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由,也就是被人讨厌。——《被讨厌的勇气》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由于是「哲学类」书籍,一直以为会相当枯燥,所以迟迟没有找来看。最近拿起来读,发现这本书并不艰涩,反而很通俗易懂。

书中借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传达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自身的无意义感」、「陷入与他人的比较中」、「原生家庭的创伤」、「难以感觉到幸福」,青年的问题中,有些也是我曾经有过或者仍然没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哲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一一进行了回答。

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挺赞同的,印象深刻的比如「不是满足别人期待而活」,「人与人之间的分离状态不过多干涉而是鼓励」。「把握人际关系中横向与纵向关系,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评价他人」。「活在当下,人生由片刻构成是一连串的刹那,努力做好当下」等等。

「许多人人不愿意改变是因为现在太安逸了,改变太困难了。人都喜欢寻求舒适圈、归属感,工作要给别人带来价值,对别人有贡献。」「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哪些是别人的,不对别人的过多干涉。」等等。

书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也是角度清奇,不同于常识。其中的「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澄清的论述」给了我很多启发,但对于「自由就是被讨厌,自卑就是自负,自负就是自卑」、「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一切负面情绪都用目的论形式表现的逻辑、忽视过去和未来」的人生哲学,我仍是保留疑问,感觉概念含括的范畴太大,不容易规整逻辑。

个体心理学一般来说是最难理解也最难实践的心理学」,需要每个人在实践的生活过程中慢慢理解,再用理解带来的勇气去实践。 书里用对话辩论将其核心理念道出的方式易懂又生动,是很不错的表现形式。以前看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今天在看到这本书。算是进一步丰富了当初看到的理论。

但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一切看似易懂又深刻的书籍,容易给人制造催眠和书中即世界的幻象。初读可能会陷入到主观虚无主义的遐想中,还是要从不同角度去多读不一样的书,让自己慢慢消化,拓宽自己的想法。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全新印京东¥ 41.90去购买?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评论好像有点两极分化,有人觉得特别好,有人觉得又是一种心灵鸡汤。

对于我来讲,这本书里很多观点带给我新的启发,并且帮助我从感情受挫、工作不顺的轻度抑郁状态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30年的行为模式,解答了一直以来困扰著我的纠结和困惑。

我自己读完以后非常遗憾没有早些遇见这本书,可能有些问题就不会困扰自己那么久。不过,人和书也是需要缘分的,同样一本书,不同的境遇读来感受都会不同。

最近做了好多期拆解这本书的视频内容,书中观点有些我认可,有些我不太认可,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补充了一些我的观点,期待能跟大家分享交流。

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值得一读羊梨笔记的视频 · 1.1 万播放

这个是最新一期的视频,我的原创内容,用各种电影素材剪辑的,其他拆书视频链接一并附上:

羊梨笔记:《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2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zhuanlan.zhihu.com图标羊梨笔记: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三集?

zhuanlan.zhihu.com图标羊梨笔记:关于情绪管理,这本书讲得真叫一个稳准狠?

zhuanlan.zhihu.com图标羊梨笔记:改变自己,首先需要一份战胜「叶公好龙」的勇气?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被讨厌的勇气》介绍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其主旨就是,越是发达的地方,人就越会追求自由和独立。但是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候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代价就会体现为不被别人接受。

《讨厌的勇气》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一、向内,就是自己定义什么是有价值,自己给自己赋予意义。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普遍已经满足了温饱,于是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意义,例如,健身并非为了减肥;学习画画,并非为了挣钱;弹琴并非为了考级或者工作;修理汽车只是一种爱好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找到了幸福,不是靠和谁比较得来的。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意义。

二、向外,就是人和人交往的时候,书中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用的工具,叫「课题分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才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不被别人接受或者是别人的行为会影响我们,但是在阿德勒看来,如果你学会了 「课题分离」,也就是,当对方提出一个要求时,我们会清楚的知道那是他的课题,而我怎么回应,怎么做是我的课题。我只需要考虑清楚我自己的课题,而不应该以你的课题来对我做出要求。

「我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我不怕被讨厌!

虽然大部分人的幸福和财富有关。财富增加,幸福和自由就随之而来,但这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都是出于恐惧、焦虑或者对金钱的贪婪的话,他只是个奴隶而已。

真正的幸福要有自由状态,而这种自由状态指的是在不受人利用,也不利用人的情况下,一个人自发、主动的去做事的状态。这种状态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不来源于别人的评价。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你就先自由然后幸福了。

我们看一下很多获得真正幸福的人都是具有这样的思想:

鲍勃.迪伦,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不愿去领,因为觉得自己好像跟此没大有关系;

费曼当听说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时,他说,这是奖给自己十多年前的工作的,实在没必要。

完全不在乎外界的荣誉和赞美,只关心自己的内心,这就是自由状态下的幸福感。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是个强者,你什么都不怕,别人也不能拿你怎么样,这样的人是人格成熟的人,是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也是内心充溢的人。

突然想到,弱者很善于把自己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他们经常会抱怨,他们拒绝改变,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也就越来越怕被人讨厌了!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京东¥ 41.90去购买?


