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奥迪已经推出Q2L e-tron,e-tron;宝马i3在售,但技术老旧,ix3还遥遥无期;宾士即将推出EQC,而第二款纯电车型却奇怪的选择了MPV。相比之下,BBA在新能源市场占有率相对落后太多了,机会在哪里?


BBA或者说是传统车企,他们并不急于做纯电市场的先锋者,有个词叫后发制人

若不是国家大力推动以及政策的原因,传统车企更没有动力推动电动车。

他们推出节奏慢,不代表不想占有这个市场,更不代表技术储备比不上那些新势力。

大众计划未来十年内推出近70款新电动车型,目前在各地兴建MEB电动车平台工厂。

从2020年起,丰田公司将研发全新的纯电(BEV)汽车平台,同时也将陆续推出6款不同种类的全新纯电车型,包括跨界车、SUV、超小型车以及公用区间车。

宝马自2013年推出BMW i3之后,目前正在研发其下一代纯电动车,同时表示,现在宝马准备推出更多的电动车。

可以看出,传统车在若干年后,将会大力的集中性发布电动车产品推向市场。

为什么现在不急于布局呢?

现在的电动车是什么市场,政策导向市场,一年那点销量对传统车企根本不算什么。

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新市场,需要花成本去教消费者。

电动车的技术也没有发展到可以提供比较满意的体验。

充电难,充电满,续航短,电池衰减厉害,这些都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你看那些匆匆上马的新势力,他们也知道传统车企一旦出手,自己多半是比不过的,唯有先发制人,占得先机,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电动车与自己品牌的联系,才有一线生机。

但是车不是手机,是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所有的技术、试验、验证问题等都不是二三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款新车型的从立项到量产的周期一般为5-7年,电动车还要切换平台,加之有些合资品牌技术储备不够,还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研发,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某新势力车企14年底创立,17年底就上市第一款量产车,啧啧啧)

匆匆忙忙上架的产品,问题备出,产品不如意,只会败坏口碑,消磨消费者那仅有的信任。甚至还会拉低原先燃油车市场建立起的优势与口碑。

现在这些产品都是探索市场的先锋者,直白的说就是小白鼠.

待技术突破了,产品提升了,市场探明了,消费者愿意接受了,就是传统主机厂发力的时候了。


关于纯电动车型推出节奏快慢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纯电动汽车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可能会更清晰一些。

我们要肯定的是,汽车作为历经百余年变迁的工业品,其涉及基础学科技术之广,是无出其右的。所以,汽车的演变,也必定是循序渐进的,同时,汽车的发展也伴随著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

1956年1月,刊登在《 LIFE Magazine》上的广告

纯电动车作为我们所假想的未来的理想出行方式。其取代传统动力汽车的过程也必将氛围以下阶段:

  • 第一阶段:市面上的车型依然以传统动力汽车为主,纯电动汽车作为传统动力汽车的备选项,可根据动力总成的固有特点针对特定的使用工况,给传统动力汽车以良好的补充,满足消费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 第二阶段: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逐步提高,实现与传统动力汽车齐头并进的局面。纯电动汽车在价格和续航里程上的劣势被逐渐抹平,纯电动化汽车的未来清晰可见。
  • 第三阶段:从设计端到报废端,纯电动汽车都形成了良好且完备的体系,纯电动汽车完整覆盖传统动力汽车的使用场景,传统动力汽车完全被纯电动汽车所取代,彻底实现电动化。

目前来看,我们仍处于第一阶段,并对第二,第三阶段有所期待,但并无法确定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会不会实现,何时实现。

传统动力汽车目前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纯电动汽车暂时无法完全取代。

前些天适逢美国的感恩节假期,大量平日短途通勤的特斯拉涌上了加州大大小小的州际高速公路,即便是超级充电站已经实现大规模覆盖的加州,也出现了超级充电站拥堵的情况。纯电动汽车在特殊使用场景下的局限性,是目前所有汽车制造商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019年感恩节期间,加州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排起了长龙

就目前阶段来看,纯电动汽车的定位是实现品牌产品线多元化的有力支撑

在需求没有被完全释放的阶段,稳扎稳打的进行技术的迭代,推出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出行工具多元化的需求是十分妥当的做法。并且我们也看到了相当一部分制造商在做著细分市场的尝试。这其中包括宝马宾士和奥迪。宝马的第一批产品相当早,但在i3和i8上市之后陷入了停滞期。奥迪最近带来了e-tron和Q2L e-tron,而宾士带来了EQC。

拿奥迪举个例子,除了e-tron之外,奥迪Q2 e-tron也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产品。当然,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Q2 e-tron的续航里程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我想如果你真正窥探过一些市场需求就会知道Q2 e-tron。

暑假回国期间,我曾借停车的机会在上海古北附近的高端小区的地下停车场游荡。在这些每平米10万元以上的高端小区的地下停车场,你除了能见到兰博基尼最新的Urus、法拉利Superfast这些新潮的大玩具,也有Ford GT、Alfa Romeo 8C这样全国都数不出来的情怀收藏车,也有劳斯莱斯、宾利这样的奢华座驾。与此同时,也有时常见到这些车型旁边的奇瑞小蚂蚁。奇瑞小蚂蚁的出镜虽然突兀,但仔细想来又理所应当。

奇瑞小蚂蚁

这个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引发了我对于一部分纯电动汽车车型目前存在意义的思考。这些家底深不可测的各个行业的精英们,除了他们的那些可以彰显身份或者获取不同体验的豪车,是不是也需要这么一辆通勤安静方便,不用考虑牌照问题对繁华却拥堵的上海市区极其友好的纯电动小车呢?

