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解读有很多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就说《老人与海》,老人出海,捕鱼成功,回来的途中与鲨鱼搏斗,成功活著到家,但是大鱼只剩下骨架。老人成功了,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这么说。老人失败了吗?从他出海的目的来看,也失败了。是不是美好总要大于悲惨?或者说,解读出来的让世人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美好的。而悲惨,被压下。—————————————————————————统一在这回复

首先谢各位大佬答。

我想说的是,所谓的主人公的失败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失败,而是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为什么大部分都在塑造一个美好的故事结局,不可否认,这能给人正能量。但是,如果那一小部分表露社会真实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不甚美好)不被人们认识到,那么文学的另一部分意义何在呢?我甚不理解。求惑。


谢邀少吗?如果将失败定义为没有达到自己和社会的期望值的话牛虻以悲剧收场,盖茨比的美梦破碎,克乃西特朝闻道而夕死,没有走完践行自己想法的全程,骆驼祥子并不过分的愿望破碎,安娜卧轨自杀荆轲刺秦失败,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项羽末路英雄耳…………但是这些人都是史记的主角啊,在诗词中也并不少见我以为,在对主人公做形象分析时仅用失败还是成功来概括是懒惰且不明智的

文学的水很深,很深,只是你的阅读量还没到达那个深度,或者说,你本能的把那些作品摒弃了。

你可以多看文学小说,而非都市言情、网文之类的,《2666》、百年孤独、钢琴教师等等


可能为了给这个荒诞的世界留下一点好的念想吧!
很少吗?四大名著有三本是失败告终的啊

谢邀。

你读的非主流的书还不够多。

可以去看看布劳提根,布考斯基,詹姆斯马龙。打开另一个大门。


其实很多比较出名的著作都是猪脚失败结尾的,这里不是指那种黑暗压抑的书(百年孤独,哈姆雷特)之类。至于为什么大多以喜剧结尾,我个人理解是:第一,喜剧结尾的作品情节轻快,往往只需要一点波折,最后结局写个大团圆结尾,既让作者爽,又能让大众能接受。而悲剧呢,往往恰恰相反。第二,喜剧结尾的作品代入感使人愉快,往往格局都比较小,而一般成功的悲剧作品一般时间跨度,布局都比较长而大,像前面提到的百年孤独,这里说一句为啥老是提百年孤独,因为我喜欢QAQ第三,其实说到底,悲剧色彩的作品需要时间沉淀,纵观历史,人们从悲剧中学到的是比喜剧多的。

.

..我都是瞎说的

强答,瞎写,丰富一下本题的楼层数,简称暖贴_(:з」∠)_。

题主大概是想问彻底的失败,甚至于完全无法作正面解读的故事吧?一般来说一部作品无论结局如何,作者都会尝试去寻找一种解脱,或者是救赎的角度。人皆有一死,在死亡这个无法摆脱的结局前,无论何种挣扎都显得无力。因此才有了寻求人生意义的解读,才有了我们所谓的终极关怀。纯粹的死亡与失败指向无意义,这样的创作只能唤醒人最根本的恐惧,并不能赋予人生活下去的动力。天台风很大,一楼作家的尸体堆成山,我们剩下的人还不想死……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斯乜尔加科夫什么什么的问伊万「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是否都是被允许的?」因为伊万说了「是」,于是便有了斯乜尔加科夫杀掉老卡拉马佐夫而嫁祸于大哥的后续。这一段隐藏了一种恐惧:如果没了上帝与圣经的承诺,一切秩序与意义都无法存在。上帝给了基督教世界以人生意义与死后升华的承诺,而若一切皆不存在又会怎样?基督教世界将会直面赤裸裸的死亡而又无处寻求死亡的意义。虽然这是有基督教背景的故事,然而丧失意义的恐惧是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的一种期望也是能寻找到近似于宗教的那种对意义与死亡的解读。直面彻底的「失败」而断绝解读的可能性,也是直接否定了终极关怀的可能性,那种绝望便不只属于剧中的角色,同时也将属于作者,读者,以及整个人类世界。

总而言之,「真有就完蛋了」,大概是这么一种感觉吧。

泻药

文学的意义应该在于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结局的完美与否,就如题主所说,这区分了两种不同结局的文学。记得我第一次看余华先生的作品《活著》,主人公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记得我看到他儿子因为医生的失职活活被抽血而死的时候,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只剩一头老牛陪伴的主人公,这样的结尾应该是不完美的吧。可读完后,才发现书籍中要告诉你的意义在那一个个的故事中。重要的是文学让你理解到了什么,那时候结局应该也就不再纠结于结局了。

强答一波

祝各位新年快乐

溜了溜了,睡觉


谢邀

伟大的文学作品人物带有浓厚的英雄光环,形象必然是成功的。

但文学通过虚构来反映现实,英雄光环背后必然带著深刻的人性和苦难,这是不到一定年龄的人感受不出来的一点,当然这也是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什么?因为现实中你拿著普通的薪水,娶了普通的老婆。为什么现实主义文学不受欢迎?难道现实中的我们还不够惨?连看书做梦的时候都不能放过自己?
他在写一个故事开始的目的应该是朝著好的积极的方向去写的,不光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他自己吧,我认为是这样的
谢邀。

