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奧迪已經推出Q2L e-tron,e-tron;寶馬i3在售,但技術老舊,ix3還遙遙無期;賓士即將推出EQC,而第二款純電車型卻奇怪的選擇了MPV。相比之下,BBA在新能源市場佔有率相對落後太多了,機會在哪裡?


BBA或者說是傳統車企,他們並不急於做純電市場的先鋒者,有個詞叫後發制人

若不是國家大力推動以及政策的原因,傳統車企更沒有動力推動電動車。

他們推出節奏慢,不代表不想佔有這個市場,更不代表技術儲備比不上那些新勢力。

大眾計劃未來十年內推出近70款新電動車型,目前在各地興建MEB電動車平台工廠。

從2020年起,豐田公司將研發全新的純電(BEV)汽車平台,同時也將陸續推出6款不同種類的全新純電車型,包括跨界車、SUV、超小型車以及公用區間車。

寶馬自2013年推出BMW i3之後,目前正在研發其下一代純電動車,同時表示,現在寶馬準備推出更多的電動車。

可以看出,傳統車在若干年後,將會大力的集中性發布電動車產品推向市場。

為什麼現在不急於布局呢?

現在的電動車是什麼市場,政策導向市場,一年那點銷量對傳統車企根本不算什麼。

這是一個不成熟的新市場,需要花成本去教消費者。

電動車的技術也沒有發展到可以提供比較滿意的體驗。

充電難,充電滿,續航短,電池衰減厲害,這些都是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你看那些匆匆上馬的新勢力,他們也知道傳統車企一旦出手,自己多半是比不過的,唯有先發制人,佔得先機,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電動車與自己品牌的聯繫,才有一線生機。

但是車不是手機,是極其複雜的工業產品,所有的技術、試驗、驗證問題等都不是二三年內可以解決的問題。

一款新車型的從立項到量產的周期一般為5-7年,電動車還要切換平台,加之有些合資品牌技術儲備不夠,還要尋求合作夥伴共同進行研發,這些都需要時間。(所以某新勢力車企14年底創立,17年底就上市第一款量產車,嘖嘖嘖)

匆匆忙忙上架的產品,問題備出,產品不如意,只會敗壞口碑,消磨消費者那僅有的信任。甚至還會拉低原先燃油車市場建立起的優勢與口碑。

現在這些產品都是探索市場的先鋒者,直白的說就是小白鼠.

待技術突破了,產品提升了,市場探明了,消費者願意接受了,就是傳統主機廠發力的時候了。


關於純電動車型推出節奏快慢的問題,如果我們從純電動汽車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來看,可能會更清晰一些。

我們要肯定的是,汽車作為歷經百餘年變遷的工業品,其涉及基礎學科技術之廣,是無出其右的。所以,汽車的演變,也必定是循序漸進的,同時,汽車的發展也伴隨著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

1956年1月,刊登在《 LIFE Magazine》上的廣告

純電動車作為我們所假想的未來的理想出行方式。其取代傳統動力汽車的過程也必將氛圍以下階段:

  • 第一階段:市面上的車型依然以傳統動力汽車為主,純電動汽車作為傳統動力汽車的備選項,可根據動力總成的固有特點針對特定的使用工況,給傳統動力汽車以良好的補充,滿足消費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 第二階段:汽車市場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佔比逐步提高,實現與傳統動力汽車齊頭並進的局面。純電動汽車在價格和續航里程上的劣勢被逐漸抹平,純電動化汽車的未來清晰可見。
  • 第三階段:從設計端到報廢端,純電動汽車都形成了良好且完備的體系,純電動汽車完整覆蓋傳統動力汽車的使用場景,傳統動力汽車完全被純電動汽車所取代,徹底實現電動化。

目前來看,我們仍處於第一階段,並對第二,第三階段有所期待,但並無法確定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會不會實現,何時實現。

