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亮劍從沒看到過楚雲飛有政委!


國民黨軍沒有政委。至於題主提到的電視劇《亮劍》中楚雲飛部,中央軍都不是,是晉綏軍,更不可能有政委。

早期,也就是孫中山在廣東建軍的時候,國民黨軍仿照蘇聯紅軍而建軍,也非常重視政治工作,雖然沒有政委,但是軍隊中有黨代表,其任務和權力雖然與後來的政委不同但類似。

蔣介石叛變後,最具活力和理想的國民黨左派員被屠殺殆盡,高層左派如宋慶齡、何香凝等脫離國民黨,大部分國民黨基層黨部就此崩潰消失,直至國軍敗退大陸時也沒有恢復。政變後上台的右派把黨當做爭權奪利的工具,根本沒有興趣去做政治工作。國民黨的宣傳、基層、軍隊、農民、城市、青年、婦女工作在右派上台後就是一地雞毛。

中後期國民黨不僅不重視發展有志青年,反而把入黨當做封官許願的工具,把各種地方實力派、土豪劣紳地主、官僚資本家拉入黨內,致使國民黨內魚龍混雜、烏煙瘴氣。在這種氛圍下,國民黨軍隊中有黨員卻沒有組織,更沒有黨內活動,更別提黨的建設,自然也不會有政委。

至於題主提到的《亮劍》中楚雲飛,他的軍隊是晉綏軍,不是中央軍。晉綏軍的主子閻錫山雖然是老同盟會會員,也是國民黨員,但他把晉綏軍當做自己的「私家軍」、「自留地」,絕不可能同意國民黨在他的軍隊中有組織和領導,所以楚雲飛的軍隊絕不可能有政委。

中央軍好歹還有一點政工的影子,地方軍閥純粹就是封建軍閥做法。有依賴師生關係的、有依賴金錢關係的、有依賴宗教關係的、有依賴血緣關係的,晉綏軍就主要依賴地域、也就是老鄉關係,晉綏軍中「會說山西話,才把洋刀掛」,只有依賴山西老鄉關係、最好是山西五台老鄉關係才能獲得提拔成為軍官,還喜歡玩歃血為盟那一套,這樣的軍隊還處於半封建軍閥時代,怎麼可能會有政治工作,怎麼可能會有政委?


國軍叫政治部,師以上官長叫「政治部主任」,團、營、連叫「政治指導員」,這一行稱叫「政工人員」,工作叫「政訓工作」。

政治部來源於北伐,其時多為共產黨員。1927年4月9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敬恆、鄧澤如、張人傑、蔡元培、李煜瀛、陳果夫等在上海通電分共,在電文中指出:

國民革命軍之有政治部,原以統一黨的訓練,使整個的軍隊成總理之信徒,為三民主義而作戰。自為少數搗亂分子把持以後,純粹之三民主義者被排斥無餘;甚至周納罪名,拘幽滿獄,是實欲中國國民黨之黨員,絕跡於國民革命軍中,而高呼提高黨權者,至此又不發一言。

10日 蔣公以總政治部已為共黨份子所把持為由,通電封殺總政治部。

 蔣公雖然分共一度取消政治部,但對其在北伐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一直念念不忘,故後又恢復該部。然而之後政治部的功用一直不彰。1940年7月29日 蔣公在全國政工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指出:

關於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我們應有的儀容、態度、生活、行動,過去我已講得很多,你們聽了我的話,看了我的訓詞,如果真能切實作到,那你們無論是從文學校或武學校出身的,你們的儀容態度,和所表現的精神,必不致如此萎靡!尤其是從軍官學校畢業出來的,格外要有軍人的精神,要為他人的表率;但你們年紀未老,而精神頹唐,即如立正以後,隨便動搖,連立正都沒有精神,其他工作鬆弛可知!這樣,如何能夠作政工人員?!要知道:你們近年來工作腐敗,不能發生實際功效,以致對於新進人員,不能領導起來,甚至好的部屬無形變壞,對此我時刻感覺非常不安,不知道你們亦曾覺得慚愧否?!大家試想我們現在各級政工人員與民國十五、六年【按:26、27年】時代的政工人員比較起來,精神如何?我們現在一定要恢復當年革命的精神,才能恢復我們政治工作的信用,提高我們工作人員的地位,也必須如此,才能擔當抗戰建國的事業!不然,如仍和現在的情形一樣,一切散漫廢弛,一切不上軌道,不僅要招致人家的譏評,如異黨份子之說我們政工人員為官僚,就是我們自己內省,亦必十分愧怍!

