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某个观点,某个事例,不会马上认可和接受,会试著从多角度去观察,反复探究,甚至会阴谋论(这不是个好习惯,简言之想得太多)。

对于舆论也不会很容易逐流。会质疑,会求真证伪(当然大多数时候能力不及,就跟随自己的感觉,好像有点草率)。

对于眼前的艰难,会让把自己从那个「点」里面提出来,放在纵观全局的「线」里面,会宽慰自己,「点」只是小小的一部分,「线」才是最重要的,眼前不愉快的「点」很快就会过去,成为「过去的点」。

慢慢能接受「各有所爱」与「和而不同」,不一定谁就是真理,谁的观点都能很精彩。

引用张晓风的一段话,「今日零落的尘泥,昨日枝头喧闹的春意,两者之间,谁才是那花?」(书不在手边,大体相近。)

对的,错的,好的,坏的,喜欢的,不爱的,都是因为一个叫时间的家伙走过,时间会证明一切。


当我开始意识到后来的事情发生必定是与先前的事物有一定关联的时候。这种思维就使得当我知道突然发生某件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想到为什么发生了这件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件事情发生,这件事情又会对后来产生什么影响。

当我开始知道一件事情可能是在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发生的时候。这就使我在生活中不会对事物和人物妄下评论,学会更加全面的去看待事物。

当我开始明白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含义,我就开始坚持做什么事都要讲证据,孤证不立。不能光凭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看法就对某个东西、事物或人物有了偏见,始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当我学的东西越多,了解的世界越广,越会深感自己的无知,让我始终怀揣著一颗敬畏之心来看待人事。


遇到观点不是先想怎么接受。。

而是找论据去想如何批判。。。。


大概是客观与谨慎吧。

一是对待事物不会简单直接地就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主张自己考察后再思考别人的观点。

二是对待其他学科,以及不懂的事物,绝不大放厥词,绝不不懂装懂,主动说不知道或者不懂,这没什么丢脸的。


历史学思维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你在生活中避免去谈论历史


对当下流行文化有一种不自觉的抵制。


就淡定了

很难钻牛角尖了

更务实了

然而,并不知道是因为学历史还是因为长大了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读有关历史中战争的书籍时,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如果我生在那时,我会怎么做,想完之后再继续往下翻,每次都是对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闲来无事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去品位那些精彩的片段,甚至在生活中也会用上来完成自己的一些小目的

开国之君大都勤俭努力,亡国之主大都暴虐荒淫,与人争吵相骂时,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到那亡国之主的面貌,便不由觉得好笑,也便无力与人争吵了

因我单名一个煜字,身边总有人用南唐后主李煜来说笑,竟一气之下说出来,那李煜是亡国之主,而我则是那开国之君,至此以后,每当想放弃时,这句话总是在脑海中出现


群趋东邻受国史

神州士夫羞欲死


从历史来研究因果,比单纯从理论上去推测历史能让人更懂得,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课


看小说时,我觉得男主在江山面前放弃女主是十分理智,完全正确的操作,不这样做的男主不配做男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