太难理解了。

但是偶尔捕捉到的理解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当下。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的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的角度是说:我们的现在并不由过去所决定,而是我们为了解释「现在的结果」,来给自己找解释或者严格说是借口,这些解释绝大多数人没有例外都会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去寻找,虽然过去不是原因,但是我们赋予过去意义,用因果论来解释当下不幸的结果。

——不得不说阿德勒的解释非常有说服力而且让人相信阳光的未来。

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相信人的潜能,也就是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改变现状,如果你可以改变现状,过去对你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无,因为过去如果对你有影响那么你无法改变,但是你可以改变,所以过去对你无影响。

如果说现在的改变导致现在结果的改变是因果论的话,我也无可反驳。

你不要成为一个杠精来杠这句话。

你要用心去理解阿德勒的意思。

我们可以改变,这是相信我们的潜能,并鼓励我们去改变,这个改变可以改变现状,打破因果论的存在,不再因为自己找过去的借口而停步不前。

大多数人是拿过去解释现在,找到借口理由,从而抱怨以至于一直无所事事。

其实知道了就可以改了,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也曾有过这段时间,也常常找过去的借口。

和过去说再见,是避免活在过去。

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解决原因论,我们对当下的行动力可以得以提升。


最典型的原因论说话句式:

一旦……我就可以……了;

只要……我就可以……了;

如果……那就可以……了。

其实反问自己一句:「如果这样了,我真的会这样做吗?」

我可以告诉你,不会的。

即使条件有了,你也不会去做。因为问题是你的目的。

这是目的论,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就去做了。

原因论的你,即使原因满足了,你也不会去做。因为你从一开始的目的就不对了。

好好体会。


其他阿德勒哲学的观点:

  1.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2.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3.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
  4.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5.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6. 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课题,我们要做到不干涉他人的课题。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这是别人的课题。
  7.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8.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9. 拚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私以为,完全正确。)
  10.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11.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怎么解释呢,就是中国地图,中国在大致居中位置,法国地图,法国在大致居中的位置。你是你的世界地图的中心,但是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因为其他人也是他们世界地图的中心。蛮有趣的观点。)
  12. 批评和表扬都不要。(因为表扬其实是暗含第三者批判。)
  13.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14.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15.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16.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17. 甘于平凡的勇气。(平凡不是无能,普通也不是无能。)
  18.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阿德勒的哲学就是「勇气」的哲学。

它指导我们用勇气活在当下,而不是在过去和未来。

私以为,这样确实是比被过去绑架更好的生活方式。

其他不足,可能我还没看第二本书《幸福的勇气》。这本书目前我看到的感觉有点杂和散。

虽然对话的形式可以让人把烧脑的哲学读完,但是个人认为需要有整理过后的完整分类的观点。

也许可能不需要,那是我见识不够了。

点个赞吧,给我勇气继续写。


《被讨厌的勇气》

(截屏来自电影《海蒂和爷爷》)

书中有几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豁然开朗,比如:

[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好书,有生之年估计会二刷。

一些摘记: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青年:我以后也可以交到好朋友吗?

  哲人:当然可以。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著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著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具体说来,例如不可以跟异性朋友一起玩儿,有时候甚至仅仅因为跟异性朋友打电话,恋人就会吃醋。像这样,距离近了,关系也深了。

  青年:是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哲人: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青年:不不,这种论调有不忠之嫌啊!如果对方非常幸福地乱搞胡混,难道也要对其这种姿态给予祝福吗?

  哲人:并不是积极地去肯定花心。请你这样想,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青年:嗯。

青年:哈,请您不要兜著圈子地做诱导询问。先生您应该也知道,就是所谓的「认可欲求」,人际关系的烦恼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我们在活著时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正因为对方不是令人讨厌的「敌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个人的认可!对,我就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

  哲人:明白了。关于现在这个话题,我要先说一下阿德勒心理学的-个大前提。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青年:否定认可欲求?

  哲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这一点必须事先强调一下。

 哲人: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别人对自己抱有怎样的期待或者自己被别人寄予了什么样的希望,这并不难以判断。另一方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却非常难。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都很难具体把握。如果认为人人都有明确的梦想或目标,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一点请你一定好好理解。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青年:那么,您是说要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地活著吗?

  哲人: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青年:那么,孩子可以不顾父母的意愿任性地生活吗?

  哲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青年:哎呀!先生您可既是虚无主义者,又是无政府主义者,同时还是享乐主义者啊!真是让人既吃惊又觉得可笑!

  哲人: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这里有需要记住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青年: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哲人:如果是学校,那就不要用学校这个共同体的常识(共通感觉)来判断事物,而要遵从更大共同体的常识。

假设在你的学校教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那种权力或权威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的一种常识,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

  青年:但是,与眼前的老师唱反调应该相当困难吧。

  哲人:不,这也可以拿」我和你「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青年:您是说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又要选择自由?

  哲人:当然。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例如,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青年: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

  哲人:我们在讨论自卑感的时候,不是说过这是主观价值问题吗?是认为」自己有价值「?还是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存在「?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这里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这一点。

  青年:是的,正是如此!这一点必须明确一下!

  哲人:非常简单!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哲人:的确,尊敬长者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司组织,职责差异自然也会存在。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青年:您是说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哲人:是的。作为制度的自由因国家、时代或文化而有所差异。但是,人际关系中的自由却具有普遍性。

  青年:先生你是无论如何都不肯承认认可欲求吧?

  哲人: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青年:您是说,只要有了共同体感觉认可欲求就会消失吗?

  哲人:会消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