傳統動力汽車目前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純電動汽車暫時無法完全取代。

前些天適逢美國的感恩節假期,大量平日短途通勤的特斯拉湧上了加州大大小小的州際高速公路,即便是超級充電站已經實現大規模覆蓋的加州,也出現了超級充電站擁堵的情況。純電動汽車在特殊使用場景下的局限性,是目前所有汽車製造商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2019年感恩節期間,加州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排起了長龍

就目前階段來看,純電動汽車的定位是實現品牌產品線多元化的有力支撐

在需求沒有被完全釋放的階段,穩紮穩打的進行技術的迭代,推出產品,滿足消費者對於出行工具多元化的需求是十分妥當的做法。並且我們也看到了相當一部分製造商在做著細分市場的嘗試。這其中包括寶馬賓士和奧迪。寶馬的第一批產品相當早,但在i3和i8上市之後陷入了停滯期。奧迪最近帶來了e-tron和Q2L e-tron,而賓士帶來了EQC。

拿奧迪舉個例子,除了e-tron之外,奧迪Q2 e-tron也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產品。當然,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說Q2 e-tron的續航里程沒有什麼競爭力,但我想如果你真正窺探過一些市場需求就會知道Q2 e-tron。

暑假回國期間,我曾借停車的機會在上海古北附近的高端小區的地下停車場遊盪。在這些每平米10萬元以上的高端小區的地下停車場,你除了能見到蘭博基尼最新的Urus、法拉利Superfast這些新潮的大玩具,也有Ford GT、Alfa Romeo 8C這樣全國都數不出來的情懷收藏車,也有勞斯萊斯、賓利這樣的奢華座駕。與此同時,也有時常見到這些車型旁邊的奇瑞小螞蟻。奇瑞小螞蟻的出鏡雖然突兀,但仔細想來又理所應當。

奇瑞小螞蟻

這個現象在一段時間內引發了我對於一部分純電動汽車車型目前存在意義的思考。這些家底深不可測的各個行業的精英們,除了他們的那些可以彰顯身份或者獲取不同體驗的豪車,是不是也需要這麼一輛通勤安靜方便,不用考慮牌照問題對繁華卻擁堵的上海市區極其友好的純電動小車呢?

我想他們並不是吃慣了大魚大肉來吃糠咽菜體驗生活,而是這樣的純電動車型著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

而奧迪Q2L e-tron恰恰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而來的。在奧迪Q2L e-tron之前其實並沒有一個豪華品牌在20多萬的純電動車型。對於僅僅需要短途通勤卻又想提升一級用戶體驗的這些豪車車主來說,Q2L e-tron可謂是絕佳的選擇了。

奧迪Q2 e-tron

奧迪Q2L e-tron這種市場定位的產品有這麼幾個頗有競爭力的點:

  • 22.68萬和23.73萬的售價,是20-25萬價格區間唯一的豪華品牌純電動汽車。
  • 在工藝和流程上,Q2L e-tron延續了豪華品牌的品質。且動力電池系統這些也經過了一系列高標準嚴謹的測試。
  • 在科技配置上與同價位的車型相比不落下風,尤其是奧迪一貫擅長的駕駛輔助系統都配備在了Q2L e-tron上。包括主動車道保持系統等等。
  • 針對奧迪電動化車型所推出的貫穿「奧迪隨e購、奧迪隨e充、奧迪隨e行、奧迪隨e保」四個關鍵環節的服務舉措,會有效消除用戶在每一個使用場景中的擔憂和顧慮。

根據奧迪對於Q2L e-tron的產品定義,我們能夠看到是「細分市場挖掘」「針對用戶需求定義」這樣清晰的產品思路。就是為了解決都市出行需求而來的。


奧迪Q2L e-tron對於奧迪來說,並不算得上是一款多麼重磅的車型,但從Q2L e-tron的例子來看,我們能夠十分清楚的看到這些豪華品牌的純電動車型的產品思路。雖然目前產品的推出節奏不算快,但是循序漸進,針對的市場目標明確。市場和車企其實本身就是互相反哺的兩個角色,市場的發展可以督促車企繼續開發新的車型,而車企的針對性的開發也可以促進市場的壯大。純電動汽車市場和製造商目前都處在共同成長的過程當中。


