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提出「文穷而后工」后,人生坎坷似乎成了作家写出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但伟大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作家经历生活困顿后的硕果吗?如果不是,有什么反例。


实际上欧阳修「穷而后工」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杜甫写诗给自己的好大哥李白时就有「文章憎命达」这种句子。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读书人长期处于「文人-官僚」这种双重身份密切捆绑的状态有关。这种捆绑不仅是身份上的,也是意识和精神状态上的。


古汉语中的贫和穷有一定的区别,贫偏重物质生活上的困窘,没有钱。穷有精神上的不得志的意思。

古代的绝大部分文人再不济,也比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生活要好多了。所以他们一般很少面对物质上的困窘,当然清贫的文人也有。

欧阳修做官做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被追赠太师,封楚国公。这样的人生即便放在今天也吊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以他不太可能面对物质生活上的困难。

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的文学家来说,绝不会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对于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大部分的精神追求就是修齐治平。然而在古时候的政治环境下,这一理想一般很难实现,所以他们会面临精神上的痛苦。

这种痛苦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就是欧阳修所说的穷而后工


19世纪的雨果在巴黎的地位有点类似于建国初期的郭沫若在我国的「地位」,这里只讲地位,不讲立场。但雨果要比郭更牛逼的一点是:

郭看人脸色,而当时的法国右翼得看雨果脸色。

这是因为,当年的浪漫主义小将们从来不跟你讲「政治的归政治,艺术的归艺术」,小将们三天两头上街闹事,说干就干。作为浪漫派的「大(dai)王」——雨果——更是巴黎各路政客都不敢得罪的豪杰。

比起批判,旷世杰作《巴黎圣母院》其实更接近一部「歌功颂德」的「政治雄篇」,当然,其才力足以使它流传至今。

所以,雨果=郭沫若+满街浪漫主义小将+各路政客不敢得罪 buff +100倍才华+······

所以,无论哪种意义上的「穷」,都跟雨果不沾边。

当然,也不耽误他写出好作品。


在中国,穷不是金钱上的意义,贫才是。

优秀的作品,没有一部出自于贫寒人家子弟,因为那样的人家,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时间去思考人生哲学的问题,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果没有对人生的思考,怎么优秀?

又或者说,就算贫寒人家有优秀的思考者,没有足够的文字训练,他也写不出来。

这里的穷,我认为理解为心理上的绝境更合适一些,心理上处于困境,就有表达的欲望,才会写出好的作品。所以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才有离骚……


世界上任何思想和观念都不是绝对的,有的只是偶然和必然。

家庭条件优渥并且创造了优秀作品的作家,太多了

随便举几个外国世界级文学大师的例子,比如简奥斯丁,老爸是牧师,老妈是富婆,家庭条件非常好,爹妈也都是受过教育的文化人,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简奥斯丁写出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优秀的世界名著。

再有福楼拜,老爸死后直接继承了一栋别墅,专心搞文学创作,写出了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

还有诗人中的诗人雪莱,超级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写中二病少年维特的歌德,俄罗斯文学教父普希金等都是出生贵族或富豪之家。

就不再举例子了,一时想不起来了。

再反观国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迅哥儿,也是出生地主之家,钱锺书杨绛也是出生书香世家,还有张爱玲啦,王小波啦,巴金啦……哪一个的作品不是上得了世界台面的?

综上,欧阳修可以在《梅圣俞诗集序》里面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也能写一篇《论优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论文,只要他开心,他乐意。

顺便一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欧阳修也是出生书香门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