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解讀有很多種,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

就說《老人與海》,老人出海,捕魚成功,回來的途中與鯊魚搏鬥,成功活著到家,但是大魚只剩下骨架。老人成功了,我們絕大部分人都這麼說。老人失敗了嗎?從他出海的目的來看,也失敗了。是不是美好總要大於悲慘?或者說,解讀出來的讓世人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美好的。而悲慘,被壓下。—————————————————————————統一在這回復

首先謝各位大佬答。

我想說的是,所謂的主人公的失敗並不是一個人或者一羣人的失敗,而是作者在寫故事的時候,為什麼大部分都在塑造一個美好的故事結局,不可否認,這能給人正能量。但是,如果那一小部分表露社會真實的作品(這類作品往往不甚美好)不被人們認識到,那麼文學的另一部分意義何在呢?我甚不理解。求惑。


謝邀少嗎?如果將失敗定義為沒有達到自己和社會的期望值的話牛虻以悲劇收場,蓋茨比的美夢破碎,克乃西特朝聞道而夕死,沒有走完踐行自己想法的全程,駱駝祥子並不過分的願望破碎,安娜臥軌自殺荊軻刺秦失敗,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項羽末路英雄耳…………但是這些人都是史記的主角啊,在詩詞中也並不少見我以為,在對主人公做形象分析時僅用失敗還是成功來概括是懶惰且不明智的

文學的水很深,很深,只是你的閱讀量還沒到達那個深度,或者說,你本能的把那些作品摒棄了。

你可以多看文學小說,而非都市言情、網文之類的,《2666》、百年孤獨、鋼琴教師等等


可能為了給這個荒誕的世界留下一點好的念想吧!
很少嗎?四大名著有三本是失敗告終的啊

謝邀。

你讀的非主流的書還不夠多。

可以去看看布勞提根,布考斯基,詹姆斯馬龍。打開另一個大門。


其實很多比較出名的著作都是豬腳失敗結尾的,這裡不是指那種黑暗壓抑的書(百年孤獨,哈姆雷特)之類。至於為什麼大多以喜劇結尾,我個人理解是:第一,喜劇結尾的作品情節輕快,往往只需要一點波折,最後結局寫個大團圓結尾,既讓作者爽,又能讓大眾能接受。而悲劇呢,往往恰恰相反。第二,喜劇結尾的作品代入感使人愉快,往往格局都比較小,而一般成功的悲劇作品一般時間跨度,佈局都比較長而大,像前面提到的百年孤獨,這裡說一句為啥老是提百年孤獨,因為我喜歡QAQ第三,其實說到底,悲劇色彩的作品需要時間沉澱,縱觀歷史,人們從悲劇中學到的是比喜劇多的。

.

..我都是瞎說的

強答,瞎寫,豐富一下本題的樓層數,簡稱暖貼_(:з」∠)_。

題主大概是想問徹底的失敗,甚至於完全無法作正面解讀的故事吧?一般來說一部作品無論結局如何,作者都會嘗試去尋找一種解脫,或者是救贖的角度。人皆有一死,在死亡這個無法擺脫的結局前,無論何種掙扎都顯得無力。因此纔有了尋求人生意義的解讀,纔有了我們所謂的終極關懷。純粹的死亡與失敗指向無意義,這樣的創作只能喚醒人最根本的恐懼,並不能賦予人生活下去的動力。天颱風很大,一樓作家的屍體堆成山,我們剩下的人還不想死……

《卡拉馬佐夫兄弟》裡面斯乜爾加科夫什麼什麼的問伊萬「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一切是否都是被允許的?」因為伊萬說了「是」,於是便有了斯乜爾加科夫殺掉老卡拉馬佐夫而嫁禍於大哥的後續。這一段隱藏了一種恐懼:如果沒了上帝與聖經的承諾,一切秩序與意義都無法存在。上帝給了基督教世界以人生意義與死後升華的承諾,而若一切皆不存在又會怎樣?基督教世界將會直面赤裸裸的死亡而又無處尋求死亡的意義。雖然這是有基督教背景的故事,然而喪失意義的恐懼是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的一種期望也是能尋找到近似於宗教的那種對意義與死亡的解讀。直面徹底的「失敗」而斷絕解讀的可能性,也是直接否定了終極關懷的可能性,那種絕望便不只屬於劇中的角色,同時也將屬於作者,讀者,以及整個人類世界。

總而言之,「真有就完蛋了」,大概是這麼一種感覺吧。

瀉藥

文學的意義應該在於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結局的完美與否,就如題主所說,這區分了兩種不同結局的文學。記得我第一次看餘華先生的作品《活著》,主人公生活在那個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我記得我看到他兒子因為醫生的失職活活被抽血而死的時候,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只剩一頭老牛陪伴的主人公,這樣的結尾應該是不完美的吧。可讀完後,才發現書籍中要告訴你的意義在那一個個的故事中。重要的是文學讓你理解到了什麼,那時候結局應該也就不再糾結於結局了。

強答一波

祝各位新年快樂

溜了溜了,睡覺


謝邀

偉大的文學作品人物帶有濃厚的英雄光環,形象必然是成功的。

但文學通過虛構來反映現實,英雄光環背後必然帶著深刻的人性和苦難,這是不到一定年齡的人感受不出來的一點,當然這也是文學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什麼?因為現實中你拿著普通的薪水,娶了普通的老婆。為什麼現實主義文學不受歡迎?難道現實中的我們還不夠慘?連看書做夢的時候都不能放過自己?
他在寫一個故事開始的目的應該是朝著好的積極的方向去寫的,不光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他自己吧,我認為是這樣的
謝邀。

