道怎麼採訪、寫作,最後實習結束後,我這個半路出家的人,留下來當了記者,而其他科班專業的學生,統統被淘汰。

所以想當記者的唯一捷徑,就是實踐,在校期間的時間比較寬裕,遇到任何事情,無論大小,哪怕像剛才說的,寢室出現蟑螂,你都可以去學著採訪、寫作, 這樣既鍛煉膽量,又積累經驗,很快就能上手。


記者跟其他職業一樣,只是一個謀生的手段而已。這個年代有新聞理想和使命的記者不多,謹記共勉


我初中最羨慕的人是我的好朋友小吳。

她喜歡畫畫,即使沒學過也能畫有模有樣。每次她畫畫,我都豎起大拇指誇她:「你這個就是天賦啊,天賦!」。

有一次她照著我初中校卡上的照片畫了一幅畫,我看之後嘖嘖稱奇:「你藝術加工的技藝和美圖秀秀的魔法不相上下了。」

單憑她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能把它做好這點,就足以讓我羨慕到眼紅,因為我啥也不愛。

小的時候我爸媽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出於想要開發我的心理,把我送去學跳舞、學英語、學鋼琴、學唱歌,把能想得到的都學了一遍。

暑假的時候,我和我哥還經常被我媽送去當語文老師的舅舅家裡,讓舅舅教我們練字。令人遺憾的是,我和我哥不管在舅舅家住了多少個暑假,寫出來的字都像狗刨。

我哥狗刨得比我還厲害。

小學折騰了幾年之後,我媽大概也看出了我在文藝方面實在是塊朽木,便不再浪費錢送我去興趣班,我樂得清靜自在。

但我並沒能自在多久。

上了初中,我發現似乎周圍的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就算再怎麼不濟,愛打遊戲也勉強能算一個興趣愛好。

而我每次做自我介紹講到興趣愛好的時候,絞盡腦汁也只能蹦出個:我喜歡騎自行車。

我會這麼說還是因為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騎自行車上學了。

我只好安慰自己:一件事做久了,也是可以變成愛好的。

高一那年,我有了質的飛躍: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

我清楚得記得那是在夏天,我陪朋友去書店買輔導材料的時候,看到了當時暢銷的《看見》。

我在鬼神差事之下買下了這本書,回到家裡用週末兩天的時間就把書看完了。

後來我去到學校對小吳說:「我以後想當記者。」

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被書中的人吸引,而柴靜是記者,所以我也想成為記者,像她一樣遇到更多的人。

那個時候我可能連記者具體要幹嘛都搞不清楚。

我只是關心人而已。

老祖宗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而我也不出所料地在理想之路上走得不太順暢,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出在我媽身上。

我媽可不管我關心的是人還是鬼,她只覺得記者太辛苦了,常年跑來跑去不穩定不說,還不好嫁。

特別是在一次閑聊中,我隨口說了句「戰地記者可真酷啊」,惹得我媽心中警鈴大作,更是鐵了心反對我當記者,毅然舉起反對的大旗。

比起我媽,我爸倒是顯得先進。

我爸聽說我的想法之後樂了,說:「你有想法你就去幹!年輕人就是得敢做敢闖嘛。」

我媽聽了這話,氣得直踹我爸,硬生生把他從沙發上踹了下去。

我哥則在旁邊無所謂地說:「想去就去唄。」

但我在大學的時候沒有學新聞不是因為我媽。以我家的開明程度,我媽的反對在當時對我來說構不成威脅。

我沒學是和高中的一個老師有點關係,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自己。

高考前的兩三天老師們都不上課了,讓大家自習。我們自習的時候老師就搬個板凳坐在教室外面,喊我們如果有問題就出去問,要是沒問題想談心的話也成。

於是有一天自習的時候我響應號召,跑出去找老師談心去了。

我問老師:「老師,我想當記者,您覺得靠譜嗎?」

老師看著我,想了想說:「靠譜倒是沒啥不靠譜的,但你是理科生,文字功底可能還是不夠哦。」

我說:「那我志願填新聞專業的話,您覺得靠譜嗎?」

老師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反而有點自說自話:「我倒是很少聽說理科生當記者的。」

可能是看我有點泄氣,老師又安慰我:「但凡事都有可能嘛,你也可以嘗試一下。」

我一邊摳手指一邊消化老師說的話,對老師說了句「我知道了,謝謝老師。」之後便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最後我慫了,沒有學新聞而是學了一個符合我理科生身份的理工科專業。 但就像小時候不喜歡喫蔥卻被我媽逼著喫蔥一樣,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讓我痛苦不已。

每次期末複習考試的時候,我都對自己進行靈魂拷問:「我學的這個到底是啥?我為什麼要學它?學了到底有什麼用?」

這個時候有另一個聲音從腦海里冒出來,幸災樂禍地說:「自己選的專業,哭著都要學完哦。」

行吧,學就學吧。

道理都懂,但我一點都不快樂。

說來魔幻,我後來決定考新傳的研究生是和愛情有關。

當時我對他抱怨:「我真的好不喜歡我的專業啊!一點興趣都提不起來。」

他說:「那你喜歡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說:「我喜歡新聞,想當記者。」

他說:「那你就學新聞,就當記者唄。」

我下意識地說:「啊?但是我不敢。」

他一臉莫名其妙地說:「有什麼不敢的?」

我一時之間竟不知如何作答,在心裡問自己:對啊,有什麼不敢的?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一直都小心翼翼地遵循著別人的判斷。即使我真的喜歡一樣東西,也常常會因為別人一句漫不經心的否定而遲疑,即使這句否定可能毫無道理。

但我的人生,是我在過啊,我不能按照別人的意願過自己的人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了豁出去的想法。

我對他說:「那我就學新聞,就當記者吧。」

許多人都在說,你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但往往容易忽略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數人即使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也不敢去做。

成年之後,我們試錯的機會都越來越少了,任何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後果等著我們承擔,遲疑、害怕便成為了理所當然。

今天是記者節,寫下這篇心路歷程的目的,不光是為了慶幸自己能堅持下來並離記者這個職業越來越近了,更重要的是想給自己提個醒:

這是一條很長的路,而我只是剛剛來到起點而已。


跟你提個很厚道的建議:能不當記者,千萬別當記者。

可以兼職記者,但一定不能全職。

想知道原因可以點個贊,我再告訴你為啥。


因為也不會幹別的鴨.jpg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