1938年1月17日,陳誠擔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2月6日,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正式成立,以周恩來、黃琪翔為副部長,張厲生為秘書長,賀衷寒、康澤、郭沫若分任第一、二、三廳廳長。

1939年2月1日, 蔣公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政工會議上指出:

(一)政訓工作的目的,在實施部隊政治教育,以改造軍隊為中心,進而感化民眾,轉移風氣,改造社會。

(二)過去政訓工作不易獲得成效的兩大原因:(1)由於帶兵官的猜疑。(2)由於政工人員本身的缺點。

(三)政工人員應認識自己之地位和任務,刻苦耐勞,勤嚴自律,務必盡到本職。(四)政工人員應注重革命道德修養,以言教,尤貴以身教。(五)政工人員應以身作則,領導一般官兵,徹底實行新生活。(六)今後部隊政治訓練,必須與軍隊黨務相配合,而尤應以發展軍隊黨務為推進政訓工作的基礎。(七)欲推進政訓工作,必須考核人才、選拔人才──選才之標準為『多條理而少大言』、『有操守而無官氣』。(八)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到,又要簡捷,即為政訓工作之精神和方法。(九)一切要注意力行,即應以總理『知難行易』學說及軍人精神教育為辦事教人的模板。(十)希望大家依照本委員長的訓詞,共同一致切實作到,達成政訓的任務,完成革命的使命。

1940年9月1日,張治中接任政治部部長。

那麼實際效果如何呢?

1944年8月6日,張嚴佛呈陳誠《中原戰役檢討》,就豫中會戰國軍慘敗原因進行了深刻分析。

在軍事原因第九項,張嚴佛指出國軍政治部名存實亡。全文如下:

九、軍隊政治部名實不符

一戰區各部隊政治部平日即不能宣傳組訓,以融洽軍民感情,協助部隊長教育士兵,且多干涉地方行政,假名營私。如挺進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余濟安,私設禁閉室,擅押人民,遣其妻販毒,並扣發部下薪餉,只許其賭博時方准借支,藉此抽頭自肥。該員不法,曾奉 委員長令飭詳查屬實,呈復在案。即如長官部政治部,除出版《陣中日報》及《大捷日報》外,亦積少注意部隊實際工作,其軍民間及官兵間之不能溝通,軍隊及政治部之未能盡責,亦為一重要原因。


有的,要知道,國軍建立的時候,國民黨還是一個朝氣蓬勃,以現代化政黨要求自己的進步團體,對於政治工作,怎麼會放鬆呢?

民國13年5月,黃埔軍校建立時,按照蘇聯紅軍的配製,任命廖仲愷為黨代表;戴傳賢為政治部主任,下轄組織、宣傳、事務三科;另設政治教官3人,分別為汪精衛、胡漢民和邵元沖。等到秋天成立國民革命軍教導團的時候,團、營、連級均設立黨代表一職。民國14年6月,黃埔軍校開辦政治訓練班,7月成立軍事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並且頒布了相關條例。

但自從民國15年,蔣介石獲取了國軍最高指揮權開始,他就覺得軍隊內充滿了共產黨和國民黨左翼勢力,無法滿足他個人的野心。因此,他開始根據自己的需要逐步改組政治部。民國16年,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增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下設黨務、宣傳、總務三科,其後陸續增設秘書處、國際宣傳處、戰地政務委員會等等。通過增設機構,蔣介石開始把自己口袋裡的徒子徒孫們塞進國軍,而國軍也迅速從一支進步的現代軍隊,往中世紀私軍的方向墮落。

民國16年清黨,黨內和軍內的進步左翼勢力及共產黨人幾乎被屠殺一空。這個是老生常談了,我想這裡沒有必要多說。之前蔣介石安插的人員,開始迅速填滿因為屠殺而空缺出來的國軍政工職位。由於他們的反動本質,導致國軍的政治工作一落千丈,基本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差不多同時期,國軍內的各級黨代表被改編為「政工指導員」,實際上已經停止進行黨務工作。

民國17年2月,隨著清黨運動的結束,蔣介石順勢將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處、大本營第六部及訓練總監部國民軍訓處三機構並編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由陳誠出任部長;同年4月,蔣介石廢除了黨代表制,軍內各級黨代表一律取消。也是從那一年開始,國軍就變成了「蔣軍」,國民革命軍再也不是一支革命的軍隊了。