- [1] 文学作品分了正剧,悲剧,喜剧。去悲剧中找,你可以发现很多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的结局。

- [2] 失败不能说是终点,死亡才是。失败且死了,才能说是结局了,人只要还活著,就还有希望。比如《飘》里的主人公思嘉到后来女儿死了,玫兰死了,她总算发现自己根本不爱阿希里,而是爱自己的丈夫瑞德时,一直深爱自己的瑞德却选择离开她。对于思嘉而言,这是失败的,可她不承认这是最终的失败。最后,思嘉对自己说「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米切尔以充满希望的话结束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并不是说有意不想以失败结束,因为毕竟还有无数个明天啊,忠于真实的作家不会罔顾这一事实的。- [3] 而且失败是很难定义的,得失相伴,就要依靠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去判断,不同的人对同一结果会有不同的看法吧。
我觉得应该这么说吧,流传较广,可阅读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结局较好的。因为社会的主导方向是向上的。诚然这个社会有好有坏,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或者希望社会好的方面大于坏的方面。大团圆式结局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群众的期许,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的希望。但我觉得好的作品,比如像欧亨利的,笑中有泪。

首先关于成功与失败,美好与悲惨孰多孰少的问题,前面的回答已经基本比较一致了:在严肃文学领域,讲述失败与悲惨的故事远远多于成功与美好。契诃夫的小说,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白先勇的《纽约客》,这里面的人物有几个是成功,有美好结局的,几乎没有。我想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再补充一点,什么地方,成功与美好的故事多?童话。这涉及对儿童的教化问题,不能过早地向他们展示人生难尽如人意与虚无的一面。但审视一下,也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童话里,失败与悲惨也已经开始逐渐拜访童话的结局了,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曹文轩的《草房子》。其他的一些网路小说以及商业电影当然也属于此类,但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情感消费,与文学的真实目的存在差距。

题主提到了《老人与海》,并且把它归到了成功好结局的小说中。我个人是会把它归为我说的第一类的。但显然题主也了解到了小说解读的多面性。确实总体而言,小说描绘的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中展现的不屈服的精神。从这点而言,《老人与海》是极为积极向上的一部作品,说是好结局无可厚非。

=======================================

好了,我要脱离题主的问题框架,继续讨论些无关的。。。

上述的两类故事,尽管结局不同,但故事内在的叙事动力都是正反两面的力量冲突,结局的不同在于最后两者谁占了上风。好结局的故事是正义的力量,主人公一方的力量获胜;失败结局的故事是正义的一方,主人公一方的力量失败。但无论是那种结局,越是优秀的小说,越能全面地刻画冲突力量的双方,使得力量均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两方阵营。

一旦小说完成的这个任务,如何解读结局已经变得不很重要。《老人与海》的结局,鲨鱼只剩下了骨头,老人与自然经历了一番搏斗最后还是失败了,但这丝毫无碍于作者抒发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甚至这比写老人满载而归情感更饱满)。结局如果换成老人成功归海,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与赞扬,这也是一个励志的好故事。因而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能从中得出正面的解读,如题主所言,可以认为是美好的结局。

(继续发挥。。。)

依此逻辑的话,我们发现确实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内的(能从某种程度上做出积极的解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小说必须传递正能量吗?

我觉得不是,我思考的结论是:大部分小说的首要任务是要让读者喜欢上主人公,读者得与主人公产生正面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可以是很积极强烈,甚至有代入感的(我们都希望老人能战胜鲨鱼);也可以是较为微弱的,比如说同情(祥林嫂必须首先引起读者的同情,作者批判旧社会的任务才有可能成立)。

只要这个目的实现了,我们对小说就总能做出一些积极正面的阐释。反面的例子有没有?有,但是是少数。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就是这样,你很难喜欢上里面的主人公,所以她的作品有时让人疑惑,她究竟要表现什么?还有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如果读者根本不喜欢大庭叶藏,对他们而言,这部小说就显得肮脏而毫无意义。


简单说,以失败而结局的主人公形象的文学作品不少,无论国外国内都有,但很少会被宣传出版,只有极少数其文学价值远大于负能量的例外。主要原因是负能量,读者少,出版审批限制多,销量少,利润低,容易赔钱。
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失败的定义了。比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他通过努力而又刻苦的学习,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高中。他努力想要摆脱贫苦的生活,脱掉农民的外衣,可现实却让他一次次投降,他最多只能到工人阶层,这可以说他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但是你不能说他是失败的,他身上有保尔柯察金一样的精神支撑著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又是成功的。

谢邀。

如果你只读到了文字,说明你读得不真。如果你只读到了情节,说明你读得不细。

如果你只读到了成败,说明你读得不深。

如果你只读到了褒贬,说明你读得不精。如果你只读到了现实,说明你读得不活。……(以此类推)如果你读的作品只停留在成败,说明那不是好书。如果你只能停留在作品中的成败,说明你读得不多。

本来我们正在生活中就挺失败的了,在文学的虚拟中当然希望主人公成功幸福啊。那其实就是符合我们的想像而已。而且销售量很好。


嫌疑人X的献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