不是沒有技術,也不是技術不夠成熟

集團考慮的更主要是,能否盈利,利潤率高不高,產品如果虧錢,多久才能扭虧為盈。

畢竟,汽車集團的全新產品決策,關乎集團未來10-20的發展。CEO需要對集體股東和股東利益負責。

像特斯拉這些新興企業,是「允許」虧損和試錯的。而百年造車企業的容錯率不高,一旦資金決策用錯地方,則會影響集團資金鏈,體現在財寶上也不好看。

總的來說,bba這些汽車集團,不喜歡冒高風險,更喜歡用低風險去博取穩定收益和現金流。

所以,分析產品的這些回答,你們是真的不太明白集團邏輯。無關乎產品,也無關乎技術。


昨天在望京751公園參加了極客公園的十周年大會。

操著一口德國口音英文的大眾高管,做了精彩的開場:他說自己早上出門之前仔細思考了一下該穿什麼來現場。因為這(極客公園的大會)是一個很酷的地方,這裡會見到許多很酷的人,按道理,他應該穿的跟個喬布斯似的。

但轉念一想,作為一個如此老邁的傳統公司的一位如此老邁的管理者,還是把風騷讓給年輕人吧,他最後還是穿正裝來了。

這位德國高管精彩開場過後,就講的比較平淡了。PPT很精美,但他的語言表達都是汽車圈的思維,和現場的泛科技泛商業人群(大概20%是樊登讀書會的fans)並不十分匹配。

這一頁除外:

很多觀點都是針對性的對大眾的戰略進行公關表態。

其中有一個段落,令我印象深刻。

他沒頭沒尾的說起一個商業話題:要做好一個生意,需要動手足夠快嗎?

設問之後,他是這樣回答的:

兵貴神速,靠先發優勢取勝,固然是一個辦法。(這裡他沒有說,但懂點背景的都知道他說的就是美國矽谷那個創業公司)

但Fast Following快速跟隨也是一種很不錯的戰略,這種戰略尤其適合那些體系巨大的成熟公司。這樣做風險比較小,讓別人先在前面試錯,自己看準了再沖,會更加穩妥。(這就解釋了大眾、寶馬、賓士等公司為何在電動車上動作比較慢了,早期的作品其實都是試著玩的,包括EQC、e-Tron、電動高爾夫、電動朗逸等等。)

從商業道理來說,這位德國大叔說的一點沒錯,大象步子大,確實要看準了再走。但現實的藝術就在於:

誰來做上帝,評判Fast Following的Fast到底夠不夠Fast呢?萬一出牌出的又晚而且沒踏准怎麼辦?

要知道,越晚走上球場,就越晚真正學會如何打球,這東西不是看視頻能學會的。

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幾天反正是傳來了不太好的媒體報道。ID3的全新平台,軟體研發出了一堆需要解決的問題,早期上市產品可能功能是不完善的,OTA也是無法第一時間Ready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確實應該對中美兩地的電動車初創公司多一點點理解吧。搞一台搞了無數遍的燃油車,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換了大家都沒搞過的智能電動車,即使是巨頭,誰也不敢說自己駕輕就熟呢。第一次總是特別的,談過戀愛的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而且,聽到過二道消息,狼堡高層對於ID3甚至MEB平台,並非那麼有信心呢。

當然,ID3還是值得關注的戰略車型。作為Golf粉絲的我,期待這款「電動Golf」的問世,期待看看它的表現。


因為新生新能源車企很多都是互聯網思維。

即先推出一個過得去的車,然後不斷OTA打補丁。

不信你查查為什麼這兩年特斯拉在北美可靠性排行榜倒數了,就是因為車型不斷爆發可靠性問題。

但新能源車企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歷史包袱啊,大不了搞不定破產清算唄,無所謂啊。

你問BBA敢不敢這麼玩?推出一款不成熟的產品是要負責到底的,畢竟家大業大不可能因為一款電動車就玩破產吧(?ω?)

ps:有人不信特斯拉可靠性倒數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