但是這畢竟是20世紀了,軍隊的政治工作還是要做的,尤其是接踵而至的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更是讓蔣軍面臨著政治工作的客觀需求。所以雖然政治工作名存實亡,在蔣軍內部還是存在著各級「政工人員」。可是,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政治上的反動和落後,這些政工人員根本不可能展開有效的政治工作。而且在新的軍隊體系下,各層政工人員不但和部隊主官的地位相差甚遠,本身的政治素質也很堪憂。很快,國軍里的政工人員就淪為了反動軍隊里壓榨和欺辱民眾的一員,甚至充當監視軍隊主官的特務,並且時常發生敲詐勒索軍官和士兵的事件。因此軍隊和政工人員的關係往往不是狼狽為奸,就是勢同水火。而且基於國軍的反動本質,在軍隊內甚至不存在實際意義上的政治工作。陳公博在《苦笑錄》中曾經記載到,白崇禧曾經向他發表過對政治工作的看法,大意是軍隊不需要搞政治工作,如果地方上的百姓和軍隊發生衝突,派一堆機關槍去教他們做人就行了。至此,蔣軍內部的政治工作名存實亡,而各級政工人員自然也是形同虛設了。

你以為這就是蔣介石的底線了嗎?那你就太小看他了。民國34年,隨著內戰的爆發,也隨著國民黨反動派內部各派系的鬥爭愈發尖銳,蔣介石再次對軍隊的政工體系做出了刪改。民國35年6月,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原來委員會下轄的政治部乾脆就取消了,部長陳誠調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那麼政治工作怎麼辦呢?蔣介石模仿美軍的體系,在軍內改設了一個「新聞局」,由自己手下的老牌特務,復興社十三太保之一的鄧文儀出任局長。但這個新設的「新聞局」和原來的政治部相比,權力小得可憐。國防部新聞局下轄五個處,從一處至五處主管的內容分別為:各級軍事機關部隊的新聞組織及教育、新聞報道、與一般行政方面的協調聯繫、宣傳服務及人民服務隊、軍隊法制和相關法規事項。相比之下,原先的政治部第一廳所負責的軍隊政訓工作,等於完全取消了。

也就是說,從民國35年開始,蔣軍居然全面放棄了對內的政治工作,僅做些對外宣傳的表面功夫。從這個角度來說,「蔣軍」又進一步地墮落退化,乃至於變成了「蔣匪軍」。

民國37年,有鑒於國軍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嚴重失敗,蔣介石做了一些小規模的努力,試圖扭轉敗局。因此,原本被拆成三份的政治部又重新整合,改製為「國防部政工局」,不過,這種淺嘗輒止的功夫,在勢如破竹的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全面攻勢面前,已經於事無補了。

無論是陳誠還是蔣介石本人,對於國軍在政工方面的徹底失敗,以及政治工作在現代軍隊中的重要性,都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但是由於國民黨的反動立場,導致在敗退至台灣之前,蔣介石始終無法重整政治工作。不過,隨著蔣介石政府逃跑至台灣,黨內軍內許多反對他的勢力失去了原本的力量,其受到的政治壓力反而減輕了不少,可以對軍隊和政府進行小規模的整改了。

民國39年,蔣介石把國防部政工局擴編為「國防部政治部」,由大公子蔣經國擔任主任;民國40年,政治部改為「國防部總政治部」,並成立「政工幹部學校」(就是現在台灣的「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民國52年8月,總政治部更名為「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平行於各軍事系統;民國90年1月29日,總政治作戰部改組為「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仍為國防部所屬一級機關。民國101年12月12日,制定《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組織法》。民國102年1月1日《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組織法》施行,總政治作戰局組織調整並更名為「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目前,「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專責於台軍文宣、服務、心理輔導、申訴、監察及保防方面的工作,已經不再具有黨派色彩了。


抗戰時國民黨軍沒有政委的配置,但是在國民政府軍委會下設有政治部,郭沫若曾任該政治部下屬第三廳廳長,第三廳基本為共產黨和左翼進步人士掌握...

抗戰中國軍在軍、師等級設立政工隊,負責宣傳和發動等工作,但是政工隊的許可權比土共的政治部小得多,更別想和一段時間裡有「最後決定權」的政委相提並論...


蔣家王朝陳家黨,宋氏兄妹孔家財。國民黨軍隊在大革命時期設黨代表,如北伐戰爭爆發時,第二軍和第六軍的黨代表是李富春和林伯渠。

大革命失敗後,陳果夫陳立夫抓黨務工作,搞縣黨部、省黨部,成立中統局。但國民黨軍隊內部只設有政訓處,在基層官兵眼裡就是賣狗屁膏藥的。

至於政委,國民黨軍隊從來沒有設過這個職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