我想他们并不是吃惯了大鱼大肉来吃糠咽菜体验生活,而是这样的纯电动车型著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而奥迪Q2L e-tron恰恰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来的。在奥迪Q2L e-tron之前其实并没有一个豪华品牌在20多万的纯电动车型。对于仅仅需要短途通勤却又想提升一级用户体验的这些豪车车主来说,Q2L e-tron可谓是绝佳的选择了。

奥迪Q2 e-tron

奥迪Q2L e-tron这种市场定位的产品有这么几个颇有竞争力的点:

  • 22.68万和23.73万的售价,是20-25万价格区间唯一的豪华品牌纯电动汽车。
  • 在工艺和流程上,Q2L e-tron延续了豪华品牌的品质。且动力电池系统这些也经过了一系列高标准严谨的测试。
  • 在科技配置上与同价位的车型相比不落下风,尤其是奥迪一贯擅长的驾驶辅助系统都配备在了Q2L e-tron上。包括主动车道保持系统等等。
  • 针对奥迪电动化车型所推出的贯穿「奥迪随e购、奥迪随e充、奥迪随e行、奥迪随e保」四个关键环节的服务举措,会有效消除用户在每一个使用场景中的担忧和顾虑。

根据奥迪对于Q2L e-tron的产品定义,我们能够看到是「细分市场挖掘」「针对用户需求定义」这样清晰的产品思路。就是为了解决都市出行需求而来的。


奥迪Q2L e-tron对于奥迪来说,并不算得上是一款多么重磅的车型,但从Q2L e-tron的例子来看,我们能够十分清楚的看到这些豪华品牌的纯电动车型的产品思路。虽然目前产品的推出节奏不算快,但是循序渐进,针对的市场目标明确。市场和车企其实本身就是互相反哺的两个角色,市场的发展可以督促车企继续开发新的车型,而车企的针对性的开发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壮大。纯电动汽车市场和制造商目前都处在共同成长的过程当中。


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技术不够成熟

集团考虑的更主要是,能否盈利,利润率高不高,产品如果亏钱,多久才能扭亏为盈。

毕竟,汽车集团的全新产品决策,关乎集团未来10-20的发展。CEO需要对集体股东和股东利益负责。

像特斯拉这些新兴企业,是「允许」亏损和试错的。而百年造车企业的容错率不高,一旦资金决策用错地方,则会影响集团资金链,体现在财宝上也不好看。

总的来说,bba这些汽车集团,不喜欢冒高风险,更喜欢用低风险去博取稳定收益和现金流。

所以,分析产品的这些回答,你们是真的不太明白集团逻辑。无关乎产品,也无关乎技术。


昨天在望京751公园参加了极客公园的十周年大会。

操著一口德国口音英文的大众高管,做了精彩的开场:他说自己早上出门之前仔细思考了一下该穿什么来现场。因为这(极客公园的大会)是一个很酷的地方,这里会见到许多很酷的人,按道理,他应该穿的跟个乔布斯似的。

但转念一想,作为一个如此老迈的传统公司的一位如此老迈的管理者,还是把风骚让给年轻人吧,他最后还是穿正装来了。

这位德国高管精彩开场过后,就讲的比较平淡了。PPT很精美,但他的语言表达都是汽车圈的思维,和现场的泛科技泛商业人群(大概20%是樊登读书会的fans)并不十分匹配。

这一页除外:

很多观点都是针对性的对大众的战略进行公关表态。

其中有一个段落,令我印象深刻。

他没头没尾的说起一个商业话题:要做好一个生意,需要动手足够快吗?

设问之后,他是这样回答的:

兵贵神速,靠先发优势取胜,固然是一个办法。(这里他没有说,但懂点背景的都知道他说的就是美国矽谷那个创业公司)

但Fast Following快速跟随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战略,这种战略尤其适合那些体系巨大的成熟公司。这样做风险比较小,让别人先在前面试错,自己看准了再冲,会更加稳妥。(这就解释了大众、宝马、宾士等公司为何在电动车上动作比较慢了,早期的作品其实都是试著玩的,包括EQC、e-Tron、电动高尔夫、电动朗逸等等。)

从商业道理来说,这位德国大叔说的一点没错,大象步子大,确实要看准了再走。但现实的艺术就在于:

谁来做上帝,评判Fast Following的Fast到底够不够Fast呢?万一出牌出的又晚而且没踏准怎么办?

要知道,越晚走上球场,就越晚真正学会如何打球,这东西不是看视频能学会的。

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几天反正是传来了不太好的媒体报道。ID3的全新平台,软体研发出了一堆需要解决的问题,早期上市产品可能功能是不完善的,OTA也是无法第一时间Ready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确实应该对中美两地的电动车初创公司多一点点理解吧。搞一台搞了无数遍的燃油车,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换了大家都没搞过的智能电动车,即使是巨头,谁也不敢说自己驾轻就熟呢。第一次总是特别的,谈过恋爱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而且,听到过二道消息,狼堡高层对于ID3甚至MEB平台,并非那么有信心呢。

当然,ID3还是值得关注的战略车型。作为Golf粉丝的我,期待这款「电动Golf」的问世,期待看看它的表现。


因为新生新能源车企很多都是互联网思维。

即先推出一个过得去的车,然后不断OTA打补丁。

不信你查查为什么这两年特斯拉在北美可靠性排行榜倒数了,就是因为车型不断爆发可靠性问题。

但新能源车企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历史包袱啊,大不了搞不定破产清算呗,无所谓啊。

你问BBA敢不敢这么玩?推出一款不成熟的产品是要负责到底的,毕竟家大业大不可能因为一款电动车就玩破产吧(?ω?)

ps:有人不信特斯拉可靠性倒数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