- [1] 文學作品分了正劇,悲劇,喜劇。去悲劇中找,你可以發現很多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的結局。

- [2] 失敗不能說是終點,死亡纔是。失敗且死了,才能說是結局了,人只要還活著,就還有希望。比如《飄》裏的主人公思嘉到後來女兒死了,玫蘭死了,她總算髮現自己根本不愛阿希裏,而是愛自己的丈夫瑞德時,一直深愛自己的瑞德卻選擇離開她。對於思嘉而言,這是失敗的,可她不承認這是最終的失敗。最後,思嘉對自己說「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米切爾以充滿希望的話結束了一個長長的故事,並不是說有意不想以失敗結束,因為畢竟還有無數個明天啊,忠於真實的作家不會罔顧這一事實的。- [3] 而且失敗是很難定義的,得失相伴,就要依靠人們心中的價值觀去判斷,不同的人對同一結果會有不同的看法吧。
我覺得應該這麼說吧,流傳較廣,可閱讀性較強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結局較好的。因為社會的主導方向是向上的。誠然這個社會有好有壞,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或者希望社會好的方面大於壞的方面。大團圓式結局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羣眾的期許,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作者的希望。但我覺得好的作品,比如像歐亨利的,笑中有淚。

首先關於成功與失敗,美好與悲慘孰多孰少的問題,前面的回答已經基本比較一致了:在嚴肅文學領域,講述失敗與悲慘的故事遠遠多於成功與美好。契訶夫的小說,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白先勇的《紐約客》,這裡面的人物有幾個是成功,有美好結局的,幾乎沒有。我想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再補充一點,什麼地方,成功與美好的故事多?童話。這涉及對兒童的教化問題,不能過早地向他們展示人生難盡如人意與虛無的一面。但審視一下,也可以發現,很多優秀的童話裏,失敗與悲慘也已經開始逐漸拜訪童話的結局了,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曹文軒的《草房子》。其他的一些網路小說以及商業電影當然也屬於此類,但它們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們的情感消費,與文學的真實目的存在差距。

題主提到了《老人與海》,並且把它歸到了成功好結局的小說中。我個人是會把它歸為我說的第一類的。但顯然題主也瞭解到了小說解讀的多面性。確實總體而言,小說描繪的是人類與自然鬥爭中展現的不屈服的精神。從這點而言,《老人與海》是極為積極向上的一部作品,說是好結局無可厚非。

=======================================

好了,我要脫離題主的問題框架,繼續討論些無關的。。。

上述的兩類故事,儘管結局不同,但故事內在的敘事動力都是正反兩面的力量衝突,結局的不同在於最後兩者誰佔了上風。好結局的故事是正義的力量,主人公一方的力量獲勝;失敗結局的故事是正義的一方,主人公一方的力量失敗。但無論是那種結局,越是優秀的小說,越能全面地刻畫衝突力量的雙方,使得力量均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模糊兩方陣營。

一旦小說完成的這個任務,如何解讀結局已經變得不很重要。《老人與海》的結局,鯊魚只剩下了骨頭,老人與自然經歷了一番搏鬥最後還是失敗了,但這絲毫無礙於作者抒發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甚至這比寫老人滿載而歸情感更飽滿)。結局如果換成老人成功歸海,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與讚揚,這也是一個勵志的好故事。因而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能從中得出正面的解讀,如題主所言,可以認為是美好的結局。

(繼續發揮。。。)

依此邏輯的話,我們發現確實大多數的故事都是在這個框架內的(能從某種程度上做出積極的解讀)。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小說必須傳遞正能量嗎?

我覺得不是,我思考的結論是:大部分小說的首要任務是要讓讀者喜歡上主人公,讀者得與主人公產生正面的情感聯繫。這種情感可以是很積極強烈,甚至有代入感的(我們都希望老人能戰勝鯊魚);也可以是較為微弱的,比如說同情(祥林嫂必須首先引起讀者的同情,作者批判舊社會的任務纔有可能成立)。

只要這個目的實現了,我們對小說就總能做出一些積極正面的闡釋。反面的例子有沒有?有,但是是少數。弗蘭納裏·奧康納的小說就是這樣,你很難喜歡上裡面的主人公,所以她的作品有時讓人疑惑,她究竟要表現什麼?還有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如果讀者根本不喜歡大庭葉藏,對他們而言,這部小說就顯得骯髒而毫無意義。


簡單說,以失敗而結局的主人公形象的文學作品不少,無論國外國內都有,但很少會被宣傳出版,只有極少數其文學價值遠大於負能量的例外。主要原因是負能量,讀者少,出版審批限制多,銷量少,利潤低,容易賠錢。
這要看你怎麼去理解失敗的定義了。比如《平凡的世界》裏的孫少平,他通過努力而又刻苦的學習,如願以償地考上了高中。他努力想要擺脫貧苦的生活,脫掉農民的外衣,可現實卻讓他一次次投降,他最多隻能到工人階層,這可以說他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你不能說他是失敗的,他身上有保爾柯察金一樣的精神支撐著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又是成功的。

謝邀。

如果你只讀到了文字,說明你讀得不真。如果你只讀到了情節,說明你讀得不細。

如果你只讀到了成敗,說明你讀得不深。

如果你只讀到了褒貶,說明你讀得不精。如果你只讀到了現實,說明你讀得不活。……(以此類推)如果你讀的作品只停留在成敗,說明那不是好書。如果你只能停留在作品中的成敗,說明你讀得不多。

本來我們正在生活中就挺失敗的了,在文學的虛擬中當然希望主人公成功幸福啊。那其實就是符合我們的想像而已。而且銷售量很好。


嫌疑人X的獻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